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逃生论文-丁超南

人员逃生论文-丁超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员逃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DS,逃生路径,困难度,健康度

人员逃生论文文献综述

丁超南[1](2019)在《煤矿火灾风烟流调控与人员逃生信息融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巷网火灾救灾困难伤亡惨重,提出了基于人员信息的逃生路径选择和建立火灾远程救灾系统的主动救灾思想—火灾后远程调控救灾元,实现安全灭火及人员逃生。通过对高温热害,CO浓度及环境能见度等主要灾害因素进行大量FDS模拟分析,针对火灾救灾系统缺乏人员分布信息,运用元胞自动机算法,用改进的狄克斯特拉算法计算非稳定烟流排除路径和人员逃生路线,并通过建立复杂风网火灾烟流特征与人员分布的多元信息融合平台,实现对烟流区域风量调控及救灾等工作。为了深入研究矿井火灾控制及人员逃生的多元信息融合,用以提高逃生与救援效率,引入巷道静态困难度和动态健康度的概念来量化巷道复杂程度和烟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矿井风网结构实况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FDS模拟出的烟流、温度、能见度等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作为逃生路径选择的定性分析基础,并结合巷道的逃生难易程度实现最优路径的选择。在唐山沟煤矿12#煤层进行了最优逃生路径筛选技术的实践应用。通过建立的巷道逃生困难度模型,计算出了各分支巷道的困难度,同时考虑在发火状态下各种环境参数对于巷道动态健康度的综合影响,并利用元胞自动机计算方法筛选出来叁条困难度较低的逃生路径,然后根据人员健康度模型定性分析了火灾发生后,CO浓度、温度和巷道环境能见度对这两条逃生路径的综合影响,得出了灾变后的最优逃生路径为V_(12)-V_(11)-V_(10)-V_4-V_1。根据井巷火灾风网中的烟流调控特点,建立了针对煤矿火灾的多元信息融合平台,从而可以掌握火灾动态变化参数信息。然后根据反馈到的关键参数信息,通过远程控制烟流救灾系统传输指令,开启风门来调控排烟巷道的风量分配,为灭火救灾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通过监测数据煤矿智能监测系统对火灾后,矿井通风参数的动态追踪和反馈,与远程风门调节系统交互匹配,并在唐山沟煤矿进行了模拟实验,验证了风门开启前后的功能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星,师江涛,柴伦磊,韩兴博,胡强[2](2019)在《考虑人员逃生公路隧道火灾控制风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逃生与控制风速关系密切。本研究基于PHOENICS软件,建立了矩形、圆形及马蹄形断面下二、叁及四车道9种计算模型,选取了大客车(20 MW)及无载重货车(30 MW) 2种火源释放率,选取了2.0 m/s、2.5 m/s、3.0 m/s、3.5 m/s及4.0 m/s的入口风速共计40种主要常见火灾工况,考虑了纵向通风对人体极限温度承受值的影响,采用了杨涛修正的动态火源释放率曲线及周勇狄修正的克拉尼公式,选用了适当的人员逃生条件,给出了每种工况8个特征时刻的10个特征点的温度值及曲线图,给出了燃烧5 min、12 min、30 min后火源处的纵横断面温度云图及中轴面烟气云图,给出了对应于火源燃烧位置上下游8个特征位置下人员逃生的忍受时间与逃离时间。研究得出:在基于人员逃生条件下矩形断面隧道在火源释放率为20 MW时二车道控制风速为3.0 m/s,叁、四车道均为2.5 m/s; 30 MW时二、叁、四车道控制风速均为3.5 m/s,圆形与马蹄形断面隧道在火源释放率为20 MW时二、叁、四车道控制风速均为3.5 m/s,30 MW时二车道控制风速均为4.0 m/s,叁、四车道均为3.5 m/s。在火灾发生1 min后,人员以1 m/s从火源上下游进行疏散均可安全逃生。(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云飞,王德明[3](2019)在《矿井热动力灾害人员逃生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事故伤亡、降低外部救援压力,通过总结煤矿热动力灾害事故案例和救援经验,研究认为矿井热动力灾害中,受灾人员需具备心理调节、灾情感知和逃生路线的选择、规避风险和致灾因子、团队协作4种逃生能力。总结得到了逃生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偏差、高压恐惧等8种心理和行为障碍;构建了由受灾人员的灾情感知、恐慌心理的产生机制、灾情判别与决策组成的逃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型以及作用于遇险者和救援者之间以优化灾情信息传输效果的对等交流模型。此外,提出了综合评判灾情和逃生辅助设施位置的路线选择原则和以团结为基准的团队行为的管理方法,并分析了传统教学、模拟演练和全真演习共3种培训方法以提高煤矿从业者的逃生能力。(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1期)

朱玉贵,朱墨[4](2019)在《高层建筑火灾中遇险人员逃生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全世界每天平均发生各类火灾9800余起,死亡2000多人,每年因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达几十亿元。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原因是,火灾中遇险群众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躲避火灾危害的常识,自我逃生能力薄弱。如果我们面对浓烟和大火,能够冷静机智地运用火场自救知识,正确的逃生方法,避开浓烟和火焰的威胁,从危险部位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部位,就能成功地挽救生命。(本文来源于《今日消防》期刊2019年01期)

