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奥氏体钢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临界锅炉,奥氏体钢,氧化,剥落
奥氏体钢管论文文献综述
宋全轩[1](2016)在《超临界锅炉奥氏体钢管氧化研究与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氏体钢(如SA-213TP347)以其良好的高温持久强度和高温抗氧化等性能被广泛使用在锅炉的过热器和再热器上;但是,随着运行时间加长,也发生了多起由于氧化皮剥落堵塞管子产生爆破,造成非正常停炉的事故;本研究通过跟踪在超临界状态下运行达20 000 h的电站锅炉受热面使用的奥氏体钢管(TP347H)内壁氧化状况,对生长的氧化皮和材料基体进行了取样,加工样品后,进行了宏观、体式镜和电镜能谱等实验检测,对比分析了奥氏体钢(TP347H)基体材料、剥落下的氧化皮和未剥落尚附着在基体上的氧化皮以及氧化皮内、外双层的实验检测数据和图像,详细阐明了氧化皮的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及其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阐述了高温水介质作用下奥氏体钢氧化腐蚀的机理,分析了奥氏体钢在高温水介质环境下氧化皮的产生、生长和剥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张波,亓安芳,金用强,王建泳[2](2012)在《用硬度法检测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效果的试验研究和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分析了喷丸变形层的组织组成。以ASTM A213MS30432钢管为例探讨了用硬度法检测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效果的可行性。利用硬度计、光学显微镜和能谱仪等设备,分析了喷丸层的硬度、磁性相含量和氧化膜中Cr相对含量以及叁者之间的关系,对硬度检测参数进行了选择和确定。(本文来源于《锅炉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王彩侠,贾建民,赵慧传,李太江,唐丽英[3](2011)在《S30432奥氏体钢管喷丸强化形变层组织和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S30432钢管样的内壁喷丸强化形变层,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硬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强化形变层表面状态、形变组织、显微硬度及其氧化特性的分析研究,并依据喷丸层形变组织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强化形变组织分为单滑移层、多滑移层和碎化晶层3层。研究结果表明:喷丸强化效果主要取决于碎化晶层和多滑移层的发育程度,尤其是取决于碎化晶层的发育程度;喷丸处理可以提高奥氏体钢管的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1年08期)
朱建臣[4](2009)在《奥氏体钢管氧化皮形成与剥离问题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氏体钢管氧化皮形成严重影响了发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从氧化皮的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对氧化皮的现场检验及实验室检验,结合现场实际问题分析,对氧化皮的形成与危害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受热面金属壁温的热力计算得到了受热面的使用寿命,并对如何预防以及治理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实际结果表明,此方案应用于实际现场有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河北)》期刊2009-04-25)
王建泳,张波,金用强,郑子杰[5](2009)在《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层特性及其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了Super304H和TP347H钢管内壁喷丸层的特性,阐明了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层的组织组成、形貌特征和微结构。通过空气氧化试验,探讨了喷丸对奥氏体钢管内壁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喷丸层组织由奥氏体和马氏体组成,喷丸可以提高奥氏体钢管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锅炉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邝素军,杨旭[6](2004)在《国产化探头检测粗晶奥氏体钢管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引进德国NUKEM公司超声波检测装置中 ,实施的国产化探头对奥氏体钢管进行超声波检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进行探讨。经试验证明 ,在检测速度达到 10m/min ,检测灵敏度为 0 .2 5mm(深 )× 7mm条件下 ,其探伤效果能满足以GH6 0 0为代表钢种的钢管的质量要求(本文来源于《特钢技术》期刊2004年02期)
王国凡,周英勤,董雪梅[7](2002)在《含硅奥氏体钢管的晶间腐蚀裂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输送管产生的晶间腐蚀裂纹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组织 ,并用直读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成分和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 ,找出了产生晶间腐蚀裂纹的原因。可采用超低碳含Mo的不锈钢来提高输送管使用寿命 ,经两年多的运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02年09期)
叶刚[8](1999)在《火电厂奥氏体钢管爆破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省沿海某电厂300MW机组的全大屏过热器管的管材为304奥氏体不钢,投入运行3400h后,夹持管发生爆管事故。经调查、分析,爆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应力腐蚀所造成。只要能有效地控制造成应力腐蚀的内、外条件,制造厂及安装单位严格控制有关工艺要求,便可消除事故的隐患,安全运行可以得到保障。(本文来源于《电力建设》期刊1999年06期)
彭志方,王立光,杜凤牡,徐约黄[9](1999)在《焊接贝氏体-奥氏体钢管贝氏体钢侧的巴克豪森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焊接贝氏体奥氏体钢管贝氏体钢侧显微组织变化和残余应力分布对巴克豪森噪声(BN)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着离焊缝距离的增加,显微组织可分为4个区域:粗大板条贝氏体加少量板条马氏体区,均匀细小的粒状贝氏体区(正火区),较粗粒状贝氏体区和原始粒状贝氏体区。其轴向残余应力逐渐减小,周向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不明显。焊接贝氏体奥氏体过热器管贝氏体钢侧焊缝附近易出现开裂,与其粗大的显微组织及残余张应力状态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电力建设》期刊1999年03期)
彭志方,王立光,柳英娣,章应霖,杜凤牡[10](1998)在《焊接贝氏体-奥氏体钢管贝氏体钢侧的巴克豪森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焊接贝氏体-奥氏体钢管贝氏体钢侧显微组织变化和残余应力分布对巴克豪森噪声(BN)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离焊缝距离的增加,显微组织可分为四个区域:粗大板条贝氏体加少量板条马氏体区,均匀细小的粒状贝氏体区(正火区),较粗大粒状贝氏体加少许块状铁素体区(过渡区)和原始粒状贝氏体区;轴向残余应力逐渐减小,周向残余应力的分布特征不明显;BN振铃计数率在焊缝贝氏体钢侧具有最大值而在距其10mm处降至最低值,此后有逐渐回升趋势。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1998年S1期)
奥氏体钢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分析了喷丸变形层的组织组成。以ASTM A213MS30432钢管为例探讨了用硬度法检测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效果的可行性。利用硬度计、光学显微镜和能谱仪等设备,分析了喷丸层的硬度、磁性相含量和氧化膜中Cr相对含量以及叁者之间的关系,对硬度检测参数进行了选择和确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奥氏体钢管论文参考文献
[1].宋全轩.超临界锅炉奥氏体钢管氧化研究与预防[J].热能动力工程.2016
[2].张波,亓安芳,金用强,王建泳.用硬度法检测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效果的试验研究和探讨[J].锅炉技术.2012
[3].王彩侠,贾建民,赵慧传,李太江,唐丽英.S30432奥氏体钢管喷丸强化形变层组织和特性[J].中国电力.2011
[4].朱建臣.奥氏体钢管氧化皮形成与剥离问题的分析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
[5].王建泳,张波,金用强,郑子杰.奥氏体钢管内壁喷丸层特性及其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锅炉技术.2009
[6].邝素军,杨旭.国产化探头检测粗晶奥氏体钢管可靠性分析[J].特钢技术.2004
[7].王国凡,周英勤,董雪梅.含硅奥氏体钢管的晶间腐蚀裂纹分析[J].材料保护.2002
[8].叶刚.火电厂奥氏体钢管爆破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电力建设.1999
[9].彭志方,王立光,杜凤牡,徐约黄.焊接贝氏体-奥氏体钢管贝氏体钢侧的巴克豪森效应[J].电力建设.1999
[10].彭志方,王立光,柳英娣,章应霖,杜凤牡.焊接贝氏体-奥氏体钢管贝氏体钢侧的巴克豪森效应[J].焊接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