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滑脱拆离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控矿作用,矽卡岩型,找矿预测
滑脱拆离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廖光春,叶凌[1](2018)在《江西萍乐坳陷带西段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找矿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江西省萍乐坳陷带内浮梁县朱溪超大型铜钨矿床的突破,引起地质工作者对萍乐坳陷带内波及全区的地层间"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控矿、成矿的重视,对萍乐坳陷带成矿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萍乐坳陷西段的深部同样有成大矿的条件。本文对江西萍乐坳陷带西段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的成矿条件和找矿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资源信息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杨帆[2](2018)在《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滑脱带的构造过程及其形成时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是岩石圈减薄过程的深部地质作用的浅表响应。庐山变质核杂岩处于华南板块北缘,多期迭加强烈,各期变形有别,是研究华南岩石圈构造转换、深部地质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的极佳场所。拆离断层是变质核杂岩最重要的构造要素,对拆离带的研究能揭示变质核杂岩从深部到浅部的连续变形和演化,有助于深化对区域性伸展过程的认识。庐山地区发育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NNE-SSW向延伸。本文首次发现其东侧拆离带,所以庐山变质核杂岩的拆离带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表现为NW-SE向的区域拉伸。东侧拆离带倾向SE,上盘向SE滑脱,保留了糜棱岩带和构造片岩带,并发育混合岩带及一系列长英质脉及伟晶岩脉。西侧拆离带往往由一系列多层次、多强度、多规模的拆离面构成,由西北-西-西南方向倾向变化为NW-W-SW,可分为糜棱岩带、构造片岩带、角砾岩带,发育混合岩带,上部还存在一个强变形的固态流变构造带。主拆离滑脱面的变质变形最强,滑动距离最大,反映出伸展作用沿主拆离滑脱面递进变形的垂向分层特征。庐山地区还出露一系列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以东侧的星子断裂和西侧的莲花断裂为代表,走向NNE,推测为近S-N向区域挤压的产物。星子断裂处于庐山变质核杂岩的东侧边缘,接近东侧拆离带,走向约30°,多发育长英质脉,剪切带多处被晚期的伸展滑脱岩层所切割。莲花断裂处于庐山变质核杂岩中间韧性流变层与沉积盖层的分界线处,走向约40°,多发育石英脉,是在脆性变形域的基础上形成的韧性剪切流变。两条主干断裂间发育一系列的小型走滑韧性剪切带和多个NE走向的褶皱构造,为同期变形所致。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及角闪石单矿物温压计联合计算,得到西侧拆离带内的糜棱状斜长角闪片岩的变质温度为583~718℃,变质压力为0.58~0.72 GPa;白云母Ti温度计对西侧拆离带内变泥质千糜岩的变质温度进行估算,得到636~713℃的变质温度;利用黑云母Ti温度计,测试了东侧拆离带内构造片岩及糜棱岩化的长英质脉体的变质温度为617~706℃。指示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形成初期达到了中-高角闪岩相的变质相环境,埋藏深度较大,且西侧拆离带内的岩石普遍绿泥石化,为伸展后期发生广泛退变质作用的产物。二长石温度计估算星子断裂内长英质糜棱岩的变质温度约为490~549℃,处于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范围,对比莲花断裂的宏观及显微构造特征,表明东侧星子断裂的形成温度高于西侧莲花断裂。显微构造特征指示东侧拆离带的变形温度分为500~580℃和580~700℃,反映其在伸展运动中由地壳深部向浅部抬升的过程,而西侧拆离带内糜棱岩的重结晶作用普遍较高,发生静态恢复。星子断裂的变形温度约为500~530℃,莲花断裂的变形温度小于500℃,约在400~500℃间。分维几何分析显示,东、西拆离带内样品的分维数为1.081~1.132,指示变形温度约为600~720℃,与显微构造特征相吻合,走滑剪切带内的分维数为1.143和1.147,反映其变形温度在550~600℃间,稍高于显微构造特征反映的变形温度。另外,拆离带及走滑带内岩石变形的差异应力范围为30.8~49.3MPa,拆离带岩石变形的应变速率为1.1×10~(-10)~3.1×10~(-11),属于低应变速率条件,而走滑带的应变速率更低,达到10~(-12)的数量级。岩石有限应变测量显示庐山北侧各构造部位岩石的付林指数在0.76~5.44之间,应变强度在1.52~4.12之间,应变椭球体属于单轴雪茄型,单轴拉伸作用较垂向共轴组分更大。还反映出拆离带处的岩石应变强度更大,且东侧拆离带大于西侧拆离带,其次是位于近拆离带的韧性流变层,位于沉积盖层的岩石应变强度最小,验证了岩石变质变形的宏观特征。