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电视剧,北京电影学院,少儿节目,播出量,电视艺术,古装剧,北京电视台,中央实验话剧院,分镜头脚本,电视荧屏
儿童电视剧论文文献综述
储钰琦,张楠[1](2019)在《追忆中国儿童电视剧的“黄金期”》一文中研究指出1958年至1966年是中国电视剧的初创时期。而儿童电视剧在早期电视剧时期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以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为例,1960年至1966年的六年间,儿童电视剧的播出量占据了全台电视剧播出量的50%左右,可以说,儿童电视剧占中国电视剧诞生初期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07-10)
王辰[2](2018)在《儿童电视剧创作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出品量在逐年升高,而有关儿童的电视剧却在逐年减少,儿童电视剧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相较成人电视剧市场,儿童电视剧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儿童电视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发展问题。儿童是一个庞大而又独特的受众群体,特殊的发育期决定了他们对于接触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于电视剧也同样如此。所以,如何发展儿童电视剧,如何让儿童电视剧能够对儿童受众有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儿童电视剧如何突出重围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是作为媒体人,作为儿童电视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当下,毫无疑问的儿童电视剧正在淡出受众的视野,儿童电视剧已经处于一个边缘化单一化的尴尬境地。从1960年起,中国第一部儿童电视剧诞生,国产儿童电视剧的发展磕磕绊绊,充满坎坷的发展之路至今已50余年。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直至今日,儿童电视剧仍然存在着资源与内容创作发展缓慢,数量上远不及儿童动画片,质量上存在优质电视剧稀缺的问题,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然而现代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就在于:目前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水平缓慢,生产效率与产出质量和我国儿童对属于自己的电视剧迫切需求矛盾极为明显。现代儿童电视剧除了边缘化特征外,还具有几个特征:儿童电视剧的年龄区分越来越成熟;播出的途径越来越向网络媒体靠拢;题材趋于单一化特征。除了这些问题外,近代的儿童电视剧的创作意图上,创作题材上,创作手法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找到现代儿童电视剧制作问题病结,以求对症下药,旨在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做出一次新式儿童电视剧的创作尝试。首先,从儿童电视剧的创作入手,对影视的视听语言表达手法分析,做出大胆尝试,并在拍摄过程中总结了儿童电视剧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对儿童电视剧创作的一次生动实践,同时也丰富了儿童电视剧制作的理论内容。准确把握受众的视听心理感受,力求从美学的角度,满足普遍受众的审美需求去诠释影视的视听艺术。将儿童电视剧与微电影结合起来,是一部儿童电视剧,又是一部独立存在的微电影,又借鉴融合了儿童剧表现风格,微电影的特质也符合现当代受众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的观影习惯。当影片把数个有内部关联性的小故事进行串联,最终形成统一的主题,统一的剧情故事,采用这样的叙述结构会更加更适合儿童电视剧的表现方式,儿童也更加容易接受。其次,从影片的整体叙事角度,上述的此类叙事结构会尤其注重对儿童现实生活的自然呈现,没有过于复杂的逻辑,没有过于繁复的人物关系,儿童受众能够更好理解,更能贴近儿童的视角。本文就儿童电视剧的新型制作手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采用了较为新型的制作手段,利用近年来最热的影片类型“微电影”。此外,儿童电视剧应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通过蓝箱技术的运用将演员们置于一个全新的童话般的多样场景当中,通过后期剪辑的技巧使得在真实生活当中无法出现的,传统影片拍摄手段无法做到的都在这部儿童电视剧当中呈现出来,通过视觉的美好体验抓住受众的眼球。最后,本文还分别叙述了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拟解决方法,主要分两个方面论述:1.文学剧本创作:题材选择与人物塑造。该部分主要叙述了影片前期文本策划与题材选择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对于之前接触到的成功电视剧作品的借鉴,以及对于较为不成熟的作品的反思。2.影片拍摄创作:演员表现与拍摄技巧。该部分主要就小演员的年龄特征,表演特点展开叙述,分析该年龄段小演员的特点与拍摄所遇到的困难,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法,并进行了对于拍摄器材的选择,根据之前的拍摄制作经验,分析不同拍摄器材方面的优劣,并说明何种器材能够在此片当中起到最佳的创作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素芳[3](2018)在《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产儿童剧自从1960年诞生以来,几经起起落落,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但是作为儿童文化建设和儿童娱乐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儿童剧长期以来在理论与创作中都处于边缘化和弱势地位。一方面自身在创作观上模糊不清,缺乏精品;另一方面外围的产业建设困难重重,完善的产业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产儿童电视剧产业整体上影响力不够。