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动与超越 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0)在《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综合材料艺术里的纤维艺术即是材料的艺术,蚕丝艺术即是综合材料艺术中的一部分。蚕丝织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富于创造的广泛领域。本课题将蚕丝材料运用到综合材料艺术中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完善综合材料艺术中丝材料的表现领域为目的,探讨传统材料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蚕丝材料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使传统材料的运用有利于扩展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的表现领域。本文通过对蚕丝材料与综合材料艺术的历史发展分析,进一步研究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的精神性应用,结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表现及实践性探索,总结出:一、蚕丝材料的审美属性,分别是呈白色半透明状,轻薄、细软、富有弹性的材质美,细腻、柔软、光滑的肌理美,节奏鲜明强烈具有张力的动态美。二、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创意形态,分别是生动具体的具象风格,物我两忘表现主要要素的意象及抽象风格,表达观念对艺术创作具有思想和情感高度象征意义的实验性风格。同时在综合材料的实践性应用中对蚕丝材料与综合材料艺术结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及实验性研究,并取得相应的应用方法与技法。例如应用方法有着眼于蚕丝本身的材料方法,通过传承下来的复杂工艺方法和突破传统工艺加入现代观念审美的艺术方法。技法有用传统技法制成蚕丝艺术作品的绣塑,将蚕丝制成的现成品材料相互叠加的重叠,可以增加肌理美感的裁绒和将蚕丝材料染色增加表现力的蜡染。材料纤维材料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超越传统、充满自然气息或时代气息的材料通过各种创作手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纤维艺术面貌。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武露凝[3](2020)在《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现代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的应用还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阶段。本文将分析现代纤维艺术和室内公共空间的特点,总结室内公共空间纤维艺术的创作规律,探究室内公共空间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文章首先对纤维艺术与室内公共空间分别进行分析,说明了纤维艺术介入室内公共空间的合理性。其次,对纤维艺术与室内公共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变现形式以及各要素对室内公共空间的影响,并且分析了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而对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发展进行展望。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室内公共空间的功能及与其相适应的氛围、风格,空间结构、规格、体量及带给人的感受,空间人流量大小及流速,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方式甚至姿态,人处于空间中时视线的位置等要素,分别探究介入这些公共空间中的纤维艺术作品所应选择的材料、色彩、工艺手法、展示形式及高度、呈现效果及表达作用。并列举实际的应用案例对观点进行佐证。说明成功的纤维艺术品必须首先维护空间功能,并且与空间场景达到高度统一,对空间塑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通过探究让人看到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工艺手法、艺术价值方面表现出来的广泛性、创新性、深刻性,激发人们探究现代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应用的无限可能性。在以上理论思想指导下,作者进行了一次创作实践。总的来说,本文在纤维艺术与室内公共空间的理论基础下,探究了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展示形态和重要作用,明确了纤维艺术的应用对室内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从而丰富了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应用的相关研究。
姚明琦[4](2020)在《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传统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民族传统服饰和元素的发展现状、服饰特点与审美,结合纤维艺术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其结合运用的方式方法,以及运用后的审美特点,对纤维艺术与传统服饰文化的促进影响。纤维艺术与传统民族服饰元素的结合,使共同的材质和工艺特征深化,文化性增强;通过现代的设计方法,结合时代审美特征,使传统服饰文化以多样性的姿态进入大众生活,满足新时期我国人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本文主要阐述了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运用中的现状与特点,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形式和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实践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思考在未来传统服饰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上,立足于文化性和装饰性立场,以现代设计理念导入,针对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审美需求,将传统民族服饰元素解构重组融入于纤维艺术之中,以另一种面貌传播服饰文化,一方面传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一方面促进我国纤维艺术更具民族性文化发展。
