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废物堆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技术控制
农业废物堆肥论文文献综述
万合锋,武玉祥,聂飞,杨广明,黄振兴[1](2019)在《农业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控制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农村有机固体废弃物增多。堆肥是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就堆肥的腐熟判断、因子控制和理化性质变化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控制堆肥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提高堆肥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道利[2](2017)在《农业废物堆肥降低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理化参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治理河流污染过程中,底泥的污染治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底泥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来河流污染治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湘江底泥为对象,通过农业废物联合底泥堆肥降低重金属(Cd,Cr,Cu,Zn Pb)的生物有效性,首先对底泥的物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底泥的主要成分及重金属污染现状。为了确定联合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降低的关键因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重金属形态数据与监测得到的10个堆肥过程因子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胡敏酸(HA)、富里酸(FA)、腐殖化指数(HI)、重金属形态的动态分析,来研究联合堆肥过程中腐殖质成分的变化趋势,重金属形态的变化情况,另外通过相关分析来确定腐殖质各组分与重金属形态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本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联合堆肥结束,重金属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时,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也得到了相应的降低,生物有效性较高的可还原态和可交换态转化为更稳定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显着性影响因子在统计学上解释了 88.4%、89.4%、96.6%、94.1%和92.8%的Cd、Cr、Cu、Zn和Pb的生物有效性变化。同时,统计学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WSC)是全部5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变化的显着影响因子,可见这是钝化效果最直接和密切相关的因子。堆肥对于Cd的修复是比较有效的,因为显着影响的3个因子就解释了 67.6%的形态数据变化,其次是Cr,而对于其它重金属,显着影响因子权重较低,数量较多,控制起来难度较大。联合堆肥表明,堆肥过程腐殖质小分子结构减少,大分子结构增加,腐殖质的结构往更复杂的方向转化。同时,Cu、Cr、Cd和Pb主要与大分子胡敏酸结合。随着联合堆肥的进行,堆肥促进了水溶态重金属含量的降低,降低了重金属的有效性和迁移性。同时相关分析表明,Cr的重金属形态与腐殖质各成分及腐殖化指数均成显着相关,Pb的胡敏酸结合态重金属与HA、FA及HI均成显着相关,Cd的水溶态重金属与HA、FA及HI均成显着相关,Cu的水溶态和结合态重金属与腐殖质的各组分含量没有显着性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5)
刘耀[3](2017)在《生物炭添加对农业废物底泥混合堆肥中重金属和细菌群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底泥(沉积物)是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经过吸附、络合、沉淀等作用,绝大部分重金属迅速的由水相转为固相,结合到悬浮物和底泥中,并不断累积,所以,底泥往往是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如果底泥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再次释放出来的可能,从而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对水生生态系统形成潜在危害。另外,水体底泥也是底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对栖息生物造成毒害作用。由于重金属具有不可降解性,所以这些重金属可能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从而成为持久性污染物,并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在生态系统中迁移循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中,从而产生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利用污染底泥与农业废物混合好氧堆肥,评价生物炭对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和重金属浓度的影响。同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并利用冗余分析(RDA)评价理化参数、重金属与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相关性。经过50d的堆肥处理后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添加生物炭与不添加生物炭的两个堆肥体系中总重金属浓度呈上升的趋势,但二乙烯叁胺五乙酸(DTPA)提取态重金属的提取率呈下降的趋势,且添加生物炭的堆肥体系比没添加的下降的更多。另外,DGGE图谱显示了在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添加生物炭的堆体相对于没有添加生物炭的堆体,在堆肥后期表现出更多的条带。此外,通过冗余分析显示,在添加了生物炭的堆体中,细菌群落组成与C/N、水溶性有机碳(WSC)和有机质(OM)(P<0.05)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在没有添加生物炭的堆体中,细菌群落组成与温度、水溶性有机碳(WSC)和C/N密切相关。在统计学意义上,细菌群落组成显着差异是被这些参数所解释(在有无添加生物炭的堆体中分别解释了 66.7%和55.5%),这表明这些参数是最有可能在堆肥过程中去影响细菌群落、或者被细菌群落影响的。总的来说,本研究为改善堆肥以及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5)