因而,研究儿童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变迁,弘扬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尽量消除其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扫除其产业化道路中的障碍,既是教育和引导儿童成长有利的途径,繁荣儿童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繁荣经济、推进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要把握好国产儿童剧产业化的现实困境,必须从其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谈起。结合相关史料和具体作品,根据国产儿童剧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得失,以及主导这种变化的社会语境、文艺思潮等相关因素,并参照其他艺术门类发展分期的思路,国产儿童剧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政治本位”阶段(1960—1977)、“儿童本位”阶段(1978—1992)、“市场本位”阶段(1993—2003)最终走向“产业本位”阶段(2004至今)。儿童剧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创作特征和传播特点,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政策和市场是儿童剧产业化的双核驱动力。儿童电视剧作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儿童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未来,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和相关的政策扶持。市场机制推动了消费主义的张扬,进而形成消费主义语境,给儿童剧带来“娱乐至上”等问题。儿童剧产业化进程是政策规制和市场机制相互博弈演进的过程,因此把握好政策规制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平衡性,才能使得儿童剧产业化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同时,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我们还需要建构起先作品后产品的产业思维。作为产业化对应的两极,创作与接受对于国产儿童剧来说至关重要。从儿童剧创作观的角度去审视,需要走出“成人化”和“低幼化”的两极化误区。同时,还需要警惕在市场化驱动下呈现的暴力化和游戏化趋向。要促进儿童电视剧产业化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和“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儿童本位”要求坚持儿童趣味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成人趣味。在一定条件下,儿童趣味和成人趣味可以达成统一。从儿童剧的本质内涵而言,儿童剧是成人和儿童趣味相互融合的产物,因而“合家欢”对于儿童剧来说具有了现实操作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征差异和受众群体细分的原则,儿童剧受众可以进行分龄化对待,不同的受众群体,儿童电视剧呈现出相应的创作特性。合家欢和分龄化是儿童剧产业化实践的双重路径,前者定位于产业的规模化,后者定位于产业的集约化,体现出内在的统一。在多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越来越大的新时代,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国产儿童剧走向“互联网+”是必然趋势。它一方面需要我们更精准地理解和定位儿童电视剧的处境,另一方面则需要利用媒介融合理念完成儿童电视剧创作、传播、销售等诸方面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电视剧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王东升[4](2017)在《儿童电视剧的类型划分与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电视剧是指针对儿童的特殊审美需求,符合特定年龄层段儿童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的电视剧类型。其中以特意为儿童所编写、创作的电视剧为主,也包括一部分虽非专为儿童所作,却能为特定儿童观众所理解、接受并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电视剧作品。儿童电视剧主要分为现实生活类、科幻魔幻类、情景喜剧类、竞技游戏类、童话寓言类、英雄传记类等六大类型,它们具有鲜明的类型创作特点与审美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7年12期)
周鑫湉[5](2017)在《中国儿童电视剧中的“好孩子”形象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知识获取手段的低门槛化;加之国家政策的影响,儿童电视剧自产生以来的五十余年中,其“好孩子”形象的家庭地位、社会角色、评判标准都发生了大的跨越。本文始于对电视剧文本的研究分析,立足前人对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历史的梳理,将儿童电视剧中的“好孩子”形象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之中,理解其发展与嬗变。绪论部分从“媒介与儿童的关系”、“电视媒介的特征”以及“儿童时期的特殊性”来探讨当今社会电视与儿童受众的关系,继而得出关于儿童电视剧中“好孩子”形象的塑造时刻蕴含着成年人对儿童的价值期许和文化诉求。正文首先对国产儿童电视剧及“好孩子”形象发展变迁做出历史归纳,划分为初创、成长、探索、上升四个阶段时期,总结出儿童剧中“好孩子”形象建构的阶段性表征:“政治意义上的红孩子”、“由‘乖’向‘真’的转变”、“童性意识的萌发”、“成熟多面发展”。针对阶段性的发展梳理,文章回归儿童观的形成与演变;归结出从政治需求到社会流动的社会心理变迁,探求儿童电视剧中“好孩子”形象演变的诸多原因。最后,在社会化与角色化、文化批判的角度,文章对中国儿童电视剧中的“好孩子”形象进行反思:一方面,儿童电视剧对于“好孩子”形象的建构在社会整体立场上是有益的,尤其对于减少儿童问题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好孩子”形象又不仅仅是某种文化、阶级的评价标准,也应作为拥有丰富思想与情感的主体。(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30)
