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论文-徐小淑,孟红淼

佛教信仰论文-徐小淑,孟红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信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冈石窟,邑义,造像记,疑伪经

佛教信仰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淑,孟红淼[1](2019)在《云冈石窟太和七年邑义造像记的佛教信仰及其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冈石窟第11窟太和七年龛系中国早期邑义造像。以造像记为对象,结合考古学和佛教美术等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疑伪经《提谓波利经》和《净度叁昧经》对平城邑义结成及信仰的影响。题记表明民众是在本土信仰、传统观念的框架下接受佛教文化,内容呈多元化倾向,并存在主观的筛选与组合,这种选择与所表现的心理追求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佳[2](2019)在《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佛教信仰和舍利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辽金时期,是东北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时期。辽金时期的塔寺建筑,奠定了后来东北佛教的基本格局。论文主要运用碑铭、题记等资料,考察东北地区辽金时期的佛教信仰特点。这一时期,佛教信仰带有明显的密教和华严信仰特质,尽管义理层面建树有限,但佛舍利崇拜、建造经幢、邑社组织等活动却深入民间。(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仝涛[3](2019)在《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和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的大力弘扬下,吐蕃佛教向周边包括青海地区输出。以玉树和昌都为中心的吐蕃佛教摩崖造像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在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都具有明显的共性,说明在吐蕃时期,尤其是在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统治时期,青海玉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吐蕃佛教的弘传中心,并创造了一套统一的佛教摩崖造像系统。在吐蕃征服青海地区后的近二百年间,吐蕃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大量墓葬,墓葬的出土物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佛教因素,可以透过它们窥见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存在状态:一些器物的造型和功能深受佛教的影响,如镀金舍利容器和吐蕃"王冠";佛教中所流行的象征性图像广泛存在于一些生活器具上,包括迦陵频伽形象以及狮、象与莲花造型等。这些佛教因素更多地来自汉地,尤其是河西敦煌地区,与摩崖石刻中透露出的吐蕃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了青海地区在唐蕃时期佛教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涛玉[4](2019)在《现代化背景下藏传佛教信仰空间研究——以拉萨D村家庭佛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堂作为一个普通藏族家庭中最神圣的空间,它的出现与西藏的社会历史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着重探讨了藏族家庭佛堂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佛堂在藏族人们宗教信仰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水根,傅琴芳[5](2019)在《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调研简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解、愿求、修行、证果四大方面,当下的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个性,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女性佛教信仰特征,更有基于其所在地域背景差异和农村女性性别身份标签视域下的江西地方信仰特色。其中,江西农村信仰文化原生态的多方保持,使之信解混同特征突出;至于愿求,则明显烙上了劳务输出大省的印痕,并在革命老区环境的熏陶下得以某种升华;而无论是受益于佛教活动场所的数量优势,还是无奈于教育素养低、视野与交际狭窄等不足,她们的修行总能应对得体,自在自适且中道圆融;其证果的功利性,则超出了一般程度,并呈现于如"集体无意识下的地缘认同式证果"等多种形态之中。(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叶秋贵[6](2019)在《佛教信仰者的身体:面向宗教、社会与个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经过近年来不断的理论提升与实践丰富,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是理解当代社会的新方法和新路径。身体社会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从身体出发,主要从结构与行动两方面来理解身体的呈现方式及其社会意义。本研究选择从人得以存在与生活的基础——身体出发,基于身体社会学理论,以宗教场所为具体观察场域,通过佛教徒与信众的身体观来探析身体与社会的关系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在宗教修行实践中,身体作为中介,连接起个体、宗教、与社会,身体既承载了社会结构关系,又是进行行动和体验的基础。本研究主要从叁个方面来展开对于佛教信仰者的身体的讨论:第一,佛教经典传统是如何看待身体的,这主要是与佛教信仰的终极追求相一致的,为了实现终极目标,佛教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身方法与规范;第二,身体是修行的基础,修身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修身实践与信仰者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第叁,从宗教、个体、社会叁种维度来分析佛教信仰者的身体观念与修身实践。本文认为,在佛教传统身体观念的基础上,佛教信仰者在修行实践中以身体作为修行工具,将日常生活与修行实践紧密结合。佛教对于身体的根本观念是不变的,这与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对于身体的内容理解以及修身实践方式、实践范畴是在发生变化的,这变与不变可以从宗教、社会、个体叁个维度来具体分析。首先,从宗教角度而言,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其根本诉求一直围绕着脱离轮回之苦、涅盘成佛而言的;其次,从社会维度而言,佛教对于身体的观念以及修身实践是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身体及修身实践外延至多重社会维度中,比如认同、交往、权威等社会维度;另外,个体性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向,个体逐渐认识到身体是属于私人的,对于身体的普遍重视,并且个体身体是不可侵犯的,在具体修身实践中,个体有着自己的私人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7)

