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优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广适性,农艺性状
两优培论文文献综述
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1](2019)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广适性的内涵目前尚不明确,其筛选指标和鉴定方法也未见详细报道。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广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是2002年以来种植面积遥居首位的杂交稻。在总结和分析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农艺特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广适性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适应性广,即适宜生长的地域特别是纬度范围较大,这需要品种感光性不强,并且对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害有一定的抗性或耐性,另外还要求在不同生态稻区生长的株高、叶角等植株形态和稻米品质等重要性状(变幅)能符合当地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要求;二是环境适应性好,即对各生态区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水分、主要养分、盐度、pH)及其变化都能较好适应,对强弱光、高低温、水分胁迫、酸碱盐土等主要逆境有一定的耐受力,因播期、密度和肥料管理带来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影响也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莹慧,孙萌萌,汪育文,吴敏,陈国祥[2](2018)在《高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衰老进程中剑叶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孕穗期和乳熟期的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时期存在78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53个被成功鉴定,涉及7个功能类别,即:光合作用、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和胁迫响应。细胞代谢网络表现出合成代谢下降,物质转运活跃的趋势,而乳熟期叶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受阻则表明分解代谢可能也有所下降。光合作用是差异蛋白质网络的核心,乳熟期剑叶光系统II放氧中心复合物(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还原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oreductase)、ATP合酶(ATP synthase)的表达量都显着降低,同时伴随着类囊体膜脂合成相关的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GPAT3)的表达下调。碳同化阶段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 Bis CO)及其前体、活化酶(RCA)的表达也受到抑制。推测Harpin蛋白质结合蛋白1(Harpin binding protein 1,HrBP1)表达量的减少与叶绿体内部抗氧化系统能效的降低有关,防御蛋白下降造成的细胞内氧化失衡是水稻生长发育后期叶片衰老的重要诱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吕川根,宗寿余,李霞,邹江石[3](2018)在《杂交水稻生长广适性的内涵——从广范围大面积多年份种植的两优培九进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意义】广适性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对于水稻生长广适性的内涵尚不明确,也未见详细论述。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大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本文在总结分析1999—2018年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特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生长广适性的内涵,并提出其选择方法,以期为杂交稻广适性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依据。【结果与分析】由于感光性中至弱、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符合中国广大稻区的水稻生育类型要求,两优培九生态适应性广,在35°N以南地区均能正常出穗并取得高产;株高一般在110—125 cm,适合超高产水稻的要求,而且在不同生态稻区之间变幅不大;顶叁叶叶角配置基本达到5°(剑叶)、10°(倒二叶)和15°(倒叁叶)的水稻理想株型要求,并且在不同生态稻区之间变化也不大;由于含有多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对多个生态稻区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均有一定抗性或耐性。两优培九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好,对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盐分、pH、水份、氮素营养的适应幅度较宽,开花受精和灌浆结实对高低温、穗粒增重对温度和水分胁迫等主要逆境耐受力较好。两优培九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稻谷产量,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也适合多种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因此,在多种生态条件和变化多端的环境条件下,均能形成较高的稻谷产量和国标叁级以上稻米。【结论】基于对两优培九广适性相关特性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杂交稻广适性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适应性广,即适宜生长的地域特别是纬度幅度较大,这需要品种感光性不强,并且对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害有一定的抗性或耐性,另外还要求在不同生态稻区生长的株高、叶角等植株形态和稻米品质等重要性状(变幅)能符合当地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要求;二是环境适应性好,即对生长所处具体生态区的环境各因子(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盐度、pH、水份、主要养分)适应幅度较宽,对强弱光、高低温、酸碱盐土、水分协迫等主要逆境有一定的耐受力;以上两个方面的广适性使得水稻能有稳定的生长特性,在多种生态区域和变化多端的环境条件下都能良好生长,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特性,表现出光合能力较强、产物积累较多,产物运转通畅、分配合理,并能很好开花受精、充分灌浆结实,最后达到产量高、品质优之目的。本文还对杂交稻环境适应性育种选择和鉴定方法的初步尝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提出可利用具有广适性的两优培九及其亲本为材料,深入挖掘、研究水稻广适性相关基因并进行育种利用。(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徐莎莎,杨沈斌,江晓东,高苹[4](2018)在《水稻净光合作用速率对叶温变化的响应——以两优培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温度依存关系呈现为单峰型曲线,该曲线随水稻品种、所处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以两优培九为例,采用人工气候控制试验,获取在15~45℃范围内每5℃为1个梯度的抽穗开花期剑叶光响应和CO2响应的曲线特征参数值。结合特征参数的温度依存关系及Farquhar光合作用机制模型,模拟出饱和光照度和当前CO2浓度水平下剑叶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叶温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从15~45℃,净光合作用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变化,最适温度出现在33℃左右。低温(<25℃)对净光合作用的抑制较高温(35~45℃)作用明显,表明该品种抽穗开花期的光合作用过程对低温敏感。上述结果可用于品种改良和水稻作物模型中与光合作用模拟有关的温度参数订正。