刘瑞琳[6](2017)在《英国经典儿童电视剧《神秘博士》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经典科幻题材儿童电视剧《神秘博士》从1963年播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至2017年已逾八百多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世界最长科幻系列剧,同时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土星奖的提名及奖项。《神秘博士》经久不衰并取得当下成就,与其高质量的叙事内容与独特的叙事风格关系密不可分。本论文主要对《神秘博士》的主题表达、角色设置、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文本分析,总结其叙事创作方面值得借鉴之处,为提高我国儿童电视剧创作质量提供意见。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3部分,正文分为五个章节。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神秘博士》创作概况和在世界各国儿童电视剧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阐述其叙事文本价值所在;第二章分析了《神秘博士》主题表达的人文性和纵深性,例举剧中主要主题详细分析,如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反战与和平、英雄主义与反英雄主义等,并分析这些主题的表现形式;第叁章研究了《神秘博士》的角色设置,其最主要的特性是镜像性与变化性,并从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和剧中人物及人物链的变化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了《神秘博士》的叙事结构,主要从叙事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与总结;第五章以同题材国产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为例总结了中国儿童电视剧文本的缺陷和《神秘博士》可借鉴的创作优点。最终将理论服务于实践,提供提升本土儿童电视剧内容质量的可行性策略,实现满足中国儿童精神文化需要的最终目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覃天宇[7](2015)在《新世纪以来国产儿童电视剧成人化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产儿童电视剧在类型剧中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儿童电视剧过于“成人化”的现象也时常在电视荧幕出现。针对新世纪以来儿童电视剧“成人化”这一现象,立足“儿童本位”的创作思想,探索儿童电视剧“成人化”现象的具体原因,描述“成人化”现象在新世纪国产儿童电视剧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儿童电视剧成人化因素对当代儿童发展及教育的利与弊,为今后儿童电视剧创作中该如何正确运用成人化因素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让儿童电视剧创作回归到“儿童本位”上来。儿童做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儿童教育更加重视,家长也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伴随着大众艺术的发展,儿童电视剧以易于被儿童接受的传播特点为广大儿童所喜欢,因此儿童电视剧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新世纪以来儿童电视剧出现的“成人化”倾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儿童电视剧“成人化”的表象主要体现在新世纪以来的儿童电视剧的具体作品之中。在大众传媒时代,在成人霸权语境下,儿童电视剧“成人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它对当代儿童的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然儿童电视剧“成人化”不可避免,那就只能接受。但接受并不意味着放纵,只有有效利用成人化因素来为儿童服务,避免儿童电视剧里“成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让儿童电视剧回归到“儿童本位”的思想中来。因此如何利用好儿童电视剧里的成人因素,让儿童电视剧既具有时代特点,又符合儿童审美需求,还要有利于当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3-15)
郁美,周敏[8](2015)在《我国儿童电视剧中传播的儿童形象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叁部儿童电视剧中传播的儿童形象的现状进行分析整理,揭示当前我国儿童电视剧中传播的儿童形象及其现代价值,分析其可能的影响,旨在为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02期)
王谦[9](2014)在《儿童剧与儿童电视剧的差异——电视剧《小小飞虎队》创作经验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毕业后的近二十年里,我在创作十几部儿童剧作品的同时,还参与了多部儿童电视剧的剧本创作。为什么会有人找我来写儿童电视剧剧本呢?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我是一名儿童艺术剧院的专职编剧。同样是做为编剧,同样是为孩子讲故事,我却深深地感觉到,儿童剧和儿童电视剧在剧本的创作规律上有着很多的不同。接下来,我想结合在参与创作儿童电视剧《小小飞虎队》剧本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谈谈我个人对儿童剧和儿童电视剧之间差异的粗浅理解。(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教育》期刊2014年18期)
孙希雅[10](2014)在《浅析新时期以来儿童电视剧中家长形象的时代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电视剧作为电视剧的重要门类,是表达儿童精神世界、引导儿童成长方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家长是儿童剧中人物构建的重要组成,中国儿童剧中家长形象的塑造受整个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采取多种分析方法,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出品的儿童电视剧中的家长为研究对象,从家长的个体形象、社会形象、事迹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探讨新时期以来儿童电视剧中的家长形象变化与我国社会变迁之间的某些联系,并从多方面对现存状况进行反思。(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22期)
