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歇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激活增强效应,浅蹲纵跳,负荷,蹲角
间歇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刘恒源,邸世晶[1](2019)在《提高浅蹲纵跳能力即时影响的颈后蹲预刺激“负荷-蹲角-间歇时间”最佳组合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是指一些人在一次最大或者次最大的力量负荷刺激后,随后的爆发性活动的运动表现会出现即时性提高的一种现象。本研究旨在旨在通过实验从九种负荷-蹲角组合形式的颈后蹲预刺激练习中,找出哪些组合形式在练习后的第3分钟、6分钟、9分钟、12分钟四个时间点产生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于提高浅蹲纵跳能力效果明显,进而为颈后蹲预刺激练习融入到爆发力项目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并整理了大量有关"后激活增强效应"和"颈后蹲"的文献资料,掌握了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论文选题、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提供理论素材。测试法:测试受试者身高、体重、基础起跳高度(浅蹲纵跳摸高基础值减去站立摸高值)、膝角60度颈后蹲1RM、膝角90度颈后蹲1RM以及膝角120度颈后蹲1RM等指标(为保护受试者,各角度仅测出2RM或3RM或4RM,之后通过青年人1RM推算方程推算出受试者1RM值)。实验法:本实验10名受试者分别接受九种不同负荷-膝角组合的颈后蹲练习,并在练习后四个不同的时间点接受浅蹲纵跳摸高测试。研究结果:在本文设计的负荷75%1RM、85%1RM、95%1RM九种组合中,根据实验结果,只有"负荷95%1RM-膝角90°""负荷85%1RM-膝角120°""负荷95%1RM-膝角120°"叁种练习组合的效果影响具有显着性,其他六种组合对提高浅蹲纵跳能力效果不明显,在训练中不推荐使用,在此不再做深入分析。本部分重点分析这叁种组合与不同间歇时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索负荷、膝角、间歇时间叁个变量的最佳匹配方案。完成"负荷95%1RM-膝角90°"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经过不同的间歇时间,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13)。但在四个间歇时间点上存在数值差异,第3分钟最低,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第12分钟和第6分钟次之。此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较为一致(后激活增强效应最佳效果不会出现在预刺激后即刻或者12分钟以后),因此在选用此种组合时,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左右进行峰值测试。完成"负荷85%1RM-膝角120°"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四个间歇时间点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48)。但在四个间歇时间点上存在数值差异,第3分钟最低,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第12分钟和第6分钟次之。因此建议在使用此组合练习时,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左右进行峰值测试。"负荷95%1RM-膝角120°"组合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四个间歇时间点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722)。但在四个间歇时间点上存在数值差异,第3分钟最低,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第6分钟与第12分钟次之。因此,在采用此种组合练习时,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左右进行峰值测试。综上,在这叁种显着性提高组合的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经过不同的间歇时间,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虽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都在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因此,在教练员和运动员选用这叁种组合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发展浅蹲纵跳能力时,建议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进行峰值测试。研究结论:(1)"负荷95%1RM-膝角90°""负荷85%1RM-膝角120°""负荷95%1RM-膝角120°"叁种组合的颈后蹲预刺激练习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运动员浅蹲纵跳能力有显着性提高作用。这叁种组合的后激活增强效应达到峰值的间歇时间点集中在进行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出现。(2)在负荷方面,在膝角和间歇时间相同的情况下,95%1RM的颈后蹲预刺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浅蹲纵跳能力的促进效果最大,远远高于75%1RM和85%1RM,且依照负荷从小到大的排序促进效果依次递增。(3)在膝角方面,膝角120°的颈后蹲预刺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浅蹲纵跳能力的促进效果最大,高于膝角90°,显着高于膝角60°,且依照膝角从小到大的排序促进效果依次递增。(4)在间歇时间方面,颈后蹲预刺激后9分钟时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浅蹲纵跳能力的促进效果最大,高于刺激后第3分钟、6分钟、12分钟时。而且在刺激后9分钟前,依照由早到晚的排序,促进效果依次递增。