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逐孔起爆技术在金堆城露天矿深孔爆破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煜[1](2021)在《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山开采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其它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绝大多数的露天矿往往选择控制爆破技术来解决爆破施工对边坡稳定的影响,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完成对围岩预裂效果的控制。在控制爆破中对爆破参数进行调整优化,可以提升矿山开采和生产效率,增强边坡稳定性,切实减少维护边坡等方面的投入,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生产和经济回报。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预裂爆破、光面爆破参数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到工程问题中取得了预期效果。本文主要结论有:(1)综述预裂、光面爆破的成缝原理;总结了爆破荷载的作用机理;对预裂缝宽度问题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两孔预裂成缝的不同情况;确定了预裂爆破参数的公式,并探讨了主要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预裂、光面爆破质量控制。(2)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成功模拟出了三种形式的爆破漏斗。加强抛掷、标准抛掷和松动爆破漏斗的爆破作用指数n为1.37、0.92和0.7,代入经验公式求得不同爆破漏斗的实际装药量,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施工经验基本相符。因此,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和参数设置都是正确的,并且验证了岩石破碎的机理。(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不耦合系数的工况进行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得预裂缝是由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作用形成的。以岩石监测点单元的应力曲线确立岩石破坏的两种类型,即由应力波作用、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破坏的两种类型。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最佳不耦合系数为2.5;通过对比各个孔间距下的岩石应力云图,当药卷直径为35 mm、炮孔直径为88 mm时,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孔间距a=90-100 cm,预裂缝效果较好;分析了光面爆破岩石破坏的过程。通过岩石单元监测点的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曲线详细分析了离自由面不同距离的岩石抛掷过程。结合两孔之间成缝的判据,光面爆破最佳邻近系数m=1;通过模拟两孔之间不同起爆时差的间隔起爆,模拟结果表明:过大的微差时间两孔之间无法形成预裂缝。(4)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在凤凰山不同平台开展预裂爆破试验,优化爆破施工参数。通过观察边坡壁面情况,统计半孔率和坡面平整度来判定预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预裂爆破不耦合系数k=2.57、a=80 cm时,光面爆破邻近系数m=1,边坡区域未有存在超挖以及欠挖等问题。将优化的参数应用到其他平台也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误差较小,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
张其虎[2](2021)在《大直径空孔垂直掏槽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巷道掘进垂直掏槽爆破广泛应用于矿山生产活动之中,由于对爆破条件要求高,掘进爆破受围岩夹制作用的影响大,且只有一个自由面,因此炮孔利用率低、循环进尺较小。为解决上述问题,运用爆破动力学、凿岩爆破、岩石力学、相似理论和模型试验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基于大红山铜矿285中段和西部矿段的实际掘进问题,选取大直径中空孔筒形掏槽和大直径空孔对称筒形掏槽两种含有大直径空孔的垂直掏槽爆破方式,通过基础理论推导分析、基础公式的计算、掏槽爆破模型试验和现场应用试验等方法,对大直径空孔垂直掏槽爆破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推导了其主要爆破参数的计算公式;根据模型试验的最终爆破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掏槽爆破参数的改变对巷道掘进中垂直深孔掏槽爆破成腔机理,基于理论公式的计算与正交设计的数值分析方法构建掏槽爆破空腔形成方式与碎岩抛掷速度分布模型,并基于相似理论的推导研究开展巷道掘进掏槽爆破模型试验,分别研究了布孔方式、炮孔间距、空孔个数、空孔装药起爆顺序等对掏槽爆破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两种掏槽方式的最优化掏槽爆破设计方案;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优化掏槽爆破参数,并最后确定了硬岩巷道的最优掏槽爆破参数,并在大红山铜矿285中段和西矿段试验成功。
