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工况论文-晏飞,王子昱,刘珊

低温工况论文-晏飞,王子昱,刘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工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构方程,润滑脂,流变特性,压力损失

低温工况论文文献综述

晏飞,王子昱,刘珊[1](2019)在《低温工况润滑脂流变特性及本构方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润滑脂流变学行为与温度紧密相关,而流变行为决定润滑脂的本构方程。首先分别在不同温度工况下进行流变试验获得润滑脂流变学特性,并对低温工况进行研究;其次,基于Herschel-Bulkley、Power Law与Bingham本构方程对流变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基于叁种本构方程采用CFD方法深入分析润滑脂在管内的压力损失、粘度分布及速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低剪切速率下,低温工况的剪切应力出现峰值,且润滑脂承受的最大剪切速率减小;不同工作温度下,叁种本构方程回归精度均大于92%;Herschel-Bulkley本构方程粘度与速度计算结果均小于Power Law与Bingham本构方程;基于叁种本构方程计算的速度在管道中心均出现明显的核流区域;Herschel-Bulkley本构方程压降计算结果最小。(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7期)

黄与飞[2](2019)在《低温工况下热源塔传热特性及其反季节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源塔热泵因结合了空气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的优点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主要是在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与空气之间添加了一层载热介质(防冻液),这使得热源塔热泵可以有效地防止空气源热泵中的结霜问题。本文对低温工况下开式横流热源塔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数值计算分析了热源塔内空气、溶液的温度、含湿量分布情况,研究了空气和溶液参数对热源塔换热性能、最佳液气比的影响。此外,试验研究了易挥发型溶液作为防冻液的热源塔传热传质性能,并比较分析了溶质易挥发型与不挥发型防冻液对热源塔传热的影响。为了解决热源塔热泵中的溶液浓度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无额外能耗的冬季存储、夏季运行再生的方式,以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了解决地源热泵应用瓶颈问题——土壤热平衡,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补热方法,利用热源塔在夏季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给土壤储热以达到地源热泵全年储热、取热平衡,并以严寒地区长春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内容的研究,得到如下一些结论:(1)当进口气液温差较低且含湿量差较大时,塔内部分区域会出现溶液温度高于空气温度的情况,即显热的传递方向是从溶液传递到空气,这对于热源塔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是不利的。此外,溶液质量浓度的变化对热源塔最佳液气比的影响较大,溶液质量浓度从0.15增加到0.40的过程中,其最佳液气比的值从0.320上升到0.403,增幅约25.9%;与之相反的是,改变空气相对湿度,对热源塔的最佳液气比影响很小。(2)当使用溶质挥发型溶液作为防冻液时,热源塔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会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缓慢上升。其中,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由溶质挥发而引起的潜热吸热阻力大为降低。通过比较溶质挥发的相变潜热量与水蒸气冷凝的相变潜热量,可以发现潜热换热量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而潜热换热量的增加降低了溶液与空气之间的温度梯度,从而降低了热源塔的显热换热量。与风冷热泵相比,热源塔热泵的制热量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而减少的趋势更为缓慢,与其他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相比,热源塔从空气中吸收的显热量相对较少,而对低温环境下(低于3℃)的潜热吸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3)夏季溶液浓缩再生时,空气、溶液的温度、含湿量在塔内大部分区域变化较小,而越接近空气出口、溶液进口(即右上角)位置时,其空气、溶液的温度、含湿量变化越大。在以南京为例的计算中,连续补充溶液与阶段性更换溶液两种运行模式对再生时间影响不大,根据冬季的稀溶液存储量(17.69吨),并结合南京地区夏季冷负荷逐时变化,在夏季每天供冷10小时的前提下,采取连续补充溶液的方式,约8天可以完成所有冬季产生的稀溶液的浓缩再生工作。(4)夏季利用热源塔给土壤储热时,计算对比长春地区最热月的日均温最高时间段以及日均含湿量最高时间段的累计储热量,发现含湿量的大小,对总储热量,尤其是潜热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控制每根地埋管水流量为1kg/s,热源塔液气比为1:3时,热源塔内水流量增加会导致每根地埋管的平均储热量都有所减少,但减少量不大。以7月平均气象参数为基础,热源塔内水流量为5kg/s时,约34天可以完成严寒地区1000平米建筑的储热,以达成地源热泵全年的土壤热平衡,其补热的能效比为27.54。假设地源热泵系统的制热与制冷的能效比均为4.0,那么在使用热源塔解决地源热泵土壤热平衡问题时的全年制热能效比与全年总能效比分别为3.605和3.677。因此,为了保证全年土壤热平衡,利用热源塔给土壤反季节补热是高效、低代价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26)