(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黄书恒,周爱国[2](2019)在《不同间歇时间的复合训练法对灵敏素质和最大力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训练法(complextraining)是由抗阻训练(resistancetraining,RT)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plyometric training,PT)所组成的一种训练方法,其训练模式是:先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再做一组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由两组不同的练习合为一组。例如,运动员先做完一组杠铃深蹲,然后接着做跳箱练习,这就是一组完整的复合练习。这种练习形式被广泛运用于运动训练中,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最大力量、肌耐力、肌肉横截面积、爆发力。一般认为,当运动员下肢力量得到发展后,其灵敏素质也会得到提高。但关于在复合性训练中,抗阻训练模块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模块之间是否应该有明显的间歇时间,这样的研究却鲜有所见。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收集关于复合性训练对灵敏素质和最大力量影响的相关训练资料文献,探讨复合训练中抗阻训练模块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模块之间的间隔时间对灵敏素质和最大力量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较为可靠的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论,探讨何种间隔形式的复合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灵敏素质的发展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也旨在为今后运动训练中的复合训练提供更加高效的指导。研究方法:选取16名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大四男生参加实验,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能够熟练掌握深蹲、跳深等实验要求的技术动作。将选取的1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即刻组、4分钟组。在开始正式实验之前对受试者的基本身体形态指标和测试指标进行测量,并对两组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后开始正式实验。实验内容是为期6周、每周2次的相同负荷的复合训练。单次训练负荷设定为:训练负荷强度为杠铃深蹲最大重量(1RM)的85%,每两周测试一次最大力量。前两周、第叁四周、第五六周抗阻练习模块组数分别为3、4、5组,每组皆为6次;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在叁个时期的跳箱高度分别为40、50、60厘米,组数和次数皆与抗阻训练模块相一致,一组复合训练组间间歇为3分钟。训练人员根据抗阻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分为即刻组与四分钟组。统计分析使用的方法为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结束后对测试指标组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来判断即刻组和4分钟组组间在实验指标,灵敏和1RM深蹲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当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本研究中,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M±SD)"表示,所有的统计分析都使用SPSS 16.0。研究结果:在经过六周的训练后,4分钟组的T-灵敏测试用时平均减少了0.38秒,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知P值<0.05,说明4分钟组在经过六周的不同间歇的复合训练后对T-灵敏成绩的提高有帮助,有显着性差异。而即刻组的T-灵敏测试时用时平均减少了0.72秒,也具有显着性差异。对两组实验后灵敏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即刻组和四分钟组相比,六周实验后T灵敏测试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是,即刻组较四分钟组T灵敏测试成绩提高较多。在经过六周的训练后,4分钟组的1RM杠铃深蹲成绩平均增加了42.5公斤,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知P值<0.05,说明即刻组在经过六周的不同间歇的复合训练对1RM杠铃深蹲成绩的提高有帮助,有显着性差异。而即刻组1RM杠铃深蹲成绩平均提升了35公斤。对两组实验后灵敏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即刻组和四分钟组实验后1RM杠铃深蹲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是四分钟组较即刻组1RM杠铃深蹲成绩提高较多。研究结论:在复合训练中,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立即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灵敏素质的提高较为明显;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间隔4分钟后再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最大力量影响更大。