王韶辉[3](2020)在《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煤层进行松动爆破时,形成的煤块尺寸过大或者过小,都会直接影响矿山的经济效益。当爆破强度较高时,形成的煤块尺寸较小,导致粉尘污染,严重威胁着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当爆破强度较低时,形成的煤块尺寸较大,二次破碎成本增加,移运难度加大。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哈尔乌素露天矿的可持续发展。为响应露天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的主题,必须对哈尔乌素露天矿爆破块度进行准确的评价研究,对相应的爆破参数进行优化。论文基于分形理论分析方法,结合G-G-S(Gate-Gaudin-Schuhman粒度分布函数)公式、指数对比法以及偏微分等方法,得出了爆堆矿岩块度分布的分形模型,提出了借助于分形理论、摄影测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用以求导N(x)的方法,开发出了“爆堆块度分布的自动与分形测试系统”。根据应力波衰减理论,建立炸药爆炸后周围煤层的破碎分区模型,揭示了爆炸应力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耗散规律。利用分离式霍普压杆试验系统(SHPB)试验,建立了爆破荷载与室内试样冲击破坏试验施加载荷之间的关系,开展了气压由0.13MPa到2.0MPa之间的煤岩试样冲击载荷试验,基于高速摄像系统定性地描述了煤岩试样动态破坏形态特征。同时,利用筛分直接测量方法得出了试样破坏后的块度分布特征。基于分形维数定量地描述SHPB试验中煤岩试样动态破坏形态特征,得出了试样破坏后的块度分维特征。按照粒径范围将破坏后碎块划分为三组:大径,中径,粉粒,分析得到了三组尺度下煤岩碎块质量百分比随气压的变化规律。给出了爆破评价的两个原则,推导出了室内冲击载荷试验的气压范围为0.30MPa≤P<0.90MPa。利用数字计算方法,搭建了煤层爆破块度图像识别系统,对现场两个炮孔区域间的爆破块度进行首次识别和二次识别,得出现场煤层爆破块度分布特征。另外,根据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得出了现场煤岩爆破块度的分维特征。综合室内冲击载荷试验和现场煤层爆破块度分析,计算出了单孔爆破区域分区的爆破范围。基于此范围提出了增加炮孔间距与排距和减小炸药量两种爆破参数优化方案并采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模拟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案条件下颗粒煤的质量百分比分别减小了8.36%与5.71%,块煤率分别提高了2.04%与1.39%。方案一增加炮孔间距与排距所带来的优化效果更佳明显。该论文有图66幅,表34个,参考文献130篇。
马晴[4](2019)在《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爆破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台阶爆破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土石方开挖、水利水电等领域中,台阶爆破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微差延时时间能够有效地降低爆破产生的振动,不同的起爆顺序对爆破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改善台阶爆破的工程质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本文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分别对台阶单排三炮孔正向起爆、反向起爆、中间起爆的爆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且将台阶逐孔爆破、齐发起爆、中间炮孔先起爆,两边炮孔同时起爆这三种不同起爆顺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起爆顺序对岩体爆破的应力传播规律的影响,分析爆破产生的振动以及位移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选用LS-DYNA自带的HJC材料本构以及高能炸药,分别模拟了正向起爆、反向起爆、中间起爆,对这三种起爆方式的应力传播规律、振动速度和位移的变化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向起爆产生的应力以及速度最大并且衰减最快,其次是中间起爆,正向起爆产生的应力和速度最小且衰减最慢,对于爆破振动要求比较严格的项目,可采取正向起爆;不同起爆方式在药柱中部位置产生的位移最大并且中间起爆更有利于岩体破碎。