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移动角论文-谭志祥,袁力,李培现,邓喀中

综合移动角论文-谭志祥,袁力,李培现,邓喀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综合移动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徐州矿区,角值参数,煤柱留设,回归分析

综合移动角论文文献综述

谭志祥,袁力,李培现,邓喀中[1](2014)在《徐州矿区地表移动角值参数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留设"叁下"采煤的保护煤柱,对徐州矿区10多个开采沉陷观测站观测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获得了地表移动角值参数与采矿地质条件之间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下山边界角、移动角与煤层倾角关系密切,上山边界角、移动角与基岩厚度有关;超前影响角与基岩厚度成正比,与采高、工作面推进速度成反比;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与松散层厚度所占覆岩厚度比例、工作面推进速度成正比,与采高成反比。所建系列公式正确可靠、使用方便,在徐州矿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王云虎[2](1992)在《渭北煤田黄土层和岩层移动角解算与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渭北煤田在第四系黄土层广泛覆盖下,各观测站无法分别求得黄土层和岩层的边界角、移动角问题,提出用最小二乘法和相关分析来解算黄土层和岩层的移动角,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适用的条件。(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技术》期刊1992年03期)

王观宇[3](1981)在《煤层开采厚度和深度对移动角综合影响的计算(续)》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移动角计算公式在开采煤层群时的应用用推算法或相关分析法求得的计算移动角的公式(3)W=65+0.13H/M或(4)W=66.5+0.11-H/M是对单一煤层而言的。对煤层群来说,只适用于最上的一层。开采下部各煤层时,由于采深和累计采厚的增加,地表变形值迭加,下沉盆地(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1981年03期)

王观宇[4](1980)在《煤层开采厚度和深度对移动角综合影响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开采厚度对移动角影响的计算》一文(见本刊1980年第二期)对在一定采深的条件下,煤层采厚对移动角影响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现在,我们来探讨煤层采厚和采深对移动角综合影响的计算方法。一、推算法对岩层移动资料的分析表明:(1)下沉盆地边缘(半盆地长的1/5),地表的各种变形曲线可以认为是直线变化的;(2)(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1980年04期)

综合移动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渭北煤田在第四系黄土层广泛覆盖下,各观测站无法分别求得黄土层和岩层的边界角、移动角问题,提出用最小二乘法和相关分析来解算黄土层和岩层的移动角,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适用的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综合移动角论文参考文献

[1].谭志祥,袁力,李培现,邓喀中.徐州矿区地表移动角值参数综合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4

[2].王云虎.渭北煤田黄土层和岩层移动角解算与综合分析[J].陕西煤炭技术.1992

[3].王观宇.煤层开采厚度和深度对移动角综合影响的计算(续)[J].矿山测量.1981

[4].王观宇.煤层开采厚度和深度对移动角综合影响的计算[J].矿山测量.1980

标签:;  ;  ;  ;  

综合移动角论文-谭志祥,袁力,李培现,邓喀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