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习语口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译理论,汉语习语,会议口译,变译策略
汉语习语口译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娜[1](2019)在《变译理论视阈下汉语习语口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变译理论指导下研究变译策略在汉语习语口译中的应用。变译理论提供了摘译、编译、述译、缩译等十一种变译策略来根据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进行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前人研究大多集中在变译理论与笔译或与其他语言学科的融合,同口译的结合研究较少。汉语习语往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民族色彩强烈,因而其口译难点在于短时间内完成文化信息的翻译。本文拟通过分析新闻会议、汉语习语及其口译的特点和难点指出变译理论与习语口译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一场模拟新闻发布会的交替传译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了叁种适用于习语口译的变译策略:阐译、缩译和编译,为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的英译策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宏伟[2](2018)在《基于释意理论的汉语习语口译策略——以2018年“两会”招待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18年"两会"招待会及其翻译为例,结合释意理论,对语料进行分类并分别加以分析,试探性地为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做出了总结。(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44期)
陈琳[3](2017)在《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汉语习语口译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我们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口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会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习语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精华,在会议口译中引用习语能较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因而被公认为口译中的最大难点。本文选取2014-2016叁年的外交部长答问的口译样本作为此次研究材料,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口译样本中译者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本文拟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总体介绍、习语口译的难点、释意理论介绍、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总结。第一章简要介绍招待会和口译;第二章阐述习语的定义及特点,并指出招待会口译中汉语习语英译的主要难点;第叁章主要描述释意理论发展过程及其核心思想;第四章从释意理论的角度,讨论并分析口译样本采用的口译策略,主要包括信息补充、解释信息、句式转换、精简信息、词性转换以及意象保留等策略;第五章总结主要发现,提出相应启示,以及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张福清[4](2016)在《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国际交流的场合发表的讲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口译人员作为桥梁纽带,也因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语因其富有鲜明的特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口译被公认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笔者写这篇研究汉语习语口译策略的论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领导人的口译人员的口译资料,探寻习语口译的策略,以期提高习语口译的技能,同时也对其他习语口译的研究人员有所启示。笔者选取了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习语的汉英口译作为本文的案例分析对象,总结了在释意理论指导下习语汉英口译的策略。本文最先论述了释意理论的基础,包括释意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释意理论的框架,通过介绍释意理论的翻译层次,引出了释意理论的核心结论:翻译的叁角模型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存在,并进一步解释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过程,即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形成。其次,分析了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的使用情况,这部分包括习语的定义和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的分类和特点。在前面一系列的论述作为铺垫的基础上,笔者引出了本文的重点与核心——释意理论视角下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口译的策略,这一章分为两部分。在总结策略之前,笔者首先介绍了释意派提出的3条口译质量评估标准,即准确理解原意,实现交际意义;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以便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通顺自然的重新表达。然后本文根据历年中国领导人讲话汉语习语口译的案例总结了释意论视角下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口译策略,共总结出五条策略:转换句型,语意释意,解释文化内涵,补充信息,精简信息。这些策略都是从中国领导人讲话口译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可以作为以后的口译人员提高自身口译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参考资料,但同时笔者也发现在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有一些漏洞和不足,因此论文的最后还就以后如何做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1,获取更多更充分的释意理论资料,以便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更灵活地应用释意理论来做实践指导。2,寻找和掌握更大范围和更全种类的口译分析资料,从而使策略更全面和精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11-28)
李婷婷[5](2015)在《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英译的变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变译理论,对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的英译进行研究。习语文化内涵丰富,一直是译界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从文化介入、关联翻译理论、合作原则和功能翻译理论等角度对习语口译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然而,相较习语笔译的相关研究,习语口译的研究仍有较大探讨空间。变译理论强调变通的特征与会议口译的即时性具有较高的适配性。因此,本文尝试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对会议现场习语口译进行研究,具体围绕以下叁个问题展开:第一,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英译有哪些特殊性?第二,变译理论与会议现场习语口译是否适配?第叁,有哪些变译策略可以用于会议口译中对汉语习语英译的处理?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法,以2014年李克强总理“两会”答中外问汉英口译资料为语料进行了个案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英译具有当下性、语境性、即席性和富有修辞性等特征,同时,还受到会议本身的性质、目的和作用的限制;第二,变译理论与会议现场习语口译具有较高的适配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受到颇多限制的会议现场汉语习语英译只有通过“变通”的形式才能达到传递习语意义的预期效果;第叁,摘译、编译和阐译这叁种变译策略对于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英译有较大适用性。本文从习语翻译的特征、变译理论与习语口译的适配性以及变译理论指导下的会议口译中习语英译策略叁个方面,探讨了会议现场汉语习语英译现象,一方面对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英译实践有一定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变译理论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5-06-05)