(2)基于毫秒微差延时爆破理论,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研究台阶逐孔起爆、中间炮孔先起爆,两边炮孔同时起爆、齐发爆破的爆轰过程的应力变化,对应力波的传播规律,以及振速、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齐发起爆产生的有效应力和振速最大;逐孔起爆产生的有效应力最小,与齐发起爆相比,逐孔起爆的速度降幅为51.15%,中间先起爆,两边同时起爆的速度降幅为32.82%,逐孔起爆降振效果更好;逐孔起爆产生的位移最大,中间炮孔先起爆产生的位移最小,不利于岩体的破碎抛掷。(3)台阶微差爆破不同起爆顺序试验,将实测的齐发起爆、逐孔起爆、中间炮孔先起爆,两边炮孔同时起爆试验的振动数据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结论表明:逐孔起爆比中间炮孔先起爆、齐发起爆产生的振动小,有利于降振,爆后破碎效果更好。
陈小飞[5](2019)在《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影响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露天矿爆破作业中,预裂爆破技术因能够在主爆区起爆前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裂缝以防止保留区的岩体破坏而被广泛应用。影响预裂爆破效果的因素众多,装药结构是影响预裂爆破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装药结构将直接加快爆破作业的效率,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在工程应用中,为了克服底部岩石的夹制力,加强预裂面的裂纹贯通,通常采用预裂孔底部加强装药的方式来实现。依托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灰岩矿区的预裂爆破施工,基于国内外现有的岩石破碎机理和预裂爆破成缝机理,重点分析了在预裂爆破影响成缝的因素,提出底部加强装药对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问题。在预裂爆破参数设计的理论基础上优化底部加强装药参数,设计了不同的预裂孔间距和线装药密度,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预裂效果和爆破成本,总结底部加强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成果如下:(1)查阅大量的国内外预裂爆破及装药结构相关研究资料,对岩石爆破机理、预裂爆破成缝机理以及影响成缝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以此理论分析为指导对预裂爆破参数进行设计和优化。(2)在工程应用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的过程应用中灰岩矿矿石抗压强度大于100MPa,松散系数1.98,节理裂隙不发育,岩层稳定性极好。为了对比分析不同预裂爆破参数的预裂效果,设计了4组爆破试验,确定了在预裂孔间距为2m,线装药密度为2kg/m的爆破方案时,预裂爆破效果最佳,成本最经济。为以后该矿区大规模爆破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爆破方案。(3)从爆破的现场效果来看采用预裂孔底部加强装药结构,合理的参数设计以及优化的起爆网路取得了不错的爆破效果,达到了改变装药结构能带来的预期效果。
相志斌[6](2019)在《基于电子雷管控制深孔爆破振动速度的微差时间优化》文中认为周边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深孔爆破,对爆破振动控制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电子雷管的发展,为实现精准爆破创造了条件。然而,实际工程中大多数采用经验或半经验半理论方法计算微差时间,计算方法不统一,计算误差较大,难以发挥电子雷管的优势。本文以华润小径湾深孔爆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验证相结合方法,分析深孔爆破微差时间对振动速度的影响,通过微差时间优化,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爆破振动速度控制的目标。(1)微差时间计算模型。对微差时间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华润小径湾深孔爆破工程特点,选用了形成新自由面理论的孔间微差时间计算模型和推墙假说为基础的排间微差时间平抛计算模型。(2)微差时间数值模拟。依据微差时间理论计算结果,固定排间微差时间,变化孔间微差时间,采用ANSYS/IS-DYNA进行动力有限元模拟,分析微差时间精度对爆破振动速度的影响。分别进行了9ms、10ms、11ms、12ms、13ms、14ms、15ms、16ms、17ms微差时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5ms时,爆破振动速度最小,满足工程要求;1ms、2ms、3ms精度差对该工程的爆破振动速度影响分别为0.9%8.1%、2%13%、2.5%9.5%。(3)微差时间工程验证。分别进行了9ms、11ms、12ms、13ms、15ms的微差时间的工程爆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5ms微差时间爆破振动速度最小,15ms微差时间爆破振动速度的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相差18%。本文研究表明,与华润小径湾深孔爆破相类似的工程,选用新自由面理论和以推墙假说为基础的平抛模型计算微差时间较为合理,微差时间1ms的精度差对爆破振动速度有较大的影响,微差时间优化对控制爆破振动速度和实现精准爆破有重大的工程意义。
