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加速蠕变阶段,J体模型
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彭俊杰,李凯,祝凤金,刘红岩[1](2019)在《岩石单轴压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预测岩石蠕变行为对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岩石蠕变机理及典型蠕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在经典岩石蠕变模型如J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损伤理论及Kachanov损伤演化定律,进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第叁,对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引用其他学者所开展的不同轴压下岩石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可以发现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预测岩石的稳定蠕变阶段,而且还能预测经典模型所不能反映的岩石加速蠕变变形。结果表明损伤理论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的蠕变破坏机理,为了能够准确模拟岩石蠕变变形全过程,在经典的J体模型中引入损伤因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垒[2](2019)在《水泥沥青复合胶结料蠕变损伤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泥沥青复合胶结料(简称CA复合胶结料)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型胶结材料,主要应用于板式无砟轨道的水泥砂浆垫层作为粘合剂,在板式无砟轨道中起到支撑、调节及减震等重要作用。在温度及轮载的作用下,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行为对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及蠕变恢复性能开展研究,并分析蠕变损伤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蠕变损伤的黏弹塑性力学模型,确定了材料配比及试验方法。通过引入分数导数模型及塑性元件,构建了RKB-S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推导了蠕变及蠕变柔量公式,提出了塑性元件应力阀值的确定方法。确定了CA复合胶结料的原材料及其配比,制定了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应力扫描试验等试验研究方案。进行了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了蠕变及蠕变恢复特性。分析了应力水平、温度及A/C等因素对CA复合胶结料蠕变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明确了不同因素对CA复合胶结料弹性、黏性、黏弹性及塑性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损伤演化方程,分析了蠕变损伤对黏弹塑性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基于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确定了不同温度下CA复合胶结料的塑性应变的阀值。通过对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结果的拟合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RKB-S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黏弹塑性力学参数的分析,研究了应力水平、温度及材料配比等因素对CA复合胶结料黏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CA复合胶结料的黏弹性损伤演化规律,分析了蠕变损伤对黏性与弹性性能影响的差异性。提出了描述CA复合胶结料弹性、黏性及黏弹性性能损伤的损伤变量。分析了应力水平对CA复合胶结料蠕变及蠕变恢复速率的影响。研究了应力水平对CA复合胶结料黏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蠕变损伤对CA复合胶结料黏性与弹性性能影响的差异性,分析了损伤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广庆,靳静,周诗广,杨国涛,郑鸿[3](2019)在《高速铁路加筋土挡墙土工格栅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良好的工程特性,在高速铁路路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土工格栅在一定环境温度和荷载水平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蠕变变形,将影响加筋土挡墙的长期工作性能。基于不同温度(20℃、30℃、40℃、50℃)和不同荷载水平(35%、40%、45%、50%、60%)下土工格栅蠕变的试验结果,分析温度和荷载对土工格栅蠕变过程的影响特性,建立了土工格栅的黏弹塑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确定了蠕变损伤模型的各指标参数值。通过室内蠕变试验结果与蠕变损伤模型理论结果的对比,论证了该本构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最后,通过对土工格栅蠕变损伤模型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认为塑性系数R和损伤材料参数a、n越大,土工格栅的恒速蠕变阶段越短,越容易发生加速蠕变断裂。