复合训练可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以及最大力量,在实际训练活动中可以考虑在计划中安排适量的复合训练,并在平时也进行灵敏练习,这对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进行复合训练时,可以采用85%的1RM的负荷强度进行抗阻训练,这是提高最大力量较为有效的训练强度;如果想更多地通过复合训练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应让其采用抗阻训练后即刻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的方法进行训练;如果想更好地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可采用做完抗阻训练后间歇4分钟再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方式。(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陈瑶,郭子渊[3](2019)在《应用血乳酸对400m栏不同训练间歇时间控制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400m栏不同训练手段的效果。方法:应用血乳酸对安徽省专业队现役运动员伍磊的传统大负荷训练模式和改良后的训练模式进行了跟踪监测和分析。结果:①传统的大负荷间歇训练模式血乳酸堆积较高,乳酸的清除速率慢,运动成绩提高不明显;②改良后的专项大负荷训练模式,血乳酸堆积相对较少,乳酸清除速度相对较快,运动成绩稳步提高。结论:①改良后大负荷训练法优于传统的训练方法;②冲酸、耐酸训练要与本项目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过高的乳酸堆积、过长的耐酸时间难以提高训练质量;③个体系统化的乳酸监控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倩丽[4](2019)在《短跑运动员采用200米+200米训练方案时不同间歇时间的生理机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短跑训练中如何准确控制短跑训练强度的同时将项目特点与方案中的各变量相结合,成为提高短跑训练方案效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为了了解不同间歇时间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对短跑运动员的生理变化特征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间歇时间的200米+200米训练方案中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肌肉功能变化,为短跑训练中训练方案的制定和训练强度指标的监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国家二级男子田径运动员12名,在室外田径场400米跑道上分3天完成3种不同间歇时间的200米+200米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第一种方案为固定间歇方案组,200米之间间歇2分钟,大组间间歇10分钟;第二种方案为递减间歇方案组内间歇由2分钟递减为1.5分钟,组间间歇10分钟;第叁种方案为金字塔间歇方案组内间歇由2分钟递减为1.5分钟,组间间歇7分钟,随机选择方案顺序,每个方案完成后至少休息48小时。用K4b~2采集静息30分钟、方案完成时和完成后20分钟的气体代谢状况,血乳酸采集时相为每个200米即刻、运动后3分钟、5分钟、9分钟,Polar胸带式蓝牙心率带记录实验全程中的心率。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D)表示,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用以比较不同间歇方案间运动强度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影响,使用LSD进行事后检验,显着性水平定为P<0.05。研究结果:1)摄氧量:在固定间歇方案中随着组数的增加先减少后保持稳定,在递减间歇方案中基本持平,金字塔间歇方案中随着组数的增加而减小;金字塔间歇方案的需氧量比其他两种方案多;相较组间间歇,组内间歇变短可能会增加运动中的摄氧量。2)固定间歇方案的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总量和用体重进行标准化后的运动后过量氧耗少于递减间歇方案和金字塔间歇方案,运动后分段过量氧耗在方案间没有显着性差异。3)血乳酸:值均随着组数增加逐渐增加,在组间间歇的3-5分钟达到最大值;固定间歇方案血乳酸值积累最大,金字塔间歇方案的血乳酸值积累最少;组内间歇变短可能会使运动员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值和血乳酸总体积累值下降,使机体血乳酸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组内间歇和组间间歇同时改变可能会对于血乳酸最大值产生影响。结论:1)组内间歇变短可能会使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值和血乳酸总体积累值下降,使机体血乳酸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组内间歇变短会增加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3)组内间歇和组间间歇同时改变可能会对于血乳酸最大值产生影响并加大快速恢复阶段的运动后过量氧耗。(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20)
孟毅骁[5](2019)在《叁种负荷强度下不同间歇时间对卧推速度损失及血乳酸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分析叁种卧推训练方案中,在每一次重复之间设置一定的主动间歇时间后,对受试者运动表现和生理代谢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依照0s、10s和20s的间歇时长,实验把30名经历过抗阻训练的男性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被命名为"连续组"、"10s组"和"20s组"的叁个组别,同步执行叁种不同的卧推训练方案。这叁种训练方案分别采用60%、70%和80%的1RM负荷强度,对应3组6次、3组5次和3组4次的训练安排。实验采用叁组练习时杠铃杆的推进速度和训练前后的血乳酸浓度来评价肌肉疲劳。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有叁个运动方案中,两个"间歇组"(10秒组和20秒组)在进行卧推训练时的速度损失率与血乳酸浓度均显着低于"连续组"(P<0.05)。