马志伟[7](2014)在《露天矿山钻孔与爆破能耗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其主采矿过程中主要消耗在钻孔、爆破和运输环节,选矿过程大部分能源消耗在碎矿与磨矿方面。传统矿山采矿和选矿各自运营,独立核算,各自追求能耗最低。由于爆破块度直接影响着后续工艺的能耗,因而在很多情况下采选综合能耗并不是最小。以采选综合能耗最优为目标,合理分配采选过程中各环节能耗,是采选联合企业节能降耗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露天矿山采矿工艺中的钻孔爆破能耗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手段,揭示钻孔能耗、爆破能耗与爆破块度关系等的规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露天深孔牙轮钻机的钻孔深度、钻孔效率、钻孔孔径以及岩石性质对钻孔能耗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到:牙轮钻机钻孔的延米耗电量与钻孔深度、岩石坚固性系数呈线性关系,与钻孔速率呈指数关系;不同的牙轮钻机有其最适宜的钻孔速率;不同孔径的牙轮钻机钻孔延米耗电量不同,小直径孔钻孔延米耗电量明显偏低,但对于爆破单位岩量的钻孔耗电量而言,大孔径炮孔钻孔能耗远小于小孔径钻孔能耗。利用分形理论分析了爆破能耗和爆破块度分布的规律。研究爆破破碎分形结构,构建基于爆破能耗和岩体结构特征的爆破块度分维数模型,得到基于爆破能耗的块度分布预测模型。根据钻孔爆破能耗与爆破块度分布规律,对基于爆破能耗控制的逐孔起爆技术、分段装药-孔底间隔装药爆破技术,对露天精细化爆破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优化方案。
吕艳奎,高文明[8](2013)在《逐孔微差压碴爆破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逐孔微差压碴爆破技术是逐孔微差起爆技术与压碴爆破技术的综合运用。结合某矿生产实际,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际效果试验确定较为合理的压碴厚度、装药结构及起爆间隔等逐孔微差压碴爆破的爆破参数,使得采矿爆破效果较清碴爆破有了明显的改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采区的生产难题。
王涛[9](2013)在《黄麦岭露天矿台阶爆破参数优化及爆破振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精细爆破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岩土爆破领域对精细爆破的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以台阶爆破为首要工艺的露天矿山开采。精细爆破能够为矿山整体效益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有必要改进爆破技术,优化爆破参数,使得台阶爆破向着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及经济合理的方向发展。针对黄麦岭露天矿山台阶爆破后大块率高、根底多的现状,对台阶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寻求最佳爆破参数,实现精细爆破,从而保证矿山生产效益最大化。采用理论分析、工业试验及神经网络等研究方法对台阶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确定适合矿区台阶爆破的最佳参数。分析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并利用小波技术分析振动信号,从而验证优化后爆破参数的合理性。论文的研究成果为:(1)理论分析确定了矿区各种岩石的可爆性及爆破参数范围,从而为后续参数优化奠定基础。(2)工业试验根据爆后效果反馈逐步调整参数,以可测指标岩石块度分布、大块率、根底为主要依据界定爆破效果,确定了矿区各岩石的最佳孔网参数。即在140mm的孔径下,浅粒磷灰岩孔网参数5m×3.7m,片麻岩5.5m×3.7111,大理岩4.5m×3.5m,半石墨岩5.5mx3.7111。对于前排裂隙发育的台阶坡面,采用分段装药结构及缩小孔距改善爆破效果。(3)进行神经网络仿真模拟,模拟数据来源于工业试验方案及对应爆破效果。将模拟结果与工业试验对比分析,误差很小,从而为确定最优爆破参数提供理论依据。(4)对爆破振动效应进行研究:峰值振动速度符合GB6722-2003标准;利用小波技术对振动信号进行分频能量分析,逐孔起爆爆破地震波振动能量主要位于15Hz~60Hz,周围建(构)筑物固有频率较低,因而消除了共振带来的危害。进而验证优化后爆破参数的合理性。(5)建立萨氏爆破振动预测模型及基于BP神经网络爆破振动预测模型。对黄麦岭矿台阶爆破参数优化,得出最优爆破参数,实现精细爆破,从而保证了矿山生产效益最大化。研究成果对台阶中深孔爆破参数优化具有示范性、实用性。
