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调性和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性系统,和声连接,无调性
无调性和声论文文献综述
胡一鹏[1](2019)在《浅谈调式系统的发展及无调性和声连接的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迭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03期)
马玉峰[2](2016)在《“以半音为基础的叁音组”运用手法解析——歌剧《期待》自由无调性和声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期待》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一部独幕、独角戏歌剧,具有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剧情涉及恐怖、凶杀等内容,采用自由无调性的音乐语言创作而成。"以半音为基础的叁音组"作为音高组织的基本结构成分,采用多样化的结合形态贯穿全剧,形成了高度的逻辑性与统一性,音响色彩独具个性化魅力,与剧情达成了完美的契合。(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6年02期)
郑英烈[3](2007)在《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的巧妙结合——贺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6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这种古风旋律,也很容易适应最大胆的和声。正是这些古风的特点,在和声配置上和对这类五声性旋律或主题的处理上,比起普通的大小调旋律来,所能容纳的可能性要广泛得多。———巴托克一、创作的历史背景怎样为民歌配和声,一直是我国作曲界人士所热切关注的问题。抗日战争后(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陈铭志[4](1995)在《民歌与无调性和声结合的最早探索──析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文中研究指出桑桐作于1947年的钢琴独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同名青海民歌为素材,采用了自由无调性的和声处理方法写成。作者试图将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与现代和声技法相结合,作为对中国音乐现代化的一种探索。无调性音乐虽始于本世纪初,但对于40年代的中国音乐家们来说,虽知(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姚盛昌[5](1987)在《论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和声》一文中研究指出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音乐,前承晚期浪漫派半音风格,后启高度逻辑化序列主义,并与当今欧美盛行的自由十二音作曲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本文论述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和声最主要的叁个方面。 一、不协和音的解放:协和音与不协和旨的关系,是音乐风格的区别和音乐语言发(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1987年01期)
无调性和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期待》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一部独幕、独角戏歌剧,具有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剧情涉及恐怖、凶杀等内容,采用自由无调性的音乐语言创作而成。"以半音为基础的叁音组"作为音高组织的基本结构成分,采用多样化的结合形态贯穿全剧,形成了高度的逻辑性与统一性,音响色彩独具个性化魅力,与剧情达成了完美的契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调性和声论文参考文献
[1].胡一鹏.浅谈调式系统的发展及无调性和声连接的使用[J].黄河之声.2019
[2].马玉峰.“以半音为基础的叁音组”运用手法解析——歌剧《期待》自由无调性和声语言研究[J].中国音乐.2016
[3].郑英烈.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的巧妙结合——贺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60周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
[4].陈铭志.民歌与无调性和声结合的最早探索──析桑桐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
[5].姚盛昌.论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和声[J].中国音乐学.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