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吩并嘧啶论文-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

噻吩并嘧啶论文-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噻吩并嘧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杂Wittig反应,四氢苯并[4',5',]噻吩,吡啶并[4,3-d]嘧啶,抗肿瘤活性

噻吩并嘧啶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1](2019)在《新型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氮杂Wittig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取代四氢苯并噻吩并吡啶并嘧啶衍生物,并采用MTT法考察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对CNE2、KB、MGC-803、MCF-7和PC3这5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活性,尤其是对胃癌MGC-803细胞展现出了更强的抑制活性。其中3-(4-氟苯基)-2-((4-氟苯基)氨基)-5-甲基-8,9,10,11-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4(3H)-酮[化合物8c,IC_(50)=(0. 9±0. 25)μmol·L~(-1)]对MGC-803的活性最强,是5-氟尿嘧啶[IC_(50)=(18. 4±1. 43)μmol·L~(-1)]的20倍;同时,目标化合物对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没有毒性。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马小平[2](2019)在《噻吩并[3,2-d]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因存在较高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及较差的选择性等缺陷而使其疗效往往差强人意,临床上迫切需要高效、低毒、高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近年来,靶向药物已使恶性肿瘤进入“靶向治疗”新时代,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肿瘤药剂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而以蛋白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药物研发已是该领域的国际热点之一。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是一类主要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其作为抗肿瘤靶点的生化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此为靶点的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等芳胺基喹唑啉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EGFR抑制剂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前景。然而喹唑啉环并非EGFR抑制剂所必须的,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噻吩并[3,2-d]嘧啶环可视作喹唑啉环的生物电子等排体。本文以芳胺基喹唑啉类EGFR抑制剂的结构、性质和药理活性为依据,以噻吩并[3,2-d]嘧啶为母核,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和改造,设计并合成出不含喹唑啉核而含噻吩并[3,2-d]嘧啶环的新颖化合物,以期筛选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先导结构。以异硫氰酸、氰基乙酸乙酯、氯乙腈等为起始原料,制得5-氰基-4-氨基-2-烃氨基噻吩-3-甲酸乙酯,再经缩合、环化-Dimroth重排、脱酯基等反应,得到叁个系列共36种目标产物N~6-烃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同时,对反应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微波辐射与传统加热条件下的反应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EI-MS、~1H NMR、~(13)C NMR等方法予以表征,并进一步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I-4k和IIe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解析。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第I系列的部分目标化合物对肝癌细胞(HepG2)和乳腺癌细胞(MCF-7)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第Ⅱ系列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HepG2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而对MCF-7的抑制效果不佳。第Ⅲ系列对HepG2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活性,同时部分化合物对MCF-7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此外,第I系列的部分化合物还进行了体外EGFR、ErbB2两种酶的抑制活性测试:目标化合物Il对两种酶的活性均优于商品化的EGFR/ErbB2双靶点药物厄洛替尼,为后续深入研究构效关系及进一步合成奠定了基础。叁个体系的目标化合物结构如下:(Ⅰ)N~6-苯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Ⅱ)N~6-甲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Ⅲ)N~6-苄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陈阳[3](2019)在《新型噻吩并[3,2-d]嘧啶类EGFR~(L858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肺癌在中国和全球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均位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数的8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过表达或突变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第一、二和叁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是目前临床上NSCLC靶向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中第叁代EGFR-TKIs由于能够靶向抑制患者长期使用第一代抑制剂产生的EGFR耐药突变(EGFR~(L858R/T790M))及相对于第二代抑制剂副作用小而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Olmutinib作为第叁代EGFR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之一,上市不久即被报道出导致严重的皮肤溃烂而受到韩国FDA的用药限制。因此,继续探索新型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EGFR~(L858R/T790M)抑制剂仍是NSCLC靶向治疗的重中之重。本课题拟通过对Olmutinib的结构加以改造,探索开发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新型EGFR~(L858R/T790M)靶向抑制剂。方法:本课题基于文献调研,保留Olmutinib的噻吩并[3,2-d]嘧啶骨架,运用构象限制和骨架跃迁的设计理念,把苯基丙烯酰胺开链结构改造为环状的2(1H)-喹啉酮结构,再用不同结构的取代苯胺在噻吩并嘧啶骨架的2-位进行取代,以得到一系列衍生物。通过迁移率变动分析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体外EGFR激酶抑制活性评价;进一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揭示化合物6l和6o产生选择性抑制的结构基础;通过细胞热迁移实验探索6l和6o在细胞水平与两种EGFR蛋白的结合能力;MTT法检测本系列化合物对几种携带EGFR突变或过表达的人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Molsoft在线评估化合物的类药性;基于活性评价筛选出化合物6o,以NSCLC细胞系H1975(表达EGFR~(L858R/T790M))和A549(表达EGFR~(WT))为对象进行后续对比研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化合物6o对两种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GFR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结果:1.