苟宇[4](2017)在《农业废物堆肥化中理化参数对GH6家族基因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碳源,年产量超过1500亿t,广泛存在于农林等有机固体废物中,尤其以农业废物为主。仅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就高达7亿t左右,其中稻草秸秆产量最大。堆肥化是一种自然加热、好氧、无二次污染的生物降解技术,适用于将农业废物降解转化成稳定的可用资源。含有GH6家族基因的微生物是堆肥化中参与纤维素前期降解的重要微生物,对堆肥化的顺利实施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稻草秸秆等农业废物进行好氧堆肥,分析了堆肥化过程中pH、C/N、堆体温度、环境温度、含水率、WSC(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TN(total nitrogen)和 TOM(total organic matters)理化参数的变化情况。采用 PCR-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研究了农业废物稻草秸秆堆肥化过程中参与纤维素降解的糖苷水解酶GH6家族基因动态变化情况,使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蒙特卡罗置换检验(Monte Carlo permutation test)研究获得的生物信息矩阵与环境因子矩阵间的相关性。堆肥化结果表明,堆体pH在前4天迅速上升,并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8.96。C/N由最初的30.19逐渐下降到17.72,满足堆肥达到腐熟的C/N条件。堆体温度在第2天便达到最大值61.4℃,并维持在50℃以上达6天,足以杀死堆体中的动植物病原菌。WSC在最初4天内迅速下降,并在4至8天内上升,然后逐渐下降至1.48 g.kg-1。堆体TOM含量从初始的447.75 g.kg-1逐渐下降到308.6 g.kg-1并趋于稳定。TN含量呈现出相对增加的趋势。GH6家族基因的多样性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基因丰度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堆肥化后期微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少于堆肥前期。其中编号24、25所代表的纤维素降解优势菌主要集中在堆肥高温期和腐熟期,并且两个时期的优势菌种类不同。冗余分析和蒙特卡罗置换检验结果表明,pH、堆体温度和TN是影响GH6家族基因变化的显着因子(p<0.05),叁者对GH6家族基因变化的解释率分别是24.92%、15.57%和15.04%。基于冗余分析的t-value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对环境因子具有不同偏好,按微生物与不同环境因子的正负相关性,大体可分为5类,即编号4~10、编号11~14、编号15~19、编号20~23、编号24~27。(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5)
陈耀宁,黄爱知,黎媛萍,黄静霞,张嘉超[5](2016)在《硝化抑制剂对农业废物好氧堆肥理化性质及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秸秆等农业废物为主要原料,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进行静态好氧堆肥实验,设置相同堆肥条件不添加DCD作为空白对照,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各个时期不同处理的p H值、NH+4-N浓度、NO-3-N浓度和水溶性有机碳(WSC)理化参数的变化趋势,并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对参与反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nir K、nir S和nos Z)丰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DCD明显地改变了堆肥过程的氮素转化,两组堆肥样品的p H值、NH+4-N浓度、NO-3-N浓度有显着差异(p<0.001),但是对WSC的下降过程没有明显影响。DCD对nir K基因的抑制效果最显着,同时nir S和nos Z基因因为理化参数的改变而受到了间接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马騻[6](2016)在《利用农业废物堆肥去除土壤中的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指一系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通常作为溴代阻燃剂被添加在产品中。而2,2',4,4'-四溴联苯醚(2,2',4,4'-tetrabrominateddiphenyl ether,BDE-47)作为多溴联苯醚主要组成成分,由于其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由此产生危害,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利用农业废物好氧堆肥研究了其对四溴联苯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结合多种理化参数评价了添加BDE-47对好氧堆肥过程、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实验选用稻草秸秆、菜叶、麸皮等农业废物和土壤作为堆肥原料,设置了含BDE-47(初始浓度为0.366mg/kg)和未受BDE-47污染的2个堆肥体系,以及一个模拟自然状态下含BDE-47(初始浓度为0.369 mg/kg)的土壤体系。