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义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终点类介词,句位义,多义性,同义引申
多义化论文文献综述
贾君芳,何洪峰[1](2018)在《终点类介词的发展及其语义多义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终点类介词产生较早,经过历时发展演变,逐渐趋于精简专一。[+终点]义介词结构都分布在动词后的补语位置,具有句位义性质。终点类介词一般都具有多义性,形成多义的原因既有词汇内部因素,也有语言外部因素。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机制是形成终点类介词多义性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俊礼,沈炯,李益国,葛斌[2](2017)在《燃料-产品多义化下的9E燃气轮机热电联产机组产品成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经济学方法是分析能源系统生产性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分析热经济学中燃料-产品多义化的影响,从物理层面归纳了叁种定义,构建了各定义下的生产结构形式和生产效率模型,定性分析了叁种定义的差异;并将叁种定义应用于9E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机组的产品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各定义均遵循下游产品耗更高这一普遍规律,但具体分布上有较大差异,其中供电成本高低顺序为定义1>定义2>定义3,供热成本高低顺序为定义2>定义1>定义3,定义3中各组件的产品成本普遍低于前两种定义。(本文来源于《燃气轮机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张维娜[3](2015)在《英汉温觉形容词的多义化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觉是人们皮肤受到外界温度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现代汉语词典,2012),是人类的基本感知能力之一。温觉为人类表达抽象概念提供了依据。作为每种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温觉形容词在人类频繁的使用中经历了复杂的语义延伸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代温度感觉词用法多样、语义丰富的局面。本研究选取汉语中的温觉词“热”和“冷”以及英语中与之对应的“hot”和“cold”进行对比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它们各自的语义延伸过程和所拓展的认知域,并从语言、认知和文化方面分析其意义延伸的共性和个性。对英汉温觉词的多义化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研究选取英汉权威词典(共十本)中的两对温觉词为研究对象,分别搜集这两对温觉词的所有义项,并结合词典里的例子对它们的词义延伸进行了认知分析,然后探索其意义延伸内在机制,总结出每个词的拓展认知域。最后进行英汉对照比较,找出其多义化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英汉温觉词语义异同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语义的延伸都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在多义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和相似的身体体验,英汉温觉词“hot”和“热”、“cold”和“冷”有着相同的原型义和引申义。另一方面,由于英汉两民族社会制度、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导致其意义延伸又存在各自的特点。就共性而言,他们语义延伸的过程基本相似,都经历了从温度现象拓展到生理感觉、从心理感觉再到抽象概念的过程。“hot”和“热”均投射到脾性域、关注度域、情感域和气氛域上。“cold”和“冷”均投射到态度域、视觉域、事件域、心理状态域上。就个性而言,“hot”还投射到味觉、听觉、情色域、新闻域、情况域和目标域。而“热”却能投射到物理域、疾病域和态度域上。“cold”还投射到嗅觉域、目标域、生命状态域和评价域上,而“冷”却可以投射到听觉域、情感域和关注度域上。本研究对英汉温觉词的多义化过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对比研究,通过考察英汉温觉词语义延伸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展现了英汉两民族的认知特点,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学对温觉词的研究。同时,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而且对外语教学、词典编纂、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0)
田康[4](2014)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词汇的多义化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们广泛的兴趣.针对词汇的意义,索绪尔(1980)认为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即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其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是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之间却是存在理据的。基于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的理据性,本文以英汉人体词汇“手/hand"为个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多义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并试图找出多义词“手”和“hand"各义项与原型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解释词义变化的生成机制。本文首先对多义词进行了定义,并对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进行了区分.然后回顾了语言学针对多义词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并指出这些方法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不足,例如结构主义的方法无法解释多义词各个意项之间的关系。接着,作者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包括原型理论,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随后,作者以这些理论为框架并对“手”和‘'hand"的多义化现象进行分析。将“手”的“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视为它的原型意义,其它的多个意义由原型意义经过隐喻,转喻和隐喻和转喻的连续统等机制引出。对英文‘'hand"的也进行同样的处理。其中,“手”的意义用法来源于《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北大中文语料库等。"hand"的用法来源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和英国国家语料库等。最后,对“手”与"hand"的多个意义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并从人的认识能力,英汉两种文化等方面对这些异同进行了解释。本文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叁个方面。首先,“手”和"hand"的引申义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作者找出并描述了它们相同与不同的引申义。其次,作者尝试找出两个词引申义相同与不同并生的原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手”和"hand”相同的引申义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相似性引起的。具体来说,在人体词汇的语义生成过程中,意向图示起到了认知基础作用。人们用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能力来扩展意向图示,实现从本义到引申义的延伸。基于临近关系的概念转喻在词义扩展中是基础机制;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概念隐喻为词义扩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引申义的不同则是由主要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和东西方人不同的民族性格所导致。最后,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中文“手”和英文"hand"都是以功能为强势特征的引申词。总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手”和“hand”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这对分析其它人体词汇,中英词汇的学习和教学,以及中英词典编纂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4-04-21)