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加筋土挡墙长期性能评价与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关顺,王来贵,孙闯[4](2019)在《滑带土分数阶损伤蠕变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滑坡滑带土的蠕变特性,采用ZLB-1型叁联直剪蠕变仪对露天矿滑带土进行分级加载蠕变试验,并基于分数阶微积分及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分数阶损伤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在同一时刻,剪切蠕变变形随剪切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当剪切载荷低于长期强度时,试样发生衰减蠕变;当剪切载荷高于长期强度时,试样发生等速蠕变及加速蠕变;滑带土蠕变的非线性程度随时间增加而提高.所建立的分数阶损伤蠕变本构模型对滑带土试样蠕变曲线的拟合决定系数在0.951 6~0.999 1,拟合精度较高,对蠕变叁阶段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描述.(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姜鹏,潘鹏志,赵善坤,吴振华,陈刚[5](2018)在《基于应变能的岩石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erzyna黏弹塑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基于应变能理论的岩石细观单元强度损伤模型,同时考虑岩石蠕变过程中蠕变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构建了能描述岩石从初始蠕变、稳定蠕变到非线性加速蠕变整个蠕变过程的细观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并将该模型嵌入到叁维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拟系统(EPCA3D)中,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应用该模型进行不同轴向应力、不同围压和不同均质度系数条件下的单、叁轴压缩蠕变过程数值实验,结果表明:(1)轴向应力提高增加了蠕变速率,因此减少了蠕变失效时间;(2)围压和均质度系数的增加降低了蠕变速率并增加了蠕变失效时间,较好的再现了典型的实验现象。将该模型用于解释煤矿中"蠕变型"冲击地压的力学机理,较好的反映了煤矿巷道开挖后弹性应变能累积,围岩经历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的损伤破坏过程,可为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提供分析工具。(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蔡婷婷,冯增朝,赵东,姜玉龙[6](2018)在《基于硬化-损伤机制的贫煤蠕变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蠕变是其内部硬化效应和损伤效应共同作用演化的结果。通过分级加载下贫煤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基于试验中瞬时弹性模量增大和黏滞系数减小的现象,分析贫煤蠕变中的硬化-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较低应力下煤样的变形仅为瞬时应变,煤样仅有硬化效应;当应力达到蠕变起始应力阈值时煤样逐渐出现损伤,次生裂纹出现并扩展,硬化效应与损伤效应共同作用下煤样表现出衰减蠕变和稳定蠕变特征。长期蠕变过程中煤样强度经历先硬化再弱化的过程,最终因累计损伤过大而失稳破坏,依据各级应力下煤样的变形特征,构建了符合其变形规律的黏弹塑性组合模型,并引入了硬化函数和损伤函数,推导得到其蠕变本构方程。采用该模型描述分级加载下贫煤单轴压缩蠕变变形曲线,试验曲线和模型曲线吻合良好。该模型元件简单,物理意义明确,能很好地反映贫煤单轴压缩下的硬化–损伤蠕变特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S1期)
刘峻松,黄海峰,黄敏,杨豪,蓝康文[7](2018)在《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岩石蠕变特性,采用YSJ-01-00岩石叁轴流变试验机进行砂岩叁轴压缩蠕变试验,基于岩石蠕变的阶段特征,提出通过弹性体、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软体元件和黏塑性体分别描述岩石蠕变的弹性应变、黏弹性应变和黏塑性应变。依据连续损伤理论对弹性体和分数阶黏塑性体进行改进,通过SN元件改进分数阶软体。利用综合改进后的考虑时效损伤的弹性体和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非定常黏滞体和非定常黏塑性体,构建了新的叁元件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并用遗传算法得到了模型参数。对比试验曲线和模型拟合曲线,表明所建模型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可为红层边坡流变特性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07期)
付远,张友亮,程香平,郭炜,王德[8](2017)在《DZ22合金的各向异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及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高阶损伤张量的方法,对于DZ22定向凝固高温合金材料的一级和二级蠕变,采用Hill各向异性理论和Norton能量准则设计各向异性本构模型,采用ANSYS软件编程。并且将它分别与单轴蠕变试验以及Kachanov-Rabotnov(K-R)的各向同性蠕变的材料本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同时研究了基于材料取向的参数化蠕变行为。结果表明,蠕变应变模拟的结果非常准确,适用于作为高温合金的各向异性蠕变本构的一种类型。(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王同旭,马秋峰,曲孔典,张洋[9](2016)在《裂隙岩体蠕变断裂损伤本构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长期应力作用下,因岩体内部裂隙的开裂和扩展,而造成岩体的损伤,将蠕变裂隙岩体视为损伤的连续介质,通过分析蠕变裂纹的扩展演化,将初始裂隙的损伤张量、裂纹起裂和扩展的损伤张量、蠕变裂纹扩展的损伤张量相累加,描述岩体的蠕变损伤演化过程。将累加后的损伤张量引入到本构模型中,利用C++编译,开发出可模拟蠕变裂纹扩展的自定义本构模型动态链接库(DLL)。以某矿8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该模型对停采线煤柱进行模拟,分析在不同时间段的损伤区和应力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新的本构模型可以用于分析蠕变条件下裂隙损伤演化过程的规律;在考虑蠕变裂纹扩展的情况下,8106工作面的90 m宽保护煤柱可以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6年10期)
