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各向异性论文-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

地壳各向异性论文-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各向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剪切波分裂,地壳各向异性,主压应力

地壳各向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1](2019)在《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的近场地震资料,选择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14个台站记录的共137个有效事件波形,得到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剪切波(简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简称慢波)时间延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与构造应力场方向或者断层走向大体一致.鄂尔多斯西缘紧邻块体边界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呈现NS、NNE、NE向的变化,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变化基本一致.银川地堑东西两侧的快波偏振方向有差异,东侧区域主要受青藏高原NNE向挤压和黄河—灵武断裂共同影响,而西侧区域可能受到阿拉善块体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NW方向的主张应力和阿拉善块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E向,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海原断裂带及以南区域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WNW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较好的说明了海原断裂带为活跃的活动断裂.构造与断裂分布都是控制快波偏振方向的主要因素,走滑断裂上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这些台站主要受到断裂的强烈影响;走滑断裂附近的个别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呈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方向,表明几乎没有受到断裂的影响.鄂尔多斯、阿拉善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其他地区,反映了青藏高原在NE向运动过程中,受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阻挡作用,导致了交汇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增加.以海原断裂带到六盘山断裂带为界,其两侧区域的各向异性差异性明显,揭示了应力与介质特性的差异,暗示其邻近区域,特别在海原断裂带东端到六盘山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块体西缘交汇区域,可能有较高的强震危险背景.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邵若潼,沈旭章,张元生[2](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确定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处理了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横跨西秦岭北缘等断裂的24个密集宽频带流动台站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平均快波方向呈现NW-SE、NWW-SEE及NNW-SSE,平均分裂时间0.56s.甘东南中部及北部地区快波方向与GPS速度方向、前人利用XKS波分裂获取的快波方向及该地区断层展布方向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壳幔运动可能是耦合的.同时研究区南部少数台站快波方向呈现NNW-SSE,与断裂方向及GPS速度方向有一定夹角,表明台站下方壳幔运动可能是解耦的.全区快波方向自北向南由近E-W逐渐转变为NW-SE,最后变为NNW-SSE.据此推测地壳在该区的变形挤压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这与该区块体挤压应力方向一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强正阳,吴庆举,何静,李永华[3](2019)在《内蒙古阿巴嘎地区地壳方位各向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架设在内蒙古阿巴嘎地区3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数据,通过拟合P波接收函数径向Pms转换波到时和迭加不同方位切向分量,确定了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大部分台站Pms延迟时间在0.35s左右;而少数台站时差较大,推测可能受到索伦缝合带附近地壳残留倾斜界面影响.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范围在N95°E到N180°E之间,平均为N130.6°E±19.1°,推测中下地壳矿物在ENE-WSW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发生晶格定向排列可能是导致地壳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研究区壳幔变形特征和机制不同,属于解耦变形.(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安国,高原,石玉涛[4](2019)在《龙门山断裂带域上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和川西流动地震台阵(2006-10—2009-07)的小震波形数据,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主要分布在0.65~7.39ms·km~(-1)之间,横向上具有不均匀性,地壳20km以上的介质对各向异性的贡献较大.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主要为NW或NWW和NE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WW转变为NW、NE向,在南段又变为NWW、NE向,指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特性是其构造属性.根据得到的有效事件数据,本文使用的49个台站中有19个台站的各向异性参数与反方位角、深度、震级和路径长度等显示出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区内的芦山地震及其他较大地震可能影响了局部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研究表明,更多的有效事件数据将有益于定量分析局部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属性的变化情况,从而有益于断裂带地震学特性及地震预测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亚运[5](2019)在《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台湾海峡-台湾作为欧亚大陆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前缘,被多个断裂带分隔成不同的地质单元。自中生代华夏块体完全拼合以来,这一区域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新生代早期大陆边缘裂解以及中晚期的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使得东南沿海地区地质构造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新。福建地区以政和-大浦断裂带为界,西北部是古生代的武夷-云开造山带,东南部则包括中生代岩浆活动带和变质带。而海峡和台湾地区则分别被新生代的拉张断陷盆地和碰撞造山带所主导。这一区域在不同地质时期交替处于挤压和拉张的构造环境,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构造体系。研究这一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多种构造作用下,福建和台湾海峡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和地质演化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利用布设在福建和台湾的一百多个地震台站两年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和地震面波双台法提取了 5-150秒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进而通过一种直接反演方法来获得此区域地壳和上地幔地叁维横波速度结构。