设计合成了18个全新的含2(1H)-喹啉酮的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2.在激酶分子水平,多数化合物对EGFR~(L858R/T790M)激酶有良好的靶向抑制作用(0.11≤IC_(50)<0.33μM),对EGFR~(WT)没有明显抑制作用(IC_(50)>10μM),其中化合物6l和6o对EGFR~(L858R/T790M)的选择性分别达到了对EGFR~(WT)的113倍和61倍,相较于Olmutinib的43倍明显提高。3.喹啉酮结构和疏水苯胺侧链的引入,使化合物6l和6o与突变型EGFR的ATP结合位点的疏水作用增强,从而对选择性的提高和毒性的降低大有帮助。4.化合物6l和6o在细胞水平与EGFR~(L858R/T790M)蛋白的结合能力强于与EGFR~(WT)蛋白的结合,与激酶水平结果一致。5.在细胞水平,多数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一定的安全性,其中化合物6o对H1975细胞选择性抑制作用最好(IC_(50)=3.20±0.58μM)。6.化合物6o对H1975细胞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和EGFR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p-EGFR,p-ERK)水平的抑制作用显着优于A549细胞。结论:本课题设计合成了18个新型含2(1H)-喹啉酮的噻吩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多数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靶向抑制EGFR~(L858R/T790M)激酶活性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o可显着抑制表达EGFR~(L858R/T790M)的H1975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GF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提示:适当的非共价结合方式和不同结构的疏水苯胺侧链连接,是设计合成EGFR~(L858R/T790M)靶向抑制剂的有效方法,预期化合物6o可为以后靶向EGFR突变的抗NSCLC药物的结构优化和开发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纵朝阳,张立洁,顾梦婷,孙雅泉[4](2018)在《微波促进下6,7-二氢-5H-环戊二烯并[4,5]噻吩并[2,3-d]嘧啶-4-胺的简便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辐射条件下,以乙醇作溶剂,环戊酮、丙二腈与单质硫反应得到2-氨基-5,6-二氢-4H-环戊二烯[b]噻吩-3-腈(1),1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反应得到N-(3-氰基-5,6-二氢-4H-环戊二烯[b]-硫基-2-基)-N,N-二甲基亚甲基酰胺(2),进一步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由N-(3-氰基-5,6-二氢-4H-环戊二烯[b]-硫基-2-基)-N,N-二甲基亚甲基酰胺(2)与取代芳香胺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合成的25个目标化合物通过熔点测定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确证.(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雁宏,陈希尧,刘文,李新华,解海[5](2017)在《噻吩并[2,3-d]嘧啶-4-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吡喃酮1、氰乙酸乙酯、硫磺在吗啡啉作为碱的作用下,制得邻氨基噻酚甲酸乙酯2,2再与叁苯基膦、六氯乙烷及叁乙胺反应,以95%的产率得到膦亚胺3.应用膦亚胺3与芳基异氰酸酯发生分子间氮杂Wittig反应生成碳二亚胺4,再与伯胺作用得到中间体5,5在醇钠的催化下关环制得噻吩并[2,3-d]嘧啶-4-酮衍生物6,产率为61%~89%。(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吴倩,高庆平,王素青,李燕,杨凌[6](2017)在《噻吩并嘧啶酮类PDE7/PDE4双重抑制剂的特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二酯酶7和4(phosphodiesterase 7 and 4,PDE7 and PDE4)作为特异性水解第二信使3',5'-环腺苷酸的蛋白酶,是治疗炎症等相关疾病的重要靶点。本文以37个噻吩并嘧啶酮类PDE7和PDE4双重抑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研究其影响化合物抑制活性的特征结构信息。结果表明,这两类抑制剂的Co MSIA的预测能力较强(Rpre2≥0.80)。其影响分子生物活性的共同特征结构主要是:(1)噻吩环上的R_2取代基为疏水场的敏感区域;(2)嘧啶酮环和R_3取代基的链接基益于采用含氢键供体的亲水性基团;(3)噻吩环所在区域益于引入包含氢键供体的基团。研究还发现,PDE7抑制剂的R_1和R_2取代基,分别适宜结合小体积的亲水性基团和大体积的基团。PDE4抑制剂的嘧啶酮环和R3取代基的链接基益于结合正电基团。本研究所得的模型和信息,可为后续新型抑制剂的设计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敬[7](2017)在《噻吩并[3,2-d]嘧啶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吩并[3,2-d]嘧啶是一类重要的氮、硫杂环化合物,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抗疟疾、抗菌、抗氧化及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于药物分子的研发和筛选。同时,氨基酸酯在医药、化工、农业、食品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用于药物中间体、灭菌杀虫剂、食品添加剂的合成,在医药和农药等领域凸显出较高的应用价值。根据药物分子的活性迭加原理,我们将噻吩并[3,2-d]嘧啶环引入到氨基酸甲酯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噻吩并嘧啶环的氨基酸甲酯衍生物(A1-A15和B1-B15),合成路线如图Scheme 1。新合成的30个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所有的化合物均由1H NMR,13C NMR,HRMS和IR确认其结构。生物活性的测试采用MTT法,以5-FU为阳性对照,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A系列化合物中多数化合物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其中,A13、A14的抑制率可达到64%。然而,B系列化合物中几乎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弱的抑制作用,仅有B13的抑制率可达到58.5%。其中,A13、B13的IC_(50)值分别为44.60μmol/L、45.79μmol/L,抗MCF-7活性弱于阳性对照物5-FU。(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韩清,朱慧,孙雅泉[8](2016)在《噻吩[2,3-d]并嘧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吩[2,3-d]并嘧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可用于治疗关节炎、抗焦虑、抗病毒、抗痉挛、抗支气管炎、抗高血压、抗菌等。本课题将微波合成法应用于Gewald反应,以环戊酮、环己酮、2,2,6,6-四甲基-4-哌啶酮为原料,分别与丙二睛、硫粉在碱性催化剂K_2CO_3的作用下合成了一系列的2-氨基噻吩类化合物,然后再与DMF-DMA发生缩合反应得到一系列3-氰基噻吩-N,N-二甲基甲酰胺类化合物,最后再经环合及Dimroth重排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噻吩[2,3-d]并嘧啶-4-胺类化合物。微波应用于Gewald反应不仅提高了反应的收率和产品的纯度,还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且缩合、环合及Dimroth重排反应具有较高收率(>90%)。所有化合物结构均己经过IR、~1H NMR、~(13)C NMR和LC-M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期刊2016-07-01)