施智辉[3](2019)在《低温工况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不同型号的风机盘管机组的测试,对比标准工况,得出在低温大温差工况下,风机盘管的供冷能力有所提升。为低温大温差工况下风机盘管的选型做出实际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9年04期)

史传民,王树涛[4](2018)在《空调压缩机低温工况油粘度分析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调压缩机在低温工况下睡眠启动和稳定运行时,经常发生油温过热度?t不符合压机规格书要求的情况。本文通过测试低温工况下某款压缩机的油温和油粘度,根据压机厂家给定的参数来判断压缩机能否可靠运行。结果表明在油温过热度?t不满足压缩机规格书要求的情况下,此压缩机依然能够满足可靠性运行要求,为后续开发产品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8年S1期)

张静波[5](2018)在《提高SF_6断路器低温工况下开断电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SF_6断路器低温工作下开关能力的解决方法进行论述,详细讨论了SF_6气体加热方式的具体的可行方案,辅以结构设计和相关的断路器低温试验工作。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证明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8年24期)

邹鹏,魏会军,杨欧翔[6](2018)在《低温工况下双级增焓转子式压缩机与半封闭活塞压缩机的性能对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R404A卧式双级增焓转子式压缩机与半封闭式活塞压缩机的特点,并在低温工况下进行性能对比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为-20℃,冷凝温度20℃~60℃的工况下,与半封闭式活塞压缩机相比,卧式双级增焓转子式压缩机的单位容积制冷量提高22%~91%,EER提高17%~31%,排气温度降低45%~72%,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本文来源于《冷藏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杜威,李本卫,王军,向奇轩,王晓东[7](2018)在《基于热量补偿的低温工况升温除湿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空调无法实现16℃以下除湿功能的现状,结合应市空调器产品配置,对10~15℃环境温度范围的舒适性调节进行研究,提出热量补偿的升温除湿控制模式,并通过试验验证该功能的舒适性效果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6)

史传民,王树涛[8](2018)在《空调压缩机低温工况油粘度分析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调压缩机在低温工况下睡眠启动和稳定运行时,经常发生油温过热度?t不符合压机规格书要求的情况。本文通过测试低温工况下某款压缩机的油温和油粘度,根据压机厂家给定的参数来判断压缩机能否可靠运行。结果表明在油温过热度?t不满足压缩机规格书要求的情况下,此压缩机依然能够满足可靠性运行要求,为后续开发产品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0)

林瑞,蒋正华,任应时,石文[9](2018)在《低温工况下燃料电池性能衰减及策略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循环伏安(CV)及分区测试技术等表征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低温(<0℃)存储和启动工况下的性能衰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停机过程无气体吹扫的情况下,冻结/解冻循环导致PEMFC极化阻抗增加,电流密度衰减,催化剂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减少,以及分区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性下降,直接影响了PEMFC耐久性;基于优化的二次吹扫策略,可在更少吹扫气体用量下,增强吹扫除水效果;通过水浴加热辅助,在340s内成功实现单电池-30℃低温冷启动.(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赵翔宇,李洪波,李自力,崔淦,付阳[10](2018)在《低温工况甲烷最小点火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低温工况下甲烷的爆炸特性,利用自行构建的实验装置,测试了温度为-90~0℃、压力为0.1~0.5MPa的条件下甲烷的最小点火能。研究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升高,甲烷的最小点火能减小,且低压时甲烷最小点火能随初始压力的增高减小较快,高压时减小较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最小点火能也减小,且低压时甲烷最小点火能随初始温度的增高减小较快,高压时减小较慢;甲烷的最小点火能分别与压力平方的倒数、温度的倒数呈近似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8年02期)