总之,"间歇组"产生的疲劳相对"连续组"显着偏低,但两个"间歇组"之间的所有变量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成明[6](2018)在《不同间歇时间跳绳训练对女大学生耐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及意义:跳绳作为一种常见的抗阻力运动,在运动员专业训练或是日常耐力锻炼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跳绳来说,间歇训练法应该是比较适合其运动规律的一种训练方法。但如何合理的安排练习组数以及组间的间歇时间才能够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目前缺乏深入的实验研究。该研究以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提高耐力水平为目标,设计两种不同的跳绳间歇训练方案,并考察两种实验安排下的训练效果,以期为女大学生通过跳绳运动提高耐力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将30名参与者按照同质性原则分为两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每组10人,进行为期9周的实验干预,前2周为训练适应阶段,后7周为实际训练阶段,每周训练3次,训练内容为跳绳,跳绳速度为120次/分,训练负荷前2周为5组X2分钟,后7周为10组X2分钟,两个实验组的组间间歇时间分别为1分钟,2分钟。采用肺活量和20米折返跑测试以及1分钟半蹲起作为受试学生耐力水平的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提高幅度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两实验组学生实验后肺活量均值都显着提高(p=0.023,p=0.027),分别由2568ml、2571ml提高到了 2736ml、2738ml,但实验后两实验组测试结果均值无明显差异(p=0.376),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均值无明显变化(p=0.591);2)两实验组学生实验后1min半蹲起次数均值都显着提高(p=0.000,p=0.026),分别由 31.4 次、30.4 次提高到了 38.8 次、35.2 次,且实验组1的提高幅度要高于实验组2。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均值变化不明显(p=0.635);3)两实验组学生实验后20米折返跑圈数都显着提高(p=0.000,p=0.000),分别由 32.71aps、33.61aps 提高到了 39.31aps、38.81aps,但两实验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42),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均值无明显变化(p=0.394)。结论:1)周期性跳绳运动训练对女大学生有氧能力、下肢肌肉耐力以及心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其耐力水平,显着改善其心肺功能。2)在固定的跳绳训练组数和跳绳速度情况下,不同组间间歇时间安排,可获得不同的训练效果。1分钟间歇时间训练相对于2分钟间歇时间训练安排,对于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耐力具有更好的增强作用,但对于有氧能力的训练效果并不具有优越性。3)跳绳运动具有独特的项目特征,针对不同的锻炼目的,应该合理的安排训练的组数、速度以及间歇时间,以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1)
李永[7](2018)在《不同间歇时间的复合训练对下肢肌肉力量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不同间歇时间的复合训练对下肢肌肉力量表现的影响,探讨长周期复合训练中的最佳间歇时间。研究方法:将24名男子大学生(年龄22.75±0.53yr,身高178.87±4.86cm,体重74.53±4.32kg)随机分为实验组(无间歇组、4min间歇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六周(2次/周)的复合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训练,其中无间歇组在复合训练中的杠铃深蹲和跳深练习之间无间歇时间休息,而4min间歇组的间歇时间则为4分钟;其他安排则一致。受试者在实验期前后均测试1RM杠铃深蹲、下肢肌耐力、反向纵跳和30米短跑。研究结果:(1)无间歇组1RM杠铃深蹲平均增长36.25±7.44kg,提高幅度为30.4%;下肢肌耐力平均增长7.63±1.19次,提高幅度为29.9%;反向纵跳平均增长5.52±0.67cm,提高幅度为11.86%;30米短跑平均提高0.15±0.46秒,提高幅度为3.56%。4min间歇组1RM杠铃深蹲平均增长42.50±4.63kg,提高幅度为38.4%;下肢肌耐力平均增长4.74±0.71次,提高幅度为19.2%;反向纵跳平均增长8.10±0.65cm,提高幅度为19.22%;30米短跑平均提高0.31±0.68秒,提高幅度为7.56%。(2)无间歇组和4min间歇组的测试指标成绩在实验前后均显着性提高(P<0.001),而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3)无间歇组和4min间歇组在测试指标下肢肌耐力、反向纵跳以及30米短跑测试成绩的提高幅度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而在1RM杠铃深蹲之间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无间歇组和4min间歇组都能显着提高男子大学生下肢最大力量,两种间歇时间训练法没有显着性差异。(2)无间歇组和4min间歇组都能显着提高男子大学生下肢肌耐力,但是无间歇复合训练法的训练效果优于4分钟间歇训练法。(3)无间歇组和4min间歇组都能显着提高男子大学生反向纵跳能力,但是4分钟复合训练法的训练效果优于无间歇训练法。(4)无间歇组和4min间歇组都能显着提高男子大学生30米短跑速度,但是4分钟复合训练法的训练效果优于无间歇训练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8-05-16)