杨钦青[6](2015)在《释意理论指导下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的翻译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释意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是国际口译界第一种较为系统的口译理论,为培训口译员和指导口译实践活动作出了特别的贡献。本文以巴黎释意学派的释意理论为理论框架,主要探讨口译工作者在从事会议口译时采取了何种策略来处理被发言人广泛运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语。也就是说,本论文旨在探索译员运用何种策略将中国习语转化为外国听众熟悉或接受的目的语。具体而言,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数据的收集;第二章对会议口译进行了介绍,包括其发展以及特点,尤其是其语言特点;第叁章涉及释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其发展及核心概念;本文第四章结合释意理论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并归纳处理中文习语的方法;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3-16)
李红霞[7](2015)在《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口译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归化大部分的习语包含历史或文学典故,而这些典故通常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在字面上进行口译,听众将很难理解。为了实现交流,译者应尽力将源语文化转化为目标语文化,以消除文化障碍。译者应考虑习语的隐含意义而牺牲一些文化意象。简而言之,归化使口译更轻快,更流畅,更地道、更易被理解。因此,通过归化可以使口译活动进行得更顺利。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只是其中的一个:(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欢[8](2014)在《从释意理论的角度探讨会议中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会议口译俨然成为了翻译界一颗闪耀的新星。中国政府官员偏向于在发言期间或多或少的使用汉语习语,不仅适合招待会严肃正式的场合,同时也能让其他国家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口译的基础理论——释意理论,为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的口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试图从释意论的角度出发,讨论会议中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9期)
李懿达[9](2014)在《汉语习语在汉英口译实践中的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孔子学院遍及全球,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汉语因而受到了众多国外语言学习者的追捧,而包罗万象的汉语习语则充分地体现出了汉语的魅力。如何在会议、会展等外事场合对汉语习语原汁原味地进行现场口译,从而进一步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了每一个译员都致力于攻克的难题。作为一名英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本文作者将结合汉语习语的特性简要分析汉英口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通过列举汉语习语口笔译实例,对口译策略进行适当归类与总结,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见面会上的讲话内容,以及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期间答问的内容为例,探讨有关习语口译策略的具体应用。“译道维艰”。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旨在抛砖引玉,激发广大英语爱好者的研究兴趣。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投入到大量的口译实践当中,不断地丰富汉语习语口译策略的宝库。(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4-06-01)
莫敏[10](2013)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领导人在对外讲话中,经常引用汉语习语,这就要求外交部翻译室的口译人员必须胜任汉语习语的口译工作,而汉语习语的意义不能单纯从其字面意思去理解,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汉语语言的精华,要在口译现场准确、快捷、流畅地译出,无疑给译员增添了很大的难度。本文基于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习语口译的实例(历届招待会、领导人演讲),对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以此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类难题的个人看法和主张。本文首先展示了在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的引用与口译的现状,继而归纳出这些汉语习语口译的特点以及汉语习语口译与笔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分析了造成此难点的原因以及汉语习语口译的要求。最后,本文提出了应对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汉语习语口译难点的方法。指出,译员可以运用相关口译技巧帮助实现成功的汉语习语口译,例如:译前准备、遵循口译原则等,并针对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探讨了一些具体的口译方法和技巧,例如采用直接引语、概述、替换、解释、信息分割、自我纠错等等。(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11-01)
汉语习语口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2018年"两会"招待会及其翻译为例,结合释意理论,对语料进行分类并分别加以分析,试探性地为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做出了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习语口译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艺娜.变译理论视阈下汉语习语口译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张宏伟.基于释意理论的汉语习语口译策略——以2018年“两会”招待会为例[J].校园英语.2018
[3].陈琳.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汉语习语口译策略分析[D].扬州大学.2017
[4].张福清.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D].内蒙古大学.2016
[5].李婷婷.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英译的变译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6].杨钦青.释意理论指导下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的翻译技巧[D].西南科技大学.2015
[7].李红霞.会议口译中汉语习语口译技巧[J].企业导报.2015
[8].陈欢.从释意理论的角度探讨会议中汉语习语的口译策略[J].金田.2014
[9].李懿达.汉语习语在汉英口译实践中的翻译策略[D].外交学院.2014
[10].莫敏.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与对策[D].中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