周寅,张建华,徐春超,黄立茂,金小溪[10](2013)在《金堆城南露天矿生产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堆城钼业公司南露天矿采用深孔台阶爆破方式进行生产作业,因开采深度增加,爆区距东川河隧洞较近,为了确保矿山生产过程中隧洞的安全运行,采用TC-4850爆破测振仪,对金堆城南露天矿生产爆破进行爆破振动测试。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回归分析,找出适用于南露天矿的爆破地震波传播衰减规律的经验公式,并对爆破振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降振措施。
二、逐孔起爆技术在金堆城露天矿深孔爆破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逐孔起爆技术在金堆城露天矿深孔爆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漏斗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2 边坡控制爆破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预裂、光面爆破参数确定 |
2.1 预裂成缝机理分析 |
2.1.1 应力波的传播规律 |
2.1.2 不耦合装药时爆生气体压力 |
2.1.3 裂纹尖端应力场 |
2.1.4 爆生气体作用下裂纹开裂条件 |
2.1.5 预裂缝宽度 |
2.1.6 两孔之间预裂成缝情况分析 |
2.2 爆破参数的确定 |
2.2.1 不耦合系数的确定 |
2.2.2 线装药量计算 |
2.2.3 炮孔间距的确定 |
2.3 预裂爆破参数之间的关系 |
2.3.1 装药量与岩体强度之间的关系 |
2.3.2 装药量和炮孔直径之间的关系 |
2.3.3 炮孔间距与装药量的关系 |
2.3.4 炮孔间距与炮孔直径的关系 |
2.3.5 炸药特性对于预裂爆破效果的影响 |
2.3.6 工程地质条件对预裂爆破的效果影响 |
2.4 预裂、光面爆破质量控制 |
2.4.1 预裂爆破对岩体的破坏和振动影响 |
2.4.2 质量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爆破漏斗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 |
3.1.1 ANSYS/LS-DYNA简介 |
3.1.2 材料模型参数及状态方程 |
3.1.3 模型计算参数设置 |
3.1.4 前、后处理及求解步骤 |
3.2 集中药包爆破漏斗基本理论 |
3.2.1 几何参数 |
3.2.2 基本形式 |
3.2.3 药量计算 |
3.3 集中药包爆破漏斗数值模拟 |
3.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3.3.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裂、光面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1 预裂爆破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
4.1.1 最佳不耦合系数研究 |
4.1.2 最佳孔间距研究 |
4.2 光面爆破最佳邻近系数研究 |
4.2.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4.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起爆时差对预裂成缝的影响 |
4.3.1 数值计算模型的参数 |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边坡控制爆破现场试验 |
5.1 工程概况 |
5.1.1 施工范围 |
5.1.2 岩石性质 |
5.1.3 气候特点 |
5.1.4 主要设计原则 |
5.2 参数设计和施工工艺 |
5.2.1 参数设计 |
5.2.2 预裂、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
5.3 预裂爆破试验 |
5.3.1 预裂爆破试验一 |
5.3.2 预裂爆破试验二 |
5.3.3 预裂爆破试验三 |
5.3.4 预裂爆破试验四 |
5.3.5 成果验收 |
5.4 优化参数应用 |
5.4.1 预裂爆破参数优化应用 |
5.4.2 光面爆破参数优化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大直径空孔垂直掏槽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掏槽爆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垂直掏槽爆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柱状药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柱状药包爆破机理研究分析 |
2.1 柱状药包特点 |
2.2 柱状药包爆破破岩机理 |
2.3 柱状药包爆炸应力波的传播特征与衰减规律 |
2.3.1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特征 |
2.3.2 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变形规律与特征 |
2.3.3 柱状药包应力波衰减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掏槽方式及爆破参数的确定 |
3.1 前言 |
3.2 矿岩物理力学参数 |
3.3 炸药的内部作用 |
3.3.1 压碎(缩)区 |
3.3.2 破裂区 |
3.3.3 弹性振动区 |
3.3.4 不耦合装药时岩石中的爆炸载荷 |
3.4 柱状药包爆破冲击波作用区域的理论计算 |
