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转移论文-李璋,张嘉颖,龙湘雪,刘师岑

政策转移论文-李璋,张嘉颖,龙湘雪,刘师岑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策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策转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多元利益,",地票",交易

政策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李璋,张嘉颖,龙湘雪,刘师岑[1](2019)在《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一系列发展视为原政策框架的一系列政策转移,基于对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表象机制分析、类比美国TDR (土地发展权转移)政策对其本质进行剖析,判断出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质体现为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能否保障各主体的利益合理分配成为制度优化的关键。以上述分析为基础,基于多种模式的分析比较,对其政策转移的共同前提和不同运行效果的可能原因提出猜想,并以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庆"地票"模式和江苏"万顷良田"模式为实证案例,通过对比具体分析其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主体博弈,判断出两种模式在利益分配上的异同,其中的共同点体现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共同本质,而不同点则反映了不同制度转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的优劣。基于以上分析、猜想、实证,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明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转移的应有之义,从政策设计、实施和监督叁个方面对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转移提出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9-10-19)

[2](2019)在《“河长制”:一个政策转移的分析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长制"是无锡市政府应对"太湖蓝藻"危机的一项制度创新,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无锡"河长制"的实施是太湖水环境治理取得巨大成效的制度保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在媒体的广泛宣传下,"河长制"这一制度创新得以"品牌化",一些省市纷纷效仿,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转移。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2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本文来源于《群众》期刊2019年18期)

熊烨[3](2019)在《政策转移 如何预防失败》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和政府治理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的发展能量。地方政府主导的区域性、局部性政策创新成为推进政策变迁和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与此同时,政策创新的高成本与高风险特性以及地方政府政策供给能力的差异,促使地方政府青睐"跟进式"的政策转移,从而降低政策制定成本和治理风险。当前,政策转移已成为我国地方政府的一种重要政策供给方式。政策转移研究起源于政策扩散研究,早(本文来源于《群众》期刊2019年18期)

熊烨[4](2019)在《政策转移知识链:知识视角下的我国地方政策转移过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今中国地方政府的一种重要政策供给方式,政策转移在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然而,政策转移并不必然带来地方政府治理绩效优化和正向制度变迁。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知识源,政策知识的生产、流动、转化、应用、反馈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转移知识链。政策转移知识链不仅仅是一个理解政策转移中知识过程的概念工具,还意味着一种基于"知识链"的管理新思路,即通过优化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的知识过程管理,实现政策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在政策转移过程中的积极效应。(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19年05期)