张迪[5](2020)在《纤维艺术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造型语言研究》文中提出纤维艺术与编织工艺、壁挂艺术一脉相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材料、技法、色彩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由于纤维艺术所用材料多元化,丰富了纤维艺术造型语言的表现以及思想内涵的表达。如今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其造型语言越来越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定期举办,也使得中国成为了现代纤维艺术发展、交流的中心,也为纤维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素材。纤维艺术在室内展示空间中造型语言的研究,可以运用文献法、综合法、考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纤维艺术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造型语言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室内展示空间中纤维艺术的造型语言进行整体综述。首先解释纤维艺术、造型语言的含义,界定所研究的室内展示空间的范围;其次对室内展示空间中的纤维艺术进行溯源;最后再整体分析纤维艺术造型语言的类别。第三部分:具体分析纤维艺术几种最重要的造型语言。通过分析研究大量室内展示空间中的纤维艺术作品,探索纤维材料的造型特点、肌理的造型方式及色彩的造型表现,进而深入研究纤维艺术的艺术内涵、审美价值和思想精神等。第四部分围绕不同的室内展示空间中纤维艺术造型语言的多元化构建及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从个性与公共性两方面入手,分析不同环境、不同设计意图下对艺术家选择纤维艺术造型语言的影响,并归纳造型语言的不同特点。图69幅;表0个;参44篇。
栾岚[6](2019)在《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现状研究 ——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成功举办至今,已经历了19个年头,举办了十届。其中参展的中国纤维艺术作品无论从材料、工艺、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展现出了新的面貌。笔者试图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为一个历史切片,通过对其历届参展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纤维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面貌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梳理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特征。第一部分纤维艺术材料的拓展,主要研究了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当代艺术思潮的不断影响下新纤维材料的拓展,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分析,阐述纤维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是如何将新材料运用到纤维艺术中去的;第二部分探讨了新技术,包括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感官交互技术对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品形式的影响;第三部分纤维艺术中传统艺术语言的延伸,围绕当代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受到重新审视的纤维艺术的传统艺术语言进行讨论。包括中国传统工艺、壁毯编织工艺以及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创作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跨界的纤维艺术创作者群体两方面讨论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对多元的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面貌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最后,结论部分综述了双年展中中国纤维艺术作品呈多元化发展状态的诸多因素,同时对其发展的中如何保持自身纯粹性提出了疑问并尝试给出答案。
曾巧玲[7](2019)在《数字媒体技术下纤维艺术的效应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纤维艺术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类学科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开始面临又一个转型——“科技转向”。传统纤维艺术向科技的转型,引导纤维艺术家将眼光积聚在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上,要求在技术理论之“道”的理悟与艺术实践之“器”的追求更为严谨,为纤维艺术寻觅了一项更为开阔的视野。科技的发展、材料的延伸、形态的创新、情感的传递成为新时代数字纤维艺术眷注的主要问题。此文选题关键鉴于两方面的背景,一是源于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密切关注。主要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在发展进程中对传统艺术形态的冲击,从而衍生其参与纤维艺术设计中的深度思考。该文主要从纤维艺术的角度进行跨专业门类的效应性探索。二是在研究生期间笔者设立了关于“数字媒体投影技术与纤维艺术相贯串的实践研究”。此课题研究的成果表明,数字媒体技术对于纤维艺术新视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与撑持作用。该篇文章以此作为实践案例创造性的提出数字化纤维艺术的新词项,从而推进纤维艺术新维度的发展。本文遵循阐明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逻辑设置文章构架,将解决纤维艺术的单一静态形式性问题作为最根源目标,其因归结于纤维艺术领域思维层面的保守性。通过对跨领域学科的了解与互动,提出“数字化纤维艺术”的理念,并通过设计实践加以论证。全篇分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文章的阐明问题部分,阐明纤维艺术设计在发展中的固守思维机制及冷门评价问题。第二章和第三章进入到论文分析问题阶段。结合数字媒体、纤维艺术的理论根基,通过现实实践论证数字媒体技术在纤维艺术创新中的可行性。第四章为文章的第三部分处理问题部分,一是数字媒体技术与纤维艺术的集合产生一种新的纤维艺术形态称之为“数字化纤维艺术”;二是数字媒体技术涵盖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技术作用于纤维艺术创作的进程中所产的艺术形式以及视觉、体验效果也不尽相同;三是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具有双面性,跨学科理念及技术的结合依旧存在着相应的优劣势。