孙一,裴晶晶,李丹,朴忠淑[8](2018)在《积极性和消极性恢复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 s,间歇15 s和30 s)和长间歇HIT(运动15 s,间歇60 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_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 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_(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_(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 O_(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_(rate))在PR低于AR(P<0.05)。2)30 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_(mean))、EMR以及△HHb_(rate)、△Hb O_(2rate)和△TSI_(rate)在PR低于AR(P<0.05)。3)60 s长间歇HIT时:ET、VO_(2mean)、HR_(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_(rate)、△Hb O_(2rate)和△TSI_(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 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 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梁美富,郭文霞,孔振兴,曲淑华[9](2018)在《激活后增强效应的间歇时间对下蹲跳高度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激活后增强效应(PAP)间歇时间对下蹲跳高度影响。方法:检索PubMed等数据库,查找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11月30日。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文献研究方法质量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286名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时间为0~3 min[MD=-1.46,95%CI(-2.15,-0.78),P<0.000 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间歇时间为4~7min[MD=1.90,95%CI(0.81,2.99),P=0.000 6]和8~12min[MD=1.46,95%CI(0.78,2.15),P<0.000 1],对照组优于实验组;间歇时间为13min以上[MD=-0.45,95%CI(-2.26,1.36),P=0.62],对照组与实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提示:改变研究质量差异、纳入标准、统计模型以及效应量的选择等,发现合并结果改变不明显,且受异质性影响的可能较小。结论:诱导方式为杠铃深蹲,诱导强度在85%~93%1RM之间,重复次数为5~10次,可诱导产生PAP。间歇时间为0~3min,可以明显提高受试者下蹲跳高度,间歇时间为4~7min和8~12min时下蹲跳高度未能显着增加,间歇时间为13min以上时,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在制定诱导PAP方案时,还需考虑诱导对象的年龄与性别、训练经历和力量水平对PAP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晨,张大帅,张小朋,吴迪,史载锋[10](2017)在《间歇时间对超滤膜处理污水膜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间歇时间对外压式超滤膜处理污水的膜通量的影响,通过继电器程序控制电磁阀闭合,利用PVC中空纤维超滤膜实验处理腐殖酸模拟污水,并对膜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当电磁阀开闭时间分别为3s时,PVC超滤膜的膜比通量最大且比较稳定,总流量也相对较高。说明此时的膜污染控制得最好,最有利于超滤膜长期使用处理污水。(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7-10-20)
间歇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合训练法(complextraining)是由抗阻训练(resistancetraining,RT)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plyometric training,PT)所组成的一种训练方法,其训练模式是:先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再做一组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由两组不同的练习合为一组。例如,运动员先做完一组杠铃深蹲,然后接着做跳箱练习,这就是一组完整的复合练习。这种练习形式被广泛运用于运动训练中,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最大力量、肌耐力、肌肉横截面积、爆发力。一般认为,当运动员下肢力量得到发展后,其灵敏素质也会得到提高。但关于在复合性训练中,抗阻训练模块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模块之间是否应该有明显的间歇时间,这样的研究却鲜有所见。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收集关于复合性训练对灵敏素质和最大力量影响的相关训练资料文献,探讨复合训练中抗阻训练模块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模块之间的间隔时间对灵敏素质和最大力量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较为可靠的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论,探讨何种间隔形式的复合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灵敏素质的发展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也旨在为今后运动训练中的复合训练提供更加高效的指导。研究方法:选取16名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大四男生参加实验,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能够熟练掌握深蹲、跳深等实验要求的技术动作。