对拆离带及韧性走滑带内的变质岩、脉体及侵位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单矿物Ar-Ar定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本限定了庐山地区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序列:a)162~150Ma期间,庐山地区处于挤压应力场控制的左行韧性走滑活动时期;b)庐山变质核杂岩主拆离带的伸展启动时间在150~140Ma之间,是挤压应力向伸展应力的转换时期,核部杂岩开始相对抬升;c)140~135M期间,东侧拆离带在西侧拆离带的基础上改造形成,之后为庐山变质核杂岩持续的伸展隆升阶段;d)庐山变质核杂岩在140~114Ma间处于伸展活动,但并不确定伸展活动的结束时间,期间伴随的强烈同构造岩浆侵位集中于133~123Ma之间,庐山山体发生快速隆升,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形态形成;e)伸展后期韧性域转为脆性域,持续到约95Ma,为弱伸展作用下的均衡隆升阶段。运动学涡度、有限应变测量以及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的水平主动伸展作用较垂向岩浆底侵作用更强,岩浆活动总体上滞后于伸展拆离,伸展作用控制岩浆活动,而岩浆的上升侵位使变质核杂岩快速隆升,又进一步加强了伸展作用。而且,根据年代学及运动学研究,推测庐山变质核杂岩的西侧拆离带是原始拆离带(150~140Ma),而地壳不均匀减薄时的均衡调节产生底辟作用和褶皱作用,使得西侧主拆离带的上段发生弯曲并形成与之倾向相反的次级拆离带——东侧拆离带(140~135Ma),原始拆离带在东侧已基本被剥蚀。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发展初期的基本结构是由拆离带的主动伸展和褶皱作用控制的,强烈的岩浆活动促进和推动这一基本结构的最终定型。本次工作以中晚侏罗世的走滑构造系统为辅,以早白垩世的伸展构造系统为主,共同构成了庐山地区晚中生代的构造格架,伸展构造是在走滑构造基础上的改造与迭加。早期走滑剪切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场,是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晚期变质核杂岩是始于早白垩世初期的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产物,加厚岩石圈根的重力垮塌引起的拆沉作用使区域性的挤压应力场转变为伸展应力场,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诱发了地壳浅层的变质核杂岩等伸展构造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弧后拉张背景。庐山变质核杂岩NW-SE的伸展方向与整个晚中生代中国东部整体的伸展方向一致,其伸展活动启动的时间(150~140Ma)为华南岩石圈的减薄下限提供年代学约束。根据华南地区伸展与岩浆活动的年代学统计,判断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峰期约为140~120Ma。(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何昌成,吕古贤,霍庆龙,张旭阳,刘智方[3](2017)在《玲珑矿田“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滑脱带”构造特征及控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胶东金矿的富集与中生代岩浆有着密切关系(裘有守,1988;姚凤良,1991),玲珑型似片麻状花岗岩、栾家河型花岗岩以及郭家岭型花岗岩从深部底劈及顶蚀侵入,引起上部地层形成了伸展-拆离构造(吕古贤,2016)。本文基于胶东金矿"玲珑杂岩隆起-拆离带蚀变岩成矿"模式,依托"玲珑金(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5: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专题36: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7: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期刊2017-10-15)
吕古贤,王宗永,薛长军,许谱林,杨人毅[4](2015)在《豫西构造岩浆隆起-拆离滑脱带蚀变成矿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小秦岭金矿找矿工作取得突破至今,豫西金矿已成为我国仅次于胶东的第二大金矿产地,多年来其成矿问题备受关注(石铨曾等,2002)。笔者在综合前人资料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豫西金矿的成矿作用有一些新的看法,认为豫西金矿明显受拆离滑脱构造控制,是在构造岩浆隆起-拆离滑脱带形成过程中发生成矿作用,并且提出"豫西构造岩浆隆起-拆离滑脱带热液蚀变成矿"的区域成矿模式。前人研究表明,熊耳山、小秦岭和崤山地区拆离滑脱带内发育规模很大的韧性、韧脆性和脆性断(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王先广,夏中智,曾祥辉,张诚[5](2015)在《江西省朱溪钨铜矿床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控矿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省北东部的塔前—赋春铜、钨、金多金属成矿区,近年在朱溪铜矿区外围深部发现规模巨大的钨(铜)矿体,对钨、铜找矿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朱溪铜钨矿区多层次、多级别拆离滑脱剥离断层十分发育,构成一个北东东向拆离滑脱剥离构造系。朱溪铜钨矿区规模较大的主矿带(体),尤其是复合"多位一体"型似层状钨铜矿体,均产于主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铲形(梨式)断裂缓倾斜地段;主、次级滑脱剥离断层交汇带控矿规模大;主拆离滑脱剥离断裂带伴派生构造控矿;次级滑脱剥离断层虚脱部位或产状变化处控矿;滑脱剥离断裂带对矿化富集规律的控制等,对找矿预测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省地质学会2015年论文汇编集III》期刊2015-10-01)