经过45 d的堆肥化处理结果表明堆体中BDE-47的降解率达到了约15%,而在自然状态下的BDE-47在相同时间下的降解率只有约3%。堆肥明显提高了BDE-47降解速率,实现了通过堆肥修复BDE-47污染土壤的目的。通过对比测得2个堆体的理化参数,发现BDE-47污染土壤的存在对堆肥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含BDE-47的堆体堆肥质量降低。此外,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考察了堆肥化生物修复过程中2个堆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情况:实验从堆肥过程中不同时段取样,然后从获得的堆肥样品中提取微生物总DNA,并选择特异性引物(细菌:GC-338F/518R和真菌:NS1/GC-Fung)对其分别进行PCR扩增,将PCR后的样品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得到DGGE图谱。将DGGE图谱数据结合所测得的堆体理化参数经过冗余分析(RDA)以及热图(heatmap)聚类分析发现堆肥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主要受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与堆肥过程中导致真菌群落的变化因素相比,细菌群落对于堆肥中添加BDE-47较真菌更加敏感,且添加BDE-47相比于其它理化参数对细菌种群的变化影响更为显着。堆肥过程中真菌的群落变化则受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变化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5)
黄爱知[7](2015)在《双氰胺对农业废物堆肥过程及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肥是有效处理农业废物的生物技术之一,通过堆肥技术将稻草秸秆制成有机肥是解决秸秆过剩的有效手段。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及其控制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反硝化作用是造成堆肥化过程氮素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堆肥添加剂常被用于控制堆肥过程氮素损失。多数国内外关于堆肥过程中控制氮素损失研究多关注其效果,但是较少涉及控制措施所导致的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因此揭示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微生物学机理对开发新型高效堆肥保氮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硝化抑制剂是一类化合物,因其对氮素转化的调节作用被广泛应用到土壤中用以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在堆肥中添加硝化抑制剂作为调节氮素转化、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但关于硝化抑制剂对堆肥系统中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本试验以秸秆等农业废物为主要原料,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进行静态好氧堆肥试验,设置相同堆肥条件不添加DCD作为空白对照,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各个时期不同处理的p H值、NH+4-N浓度、NO-3-N浓度和水溶性有机碳(WSC)理化参数的变化趋势,并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 PCR)技术对参与反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nir K、nir S和nos Z)丰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DCD明显地改变了堆肥过程的氮素转化,两组堆肥样品的pH值、NH_4~+-N浓度、NO_3~--N浓度有显着差异(p<0.001),WSC的降解过程受DCD的影响较小。nir K基因对DCD的响应最显着,DCD处理组的nir K基因丰度在整个堆肥过程中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堆肥样品的nir S和nos Z基因在不同的时期达到峰值,且随时间变化明显。通过冗余分析得出DCD是影响nir K基因丰度的显着因子,WSC和NO-3–N浓度对反硝化基因丰度有着显着的影响(p<0.05)。两组堆肥样品性质的差异是造成反硝化功能基因nir S和nos Z丰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20)
张立华[8](2015)在《反硝化功能基因在农业废物堆肥过程中对理化参数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有效处理有机固体废物的技术,堆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堆肥这一生化过程,有机固体废物中的可降解成分可被转化成无害的、卫生的、可用于农业生产的产物。然而,60%的总氮会以多种形式损失,从而降低堆肥产品的肥效并增加有害气体的释放,如:N2O,NH3等。反硝化作用对堆肥过程中氮素的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在含氧量较少或厌氧条件下,通过相应的酶催化还原反应将氮氧化合物NO3-,NO2-分别还原成NO、N2O和N2等气态氮而损失掉,降低了堆肥产品的肥效和质量。其中N2O既可作为硝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而释放出来,也可作为反硝化的副产物而释放出来。N2O作为大气层中一种重要的微量气体,通过吸收红外辐射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98倍,其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9%并且以每年0.26%的速度增长。此外,N2O可以与消耗臭氧层中的O2与之反应生成NO,从而损耗臭氧层。本文采用模拟农业废物好氧堆肥的方法进行堆肥,通过对堆肥全过程中理化参数的测定可以看出:堆肥高温期从第4天持续到了第13天,总共超过10天,堆体最高温度为55.6 oC,满足了杀灭病原菌及堆肥达到腐熟的要求。