3.5 掏槽爆破布孔参数计算 |
3.5.1 掏槽孔深度 |
3.5.2 装药孔与大空孔中心距离 |
3.5.3 炮孔装药量 |
3.5.4 微差起爆延期时间 |
3.5.5 填塞长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垂直深孔掏槽爆破模型试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模型试验理论基础 |
4.3 模型试验的相似分析 |
4.3.1 相似参数的选取 |
4.3.2 相似准则的推导 |
4.3.3 相似理论分析结果 |
4.3.4 模型试验的相似性 |
4.4 试验方案设计 |
4.4.1 试验目的 |
4.4.2 相似常数的确定 |
4.4.3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4.5 模型设计与制作 |
4.5.1 模型尺寸设计 |
4.5.2 试验场地选择 |
4.5.3 预留炮孔设计 |
4.5.4 混凝土模型 |
4.5.5 岩石抛掷轨迹观测 |
4.5.6 爆破后的槽腔深度和体积 |
4.6 模型试验结果 |
4.6.1 掏槽爆破效果 |
4.6.2 试验结果统计 |
4.7 试验结果分析 |
4.7.1 槽腔深度的正交极差分析 |
4.7.2 槽腔体积的正交极差分析 |
4.7.3 高速摄影仪观测分析 |
4.7.4 爆破块度分形规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岩巷深孔爆破现场试验与应用 |
5.1 前言 |
5.2 巷道掘进现场效果调研 |
5.2.1 本部285 中段上盘400 水平 |
5.2.2 西部矿段上盘140 水平 |
5.2.3 调研结论及爆破效果分析 |
5.3 基于现场试验的掏槽爆破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5.4 深孔掏槽爆破优化试验 |
5.4.1 单一大直径中空孔筒形掏槽 |
5.4.2 双大直径空孔对称筒形掏槽 |
5.5 试验结果统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预计创新点 |
2 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
2.1 块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2.2 爆破块度的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2.3 不同工艺参数下台阶爆破数值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露天煤矿煤岩冲击破坏及块度分布特性试验 |
3.1 煤岩室内冲击试验载荷确定的理论推导 |
3.2 煤岩室内冲击载荷试验概述 |
3.3 冲击破坏后煤岩块度分布评价模型 |
3.4 煤岩冲击破坏特征及块度分布评价 |
3.5 煤岩冲击破坏特征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露天煤矿台阶爆破爆堆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评价 |
4.1 台阶爆破的块度的现场分析方法 |
4.2 爆堆块度分布的图像数字处理软件研发 |
4.3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爆堆块度统计 |
4.4 基于块度分布的爆破工艺参数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露天煤矿爆破工艺优化试验及块度分布效果评价 |
5.1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台阶爆破参数优化 |
5.2 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台阶爆破优化方案的理论分析 |
5.3 台阶爆破优化方案实施的块度分布及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7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岩石爆破基本原理 |
2.1 岩石爆破的破坏过程 |
2.2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 |
2.3 爆生气体对岩石破碎的影响 |
2.4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2.5 爆破效果的影响因素 |
3 台阶爆破柱状耦合装药不同起爆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
3.1 ANSYS/LS-DYNA程序简介及基本原理 |
3.2 台阶爆破材料参数的选取 |
3.3 台阶爆破柱状耦合装药不同起爆方式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影响的数值模拟 |
4.1 毫秒微差爆破理论 |
4.2 合理微差时间的选取 |
4.3 不同起爆顺序台阶微差爆破数值模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起爆顺序台阶微差爆破现场试验 |
5.1 爆破试验模型相似理论 |
5.2 现场试验方案 |
5.3 现场试验仪器 |
5.4 现场试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影响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裂爆破应用研究现状 |