郑亚东,曾令森,李健波,欧阳志侠[6](2009)在《辽南中生代造山期缩短滑脱与晚造山伸展拆离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由早期近东西向紧闭的褶皱带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组成。早期的南北向缩短构造以龙王庙平卧褶皱和大小长山岛的直立紧闭褶皱为代表,分别具有扇状间隔性压溶劈理和透入性轴面片理,褶面倒向以北为主。北北东向构造切割近东西向构造,表层表现为北西西向薄皮逆冲推覆构造,浅层构造具有扇状压溶劈理的紧闭褶皱,深层表现为基底与盖层间的拆离断层及其下的韧性剪切带。早期的研究者将该断层作为辽南推覆构造底部的滑脱面,现今则压倒性地采用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理念。根据相关剪切带早期面内褶皱发育,晚期伸展褶劈理发育,通过运动学涡度和应力状态分析,论证早期滑脱—推覆到晚期伸展拆离的演化过程。野外观测证明,辽南基底变质岩西侧的金州断层为一伸展拆离断层,它切割东侧的董家沟断层,前者平行于下伏糜棱岩中的同向伸展褶劈理,后者平行下伏糜棱岩的糜棱面理。金州拆离断层的形成及其东侧的隆起标志着辽南构造体制从缩短到伸展的转折。根据相关的年代学研究,这一构造体制转化发生在早白垩世(约120~107 Ma)。该区最新的构造事件是北东—南西向的缩短,相关的北北东向的右行走滑断层与晚白垩世以来的郯庐断层活动方式一致。(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颜丹平,金哲龙,张维宸,刘少峰[7](2008)在《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DetII)、下二迭统栖霞组(DetIII)、下叁迭统大冶组(DetIV)和中叁迭统巴东组(Det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迭瓦扇,DetII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III则可能与DetIV和Det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8年10期)
杨克绳,黄忠范[8](2004)在《从地震信息看中国西部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受力大小、方向和时间的差异以及岩石介质非均一性,其前锋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多种样式。每种样式又具不同的特征,它们往往与重力构造、反转构造和底辟构造等相伴生,这些构造既相互影响,又互相补偿与转化共存于同一逆冲拆离断层带内。库车盆地存在盐和煤系两套滑润层,因而形成双重滑脱逆冲拆高断层前锋带。中国西部其它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局限,多为单层逆冲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总之,它们不仅是研究逆冲拆离断层作用的动力状态、扩展方式、演化过程以及形成机制的重要依据,而且亦是分析陆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及进而部署钻井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CPS/SEG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论文集》期刊2004-03-01)
王锋,刘池洋,赵红格[9](2003)在《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的确定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震反射特征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确定了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基底拆离形成的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滑脱面以上有多层平行反射,不出现逆冲推覆前缘带复杂变形造成的杂乱反射;在平面上拆离滑脱构造与周边构造有明显的不协调性;它是在晚侏罗世地块西部大规模的东西向逆冲推覆所造成的南高北低的构造背景下,因重力作用沿T9界面附近的煤系地层由南至北拆离滑脱形成的,在东、西、北均以断层与周边相接,为一外来岩席构成的复式向斜,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在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强烈变形区,因重力作用导致从南至北的拆离滑脱,形成了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并且完整的石沟驿复向斜覆盖在原地岩席之上,这对该区构造演化史研究及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03年06期)