WSC从最开始的2226.8 mg/kg增加到第3天的2466.7 mg/kg,随后持续减少直至堆肥结束为1042.7 mg/kg。堆肥含水率在前4天维持在60%左右,但随着堆肥进行,其含水率从67%降到了47%。在堆肥前期堆体p H值有所上升,之后p H逐渐下降。NH4+-N含量在堆肥初期迅速增加并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1211.5 mg/kg,之后逐渐减少,堆肥末期其含量为395.8 mg/kg。NO3--N的含量在堆肥前期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第9天时达到最小值377.6 mg/kg,堆肥结束时其含量为953.0 mg/kg。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叁种基因存在于本堆肥实验的整个过程,且均在降温期与腐熟期呈现出更高的基因丰度,而在升温期与高温期基因丰度都相对较低,叁种基因的平均丰度水平按大小排列为:nos Z>nir K>nir S。借助荧光定量PCR分析技术对堆肥过程中的反硝化功能基因nir K、nir S及nos Z的基因丰度进行测定,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首先对堆肥理化参数,如:温度含水率、水溶性有机碳(WSC)、p H、含水率等参数,与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挑选出与基因丰度显着相关的环境因子与相对应的基因丰度进行基于回归分析的曲线估计,得出最适合的模型。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nir K基因丰度只与堆体温度之间存在显着线性相关,两者之间符合二次曲线模型;nir S的基因丰度与堆肥温度(直线模型)、NH4+-N(直线模型)、NO3--N(逆相关模型)以及p H(二次曲线模型)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nos Z的基因丰度与p H(二次曲线模型)和WSC(直线模型)之间存在着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20)
黎媛萍[9](2015)在《基因传感及免疫技术在农业废物堆肥化过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堆肥化在农业废物处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农业废物里的农药残留不仅影响堆肥化进程,还会通过土壤回用造成二次污染。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捷,应用于土壤和堆肥过程中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有助于优化堆肥进程,控制堆肥产品的质量。农业废物堆肥中的关键内容和限速步骤是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检测参与降解的活性酶及其编码基因对堆肥化进程有帮助。基因电化学传感技术在复杂体系中检测目标基因,具有特异性强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可以实现对堆肥体系中功能基因的痕量快速检测,不仅能够更好的揭示微生物对堆体环境的反馈,更能为从机制上了解和调整堆肥化中有关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本文引入了竞争检测机制研究免疫技术和基因传感技术在农业废物堆肥过程中的应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实现对除草剂毒莠定的检测;同时制备了自组装基因分子膜修饰的金电极和丝网印刷电极,结合多种传统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堆肥过程中木素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功能基因的高灵敏特异性的电化学传感检测。1、建立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土壤及堆肥样品中的毒莠定。通过固定包被抗原,优化酶标二抗和毒莠定多克隆抗体的工作浓度,利用包被抗原和待测溶液中的毒莠定互相竞争与抗体特异性结合,酶标二抗检出并放大信号,实现对稻田和农业废物堆肥体系的农药残留毒莠定的检测。优化了酶标二抗和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均为1:500(V/V)。在保持酶标二抗和毒莠定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待测溶液中,固相抗原毒莠定与待测溶液中毒莠定形成竞争关系,获得检测线性范围是0.07μg/mL~0.7μg/mL,检测下限为5ng/mL。该方法应用于检测土壤浸提液和堆肥腐熟样品浸提液中的毒莠定,样品基质对检测结果无显着干扰,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可实现快捷方便的批量样品检测。2、通过烧灼、打磨等物理方法利用玻璃管和金丝自制了金电极,利用Au-S键把单链DNA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制得稳定有序的自组装基因分子膜,用于竞争式杂交电化学传感检测人工合成的黄孢原毛平革茵木素过氧化物酶的基因。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和电流-时间曲线法,优化了自组装时间和信号探针的最佳响应浓度,研究目标基因的线性检测范围和再生性能。结果表明:修饰金电极最优自组装时间为15 h,信号探针的最佳响应浓度为0.51 nmol/L,目标基因浓度范围为7.51×10-12-1.05×10-9 mol/L,检出下限为7.51x10-13 mol/L,可实现目标基因的低浓度检测。3、设计基因探针和PCR引物,利用基因提取、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基因纯化和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纯培养以及堆肥发酵体系中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木素过氧化物酶天然DNA序列,长度为265 bp,用金电极自组装基因分子膜对它进行电化学杂交传感检测,结果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差别不大,平均变异系数和回收率分别为7.8%和100.97%。同时筛选了高特异性和信号放大能力强的HRP-SA作为酶标记物。