孙安实[5](2018)在《地铁区间隧道列车火灾人员逃生及联络通道设置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地铁隧道运营的安全性显得日益重要,一旦地铁区间隧道发生火灾,人员将面临长距离、高风险的逃生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及人员疏散已经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人员安全判断条件也大多采用单一的温度、CO浓度和能见度的阈值,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文基于Crane修正模型和FED死亡模型的人员伤害风险值模型,将温度和CO共同伤害作用的人员死亡模型引入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过程中。论文首先通过设定典型的区间隧道列车内部火灾场景,采用FD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纵向排烟送风下列车内和隧道内的烟雾场、温度场和能见度场,确定纵向送风风速不应小于2.8m/s。其次,基于温度和CO共同伤害作用下人员死亡判定条件,得到火灾发生后,在有无纵向风速和不同车门开启状态时车厢内、侧向疏散平台、道床处的人员死亡时间以及综合判定条件下的人员安全可用疏散时间。最后,基于以上结果,采用Kikuji Togawa简化的人员疏散运动时间公式对人员运动时间进行计算,给出了经验公式下的联络通道设计参数。通过Pathfinder软件对不同疏散方式下的联络通道参数进行人员安全疏散数值模拟验证,给出不同疏散方式下的联络通道参数建议值。(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刘恒旭,邵必林[6](2018)在《基于SVM的高层住宅人员应急逃生行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人员人格类型与高层建筑人员应急逃生行为选择的相关度,以人员逃生时影响行为的人格类型为研究对象,针对西安市某高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的逃生人员设计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125份。以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数据调查基础,建立支持向量机逃生模型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高层建筑人员应急逃生的预测行为选择,正确率在88%以上,说明EPQ人格类型与高层住宅人员逃生行为类型有较强相关性,且模型可用于其他高层住宅人员逃生行为选择的预测。(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高健[7](2017)在《市消防局发布人员密集场所逃生守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高健)在人员密集场所遇到火情,该如何逃生?昨天,市消防局发布了“人员密集场所逃生守则”。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例如医院、学校、养老院、福利院、幼儿园、图书馆、博物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等。而人员密集(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7-11-20)

于海燕,韩灵杰,胡飞[8](2017)在《校园宿舍楼人员紧急逃生行为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校园宿舍楼发生紧急情况下人员逃生行为进行仿真,首先利用Pathfinder软件对校园宿舍楼进行建模,设置各层人员分布情况和个体参数,其次详细分析人员逃生情况及存在问题,最后对整个宿舍楼人员紧急状态逃生行为进行总结,并给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电脑》期刊2017年05期)

梁峰[9](2017)在《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人员逃生时间计算方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规范介绍了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人员逃生时间的计算方法和流程,详细介绍了人员跑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及需要注意的设计问题。(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王霞,毕强[10](2017)在《深圳前海地下道路人员逃生疏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具有地下立交、多点进出、变截面、长度特长等突出的结构特点,其火灾特性、疏散救援组织等更为复杂,因此需对地下道路逃生疏散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地下道路疏散通道逃生出口通行能力、大型车辆人员疏散时间关键参数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其次采用CFD软件模拟地下道路火灾烟气发展规律并确定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最后采用STEPS软件模拟地下道路人员疏散逃生所需安全疏散时间RSET。结果显示地下道路发生火灾时,人员基本8 min内可以疏散到无火灾隧道,但为保证人员均能在危险到来前安全疏散,应及时开启通风系统,以保证温度、CO浓度及可见度均在忍耐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人员逃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逃生与控制风速关系密切。本研究基于PHOENICS软件,建立了矩形、圆形及马蹄形断面下二、叁及四车道9种计算模型,选取了大客车(20 MW)及无载重货车(30 MW) 2种火源释放率,选取了2.0 m/s、2.5 m/s、3.0 m/s、3.5 m/s及4.0 m/s的入口风速共计40种主要常见火灾工况,考虑了纵向通风对人体极限温度承受值的影响,采用了杨涛修正的动态火源释放率曲线及周勇狄修正的克拉尼公式,选用了适当的人员逃生条件,给出了每种工况8个特征时刻的10个特征点的温度值及曲线图,给出了燃烧5 min、12 min、30 min后火源处的纵横断面温度云图及中轴面烟气云图,给出了对应于火源燃烧位置上下游8个特征位置下人员逃生的忍受时间与逃离时间。研究得出:在基于人员逃生条件下矩形断面隧道在火源释放率为20 MW时二车道控制风速为3.0 m/s,叁、四车道均为2.5 m/s; 30 MW时二、叁、四车道控制风速均为3.5 m/s,圆形与马蹄形断面隧道在火源释放率为20 MW时二、叁、四车道控制风速均为3.5 m/s,30 MW时二车道控制风速均为4.0 m/s,叁、四车道均为3.5 m/s。在火灾发生1 min后,人员以1 m/s从火源上下游进行疏散均可安全逃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员逃生论文参考文献

[1].丁超南.煤矿火灾风烟流调控与人员逃生信息融合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2].王星,师江涛,柴伦磊,韩兴博,胡强.考虑人员逃生公路隧道火灾控制风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3].朱云飞,王德明.矿井热动力灾害人员逃生能力研究[J].煤矿安全.2019

[4].朱玉贵,朱墨.高层建筑火灾中遇险人员逃生方法探讨[J].今日消防.2019

[5].孙安实.地铁区间隧道列车火灾人员逃生及联络通道设置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8

[6].刘恒旭,邵必林.基于SVM的高层住宅人员应急逃生行为模型[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7].高健.市消防局发布人员密集场所逃生守则[N].北京日报.2017

[8].于海燕,韩灵杰,胡飞.校园宿舍楼人员紧急逃生行为仿真[J].福建电脑.2017

[9].梁峰.海上石油生产设施人员逃生时间计算方法浅析[J].石化技术.2017

[10].王霞,毕强.深圳前海地下道路人员逃生疏散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

标签:;  ;  ;  ;  

人员逃生论文-丁超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