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温度论文-孙铁军,王洪希,牛晶,刘冲杰

带钢温度论文-孙铁军,王洪希,牛晶,刘冲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带钢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轧,卷取,温度预报,智能优化算法

带钢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铁军,王洪希,牛晶,刘冲杰[1](2019)在《带钢卷取温度智能预报系统及仿真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热轧带钢卷取温度控制精度,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卷取温度预报系统,用改进的智能算法来优化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参数,以应对生产过程的强非线性。首先,提出了新的遗传操作,通过优生、突变、嫁接保证在全局范围内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其次,利用某钢厂热轧生产线的历史数据,对温度模型进行测试和仿真,动态呈现了神经网络权值优化的中间过程,逼真显现了算法收敛的趋势。仿真结果表明,该温度预报模型收敛速度较快且精度高,可为前馈控制的补偿参数优化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进而提高热轧带钢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本文来源于《冶金自动化》期刊2019年06期)

冯帆,彭良贵,张殿华[2](2019)在《冷轧带钢温度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冷轧过程及轧制工艺参数对带钢温度的影响及演变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冷轧带钢进行建模,利用温度场反算的方法确定了带钢和轧辊间的传热热流密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模型参数对带钢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带钢温度在前4架轧制区呈阶梯式增长趋势,而在末机架出口呈下降趋势;此外,带钢出口温度随轧制速度、道次压下率、摩擦因数、变形抗力等的增加而升高。(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9年05期)

杨立庆[3](2019)在《热连轧带钢温度对轧后板形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热连轧带钢轧后板形问题,提出带钢横向温度不均匀分布是造成板形恶化的主要原因,并得出轧后板形总是向边浪发展这一趋势。通过温度凸度的提出,分析了轧后温度变化符合高次方曲线特征。采用板坯直热装、降低冷却速率、采取合理的堆放方式以及控制钢卷的出库温度等措施,有效改善了轧后板形缺陷。(本文来源于《河南冶金》期刊2019年04期)

高宏适[4](2019)在《热轧带钢卷取温度高精度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输出辊道冷却控制带钢温度有卷取温度控制和获得高性能材料组织的冷却过程控制。在高强钢生产时,目标卷取温度设定得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带钢冷却过程中会出现过渡沸腾现象,使冷却不稳定。如果能够高精度地测出冷却的带钢温度,根据这个温度对后续冷却条件进行调整,就可以(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9-08-13)

王海玉,郭立伟,杨荃,王晓晨,王淑志[5](2019)在《热轧带钢终轧温度的多模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内某2250 mm热连轧精轧机组,实现速度调节、机架间水调节、速度和机架间水耦合调节叁种控制模式,能够根据热连轧过程中的不同钢种和不同工况采用相适应的控制模式,以获取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时,利用二次规划优化法在线优化不同控制模式的调节量,以满足带钢全长终轧温度的控制要求.将多模式控制模型在线应用后,带钢终轧温度控制偏差在±20℃以内,连续叁个月命中率为99%以上.结果表明,该控制模型响应速度快,计算精度高,能够满足不同钢种和不同工况下的终轧温度控制要求,从而提高带钢轧制稳定性和终轧温度控制精度,提升产品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谭耘宇,陈晨,赖森贞[6](2019)在《一种提高热轧带钢卷取温度控制精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轧带钢产品质量与卷取温度密切相关,为解决卷取温度命中率低的问题,在现有卷取温度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带钢卷取温度控制方法。本文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带钢卷取温度控制方法的原理、模型组成、工作流程。生产应用表明,BP与数学模型结合是带钢卷取温度实时预报可行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二届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6-26)

王素芬,李志杰,周建强,周东海[7](2019)在《SPHC带钢冷却过程温度与相变耦合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相变潜热影响带钢轧后温度场,建立了SPHC钢热轧后冷却过程温度与相变的耦合数学模型。采用Avrami方程和Scheil可加性法则,并应用Matlab数值方法计算相转变量,实现了温度和相变的耦合求解。结果表明:热轧低碳钢冷却后沿宽度方向温度分布明显不均,在距带钢中心600 mm处温度出现拐点,中心与边部温差为80℃;带钢边部铁素体含量低于中心的且铁素体分布更加细小弥散。该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能够准确预测热轧低碳钢轧后冷却过程的温度和相变过程。(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09期)