许莉[5](2014)在《词汇多义化过程中隐喻性的消逝》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范畴的拓展变化与认知的发展直接相关、互相促进,其中的运行机制是隐喻式的。一个旧词与其新意义的最初关系往往不是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而是一个隐喻表达式,当它被广泛地接受和高频率地使用,其隐喻性随之衰减直至完全消逝,最终转化为常规的新词义。由死隐喻转变而来的新词义又构成了语言继续发展变迁的基石和阶梯。所谓"常规词义"和"新奇表达"的对立不复存在,"常规"由"新奇"沉淀而来,"新奇"又只能在"常规"之中孕育而出,隐喻是这一切共同的原动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张伟[6](2013)在《迭加手法在家居设计中的多义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举例了大量不同迭加方法导致的产品意义变化的案例,总结了这一设计方法的作用,及其导致产品意义变化的设计规律,并得出结论:迭加设计方法是寻找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规律,对时间上同时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加以组合、改进的完整设计过程。迭加设计手法不是简单的对功能和形态的组合,并非所有产品相互迭加都能产生出好的效果,其设计规律符合情感设计的范畴和评判原则。迭加设计处于改良设计与情感设计之间的交叉地带,文章归纳了这种设计方法所导致的产品意义变化的几种类型,结合情感设计的叁个层次总结出了迭加手法导致产品意义变化这一因果关系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3-05-27)
张鹏,程羽薇[7](2012)在《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多义化”研究——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图书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多义化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必然性和新发展,并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尝试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也揭示了多义化公共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建筑中的意义及重要性。值得我们对高校图书馆建筑公共空间的多义化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2年02期)
胡婷[8](2009)在《认知视角下汉英基本味觉词的多义化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味觉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感知能力之一,对味觉词的研究即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本文选取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Suan (酸)”、“Tian (甜)”、“Ku(苦)”、“La(辣)”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味觉词“sour”,“sweet”,“bitter”,“spicy”进行研究,依据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的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比较汉英这四对基本味觉词的多义化过程以及所拓展的认知域。本研究首先选取权威的汉英字(词)典各五本,从中分别收集这四对基本味觉词的所有词义,划分成不同范畴,阐述其范畴化过程,并结合字(词)典中的例词句归纳出每个词的主要拓展认知域,最后进行汉英对照比较,找出各对味觉词存在的异同点,探讨可能原因。研究发现,这四对味觉词的多义化过程是高度相似的:范畴化让词义从味觉范畴扩大至物质范畴、生理范畴、情感范畴以及其他抽象范畴,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作用下,各子范畴内的词义又进一步拓展到更具体的认知域上。“Suan (酸)”和“sour”均投射到嗅觉域、视觉域、心理域、人物域上,不同的是“Suan (酸)”还投射到声音域、时间域、病痛域和贫困域上而“sour”则能投射到天气域、质量域和关系域上;“Tian (甜)”和“sweet”均投射到嗅觉域、视觉域、心理域、人物域、时间域、生活域、爱情域、商务域、幻想域,不同的是“Tian (甜)”还投射到声音域、事业域和睡眠域而“sweet”能投射到动物域;“Ku(苦)”和“bitter”均投射到嗅觉域、视觉域、声音域、心理域、人物域、时间域、生活域、天气域,受难域,不同的是“Ku(苦)”还投射到病痛域、贫困域、努力域而“bitter”能投射到冲突域;“La(辣)”和“spicy”均投射到声音域和人物域,不同的是“La(辣)”还投射到病痛域和热度域而“spicy”能投射到声音域和情色域。人类相同的身体经验和固有的认知能力,以及中英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这些异同点。本研究揭示了汉语的“Suan (酸)”、“Tian (甜)”、“Ku(苦)”、“La(辣)”和英语的“sour”,“sweet”,“bitter”,“spicy”的多义化过程,总结出了它们所拓展到的认知域,很好地支持了认知语言学有关词义拓展的多义化理论,并且对汉英基本味觉词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对比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语言学在味觉词方面的研究;同时,研究结果对于味觉词的多义教学和翻译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卫晓旭[9](2008)在《英语词汇多义化的认知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词汇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和人类认知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传统语义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阐释。为此,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类典型理论和两种认知方式——隐语、转喻,对英语词汇多义化的语言现象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旨在对英语词汇习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08年48期)
郭振香[10](2006)在《易学史上“性情”与“情伪”的多义化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易道渊深,包罗万象,诸家解《易》,各有所通。自汉以来,对《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进行笺注、解说、阐释的着作可谓数不胜数,本文拟通过例举和分析汉、唐、元、明、清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易学着作对《周易》中“性情”与“情伪”两个范畴的多义化诠解,充分展示《周易》文本中所蕴含的广阔诠解空间以及易学发展长河里所涌现出的多维诠释视角。(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06年06期)
多义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经济学方法是分析能源系统生产性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分析热经济学中燃料-产品多义化的影响,从物理层面归纳了叁种定义,构建了各定义下的生产结构形式和生产效率模型,定性分析了叁种定义的差异;并将叁种定义应用于9E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机组的产品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各定义均遵循下游产品耗更高这一普遍规律,但具体分布上有较大差异,其中供电成本高低顺序为定义1>定义2>定义3,供热成本高低顺序为定义2>定义1>定义3,定义3中各组件的产品成本普遍低于前两种定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义化论文参考文献
[1].贾君芳,何洪峰.终点类介词的发展及其语义多义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张俊礼,沈炯,李益国,葛斌.燃料-产品多义化下的9E燃气轮机热电联产机组产品成本分析[J].燃气轮机技术.2017
[3].张维娜.英汉温觉形容词的多义化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4].田康.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词汇的多义化对比研究[D].湖北大学.2014
[5].许莉.词汇多义化过程中隐喻性的消逝[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张伟.迭加手法在家居设计中的多义化现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7].张鹏,程羽薇.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公共空间“多义化”研究——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新图书馆为例[J].中外建筑.2012
[8].胡婷.认知视角下汉英基本味觉词的多义化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9].卫晓旭.英语词汇多义化的认知阐释[J].考试周刊.2008
[10].郭振香.易学史上“性情”与“情伪”的多义化诠释[J].周易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