王必武,文晓荣,舒茂,胡勇,林治华[9](2016)在《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设计新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针对31个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运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 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方法进行了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并采用Surflex-dock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结果:Co MF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q~2和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06和0.987;Co MSIA模型的q~2和r~2分别为0.676和0.982。结论:Co MFA,Co MSIA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为今后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设计改造提供了更直接可行的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章平平,唐传球,孙勇[10](2016)在《2-烷氧基-3-芳基-5-甲基-6-(1H-1,2,4-叁唑-1-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制2-氨基-4-甲基-5-(1 H-1,2,4-叁唑-1-基)-噻吩-3-甲酸乙酯、叁苯基膦、芳基异氰酸酯、伯醇为原料,合成了6种新型的2-烷氧基-3-芳基-5-甲基-6-(1 H-1,2,4-叁唑-1-基)噻吩并[2,3-d]嘧啶-4(3 H)-酮衍生物,其结构经~1 HNMR、MS和元素分析表征,并用6种常见农作物病菌对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用药浓度为5×10~(-5)g·L~(-1)时,目标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以2-甲氧基-3-对氯苯基-5-甲基-6-(1 H-1,2,4-叁唑-1-基)噻吩并[2,3-d]嘧啶-4(3 H)-酮的活性最高,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达到75%。(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噻吩并嘧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因存在较高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及较差的选择性等缺陷而使其疗效往往差强人意,临床上迫切需要高效、低毒、高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近年来,靶向药物已使恶性肿瘤进入“靶向治疗”新时代,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肿瘤药剂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而以蛋白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药物研发已是该领域的国际热点之一。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是一类主要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其作为抗肿瘤靶点的生化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此为靶点的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等芳胺基喹唑啉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EGFR抑制剂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前景。然而喹唑啉环并非EGFR抑制剂所必须的,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噻吩并[3,2-d]嘧啶环可视作喹唑啉环的生物电子等排体。本文以芳胺基喹唑啉类EGFR抑制剂的结构、性质和药理活性为依据,以噻吩并[3,2-d]嘧啶为母核,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和改造,设计并合成出不含喹唑啉核而含噻吩并[3,2-d]嘧啶环的新颖化合物,以期筛选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先导结构。以异硫氰酸、氰基乙酸乙酯、氯乙腈等为起始原料,制得5-氰基-4-氨基-2-烃氨基噻吩-3-甲酸乙酯,再经缩合、环化-Dimroth重排、脱酯基等反应,得到叁个系列共36种目标产物N~6-烃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同时,对反应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微波辐射与传统加热条件下的反应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EI-MS、~1H NMR、~(13)C NMR等方法予以表征,并进一步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I-4k和IIe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解析。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第I系列的部分目标化合物对肝癌细胞(HepG2)和乳腺癌细胞(MCF-7)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第Ⅱ系列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HepG2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而对MCF-7的抑制效果不佳。第Ⅲ系列对HepG2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活性,同时部分化合物对MCF-7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此外,第I系列的部分化合物还进行了体外EGFR、ErbB2两种酶的抑制活性测试:目标化合物Il对两种酶的活性均优于商品化的EGFR/ErbB2双靶点药物厄洛替尼,为后续深入研究构效关系及进一步合成奠定了基础。叁个体系的目标化合物结构如下:(Ⅰ)N~6-苯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Ⅱ)N~6-甲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Ⅲ)N~6-苄基-N~4-芳基噻吩并[3,2-d]嘧啶-4,6-二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噻吩并嘧啶论文参考文献