地壳部分的反演结果显示,政和-大浦断裂带下方呈现低速异常,该断裂带在福建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福建沿海上地壳的长条状高速带则和中生代的平潭-东山变质带密不可分。海峡区域在新生代的两期拉张分别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这可能是海峡的中下地壳到上地幔顶部出现一系列的高低速异常的主要原因。上地幔的速度结构主要被福建和海峡区域的两大低速块体所主导。福建地区的低速块体跨越了东西华夏地块且在较深的位置偏向于西侧。由于东西华夏地块的岩浆活动分别发生在燕山期早期和晚期,因此推断低速块体在燕山期早期已经形成,晚期得到了再次加热。低速异常在上地幔顶部分隔成为较小的块体可能对应着小尺度的岩浆上涌。海峡中的低速区分隔成南北两块,可能对应着新生代两期拉张导致的地幔物质上涌。另外,我们还通过速度梯度来刻画岩石圈厚度,得出了这一区域岩石圈界面横向变化剧烈的特征。不同的构造作用会对地下结构造成不同的影响,进而表现在矿物的排列和地表的变形等特征上,各向异性可以很好的分析这一构造状态。我们通过切向分量的互相关提取勒夫波进而反演横向偏振的横波速度,与瑞利波反演的纵向偏振结果对比得到地壳的径向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福建和台湾的中下地壳被正的径向各向异性特征主导,这与拉张作用导致的矿物发生水平向的排列密切相关。地壳浅部由于断裂、裂隙等构造纵向切割,正的各向异性减弱,唯一例外的是海峡中被水平排列的沉积层覆盖,依旧显示正的径向各向异性。平潭-东山变质带上地壳则显示负的径向各向异性,除了断层等浅部构造的影响外,变质作用导致的应力分布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反演了研究区域地壳部分的相速度和横波速度方位各向异性,结果显示整个福建地区方位各向异性相对较弱,可能与福建经历了多期次同方向的挤压和拉张作用,没有形成主导的快波方向有关。此外,政和-大浦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在中下地壳呈现出沿着断层走向的方位各向异性,可能与这一断裂带自华夏块体拼合以来就强烈的影响周围区域的构造演化有关。海峡中的方位各向异性较为杂乱,但明显受到台湾地区的构造影响,出现了从浅部平行于海峡到深部转为垂直于海峡的现象,这与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有关。我们通过面波数据的处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研究区域的结构特征,进而讨论其构造演化过程,为这一区域中生代以来受不同构造事件的影响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提供了地震学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妍[6](2019)在《川滇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的联合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扬子克拉通的过渡带,构造环境复杂,地震活动强烈,研究川滇地区的地壳结构对了解该区域地壳形变模式、强震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多种地震数据的联合反演来研究了川滇地区地壳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结构。在各向同性方面,以前人面波成像和测井数据的结果作为初始模型,用瑞利波频散、垂直-水平振幅比和接收函数叁种数据联合反演得到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横波速度模型。这个通过多种数据同时约束的模型显示出对地壳结构更好的分辨。在四川盆地浅部,模型显示出相对传统成像结果更高的横波速度,对应盆地浅部相对古老、压实的中生代岩层。中下地壳存在显着的低速层,其边界主要被大型走滑断裂带约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周围区域的高速异常阻挡了两侧中下地壳低速异常,对应的刚性地壳也影响了该地区地震分布。这些结果表明中下地壳弱化层和大型走滑断裂都对该区域地壳形变和地震分布有重要影响。模型还显示该地区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存在横向差异,不同区域壳幔过渡带的增厚可以分别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机制来解释。方位各向异性的研究可以补充对构造演化的认识。在各向异性方面,联合分析接收函数径向和切向分量Pms波获得了川滇地区地壳平均方位各向异性,并通过谐波分析和自助抽样法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北部松潘-甘孜褶皱带具有显着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现较为一致的NWW-SEE向。在四川盆地内部,各向异性非常微弱。在中下地壳有明显低速异常的区域,地壳平均各向异性也很显着,快波方向与附近走滑断裂带的走向一致。为了进一步确定地壳方位各向异性在深度上的来源,本文还发展了一种基于邻域算法的用接收函数和频散联合反演各向异性的方法,并通过合成数据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以本文第二章中的各向同性速度模型和研究区域深地震测深得到的壳内界面信息为参考,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了川滇地区实际数据上。发现了云南东南部的一些台站的方位各向异性在上地壳很弱,主要来源于中下地壳,推测可能和软弱层部分熔融矿物的定向排列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邵若潼[7](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台阵揭示的地壳各向异性及地球动力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距今50-70个百万年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的持续挤压碰撞造就了当今地球上构造活动最剧烈,地壳形变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甘东南活动构造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同时也是青藏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扬子块体交汇部位,囊括了西秦岭北缘断裂以南、东昆仑断裂东段以北的区域。本区是内陆强震的高发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七级以上大震,也是现今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分布着多条深大断裂。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构造特征,使得对其地壳各向异性的研究具有较重要意义。接收函数对地震各向异性深度有良好的约束性。在Moho面附近存在各向异性层的介质结构中,接收函数Pms震相径向(R)分量随方位角呈周期性变化,切向(T)分量则在快波方向呈现极性反转,参考这些特征能够拟合确定出各向异性参数,并且R分量和T分量联合约束可增强各向异性参数的可靠性。其结果确定的各向异性层的深度、快轴方向及强度对分析研究区各向异性成因和地壳运动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收集整理了喜马拉雅一期项目中布设在甘东南地区,跨越了西秦岭北缘断裂、临潭-宕昌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迭部白龙江断裂、塔藏断裂、岷江断裂、雪山断裂、虎牙断裂、映秀-北川断裂等深大断裂的142个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坐标旋转、去均值、去趋势以及反褶积处理得到接收函数,采用滤波因子为2.0的低通高斯滤波器对接收函数进行滤波处理。最终挑选8954条Pms转换波清晰可见的接收函数,并对其进行震中距引起的时差校正和方位角加权迭加,通过R分量Pms到时拟合和T分量极性反转位置联合确定出本研究区的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研究区各向异性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各向异性总体呈现NWW-SEE向,近E-W向和NNE-SSW向,平均延迟时间0.46s。根据延迟时间和深度模型,该区各向异性应该来自于中下地壳。在地块边缘深大断裂多发,其下各向异性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和大型断裂带,而在较为稳定的地块内部的各向异性主要与下地壳造岩矿物的晶体定向排列有关,地块交汇处的各向异性特征与前人做所地壳流模型较为一致。据结果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构造应力场方向在甘东南地区由NE-SW向转变成NWW-SEE向,壳幔变形应该是耦合的。在青藏块体与扬子块体围限的“V”字型区域,可能有地壳管道流发生,运动方向从秦岭造山带附近的E-W向转化为近N-S运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9-04-01)