低温工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源塔热泵因结合了空气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的优点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主要是在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与空气之间添加了一层载热介质(防冻液),这使得热源塔热泵可以有效地防止空气源热泵中的结霜问题。本文对低温工况下开式横流热源塔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数值计算分析了热源塔内空气、溶液的温度、含湿量分布情况,研究了空气和溶液参数对热源塔换热性能、最佳液气比的影响。此外,试验研究了易挥发型溶液作为防冻液的热源塔传热传质性能,并比较分析了溶质易挥发型与不挥发型防冻液对热源塔传热的影响。为了解决热源塔热泵中的溶液浓度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无额外能耗的冬季存储、夏季运行再生的方式,以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了解决地源热泵应用瓶颈问题——土壤热平衡,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补热方法,利用热源塔在夏季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给土壤储热以达到地源热泵全年储热、取热平衡,并以严寒地区长春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内容的研究,得到如下一些结论:(1)当进口气液温差较低且含湿量差较大时,塔内部分区域会出现溶液温度高于空气温度的情况,即显热的传递方向是从溶液传递到空气,这对于热源塔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是不利的。此外,溶液质量浓度的变化对热源塔最佳液气比的影响较大,溶液质量浓度从0.15增加到0.40的过程中,其最佳液气比的值从0.320上升到0.403,增幅约25.9%;与之相反的是,改变空气相对湿度,对热源塔的最佳液气比影响很小。(2)当使用溶质挥发型溶液作为防冻液时,热源塔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会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缓慢上升。其中,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由溶质挥发而引起的潜热吸热阻力大为降低。通过比较溶质挥发的相变潜热量与水蒸气冷凝的相变潜热量,可以发现潜热换热量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而潜热换热量的增加降低了溶液与空气之间的温度梯度,从而降低了热源塔的显热换热量。与风冷热泵相比,热源塔热泵的制热量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而减少的趋势更为缓慢,与其他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相比,热源塔从空气中吸收的显热量相对较少,而对低温环境下(低于3℃)的潜热吸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3)夏季溶液浓缩再生时,空气、溶液的温度、含湿量在塔内大部分区域变化较小,而越接近空气出口、溶液进口(即右上角)位置时,其空气、溶液的温度、含湿量变化越大。在以南京为例的计算中,连续补充溶液与阶段性更换溶液两种运行模式对再生时间影响不大,根据冬季的稀溶液存储量(17.69吨),并结合南京地区夏季冷负荷逐时变化,在夏季每天供冷10小时的前提下,采取连续补充溶液的方式,约8天可以完成所有冬季产生的稀溶液的浓缩再生工作。(4)夏季利用热源塔给土壤储热时,计算对比长春地区最热月的日均温最高时间段以及日均含湿量最高时间段的累计储热量,发现含湿量的大小,对总储热量,尤其是潜热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控制每根地埋管水流量为1kg/s,热源塔液气比为1:3时,热源塔内水流量增加会导致每根地埋管的平均储热量都有所减少,但减少量不大。以7月平均气象参数为基础,热源塔内水流量为5kg/s时,约34天可以完成严寒地区1000平米建筑的储热,以达成地源热泵全年的土壤热平衡,其补热的能效比为27.54。假设地源热泵系统的制热与制冷的能效比均为4.0,那么在使用热源塔解决地源热泵土壤热平衡问题时的全年制热能效比与全年总能效比分别为3.605和3.677。因此,为了保证全年土壤热平衡,利用热源塔给土壤反季节补热是高效、低代价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工况论文参考文献

[1].晏飞,王子昱,刘珊.低温工况润滑脂流变特性及本构方程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黄与飞.低温工况下热源塔传热特性及其反季节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9

[3].施智辉.低温工况风机盘管热工性能测试分析[J].四川水泥.2019

[4].史传民,王树涛.空调压缩机低温工况油粘度分析和研究[J].家电科技.2018

[5].张静波.提高SF_6断路器低温工况下开断电流的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8

[6].邹鹏,魏会军,杨欧翔.低温工况下双级增焓转子式压缩机与半封闭活塞压缩机的性能对比实验研究[J].冷藏技术.2018

[7].杜威,李本卫,王军,向奇轩,王晓东.基于热量补偿的低温工况升温除湿试验研究[C].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2018

[8].史传民,王树涛.空调压缩机低温工况油粘度分析和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9].林瑞,蒋正华,任应时,石文.低温工况下燃料电池性能衰减及策略优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赵翔宇,李洪波,李自力,崔淦,付阳.低温工况甲烷最小点火能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18

标签:;  ;  ;  ;  

低温工况论文-晏飞,王子昱,刘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