王其虎,叶义成,刘艳章,姚囝[10](2016)在《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岩石蠕变全过程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天然岩石存在不同程度初始损伤以及蠕变过程中岩石受载后裂隙扩展而导致的新损伤,对具有初始损伤的岩石蠕变特性进行全面描述。根据不闭合结构面应力与法向变形之间的关系,提出裂隙岩石塑性变形体元件,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瞬时塑性变形。引入初始损伤影响因子,建立具有初始损伤的岩石损伤变量演化方程,构建模拟岩石加速蠕变的蠕变损伤体元件。将裂隙岩石塑性变形体和蠕变损伤体与描述瞬时弹性变形和黏弹性变形的广义开尔文模型进行串联组合,形成能够反映具有初始损伤的岩石瞬时弹-塑性变形、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的蠕变全过程本构模型,提出了进行少量蠕变试验既能解析模型参数的方法,在不同应力水平下模型理论曲线与蠕变试验曲线吻合。(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S1期)
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泥沥青复合胶结料(简称CA复合胶结料)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型胶结材料,主要应用于板式无砟轨道的水泥砂浆垫层作为粘合剂,在板式无砟轨道中起到支撑、调节及减震等重要作用。在温度及轮载的作用下,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行为对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及蠕变恢复性能开展研究,并分析蠕变损伤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蠕变损伤的黏弹塑性力学模型,确定了材料配比及试验方法。通过引入分数导数模型及塑性元件,构建了RKB-S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推导了蠕变及蠕变柔量公式,提出了塑性元件应力阀值的确定方法。确定了CA复合胶结料的原材料及其配比,制定了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应力扫描试验等试验研究方案。进行了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了蠕变及蠕变恢复特性。分析了应力水平、温度及A/C等因素对CA复合胶结料蠕变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明确了不同因素对CA复合胶结料弹性、黏性、黏弹性及塑性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CA复合胶结料的蠕变损伤演化方程,分析了蠕变损伤对黏弹塑性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基于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确定了不同温度下CA复合胶结料的塑性应变的阀值。通过对蠕变及蠕变恢复试验结果的拟合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RKB-S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黏弹塑性力学参数的分析,研究了应力水平、温度及材料配比等因素对CA复合胶结料黏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CA复合胶结料的黏弹性损伤演化规律,分析了蠕变损伤对黏性与弹性性能影响的差异性。提出了描述CA复合胶结料弹性、黏性及黏弹性性能损伤的损伤变量。分析了应力水平对CA复合胶结料蠕变及蠕变恢复速率的影响。研究了应力水平对CA复合胶结料黏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蠕变损伤对CA复合胶结料黏性与弹性性能影响的差异性,分析了损伤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蠕变损伤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彭俊杰,李凯,祝凤金,刘红岩.岩石单轴压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2].徐垒.水泥沥青复合胶结料蠕变损伤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杨广庆,靳静,周诗广,杨国涛,郑鸿.高速铁路加筋土挡墙土工格栅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铁道学报.2019
[4].关顺,王来贵,孙闯.滑带土分数阶损伤蠕变本构模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姜鹏,潘鹏志,赵善坤,吴振华,陈刚.基于应变能的岩石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8
[6].蔡婷婷,冯增朝,赵东,姜玉龙.基于硬化-损伤机制的贫煤蠕变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8
[7].刘峻松,黄海峰,黄敏,杨豪,蓝康文.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J].人民长江.2018
[8].付远,张友亮,程香平,郭炜,王德.DZ22合金的各向异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及数值分析[J].铸造技术.2017
[9].王同旭,马秋峰,曲孔典,张洋.裂隙岩体蠕变断裂损伤本构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煤矿安全.2016
[10].王其虎,叶义成,刘艳章,姚囝.考虑初始损伤和蠕变损伤的岩石蠕变全过程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