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论文-张颖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论文-张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大学生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11)在《大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实践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并从观念改革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其实践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1年18期)

万丽红[2](2011)在《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传统灌输道德模式的影响,一味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只重视学生对社会既定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服从,而忽视了道德的本身含义——人的主体性。选择以培育个体的自主选择道德人格作为我国当前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二是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1年36期)

彭进清[3](2006)在《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高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需要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造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内容等多方面入手。(本文来源于《湖南商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彭进清[4](2006)在《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是多元化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是“自主选择性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需求,是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应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新理念与新目标。(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06年03期)

侯亚彬[5](2006)在《论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当代人生存理念的转变以及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分析,提出了21世纪之初的学校道德教育应以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为主要目标,实现向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转向,使学校道德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符合的品性与意蕴。作者认为,选择以培育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作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这不仅是德育理论上的探索与发展,更在于它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强调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学生道德人格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强调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有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责任关系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生成中的作用与价值;强调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把理想、信仰、价值、意义等作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以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道德选择需要、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为具体方法。总之,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作为道德人格在现时代的具体实践形态,它所表达得既是实然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又是应然的意义上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释义。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厘定;然后,重点探讨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所具有的独立性、责任性、关系性和超越性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出场语境。从实施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育的合理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异化与归因分析。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调查,对当前部分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表现进行了归纳;然后,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现实道德教育的缺陷和学生道德修养的欠缺叁个方面分析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异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6-05-01)

彭进清[6](2006)在《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是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是新时期德育的新的理念与目标。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需要从更新教育观念、改造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入手。(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6年04期)

彭进清[7](2005)在《妨碍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误区与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某种误区,这些误区妨碍了学生自主选择道德人格的生存。文章分析了学校德育在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并进行了原因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05年06期)

彭进清[8](2003)在《高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的时代”所要求的道德人格不仅要有“选择性” ,而且要有“自主性” ,高校德育应走出误区 ,创新教育模式 ,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本文来源于《湖南商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冯建军,周纯基[9](2001)在《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主体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道德教育是 2 1世纪我国道德教育的必然走向。主体道德教育 ,在现阶段就是要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这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6期)

蒋红斌[10](2001)在《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了选择的时代,“选择,而不是一味地顺从或盲从,将成为新世纪的中国人在价值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中的‘日常行为’”。面对“歧路”丛生的道德迷宫,人们必须选择,而且要学会选择。对于不善于选择的人来说,新时代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毋宁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因此,传统一元式社会道德生活所形成的“被动服从式”道德人格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被提上了德育的日程。本文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与探讨。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概念之厘定。社会型式的转变对德育变革的要求,首先是目标上的,因此,对于当下中国德育来说,最为需要的是新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理念的创生和培植。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即是这样一种新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及“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教育”这两个创生性概念作了理论澄清式的阐释。 第二部分: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背景、依据与可能。“选择的时代”已经来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已成为中国现实道德生活的时代召唤。近年来德育理论界提出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的问题,又为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的自由本性则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点。 第叁部分: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构成。从道德人格的心理成分来说,我们所要培养的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应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和自主选择能力(包括道德判断力、自控力及自主承受力)。 第四部分:德育环境的改造。德育环境是学生道德人格得以形成的外在条件。旧的德育环境因其“隔离”性、封闭性、“硬控”性,必将走向终结。我们应通过更新德育主体的观念、改革德育管理、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一体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创生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宽松的新型德育环境。 第五部分:自主建构。这是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力,它反映了教育及道德教育的真义。只有结合价值引导,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努力向学生日常生活回归,自主建构刁能得以落实。(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1-04-01)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传统灌输道德模式的影响,一味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只重视学生对社会既定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服从,而忽视了道德的本身含义——人的主体性。选择以培育个体的自主选择道德人格作为我国当前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二是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大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实践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1

[2].万丽红.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

[3].彭进清.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措施[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4].彭进清.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J].湖湘论坛.2006

[5].侯亚彬.论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D].河南大学.2006

[6].彭进清.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J].求索.2006

[7].彭进清.妨碍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误区与成因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5

[8].彭进清.高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

[9].冯建军,周纯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主体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0].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1

标签:;  ;  ;  

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论文-张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