杨克绳[10](2003)在《再论中国西部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兼论其与油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冲拆离断层系统又称薄皮构造,一般可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四个部分。其前锋带又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几类构造样式,各类构造样式还可再分成若干种。例举了各种中国西部存在的典型构造样式。在库车盆地还发现双重滑脱逆冲拆离断层前锋构造存在,在其他盆地仅发现单层逆冲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构造环境中油气丰富(典型的如克拉2气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2003年Z1期)
滑脱拆离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是岩石圈减薄过程的深部地质作用的浅表响应。庐山变质核杂岩处于华南板块北缘,多期迭加强烈,各期变形有别,是研究华南岩石圈构造转换、深部地质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的极佳场所。拆离断层是变质核杂岩最重要的构造要素,对拆离带的研究能揭示变质核杂岩从深部到浅部的连续变形和演化,有助于深化对区域性伸展过程的认识。庐山地区发育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NNE-SSW向延伸。本文首次发现其东侧拆离带,所以庐山变质核杂岩的拆离带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表现为NW-SE向的区域拉伸。东侧拆离带倾向SE,上盘向SE滑脱,保留了糜棱岩带和构造片岩带,并发育混合岩带及一系列长英质脉及伟晶岩脉。西侧拆离带往往由一系列多层次、多强度、多规模的拆离面构成,由西北-西-西南方向倾向变化为NW-W-SW,可分为糜棱岩带、构造片岩带、角砾岩带,发育混合岩带,上部还存在一个强变形的固态流变构造带。主拆离滑脱面的变质变形最强,滑动距离最大,反映出伸展作用沿主拆离滑脱面递进变形的垂向分层特征。庐山地区还出露一系列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以东侧的星子断裂和西侧的莲花断裂为代表,走向NNE,推测为近S-N向区域挤压的产物。星子断裂处于庐山变质核杂岩的东侧边缘,接近东侧拆离带,走向约30°,多发育长英质脉,剪切带多处被晚期的伸展滑脱岩层所切割。莲花断裂处于庐山变质核杂岩中间韧性流变层与沉积盖层的分界线处,走向约40°,多发育石英脉,是在脆性变形域的基础上形成的韧性剪切流变。两条主干断裂间发育一系列的小型走滑韧性剪切带和多个NE走向的褶皱构造,为同期变形所致。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及角闪石单矿物温压计联合计算,得到西侧拆离带内的糜棱状斜长角闪片岩的变质温度为583~718℃,变质压力为0.58~0.72 GPa;白云母Ti温度计对西侧拆离带内变泥质千糜岩的变质温度进行估算,得到636~713℃的变质温度;利用黑云母Ti温度计,测试了东侧拆离带内构造片岩及糜棱岩化的长英质脉体的变质温度为617~706℃。指示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形成初期达到了中-高角闪岩相的变质相环境,埋藏深度较大,且西侧拆离带内的岩石普遍绿泥石化,为伸展后期发生广泛退变质作用的产物。二长石温度计估算星子断裂内长英质糜棱岩的变质温度约为490~549℃,处于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范围,对比莲花断裂的宏观及显微构造特征,表明东侧星子断裂的形成温度高于西侧莲花断裂。显微构造特征指示东侧拆离带的变形温度分为500~580℃和580~700℃,反映其在伸展运动中由地壳深部向浅部抬升的过程,而西侧拆离带内糜棱岩的重结晶作用普遍较高,发生静态恢复。星子断裂的变形温度约为500~530℃,莲花断裂的变形温度小于500℃,约在400~500℃间。分维几何分析显示,东、西拆离带内样品的分维数为1.081~1.132,指示变形温度约为600~720℃,与显微构造特征相吻合,走滑剪切带内的分维数为1.143和1.147,反映其变形温度在550~600℃间,稍高于显微构造特征反映的变形温度。另外,拆离带及走滑带内岩石变形的差异应力范围为30.8~49.3MPa,拆离带岩石变形的应变速率为1.1×10~(-10)~3.1×10~(-11),属于低应变速率条件,而走滑带的应变速率更低,达到10~(-12)的数量级。岩石有限应变测量显示庐山北侧各构造部位岩石的付林指数在0.76~5.44之间,应变强度在1.52~4.12之间,应变椭球体属于单轴雪茄型,单轴拉伸作用较垂向共轴组分更大。还反映出拆离带处的岩石应变强度更大,且东侧拆离带大于西侧拆离带,其次是位于近拆离带的韧性流变层,位于沉积盖层的岩石应变强度最小,验证了岩石变质变形的宏观特征。对拆离带及韧性走滑带内的变质岩、脉体及侵位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单矿物Ar-Ar定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本限定了庐山地区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序列:a)162~150Ma期间,庐山地区处于挤压应力场控制的左行韧性走滑活动时期;b)庐山变质核杂岩主拆离带的伸展启动时间在150~140Ma之间,是挤压应力向伸展应力的转换时期,核部杂岩开始相对抬升;c)140~135M期间,东侧拆离带在西侧拆离带的基础上改造形成,之后为庐山变质核杂岩持续的伸展隆升阶段;d)庐山变质核杂岩在140~114Ma间处于伸展活动,但并不确定伸展活动的结束时间,期间伴随的强烈同构造岩浆侵位集中于133~123Ma之间,庐山山体发生快速隆升,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形态形成;e)伸展后期韧性域转为脆性域,持续到约95Ma,为弱伸展作用下的均衡隆升阶段。