邱程[8](2019)在《后现代主义风格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纤维艺术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代纤维艺术萌芽于世界后现代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时期,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与表达形式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迭中延伸与变迁,其艺术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多元,研究我国当代后现代主义风格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能够使我们理清我国纤维艺术的当代化进程,深入认识该风格的语言特征与文化价值,展望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走向。有关后现代主义现象的讨论最早出现于哲学、美学领域,并向艺术、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渗透,出于对于现代主义的反叛与不满呈现一种游戏、嘲讽、戏谑的态度。本文在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语境下,从艺术语言的角度,结合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对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实例分析,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方法,并对于后文中出现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避免论述混淆。在第二个部分,从时间轴上的重合与具体观念变化两个角度诠释了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纤维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当代纤维艺术萌芽其中,在表达时又独具天然美、肌理美、力度美等特色。第三部分,以空间形态为分类标准,分析、归纳了全球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语言整体性特征,将艺术活动的主体让位于观众,视觉效果上多呈割裂、游戏状态。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诸多新理念、新主义伴随发生,如环保理念、女权主义、波普艺术都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与表现形式。第四部分,将这些理念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诠释,创作者渴望表达的内在观念都通过艺术语言呈现于作品上,讨论了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思想观念成就了艺术语言的规律但又束缚着它,而艺术语言形式的丰富又夯实了思想观念的表达。第五部分,论述了当代中国艺术家在表达后现代主义观念时,如何通过艺术语言深化表达内涵,对大量的当代中国设计师作品从设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该风格在材料、色彩、图形方面的独特魅力。第六部分,笔者探讨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纤维艺术的语言突破及我国发展趋势,并作出归纳总结。具象的艺术风格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有着特殊的意义,研究它是对当代中国纤维艺术的整体考量,对我国该领域未来的有据预测与展望。希望能为纤维艺术创作时提供有效、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激发新的创作思路。
白洋,贾京生[9](2018)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仿生之美》文中指出现代纤维艺术家常常运用仿生理念,从自然中挖掘灵感,创作出一幅幅有着独特美感的纤维艺术作品。从近十年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的作品中选取部分具有较为典型的仿生特征的实例,对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仿生之美进行分类,并运用美学原理,从物质材料、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蕴三个层面探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仿生之美的来源。
岳嵩[10](2016)在《守住与打破的边界——记“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文中认为"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始于2000年,经历多年探索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学术品牌,也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纤维艺术展,以及全世界纤维艺术家研究、探索和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2016年的相关活动在"设计之都"深圳展开,从展览本身到学术研讨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和发展经验。本次《纸上展览》以"守住与打破的边界"为主题,抓住回归与超越、坚守与创新、延伸拓展、跨界融合等要点,记述并解析"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的盛况。
二、互动与超越 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动与超越 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论文提纲范文)
(1)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蚕丝材料和综合材料艺术 |
第一节 蚕丝材料 |
一、中国的蚕丝文化 |
二、蚕丝材料的精神性 |
第二节 综合材料艺术 |
一、综合材料艺术的概述 |
二、 综合材料艺术的历史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蚕丝材料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蚕丝材料的审美属性 |
一、蚕丝材料的材质美 |
二、蚕丝材料的肌理美 |
三、蚕丝材料的动态美 |
第二节 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创意形态 |
一、具象风格的创意形态 |
二、意象与抽象风格的创意形态 |
三、实验性的创意形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应用方法 |
一、材料方法 |
二、工艺方法 |
三、艺术方法 |
第二节 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技法 |
一、绣塑 |
二、重叠 |
三、裁绒 |
四、蜡染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3)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纤维艺术与室内公共空间概述 |
2.1 纤维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
2.2 纤维艺术的特征 |
