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形态模型论文-关键

生活形态模型论文-关键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活形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设计,生活形态,用户研究

生活形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关键[1](2019)在《“趋势-理念-风格”生活形态研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设计学科为本位,以开发一套将生活形态理论运用于产品设计指导的研究模型为目的。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实际项目验证,总结了社会学和经管学中相关的理论,以及多种学术界具有一定共识的研究模型和量化量表。探讨了用户生活形态研究的定义和边界。提出"趋势-理念-风格"生活形态研究模型,进而以项目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论证。(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9年12期)

于哲凡[2](2018)在《以生活形态为导向的角色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全球激烈的产品竞争环境中,对消费者的角色模型进行研究,切入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消费倾向,通过消费者的人群分类,细化消费市场,导出对应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策略,从而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精准地定位出产品的市场。方法整合并分析社会学的人群分类方法和经济学的创新曲线,对现状和案例进行分析,在生活形态的视角下进行用户角色细分,并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聚类整合。结论提出基于生活形态的角色模型设计流程与设计策略,将社会学的人群分类方法与设计研究中的角色模型定位结合,并通过图示的形式将此流程呈现,旨在更好地引导企业市场部门发掘潜在用户,输出精准的角色模型,在策略制订与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高效沟通。(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8年09期)

姜筱玮,蔡军[3](2013)在《基于生活形态的中国女性动态角色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女性消费力量日益崛起的今天,为女性而设计成为市场的一大趋势。本文研究特别针对女性的生活形态模型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具体呈现。生活形态研究具有揭示趋势、发现机会的重要特点,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因其前瞻优势被广泛使用。但传统的消费者生活形态模型是以男性为标准主导的,将此类研究模型直接运用到女性市场时,会遇到无法契合的困境。本文抓住女性持续演变的社会角色特点,突破传统的横向用户分类方法,把女性生命周期和角色转换的概念引入到生活形态研究模型中,以动态的视角研究消费者的行为与动机,为商业模式和设计创新提供发展与改变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设计驱动商业创新:2013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中文部分)》期刊2013-12-01)

郭佳星[4](2013)在《不同街区形态居民生活能耗、排放特征与出行行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控制是实现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城市不同街区形态中居民家庭能耗和CO_2排放特征,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揭示了城市形态—出行方式选择—交通能耗/排放的内在影响机制,为土地利用规划影响城市交通需求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基于2009和2010年济南市23小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对比了不同街区形态的家庭能耗及排放特征,分析了主要社会经济属性和街区形态特征指标对家庭终端和交通出行CO_2排放的相关关系。结果得出,与传统胡同式、密方格网式和单位邻里式叁种传统型街区相比,超大街区式的家庭具有普遍高能耗/高排放以及交通能耗比例最高的特征。而其他叁种街区类型家庭能耗普遍偏低,但是小区家庭结构构成复杂。家庭收入越低、住户面积越小、住户密度越高、土地利用越混合、小区周边有便利的BRT设施的家庭,其生活的能耗和排放会相应较低。居民通勤出行的能耗和排放主要取决于交通方式的选择,本文根据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选用多项Logistic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 MNL)对23小区通勤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进行拟合。构建模型的效用函数表达式,分析模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选取合适的模型参数,并对其进一步转化得到更加具有解释力的模型变量。研究构建了包含交通参数和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模型和加入形态变量的扩展模型。基础模型结果表明,中年人群、男性、家庭雇佣人数超过2以及家庭人均汽车保有量越大的家庭选择高碳出行方式的概率更高。扩展模型相较于基础模型而言有更好的模型拟合结果。沿街贴线率的增大可以提高低碳和中碳出行方式的被选择概率。居住在人口密度越高的小区更愿意搭乘公共交通出行。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小区居民在驾车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具有优势性。小区周边公交站点个数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较为复杂,模型的结果显示,该变量并不能提高居民选择公共交通的概率。研究最后对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了检验和交叉验证,模型自身的拟合准确率为0.74,交叉验证的准确率为0.52。基于模型拟合结果的人均交通能耗与实际能源消费情况相一致。(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博,杨洪泽[5](2009)在《老年人生活形态研究与产品用户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特征入手,对老年人的生活形态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利用调研问卷的形式,对不同生活形态的老年手机用户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老年手机用户的采访调查,就手机的常用功能、外观形态、期望改进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座标分析和归纳整理,最终形成了老年手机用户模型。(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09年05期)

李林[6](2009)在《基于生活形态模型研究的家用汽车造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对于普通家庭已不再陌生。从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到普通消费者,从汽车制造者到普通用户,大家对汽车的认知和关注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现代汽车的设计更多的体现出人性化关怀。如何开发设计出满足用户生理和心理需求,科学、技术、艺术和谐统一于一身的汽车,是所有汽车设计人员不断苦苦求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已不再是什么大的障碍,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如何设计”,而是“设计什么”。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在于以家用车造型设计为平台,探讨生活形态模型这种辅助设计的手段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并结合设计活动的特点,将生活形态模型所要反映的内容归纳为族群定位、生活观、消费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使用方式六个方面。生活形态模型这种手段能够将庞杂的用户生活形态信息以一种直观、明了,并具有条理性的视觉化方式传达给设计师,并能尽量减少在传达过程中的信息量流失,在设计师不具备对目标用户进行近距离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尽量全面准确的获得对目标用户的认识,对设计师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该模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引入,促使企业对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废品这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思考,制定更为合理的,系统化的开发计划。本文首先对生活形态模型和家用汽车造型设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用户调研,收集资料,并进行模型构建实验;实验的结果为传统经典类、休闲时尚类和运动前卫类叁类用户族群的生活形态模型以及结合家用汽车设计要素所归结出的生活形态模型总体框架;并结合概念家用汽车的设计案例,探讨生活形态模型在家用汽车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对大众生活形态和汽车造型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归纳。(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陈静[7](2008)在《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其营销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实况,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概念模型,指出了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对其他个体、家庭和机构所产生的吸纳、共振、辐射的磁波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消费集群营销效应。(本文来源于《商情(教育经济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生活形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全球激烈的产品竞争环境中,对消费者的角色模型进行研究,切入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消费倾向,通过消费者的人群分类,细化消费市场,导出对应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策略,从而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精准地定位出产品的市场。方法整合并分析社会学的人群分类方法和经济学的创新曲线,对现状和案例进行分析,在生活形态的视角下进行用户角色细分,并与设计策略,设计程序聚类整合。结论提出基于生活形态的角色模型设计流程与设计策略,将社会学的人群分类方法与设计研究中的角色模型定位结合,并通过图示的形式将此流程呈现,旨在更好地引导企业市场部门发掘潜在用户,输出精准的角色模型,在策略制订与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高效沟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活形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关键.“趋势-理念-风格”生活形态研究模型[J].设计.2019

[2].于哲凡.以生活形态为导向的角色模型研究[J].设计.2018

[3].姜筱玮,蔡军.基于生活形态的中国女性动态角色模型研究[C].设计驱动商业创新:2013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中文部分).2013

[4].郭佳星.不同街区形态居民生活能耗、排放特征与出行行为模型[D].清华大学.2013

[5].李博,杨洪泽.老年人生活形态研究与产品用户模型分析[J].包装工程.2009

[6].李林.基于生活形态模型研究的家用汽车造型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9

[7].陈静.妊娠妇女生活形态圈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其营销效应[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

标签:;  ;  ;  

生活形态模型论文-关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