1.2.2 预裂爆破应用研究现状 |
1.2.3 预裂爆破装药结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预裂爆破破岩理论 |
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
2.2 预裂爆破成缝机理 |
2.2.1 岩石成缝机理 |
2.2.2 力学条件 |
2.3 预裂爆破成缝因素分析 |
2.3.1 炸药性质 |
2.3.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2.3.3 地质条件 |
2.3.4 钻孔的直径 |
2.3.5 岩石初始应力 |
2.4 成缝宽度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裂爆破参数设计确定 |
3.1 选取爆破参数设计的原则 |
3.2 炮孔直径 |
3.3 炮孔间距 |
3.4 孔深L与超深h |
3.5 不耦合系数 |
3.6 线装药密度 |
3.7 预裂爆破的装药结构 |
第4章 预裂爆破现场试验 |
4.1 工程概况 |
4.2 地质情况及岩石条件 |
4.3 现场设备及爆破器材 |
4.3.1 钻孔设备 |
4.3.2 爆破器材品种与规格 |
4.4 预裂爆破试验一 |
4.4.1 预裂孔网参数选取 |
4.4.2 主爆孔爆破参数设计 |
4.4.3 装药结构 |
4.4.4 起爆网路 |
4.4.5 预裂效果评价 |
4.5 预裂爆破试验二 |
4.6 预裂爆破试验三 |
4.7 预裂爆破试验四 |
第5章 试验成本分析及总体效果分析 |
5.1 预裂爆破质量评价标准 |
5.2 预裂爆破施工成本分析 |
5.3 预裂爆破试验总体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电子雷管控制深孔爆破振动速度的微差时间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雷管的发展 |
1.2.2 微差时间计算基本理论 |
1.2.3 控制振动速度精准爆破的微差时间优化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差时间计算模型 |
2.1 孔间微差时间 |
2.1.1 孔间微差爆破基本理论 |
2.1.2 孔间微差间隔时间数学模型 |
2.2 排间微差时间 |
2.2.1 排间微差爆破基本理论 |
2.2.2 排间微差间隔时间数学模型 |
2.3 微差时间计算模型的确定 |
2.3.1 孔间微差时间计算模型的确定 |
2.3.2 排间微差时间计算模型的确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LS-DYNA数值模拟 |
3.1 LS-DYNA数值模拟原理 |
3.1.1 LS-DYNA简介 |
3.1.2 LS-DYNA模拟步骤 |
3.2 数值模拟 |
3.2.1 数值模拟工程概述 |
3.2.2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
3.2.3 建立数值模拟实体模型 |
3.2.4 数值模拟实体模型计算 |
3.2.5 数值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华润小径湾现场试验 |
4.1 工程概况 |
4.2 爆破试验方案设计 |
4.3 爆破参数选择 |
4.3.1 起爆网络 |
4.3.2 起爆网路安全规定 |
4.3.3 爆破振动安全许用距离 |
4.4 现场试验方案 |
4.4.1 试验方案一 |
4.4.2 试验方案二 |
4.4.3 试验方案三 |
4.4.4 试验方案四 |
4.4.5 试验方案五 |
4.4.6 试验现场振动监测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露天矿山钻孔与爆破能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钻机钻孔能耗 |
1.2 爆破能耗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牙轮钻机钻孔能耗研究 |
2.1 钻孔深度与钻孔能耗的关系 |
2.2 岩石坚固性系数与钻孔能耗的关系 |
2.3 钻孔能耗与钻孔速率的关系 |
2.4 钻孔能耗与钻孔孔径的关系 |
2.5 小结 |
第3章 爆破能耗研究 |
3.1 岩石破碎能耗研究 |
3.2 分形理论在爆破能耗中的应用 |
3.2.1 爆破块度分形相关研究 |
3.2.2 岩体爆破块度的分形特征 |
3.2.3 岩体爆破块度形成的分形描述 |
3.3 爆破破碎能耗分析 |
3.3.1 单位炸药消耗量与平均块度的关系 |
3.3.2 单位炸药消耗量与爆破块度分维数关系的研究 |
3.4 爆破岩石破碎块度 KUZ-RAM 预测模型 |
4 基于爆破能耗控制的精细爆破技术 |
4.1 露天深孔爆破原理与参数分析 |
4.1.1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效果要求 |
4.1.2 爆破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逐孔起爆技术及应用 |
4.2.1 逐孔起爆技术概述 |
4.2.2 逐孔爆破作用的理论分析 |
4.2.3 逐孔起爆技术的应用 |
4.3 分段装药与孔底间隔装药爆破技术及应用 |
4.3.1 装药结构概述 |
4.3.2 分段装药爆破原理 |
4.3.3 孔底间隔装药爆破原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逐孔微差压碴爆破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逐孔微差压碴爆破技术 |