2.2.1 材料质感特征 |
2.2.2 纤维肌理特征 |
2.3 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
2.3.1 从平面到立体 |
2.3.2 从静态到动态 |
2.3.3 小体量与大体量并存 |
2.4 室内公共空间与形态 |
2.4.1 空间中的界面 |
2.4.2 空间与形态要素 |
2.5 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
2.5.1 整体原则 |
2.5.2 场所原则 |
2.5.3 创新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艺术介入室内公共空间 |
3.1 纤维艺术的构成要素对空间的影响 |
3.1.1 纤维艺术品与空间的比例关系 |
3.1.2 纤维艺术色彩与空间的相互影响 |
3.1.3 材料质感在空间中的情感表达 |
3.2 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优势 |
3.2.1 材料多元化 |
3.2.2 可塑性高 |
3.2.3 巨大的潜在市场 |
3.3 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
3.3.1 纤维艺术与室内公共空间的适应性 |
3.3.2 纤维艺术表达的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态度 |
3.4 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价值 |
3.4.1 装饰价值 |
3.4.2 实用价值 |
3.4.3 互动价值 |
3.4.4 人文价值 |
3.5 未来发展趋势 |
3.5.1 纤维材料的运用 |
3.5.2 纤维与科技的结合 |
3.5.3 纤维艺术价值的多元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艺术在不同室内公共空间类型下的形态分析 |
4.1 行政公共空间 |
4.2 交通公共空间 |
4.2.1 地铁公共空间 |
4.2.2 机场公共空间 |
4.3 商业公共空间 |
4.3.1 天井空间 |
4.3.2 橱窗空间 |
4.4 酒店公共空间 |
4.5 办公公共空间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设计实践 |
5.1 设计主题的确定 |
5.2 设计灵感来源 |
5.3 作品的体量感与表现形式 |
5.4 作品材料选择与工艺手法 |
5.5 作品色彩运用 |
5.6 作品中肌理的创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节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第二节 民族服饰与纤维艺术的艺术特色 |
一、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特色 |
第三节 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三种应用方式 |
一、形式转换重组 |
二、跨界结合与尺度重构 |
三、简化或复杂形式 |
第四节 毕业设计作品分析 |
一、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屏风设计中应用 |
二、民族服饰元素与纤维艺术编织工艺结合的应用 |
三、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灯具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品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纤维艺术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造型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室内展示空间中纤维艺术造型语言综述 |
2.1 纤维艺术造型语言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纤维艺术”的由来 |
2.1.2 造型语言概念分析 |
2.1.3 室内展示空间的范围界定 |
2.2 纤维艺术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溯源 |
2.2.1 纤维艺术最初的平面形态 |
2.2.2 由平面形态向立体空间转变 |
2.3 纤维艺术造型语言分类 |
2.3.1 纤维艺术造型的表现形式 |
2.3.2 纤维艺术造型的风格特征 |
第3章 室内展示空间中纤维艺术的造型语言表达 |
3.1 材料在室内展示中的造型特点 |
3.1.1 纤维材料丰富了造型语言的表达方式 |
3.1.2 纤维材料体现了人文性特征 |
3.2 纤维艺术肌理的造型方式 |
3.2.1 利用材料固有肌理特征造型 |
3.2.2 通过技法呈现特殊肌理 |
3.3 纤维艺术色彩的造型表现 |
3.3.1 室内展示空间中的色彩造型 |
3.3.2 色彩造型的心理干预性 |
第4章 室内展示空间中造型语言的多元化构建形式 |
4.1 纤维艺术造型语言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个性化特点 |
4.1.1 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 |
4.1.2 特殊空间氛围与情境的营造 |
4.2 纤维艺术造型语言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公共性特点 |
4.2.1 造型语言的亲和性 |
4.2.2 造型语言随公共环境改变而丰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现状研究 ——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纤维艺术材料的拓展 |
2.1 “线性的、柔软的”的新材料拓展 |
2.2 “现成品”材料的运用 |
2.3 综合性纤维材料的多语意表达 |
第3章 新技术影响下的纤维艺术 |
3.1 数码编织、染印技术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3.2 多媒体影像技术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3.3 感官交互技术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第4章 纤维艺术中传统艺术语言的延伸 |
4.1 传统工艺在纤维艺术中的应用 |
4.2 壁毯编织工艺的延伸 |
4.3 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应用形式的转变 |
第5章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对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影响 |
5.1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5.2 跨界的纤维艺术创作群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数字媒体技术下纤维艺术的效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4.1 目前纤维艺术作品主要的呈现形式 |
1.4.2 当今纤维艺术方法论思想的倡导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数字媒体与纤维艺术发展的自身体式 |
2.1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概述 |