该方法能实现对堆肥样品中黄孢原毛平格菌lip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精密度和准确性较好。4、在模拟农业废物堆肥的培养发酵体系接种凤尾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在不同阶段测定漆酶酶活,同时提取基因组DNA,对比分析两者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同时制备了丝网印刷自组装基因分子膜,电化学表征其在外加电压下稳定性良好,用于杂交传感检测漆酶特异性编码人工合成DNA,线性检测范围为0.25~17 ng/mL,检测下限为9pg/mL。该方法应用于检测凤尾侧耳Lac基因PCR产物(339bp),结果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差别不大,精密度和准确性较好,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分析堆肥木质素降解酶的基因表达规律及微生物种群变化动态和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4-22)
叶美锋,吴飞龙,林代炎[10](2014)在《农业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国内外农业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新型无动力好氧发酵堆肥塔设备设计,对国内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农业固体废物堆肥处理利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6期)
农业废物堆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治理河流污染过程中,底泥的污染治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底泥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来河流污染治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湘江底泥为对象,通过农业废物联合底泥堆肥降低重金属(Cd,Cr,Cu,Zn Pb)的生物有效性,首先对底泥的物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底泥的主要成分及重金属污染现状。为了确定联合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降低的关键因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重金属形态数据与监测得到的10个堆肥过程因子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胡敏酸(HA)、富里酸(FA)、腐殖化指数(HI)、重金属形态的动态分析,来研究联合堆肥过程中腐殖质成分的变化趋势,重金属形态的变化情况,另外通过相关分析来确定腐殖质各组分与重金属形态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本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联合堆肥结束,重金属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时,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也得到了相应的降低,生物有效性较高的可还原态和可交换态转化为更稳定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显着性影响因子在统计学上解释了 88.4%、89.4%、96.6%、94.1%和92.8%的Cd、Cr、Cu、Zn和Pb的生物有效性变化。同时,统计学分析表明,水溶性有机碳(WSC)是全部5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变化的显着影响因子,可见这是钝化效果最直接和密切相关的因子。堆肥对于Cd的修复是比较有效的,因为显着影响的3个因子就解释了 67.6%的形态数据变化,其次是Cr,而对于其它重金属,显着影响因子权重较低,数量较多,控制起来难度较大。联合堆肥表明,堆肥过程腐殖质小分子结构减少,大分子结构增加,腐殖质的结构往更复杂的方向转化。同时,Cu、Cr、Cd和Pb主要与大分子胡敏酸结合。随着联合堆肥的进行,堆肥促进了水溶态重金属含量的降低,降低了重金属的有效性和迁移性。同时相关分析表明,Cr的重金属形态与腐殖质各成分及腐殖化指数均成显着相关,Pb的胡敏酸结合态重金属与HA、FA及HI均成显着相关,Cd的水溶态重金属与HA、FA及HI均成显着相关,Cu的水溶态和结合态重金属与腐殖质的各组分含量没有显着性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废物堆肥论文参考文献
[1].万合锋,武玉祥,聂飞,杨广明,黄振兴.农业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控制简述[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张道利.农业废物堆肥降低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理化参数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7
[3].刘耀.生物炭添加对农业废物底泥混合堆肥中重金属和细菌群落影响[D].湖南大学.2017
[4].苟宇.农业废物堆肥化中理化参数对GH6家族基因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7
[5].陈耀宁,黄爱知,黎媛萍,黄静霞,张嘉超.硝化抑制剂对农业废物好氧堆肥理化性质及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
[6].马騻.利用农业废物堆肥去除土壤中的2,2′,4,4′-四溴联苯醚(BDE-47)[D].湖南大学.2016
[7].黄爱知.双氰胺对农业废物堆肥过程及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
[8].张立华.反硝化功能基因在农业废物堆肥过程中对理化参数的响应[D].湖南大学.2015
[9].黎媛萍.基因传感及免疫技术在农业废物堆肥化过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5
[10].叶美锋,吴飞龙,林代炎.农业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研究进展[J].能源与环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