邵若潼,沈旭章[8](2018)在《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甘东南活动构造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同时也是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块体和阿拉善块体交汇部位,包括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以北的区域。本区是内陆强震的高发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七级以上大震,也是现今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分布着多条深大断裂。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构造特征,使得该区地壳各向异性的研究具有较重要意义。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地震各向异性的方法相(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期刊2018-10-21)

曹令敏,Honn,Kao,Kelin,Wang,陈传绪,Jim,Mori[9](2018)在《2004年日本Niigata 6.8级地震震源区地壳各向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地震的发生会引起震源区周围应力场变化,导致震源区微裂隙的张裂与闭合。利用剪切波分裂可以研究地壳中该现象引起的各向异性变化。2004年10月23日在新泻—神户构造带(Niigata-Kobe Tectonic Zone)北段发生了6.8级逆冲型大地震,为研究地震前后各向异性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地震资料。我们通过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13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形的剪切波分裂结果,研(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期刊2018-10-21)

陈浩朋,李志伟,储日升,谢军,崇加军[10](2018)在《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叁维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一些热点问题,如云南地区是否存在中下地壳低速流及其空间分布,仍有一定的争议.通过建立云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可为深入认识上述问题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利用天然地震波形记录,采用双台法提取了12~60s周期的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进一步反演获得了云南地区10~100km的叁维地壳上地幔SV和SH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在横向和垂向均存在显着变化.在20~30km深度,存在两个低速条带,且条带内呈现出正径向各向异性(VSH>VSV)特征,暗示了中下地壳低速物质的水平向运动.在80~100km深度,云南西南和东南部显示为低速异常和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暗示了软流圈物质的水平流动.在云南北部的丽江、攀枝花和昭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中则存在明显的负径向各向异性(VSH<VSV),可能反映了地幔物质的上涌痕迹.历史强震多发生在地壳低速区域或高低速过渡带,且地震附近的径向各向异性为负或者较弱.一些地震震源下方存在低速层,地壳低速层可能会促进强震发生.(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地壳各向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确定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处理了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横跨西秦岭北缘等断裂的24个密集宽频带流动台站远震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显示,平均快波方向呈现NW-SE、NWW-SEE及NNW-SSE,平均分裂时间0.56s.甘东南中部及北部地区快波方向与GPS速度方向、前人利用XKS波分裂获取的快波方向及该地区断层展布方向基本一致,说明该地区壳幔运动可能是耦合的.同时研究区南部少数台站快波方向呈现NNW-SSE,与断裂方向及GPS速度方向有一定夹角,表明台站下方壳幔运动可能是解耦的.全区快波方向自北向南由近E-W逐渐转变为NW-SE,最后变为NNW-SSE.据此推测地壳在该区的变形挤压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这与该区块体挤压应力方向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各向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邵若潼,沈旭章,张元生.青藏高原东北缘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强正阳,吴庆举,何静,李永华.内蒙古阿巴嘎地区地壳方位各向异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4].陈安国,高原,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域上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张亚运.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杨妍.川滇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的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邵若潼.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台阵揭示的地壳各向异性及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

[8].邵若潼,沈旭章.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018

[9].曹令敏,Honn,Kao,Kelin,Wang,陈传绪,Jim,Mori.2004年日本Niigata6.8级地震震源区地壳各向异性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18

[10].陈浩朋,李志伟,储日升,谢军,崇加军.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叁维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标签:;  ;  ;  ;  

地壳各向异性论文-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