2.1.1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
2.1.2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
2.1.3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
2.1.4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可观的市场效应 |
2.2 纤维艺术的概述 |
2.2.1 纤维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
2.2.2 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媒体技术在纤维艺术中的探索 |
3.1 创作背景 |
3.1.1 思想情感范畴 |
3.1.2 现实存在范畴 |
3.2 创作构思 |
3.2.1 情感基调 |
3.2.2 联想要素 |
3.2.3 艺术形式 |
3.2.4 注意事项 |
3.3 创作过程 |
3.3.1 成型塑造 |
3.3.2 成型设置 |
3.4 创作结论 |
3.4.1 所获成果 |
3.4.2 可存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媒体技术在纤维艺术中的应用理念 |
4.1 数字化纤维艺术的概念 |
4.2 数字媒体技术的纤维艺术表现形式 |
4.2.1 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
4.2.2 数字媒体操控灯光技术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4.2.3 数字媒体投影技术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
4.2.4 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
4.3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纤维艺术设计中的优势与劣势 |
4.3.1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纤维艺术设计中的优势 |
4.3.2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劣势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后现代主义风格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纤维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现状 |
1.3.1 我国当代纤维艺术研究现状 |
1.3.2 艺术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 |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2 后现代思潮给中国纤维艺术带来的影响 |
2.1 耕织在传统上的当代纤维艺术 |
2.1.1 以材料为名的艺术 |
2.1.2 突破经纬 |
2.2 萌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我国当代纤维艺术 |
2.2.1 从哲学到艺术战场的转换 |
2.2.2 艺术语言的拓宽与延展 |
2.3 当代中国纤维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 |
2.3.1 颠覆与游戏的思考方式 |
2.3.2 从注重形式到注入灵魂 |
2.4 本章小结 |
3 后现代主义风格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及其特征 |
3.1 二维到三维的塑造方式延伸 |
3.1.1 壁挂形态 |
3.1.2 软雕塑与装置形态 |
3.2 抽象的表达方式 |
3.3 展示环境的空间转变 |
3.4 静态与动态的融合 |
3.5 本章小结 |
4 后现代主义风格下的多元理念 |
4.1 对于传统的处理方式 |
4.1.1 回归与解构 |
4.1.2 融合与协调 |
4.2 后现代思潮下的新观念 |
4.2.1 绿色与环保 |
4.2.2 阴性书写 |
4.2.3 波普艺术 |
4.3 多元与折衷 |
4.4 本章小结 |
5 丰富的艺术语言深化后现代主义观念的表达 |
5.1 材料语言 |
5.1.1 多元化趋势 |
5.1.2 结合的运用方式 |
5.2 色彩语言 |
5.3 图形语言 |
5.4 本章小结 |
6 在颠覆与萌芽中游戏之后 |
6.1 不断打破的艺术语言边界 |
6.2 我国后现代主义风格纤维艺术何去何从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仿生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仿生 |
(二) 现代纤维艺术 |
(三) 美 |
二、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仿生之美的分类 |
(一) 具象仿生之美 |
(二) 抽象仿生之美 |
三、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仿生之美的来源 |
(一) 仿生之美基于恰当使用的物质材料 |
(二) 仿生之美依托于多样的表现形式 |
(三) 仿生之美表现为丰富的审美意蕴 |
四、结语 |
(10)守住与打破的边界——记“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展览作品风貌——守住边界与打破边界 |
二、学术研讨指向——纤维艺术本质、教育及学术品牌建设 |
结语 |
四、互动与超越 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蚕丝材料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宇. 齐齐哈尔大学, 2020(02)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纤维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 武露凝.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运用性研究[D]. 姚明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纤维艺术在室内展示空间中的造型语言研究[D]. 张迪.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现状研究 ——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为例[D]. 栾岚. 沈阳大学, 2019(02)
- [7]数字媒体技术下纤维艺术的效应探究[D]. 曾巧玲. 天津美术学院, 2019(02)
- [8]后现代主义风格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纤维艺术语言研究[D]. 邱程.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3)
- [9]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仿生之美[J]. 白洋,贾京生. 美与时代(上), 2018(10)
- [10]守住与打破的边界——记“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J]. 岳嵩. 装饰,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