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驱转热采论文-彭利,熊红丽,吴晓娟

水驱转热采论文-彭利,熊红丽,吴晓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驱转热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稠油,数值模拟,水驱转热采,技术界限

水驱转热采论文文献综述

彭利,熊红丽,吴晓娟[1](2016)在《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技术政策界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面河南区的油藏有效厚度、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区块含水等地质开发参数差异较大,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改变不同的参数组合的情况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不同参数下的开发效果,分析得到八面河南区水驱转热采的技术政策界限为:渗透率不低于150×10~(-3)μm~2,有效厚度不小于2.5m,含油饱和度不低于0.4,原油粘度不超过20000mPa.s(不采取降粘措施)。(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魏冉[2](2015)在《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某些油田稠油油藏一般是经过注水开发,但其长期使用效果不明显,后期难以提高采收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油粘度增大和剩余油分布零散,因此相关人员要注重转换其他方式进行稠油油藏开发。本文主要分析了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必要性,阐述了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应用实例,并针对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发展,从而保证稠油油藏的采收率的到有效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5年12期)

郭奇,陈开远,崔传智,郭振廷[3](2015)在《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井网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驱普通稠油油藏开发后期由于物性差异开发效果差别较大,地层中已形成稳定的流线场,加密对开发效果难有较大改善。结合胜利油田实际区块营8断块注水开发已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油藏数值模型,结合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综合研究,找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水驱普通稠油油藏开发后期转热采井网优化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在综合考虑开发效果的基础上,得到对普通稠油油藏进行井网抽稀可改善开发效果;不同井网优化方式下五点法稀井网的最终采收率最高;水驱普通稠油油藏转热采在含水80%时进行井网优化效果较好等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目标区块以及同类区块的有效开发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01期)

全宏[4](2014)在《薄互层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乐安油田草13沙四薄互层稠油油藏为例,对水驱转热采开发井网、技术政策界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部署了草13沙四水驱转热采开发方案,动用地质储量490×10 t,预测方案实施后前叁年平均单井产能5 t/d,新增产能7.8×10 t,15年累积增油97.7×10 t,全区提高采收率12.56个百分点。4 44(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郭奇[5](2013)在《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的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稠油主要是指粘度为50-10000mPa s,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本文针对普通稠油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的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对水驱后转热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实际油藏参数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影响采收率的储层因素、开发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普通稠油油藏水驱、水驱转热水驱、水驱转蒸汽驱以及水驱转蒸汽吞吐四种开发方式下采收率预测公式。经济指标是油藏开发的重要依据,结合动态经济评价方法与油藏数值模拟提出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经济技术界限评价方法。研究得出不同油藏静态及开发界限与油价间的关系,进而可以参照油层有效厚度界限、原油粘度界限、油藏渗透率界限、初始含油饱和度界限、转热采时机界限、注入温度界限、注蒸汽干度界限等图版,得出稠油油藏不同水驱转热采开发方式的经济开发指标。水驱稠油油藏开发后期效果较差,结合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综合研究,找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水驱油藏开发后期转热采井网优化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在综合考虑开发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井网优化从而改善开发效果。在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中,加入水平井的应用,相对单纯直井开发具有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井产量的优势。以五点法井网为基础井网,将水平井开发与直井开发相结合,对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组合布井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水平井开发方式下水驱转热采井距,并在众多组合布井方案中优选出最合理的井网。为水驱转热采组合布井方式现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6-01)

魏超平[6](2012)在《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胜利油田普通稠油储量10.5亿t,以注水开发为主,针对该类油藏在水驱过程中出现的含水率上升快、水驱增油能力有限,水驱波及系数小、动用储量低、原油变稠、水驱后期增油困难以及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阐述转换开发方式的必要性;通过对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及现场开展的试验分析,证明普通稠油水驱转热采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李海鹰,贾新青,郑孝强[7](2012)在《水驱转热采撬动复杂断块稠油》一文中研究指出年产油127.5万吨、占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年产油量41.4%的稠油油藏,一直是孤岛油田原油上产的主要接替阵地。其中,中心稠油区(中一区、中二区、东区)所辖的Ng5、Ng6稠油环,以56%的稠油储量,贡献了68%的稠油产量,是该厂稠油开采的主力军。(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2-07-09)

李守朝[8](2011)在《出砂强敏感稠油油藏低效水驱转热采政策界限研究——以林东馆叁段稠油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林樊家油田林东馆叁段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敏感性强,供液差,产能低,油稠,出砂严重,多年来采用了各种工艺措施,均未取得好的水驱开采效果。文章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低水驱的主要原因和论证了低效水驱转蒸汽热采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块低效水驱转蒸汽热采的开发经济技术政策界限。开发实践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同时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1年33期)

刘西雷[9](2011)在《曲流河储层叁维地质建模研究——以孤岛中二中Ng5水驱转热采试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孤岛中二中Ng5水驱转热采试验区为例,对曲流河储层进行叁维精细地质建模。采用确定性-随机性(DS)相结合的两步法相控建模技术,充分利用井资料等确定性信息进行相控的随机模拟井间物性参数的空间展布规律,并通过地质类比、抽稀井以及数值模拟等方式对地质模型成果进行检验,进而提高筛选的随机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井位优化、现场跟踪和开发中后期的开发方式的转变提供地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保卫[10](2010)在《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经济技术界限》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因其原油粘度高,不适合转化学驱,但转热采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以孤岛油田孤六区东3-34井区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转热采后的效果,论证了转注蒸汽热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驱后转热采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研究了转热采时机、油层有效厚度及原油粘度与转热采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结合经济评价,建立了水驱转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的开发经济技术界限公式。研究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符合条件的油藏应及早转热采,仅转蒸汽吞吐就可提高采收率10%左右,转蒸汽驱后还能提高采收率10%以上,转热采可以作为水驱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接替开发方式。(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0年03期)

水驱转热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某些油田稠油油藏一般是经过注水开发,但其长期使用效果不明显,后期难以提高采收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油粘度增大和剩余油分布零散,因此相关人员要注重转换其他方式进行稠油油藏开发。本文主要分析了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必要性,阐述了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应用实例,并针对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的发展,从而保证稠油油藏的采收率的到有效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驱转热采论文参考文献

[1].彭利,熊红丽,吴晓娟.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技术政策界限研究[J].江汉石油科技.2016

[2].魏冉.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工艺可行性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

[3].郭奇,陈开远,崔传智,郭振廷.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井网优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4].全宏.薄互层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调整[J].内江科技.2014

[5].郭奇.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的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6].魏超平.普通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

[7].李海鹰,贾新青,郑孝强.水驱转热采撬动复杂断块稠油[N].中国石化报.2012

[8].李守朝.出砂强敏感稠油油藏低效水驱转热采政策界限研究——以林东馆叁段稠油油藏为例[J].价值工程.2011

[9].刘西雷.曲流河储层叁维地质建模研究——以孤岛中二中Ng5水驱转热采试验区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

[10].张保卫.稠油油藏水驱转热采开发经济技术界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

标签:;  ;  ;  ;  

水驱转热采论文-彭利,熊红丽,吴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