孙业中,刘国勇,孙长福,李晓杰,宋鸣[8](2019)在《带钢热连轧机工作辊动态温度场仿真与冷却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带钢热轧生产中,工作辊温度轴向分布是带钢板形横向厚差(包括凸度、楔形、边降)与平直性(包括瓢曲浪形、翘曲弯曲、镰刀弯)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两种二维温度场计算模型,对精轧工作辊温度场的建立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相关轧制工艺参数及冷却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仅在距表面2mm以内的轧辊表层区域,轧辊温度受轧制速度影响较大;轧辊上机前的初始辊温分布对于工作辊在线温度的影响,随着轧钢块数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到轧制第10块带钢时温差已在1℃以内;工作辊轴向温度分布在经过轧制5块带钢即可稳定。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仿真研究不同因素对工作辊轴向温度分布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工作辊中部与边部的水流密度比值对轴向辊温分布影响最为显着,轧制速度的影响次之,而轧机入口与出口水量分配比例对轴向辊温分布没有明显影响;根据仿真研究结果,提出精轧F1-F7工作辊冷却的最优工艺条件,并经上机使用后跟踪实测工作辊下机温度轴向分布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冶金设备》期刊2019年02期)

曾曦灿,戴方钦,郭悦,潘卢伟,柯江军[9](2019)在《辐射管退火炉厚带钢温度场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连续热镀锌生产线辐射管退火炉工艺段,以能量平衡为基础,采用叁元法建立了炉气、炉壁、辐射管表面和带钢表面的能量方程组,屏蔽了模型段间能量交换,以加速计算效果,满足实际动态调整需要。针对厚带钢引入内部导热方程,通过与带钢表面热流耦合,采用显格式有限差分法求解带钢内部及炉内温度场,结果与现场检测值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追求最高生产效率的假设条件下,离线模拟得到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来料带钢厚度为2mm时匹配运行速度达到传动机限速200m/s。安全运行条件下,加热一段开启尽可能大燃料流量,约为255~260L/min,二段通过适当减小流量使产品升温同时缩小截面温差并提高燃料利用率,2mm带钢对应最小温差0.18℃,二段燃料流量降至174 L/min,对应最小单位能耗1049 L/t,5mm带钢对应最大温差0.60℃,二段燃料流量为230 L/min,对应最大单位能耗1 071 L/t。(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苏坤[10](2019)在《卷取温度对不锈钢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氧化铁皮结构、性质、厚度与不锈钢带钢卷取温度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改善氧化铁皮分布状态、厚度和成分控制的基本方法。经过实际生产应用,提高酸洗工序的产出率约0.5%,降低酸洗不足重工量约1 000t/月。(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9年01期)

带钢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冷轧过程及轧制工艺参数对带钢温度的影响及演变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冷轧带钢进行建模,利用温度场反算的方法确定了带钢和轧辊间的传热热流密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模型参数对带钢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带钢温度在前4架轧制区呈阶梯式增长趋势,而在末机架出口呈下降趋势;此外,带钢出口温度随轧制速度、道次压下率、摩擦因数、变形抗力等的增加而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带钢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铁军,王洪希,牛晶,刘冲杰.带钢卷取温度智能预报系统及仿真程序设计[J].冶金自动化.2019

[2].冯帆,彭良贵,张殿华.冷轧带钢温度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轧钢.2019

[3].杨立庆.热连轧带钢温度对轧后板形影响的研究[J].河南冶金.2019

[4].高宏适.热轧带钢卷取温度高精度控制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9

[5].王海玉,郭立伟,杨荃,王晓晨,王淑志.热轧带钢终轧温度的多模式控制[J].工程科学学报.2019

[6].谭耘宇,陈晨,赖森贞.一种提高热轧带钢卷取温度控制精度的方法[C].2019年第二届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2019

[7].王素芬,李志杰,周建强,周东海.SPHC带钢冷却过程温度与相变耦合预测模型[J].热加工工艺.2019

[8].孙业中,刘国勇,孙长福,李晓杰,宋鸣.带钢热连轧机工作辊动态温度场仿真与冷却工艺优化[J].冶金设备.2019

[9].曾曦灿,戴方钦,郭悦,潘卢伟,柯江军.辐射管退火炉厚带钢温度场的模拟[J].过程工程学报.2019

[10].苏坤.卷取温度对不锈钢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影响[J].轧钢.2019

标签:;  ;  ;  ;  

带钢温度论文-孙铁军,王洪希,牛晶,刘冲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