熊烨[5](2019)在《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的政策“再建构”研究——基于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河长制转移的扎根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致力于发掘我国地方政策创新在转移过程中的"再建构"逻辑及其与政策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河长制转移的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出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的"行动者-情境-产出"模型。研究表明:政策创新的脱嵌、传播、嵌入受到行动者的认知、利益、互动的影响;行动者结构和互动状况随着创新政策转移的开展呈现动态演变的态势,构成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政策"再建构"的能动性力量;我国地方政策转移开展及其最终绩效受到移入地区情境性要素的影响;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着政策创新在转移过程中实现"再建构",构成影响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绩效产出的核心变量。"行动者-情境-产出"模型作为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政策"再建构"的理论概化,跟进了西方政策转移研究中的建构主义思潮,将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政策创新脱嵌、传播、再嵌入、产出的全过程,对影响因素的考察同时涵盖了主体性因素和情境性因素,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者行为引导都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肖芸[6](2019)在《政策转移研究的流动性转向——从国家中心到比较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日益频繁的城市间跨国政策转移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城市的治理模式,将地方治理机制连接至全球城市政策共同体。城市在其中贡献并吸收各类治理方案,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最活跃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然而,传统的政策转移研究框架具有国家中心主义特征,因而未能为这些现象提供一个比较城市的分析视角。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聚焦于城市的政策流动概念,强调从跨学科视角关注城市政策跨国流动过程中的全球关系及空间—社会建构,从而推动了政策转移研究的流动性转向。本文从背景、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关照叁个方面对政策流动框架进行了梳理,并试图提出这一框架下未来的研究议题,以期推动国内比较城市政策的研究,促进政策研究的跨学科对话。(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郑美玲,魏淑艳[7](2019)在《我国政府治理中的政策转移失灵研究——基于股市“熔断机制”政策转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政策转移的既有研究过多关注了政策转移相关概念的辨析与发生逻辑,相对忽视了对政策转移过程及成效的分析。通过借鉴道洛维茨-马什模型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思路,从政策转移肇始、转移对象、转移来源、转移成效四个维度入手,力图创立一个关于政策转移的更富有解释力的本土化分析框架,并以股市"熔断机制"政策转移失灵为典型案例,运用归纳式数据编码和典型内容分析编码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熔断机制"失灵的原因表现为:制度设计科学性不足、监管机构监管不力、政策引入脱离中国股市"国情",继而得出政府治理中政策转移的启示,为当下国家政策转移实践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熊烨[8](2019)在《政策转移与政策绩效:一个“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策转移作为当今中国地方政府政策供给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绩效上存在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影响我国地方政策质量和治理能力的关键变量。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我国地方政策转移绩效影响变量的探讨并不充分,政策转移不同于原生性政策的绩效生成逻辑尚未得到充分揭示。借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结构-过程"分析策略,整合政策转移研究中的"结构"和"过程"因素,构建政策转移绩效的"结构-过程"分析框架。出于可识别、可观察性的考虑,进一步化约出"情境适配度"和"政策转化程度"两个政策转移绩效分析维度,将政策转移划分为"启发型""象征型""跟风型""融合型"四种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不同类型政策转移的绩效假设。(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边燚[9](2019)在《政策转移视角下中国的气候政策框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国际气候治理大国处于绝对治理中心的模式以及其偏向工具理性的博弈方式背景下,我国力图建立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理念、以"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的良性气候政治体系。本文建立在气候政策转移的特殊性——更加关注政策本身的基础上,建立气候政策框架,以一性:气候问题的复杂性,叁轴:横轴即国家层面,纵轴即时间层面,空间轴即发展层面,五要素:政策学习、地位树立、观念输出、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来建立我国气候政策基础框架,且有利于更加立体的分析我国气候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绿叶》期刊2019年03期)

陈柳,赵志群[10](2019)在《比较教育中的教育政策转移理论——对大卫·菲利普斯教育政策借鉴理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政策转移是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主题,指一国通过教育政策输入,另一国通过教育政策输出,共同将一项教育政策经过改造和调整纳入到输入国教育战略并付诸实施的双向互动过程。大卫·菲利普斯和金伯利·奥克斯提出的教育政策借鉴理论为教育政策转移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随着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教育政策输出者的角色越来越不容忽视,仅仅依靠教育政策输入者的单向引进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政策转移的。这一教育政策借鉴理论已经无法涵盖教育政策转移的全部内容,亟待得到更新与改进。因此,在对教育政策转移进行研究时,应该将教育政策转移输出者的主体地位纳入考虑范围;与教育政策借鉴四步模型相对应,教育政策输出也应遵循跨国影响、辅助、科学伴随和借鉴回归四步路径;走历史功能主义道路,持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的认识论基础。比较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政策转移过程中的巨大潜力,进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政策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长制"是无锡市政府应对"太湖蓝藻"危机的一项制度创新,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无锡"河长制"的实施是太湖水环境治理取得巨大成效的制度保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在媒体的广泛宣传下,"河长制"这一制度创新得以"品牌化",一些省市纷纷效仿,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转移。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2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策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李璋,张嘉颖,龙湘雪,刘师岑.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转移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9

[2]..“河长制”:一个政策转移的分析样本[J].群众.2019

[3].熊烨.政策转移如何预防失败[J].群众.2019

[4].熊烨.政策转移知识链:知识视角下的我国地方政策转移过程优化[J].求实.2019

[5].熊烨.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的政策“再建构”研究——基于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河长制转移的扎根理论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9

[6].肖芸.政策转移研究的流动性转向——从国家中心到比较城市[J].社会学研究.2019

[7].郑美玲,魏淑艳.我国政府治理中的政策转移失灵研究——基于股市“熔断机制”政策转移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熊烨.政策转移与政策绩效:一个“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边燚.政策转移视角下中国的气候政策框架分析[J].绿叶.2019

[10].陈柳,赵志群.比较教育中的教育政策转移理论——对大卫·菲利普斯教育政策借鉴理论的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19

标签:;  ;  ;  ;  ;  ;  

政策转移论文-李璋,张嘉颖,龙湘雪,刘师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