将选取的1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即刻组、4分钟组。在开始正式实验之前对受试者的基本身体形态指标和测试指标进行测量,并对两组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两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后开始正式实验。实验内容是为期6周、每周2次的相同负荷的复合训练。单次训练负荷设定为:训练负荷强度为杠铃深蹲最大重量(1RM)的85%,每两周测试一次最大力量。前两周、第叁四周、第五六周抗阻练习模块组数分别为3、4、5组,每组皆为6次;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在叁个时期的跳箱高度分别为40、50、60厘米,组数和次数皆与抗阻训练模块相一致,一组复合训练组间间歇为3分钟。训练人员根据抗阻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分为即刻组与四分钟组。统计分析使用的方法为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结束后对测试指标组内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来判断即刻组和4分钟组组间在实验指标,灵敏和1RM深蹲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当P<0.05表示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本研究中,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M±SD)"表示,所有的统计分析都使用SPSS 16.0。研究结果:在经过六周的训练后,4分钟组的T-灵敏测试用时平均减少了0.38秒,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知P值<0.05,说明4分钟组在经过六周的不同间歇的复合训练后对T-灵敏成绩的提高有帮助,有显着性差异。而即刻组的T-灵敏测试时用时平均减少了0.72秒,也具有显着性差异。对两组实验后灵敏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即刻组和四分钟组相比,六周实验后T灵敏测试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是,即刻组较四分钟组T灵敏测试成绩提高较多。在经过六周的训练后,4分钟组的1RM杠铃深蹲成绩平均增加了42.5公斤,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知P值<0.05,说明即刻组在经过六周的不同间歇的复合训练对1RM杠铃深蹲成绩的提高有帮助,有显着性差异。而即刻组1RM杠铃深蹲成绩平均提升了35公斤。对两组实验后灵敏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即刻组和四分钟组实验后1RM杠铃深蹲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是四分钟组较即刻组1RM杠铃深蹲成绩提高较多。研究结论:在复合训练中,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立即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灵敏素质的提高较为明显;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间隔4分钟后再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最大力量影响更大。复合训练可以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以及最大力量,在实际训练活动中可以考虑在计划中安排适量的复合训练,并在平时也进行灵敏练习,这对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进行复合训练时,可以采用85%的1RM的负荷强度进行抗阻训练,这是提高最大力量较为有效的训练强度;如果想更多地通过复合训练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应让其采用抗阻训练后即刻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的方法进行训练;如果想更好地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可采用做完抗阻训练后间歇4分钟再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歇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刘恒源,邸世晶.提高浅蹲纵跳能力即时影响的颈后蹲预刺激“负荷-蹲角-间歇时间”最佳组合形式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黄书恒,周爱国.不同间歇时间的复合训练法对灵敏素质和最大力量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陈瑶,郭子渊.应用血乳酸对400m栏不同训练间歇时间控制效果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
[4].王倩丽.短跑运动员采用200米+200米训练方案时不同间歇时间的生理机能变化[D].上海体育学院.2019
[5].孟毅骁.叁种负荷强度下不同间歇时间对卧推速度损失及血乳酸浓度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9
[6].王成明.不同间歇时间跳绳训练对女大学生耐力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李永.不同间歇时间的复合训练对下肢肌肉力量表现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8
[8].孙一,裴晶晶,李丹,朴忠淑.积极性和消极性恢复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效果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8
[9].梁美富,郭文霞,孔振兴,曲淑华.激活后增强效应的间歇时间对下蹲跳高度影响的Meta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
[10].李晨,张大帅,张小朋,吴迪,史载锋.间歇时间对超滤膜处理污水膜通量的影响[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