[1].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新型四氢苯并[4',5']噻吩并[3',2':5,6]吡啶并[4,3-d]嘧啶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化学通报.2019

[2].马小平.噻吩并[3,2-d]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

[3].陈阳.新型噻吩并[3,2-d]嘧啶类EGFR~(L858R/T790M)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9

[4].纵朝阳,张立洁,顾梦婷,孙雅泉.微波促进下6,7-二氢-5H-环戊二烯并[4,5]噻吩并[2,3-d]嘧啶-4-胺的简便合成(英文)[J].有机化学.2018

[5].张雁宏,陈希尧,刘文,李新华,解海.噻吩并[2,3-d]嘧啶-4-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吴倩,高庆平,王素青,李燕,杨凌.噻吩并嘧啶酮类PDE7/PDE4双重抑制剂的特征结构[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7

[7].张敬.噻吩并[3,2-d]嘧啶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7

[8].韩清,朱慧,孙雅泉.噻吩[2,3-d]并嘧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2016

[9].王必武,文晓荣,舒茂,胡勇,林治华.噻吩并嘧啶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6

[10].章平平,唐传球,孙勇.2-烷氧基-3-芳基-5-甲基-6-(1H-1,2,4-叁唑-1-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6

标签:;  ;  ;  ;  ;  ;  ;  

噻吩并嘧啶论文-王胜红,韩潇,毛婷,曾慧君,陈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