运动学涡度、有限应变测量以及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的水平主动伸展作用较垂向岩浆底侵作用更强,岩浆活动总体上滞后于伸展拆离,伸展作用控制岩浆活动,而岩浆的上升侵位使变质核杂岩快速隆升,又进一步加强了伸展作用。而且,根据年代学及运动学研究,推测庐山变质核杂岩的西侧拆离带是原始拆离带(150~140Ma),而地壳不均匀减薄时的均衡调节产生底辟作用和褶皱作用,使得西侧主拆离带的上段发生弯曲并形成与之倾向相反的次级拆离带——东侧拆离带(140~135Ma),原始拆离带在东侧已基本被剥蚀。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发展初期的基本结构是由拆离带的主动伸展和褶皱作用控制的,强烈的岩浆活动促进和推动这一基本结构的最终定型。本次工作以中晚侏罗世的走滑构造系统为辅,以早白垩世的伸展构造系统为主,共同构成了庐山地区晚中生代的构造格架,伸展构造是在走滑构造基础上的改造与迭加。早期走滑剪切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场,是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晚期变质核杂岩是始于早白垩世初期的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产物,加厚岩石圈根的重力垮塌引起的拆沉作用使区域性的挤压应力场转变为伸展应力场,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诱发了地壳浅层的变质核杂岩等伸展构造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弧后拉张背景。庐山变质核杂岩NW-SE的伸展方向与整个晚中生代中国东部整体的伸展方向一致,其伸展活动启动的时间(150~140Ma)为华南岩石圈的减薄下限提供年代学约束。根据华南地区伸展与岩浆活动的年代学统计,判断华南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峰期约为140~120M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脱拆离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廖光春,叶凌.江西萍乐坳陷带西段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找矿探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
[2].杨帆.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滑脱带的构造过程及其形成时代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3].何昌成,吕古贤,霍庆龙,张旭阳,刘智方.玲珑矿田“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滑脱带”构造特征及控矿特征[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5: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专题36: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7: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2017
[4].吕古贤,王宗永,薛长军,许谱林,杨人毅.豫西构造岩浆隆起-拆离滑脱带蚀变成矿模式初探[J].矿物学报.2015
[5].王先广,夏中智,曾祥辉,张诚.江西省朱溪钨铜矿床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控矿作用研究[C].江西省地质学会2015年论文汇编集III.2015
[6].郑亚东,曾令森,李健波,欧阳志侠.辽南中生代造山期缩短滑脱与晚造山伸展拆离构造[J].地质科学.2009
[7].颜丹平,金哲龙,张维宸,刘少峰.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J].地质通报.2008
[8].杨克绳,黄忠范.从地震信息看中国西部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C].CPS/SEG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论文集.2004
[9].王锋,刘池洋,赵红格.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的确定及地质意义[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
[10].杨克绳.再论中国西部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兼论其与油气的关系[J].海相油气地质.2003
标签:拆离滑脱剥离复合构造; 控矿作用; 矽卡岩型; 找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