儿童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出品量在逐年升高,而有关儿童的电视剧却在逐年减少,儿童电视剧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相较成人电视剧市场,儿童电视剧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儿童电视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发展问题。儿童是一个庞大而又独特的受众群体,特殊的发育期决定了他们对于接触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于电视剧也同样如此。所以,如何发展儿童电视剧,如何让儿童电视剧能够对儿童受众有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儿童电视剧如何突出重围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是作为媒体人,作为儿童电视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当下,毫无疑问的儿童电视剧正在淡出受众的视野,儿童电视剧已经处于一个边缘化单一化的尴尬境地。从1960年起,中国第一部儿童电视剧诞生,国产儿童电视剧的发展磕磕绊绊,充满坎坷的发展之路至今已50余年。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直至今日,儿童电视剧仍然存在着资源与内容创作发展缓慢,数量上远不及儿童动画片,质量上存在优质电视剧稀缺的问题,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然而现代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就在于:目前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水平缓慢,生产效率与产出质量和我国儿童对属于自己的电视剧迫切需求矛盾极为明显。现代儿童电视剧除了边缘化特征外,还具有几个特征:儿童电视剧的年龄区分越来越成熟;播出的途径越来越向网络媒体靠拢;题材趋于单一化特征。除了这些问题外,近代的儿童电视剧的创作意图上,创作题材上,创作手法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找到现代儿童电视剧制作问题病结,以求对症下药,旨在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做出一次新式儿童电视剧的创作尝试。首先,从儿童电视剧的创作入手,对影视的视听语言表达手法分析,做出大胆尝试,并在拍摄过程中总结了儿童电视剧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对儿童电视剧创作的一次生动实践,同时也丰富了儿童电视剧制作的理论内容。准确把握受众的视听心理感受,力求从美学的角度,满足普遍受众的审美需求去诠释影视的视听艺术。将儿童电视剧与微电影结合起来,是一部儿童电视剧,又是一部独立存在的微电影,又借鉴融合了儿童剧表现风格,微电影的特质也符合现当代受众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的观影习惯。当影片把数个有内部关联性的小故事进行串联,最终形成统一的主题,统一的剧情故事,采用这样的叙述结构会更加更适合儿童电视剧的表现方式,儿童也更加容易接受。其次,从影片的整体叙事角度,上述的此类叙事结构会尤其注重对儿童现实生活的自然呈现,没有过于复杂的逻辑,没有过于繁复的人物关系,儿童受众能够更好理解,更能贴近儿童的视角。本文就儿童电视剧的新型制作手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采用了较为新型的制作手段,利用近年来最热的影片类型“微电影”。此外,儿童电视剧应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通过蓝箱技术的运用将演员们置于一个全新的童话般的多样场景当中,通过后期剪辑的技巧使得在真实生活当中无法出现的,传统影片拍摄手段无法做到的都在这部儿童电视剧当中呈现出来,通过视觉的美好体验抓住受众的眼球。最后,本文还分别叙述了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拟解决方法,主要分两个方面论述:1.文学剧本创作:题材选择与人物塑造。该部分主要叙述了影片前期文本策划与题材选择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对于之前接触到的成功电视剧作品的借鉴,以及对于较为不成熟的作品的反思。2.影片拍摄创作:演员表现与拍摄技巧。该部分主要就小演员的年龄特征,表演特点展开叙述,分析该年龄段小演员的特点与拍摄所遇到的困难,并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法,并进行了对于拍摄器材的选择,根据之前的拍摄制作经验,分析不同拍摄器材方面的优劣,并说明何种器材能够在此片当中起到最佳的创作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1].储钰琦,张楠.追忆中国儿童电视剧的“黄金期”[N].中国艺术报.2019
[2].王辰.儿童电视剧创作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王素芳.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
[4].王东升.儿童电视剧的类型划分与特征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
[5].周鑫湉.中国儿童电视剧中的“好孩子”形象演变[D].暨南大学.2017
[6].刘瑞琳.英国经典儿童电视剧《神秘博士》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7].覃天宇.新世纪以来国产儿童电视剧成人化倾向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8].郁美,周敏.我国儿童电视剧中传播的儿童形象及其现代价值[J].文教资料.2015
[9].王谦.儿童剧与儿童电视剧的差异——电视剧《小小飞虎队》创作经验谈[J].现代企业教育.2014
[10].孙希雅.浅析新时期以来儿童电视剧中家长形象的时代变迁[J].文教资料.2014
标签:儿童电视剧; 北京电影学院; 少儿节目; 播出量; 电视艺术; 古装剧; 北京电视台; 中央实验话剧院; 分镜头脚本; 电视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