1.1 逐孔起爆 |
1.2 压碴爆破 |
2 逐孔微差压碴爆破技术的应用 |
2.1 逐孔起爆技术的应用 |
2.2 压碴爆破技术的应用 |
2.2.1 留碴厚度 |
2.2.2 孔网参数及炸药单耗 |
2.2.3 装药结构 |
3 实施效果 |
4 结语 |
(9)黄麦岭露天矿台阶爆破参数优化及爆破振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爆破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2 爆破地震波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麦岭露天矿现状分析 |
2.1 矿区地貌概况 |
2.2 矿区地质概况 |
2.2.1 地层与构造 |
2.2.2 矿体空间位置 |
2.2.3 矿区水文地质 |
2.3 露天开采现状 |
2.3.1 开采方案 |
2.3.2 台阶爆破 |
2.4 工业试验技术准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麦岭矿台阶爆破现场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岩石可爆性研究 |
3.2.1 岩石力学性质 |
3.2.2 岩石可爆性分级 |
3.3 逐孔起爆参数选取 |
3.3.1 爆破方案确定 |
3.3.2 爆破参数确定 |
3.4 逐孔起爆网络优化 |
3.4.1 Shotplus网络设计软件介绍 |
3.4.2 起爆网络设计原则 |
3.4.3 起爆网络的优化设计 |
3.5 生产试验 |
3.5.1 试验方案 |
3.5.2 爆破效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爆破参数优化 |
4.1 概述 |
4.2 神经网络理论 |
4.2.1 BP神经网络结构 |
4.2.2 BP神经网络建模 |
4.3 爆破参数优化模型 |
4.3.1 爆破效果评价 |
4.3.2 爆破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3.3 台阶爆破优化模型建立 |
4.4 爆破参数优化模型的应用 |
4.4.1 模型的训练 |
4.4.2 台阶爆破参数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及振动预测研究 |
5.1 爆破地震效应及安全判据 |
5.2 爆破振动数据现场采集 |
5.2.1 爆破振动测试原理 |
5.2.2 振动测试仪器简介 |
5.2.3 现场测线及测点布置 |
5.2.4 爆破振动数据采集 |
5.3 爆破振动信号能量分析 |
5.3.1 小波理论 |
5.3.2 爆破振动分频能量分析 |
5.3.2.1 爆破振动信号的选择 |
5.3.2.2 爆破振动频带能量分析 |
5.4 爆破振动预测模型建立 |
5.4.1 基于萨氏爆破振动预测 |
5.4.2 基于神经网络的振动预测模型 |
5.4.2.1 振动预测模型基本参数 |
5.4.2.2 振动预测模型的训练 |
5.4.2.3 振动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金堆城南露天矿生产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爆破振动测试 |
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1 测试结果 |
2.2 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 |
2.3 最大单响药量的控制 |
3 隧洞围岩爆破动力响应分析 |
3.1 爆破冲击荷载的确定 |
3.2 爆破振动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 爆破振动计算结果分析 |
4 降振措施 |
四、逐孔起爆技术在金堆城露天矿深孔爆破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凤凰山石灰岩矿区边坡控制爆破参数优化研究[D]. 王正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大直径空孔垂直掏槽理论与试验研究[D]. 张其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露天煤矿煤岩爆破块度分布规律及爆破参数优化研究[D]. 王韶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不同起爆顺序对台阶微差爆破的影响研究[D]. 马晴.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5]装药结构对预裂爆破效果影响的工程应用研究[D]. 陈小飞.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6]基于电子雷管控制深孔爆破振动速度的微差时间优化[D]. 相志斌. 南华大学, 2019(01)
- [7]露天矿山钻孔与爆破能耗研究[D]. 马志伟.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8]逐孔微差压碴爆破技术的应用[J]. 吕艳奎,高文明. 现代矿业, 2013(11)
- [9]黄麦岭露天矿台阶爆破参数优化及爆破振动效应研究[D]. 王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10]金堆城南露天矿生产爆破振动测试与分析[J]. 周寅,张建华,徐春超,黄立茂,金小溪. 爆破,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