刘志阳,徐祖辉,何晓斌[7](2019)在《中国企业家佛教信仰、组织学习和新创企业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 135家新创企业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新创企业家的佛教信仰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1)中国新创企业家的佛教信仰对新创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2)组织学习对新创企业家的中国佛教信仰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起中介作用;(3)员工组织参与水平在中国新创企业家的佛教信仰与组织学习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宗教与创业的相关文献,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佛教的经济功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彦铮[8](2019)在《从韦列夏金《中亚组画》看清末新疆土尔扈特人的藏传佛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画家韦列夏金的《中亚组画》里包含若干幅有关19世纪60年代中国新疆土尔扈特人的画作,通过对画中室内布置与人物衣着进行分析,能了解到藏传佛教在新疆土尔扈特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亚楠[9](2019)在《北朝墓志与女性的佛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佛教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一度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信仰。在北朝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封建伦理纲常对女性的束缚较轻,女子的社交行为相对自由,女性崇佛者也日益增加。20世纪以来,北朝女性墓志铭大量出土,相关志文中记载了北朝女子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生活等史实,成为研究当时各个阶层女子生活的直接史料。根据墓志碑铭的内容,北朝女性崇佛者可大致分为叁类:一是皇后嫔妃、女官为代表的宫廷成员;二是官宦家庭的女子;叁是普通平民女子。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信佛原因亦不相一致:宫廷女性主要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而崇佛,佛教是后妃政治斗争落败后的思想归宿,是奚官女奴为代表的女官提升地位的途径;世家女子则为了摆脱亲人早逝、孤独寡居等生活现状,追求人生贞节及更高的思想境界而敬佛;平民女子崇佛原因相对简单,主要因生活苦难所迫,深受现实利益的驱使以佛教求取福报。墓志所载北朝敬佛女性整体分为两大类:普通信徒与出家女尼。普通信徒主要为受家族学堂或亲人教育的熏陶、接受过文化教育的社会上层女子,少数籍没宫廷的女官也因宫廷政治环境影响而接受佛教思想,这类女子为单纯的佛教喜爱者,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借助宗教寻找心灵的慰藉。出家女尼,既是北朝妇女群体中的一个小团体,也是佛教出家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具备着女性与宗教双重特质的群体,出家女尼的信仰生活与未出家女子有很大不同,对佛教传播的贡献和影响程度也不同。通过对北朝女性崇佛思想的考量,可进而探讨北朝女性的社会地位及佛教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兴盛程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演觉[10](2019)在《爱国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来到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出席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感到格外高兴。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教同仁致以良好祝愿,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为本次会议所作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感谢。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04期)

佛教信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辽金时期,是东北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时期。辽金时期的塔寺建筑,奠定了后来东北佛教的基本格局。论文主要运用碑铭、题记等资料,考察东北地区辽金时期的佛教信仰特点。这一时期,佛教信仰带有明显的密教和华严信仰特质,尽管义理层面建树有限,但佛舍利崇拜、建造经幢、邑社组织等活动却深入民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1].徐小淑,孟红淼.云冈石窟太和七年邑义造像记的佛教信仰及其中国化[J].五台山研究.2019

[2].王佳.辽金时期东北地区的佛教信仰和舍利崇拜[J].地域文化研究.2019

[3].仝涛.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涛玉.现代化背景下藏传佛教信仰空间研究——以拉萨D村家庭佛堂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5].王水根,傅琴芳.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调研简录[J].宜春学院学报.2019

[6].叶秋贵.佛教信仰者的身体:面向宗教、社会与个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刘志阳,徐祖辉,何晓斌.中国企业家佛教信仰、组织学习和新创企业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

[8].陈彦铮.从韦列夏金《中亚组画》看清末新疆土尔扈特人的藏传佛教信仰[J].文史杂志.2019

[9].王亚楠.北朝墓志与女性的佛教信仰[D].郑州大学.2019

[10].演觉.爱国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J].法音.2019

标签:;  ;  ;  ;  

佛教信仰论文-徐小淑,孟红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