(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谢晓金,姜珍强,郝宇杭,阿丽米热·阿布都外力,申双和[5](2018)在《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两优培九物质分配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高温对水稻植株物质分配与产量的影响,并找出其高温敏感生育期,以两优培九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环境,对其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高温处理,以研究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两优培九物质分配、生物量、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降低了两优培九物质积累总量的同时,植株的物质分配过程也受到相应程度影响。其中,穗占植株的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叶占植株的比重、茎占植株的比重逐渐增加。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其降低(升高)幅度逐渐增大。此外,高温处理下两优培九的结实率降低、千粒质量减轻、穗数减少和产量下降,空秕率增加;同样,随胁迫时间的增加,造成的影响也越大。而在相同的胁迫温度下,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受高温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开花期、灌浆期和孕穗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3期)
吕川根,李霞,陈国祥[6](2017)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正常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光能吸收、传递和转化效率及碳同化等方面均具有优势,Pn较高,光合性能优异。表现在对强光和弱光、UV-B辐射增强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及抗衰老能力更强;具有多种抵御偏低或过高温度的策略,对不良温度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更强;水分亏缺造成的伤害较轻;光合速率随施用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低氮或高氮条件下,均具有光合能力的比较优势;光合作用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壤pH、盐胁迫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更强。两优培九优异的光合性能与其光合机构和酶学基础有关,表现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基粒数多、片层高而长、垛迭密集;叶绿素含量高,出现衰老特征晚,生育后期叶绿体衰败、叶绿素分解速度较慢;具有更高的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总羧化活性和活化率;C4光合途径酶活性较高,在低光强下仍有较高的碳同化效率,CO_2补偿点和光呼吸活性均较低;叶片的SOD、POD等抗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高,内源O2.-、H_2O_2含量低,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较强。笔者认为,高产杂交稻育种要做到"遗传上有性状杂种优势,形态上有优良光合株型,功能上有优异光合性能"的遗传、形态和功能"叁优"相结合;探究两优培九C4特性与高光合性能的联系和研究新的更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有助于加深对高产杂交稻光合生长优势的理解和探索针对性技术促进C4光合功能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合生产以至于稻谷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1期)
吕川根,邹江石[7](2016)在《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叁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为重点母本,选择优势生态群中的合适类型父本重点配组,避开生育期超长和植株偏高等障碍性问题,并根据江淮流域一季稻区的常年气候特点进行生态育种。通过大量筛选,育成两优培九,达到遗传、形态和功能"叁优"的统一,将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状聚集于一体。通过对培矮64S育性转换、开花授粉有危害的高温、低温指标的研究和对各生态区常年气候中出现这些温度频率的分析,提出适宜制种区域和相应的父母本安全抽穗期。研究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遭遇低温危害时"以水调温"的制种纯度保障技术。通过对两优培九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长条件的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区、各种植区的适宜齐穗期和主要种植方式的播栽期等生产指导性指标,分析生产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研发提高结实率及其稳定性的栽培技术。通过配套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多年大面积成功种植。通过全程回顾育种战略的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品种培育和核心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过程,论述了两优培九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补充了水稻理想株型中的茎秆分布性状,提出"渔叉型"茎秆分布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大面积成功推广一个品种,尤其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品种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规划最适种植区,并制定相应的最优栽培措施,还要储备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陈静,蒋彦婕,杨娟[8](2016)在《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是我国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协作攻关中形成的一个重大成果。笔者作为成果所在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回顾了任务接受、成果研发、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过程,并根据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在科研中要确立正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持之以恒;要密切注意和利用新的有用种质;要加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要组织大联合协作网;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制和申请保护等有利于形成重大成果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杨馥如,吴佩[9](2015)在《我国发现超级稻增产新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杨馥如吴佩)日前,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从浙江地方大粒品种“宝大粒”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能够显着提高超级稻产量的重要基因GS2。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5-09-09)
吴敏[10](2015)在《两优培九剑叶衰老进程中光合膜功能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衰老过程中,围绕剑叶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研究叶绿体光能吸收、转化、传递的动态变化、生理生化过程和蛋白组分衰退规律,确定光合作用关键蛋白LHCⅡ、ATPase和RuBisCO等功能蛋白复合物和各相关亚基含量变化,动态监测和分析关键酶亚基基因表达水平等内容以揭示叶片衰老的本质,这将对水稻等农作物衰老进程光合功能机理研究的深入和光合机构有机协调运转过程的认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通过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两优培九剑叶衰老期间的光能转化效率,剑叶全展28d-35d期间,随着剑叶的衰老PS Ⅱ反应中心氧化端出现电子传递障碍,这说明在28d后放氧复合物OEC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一定程度上妨碍了PS Ⅱ反应中心氧化端的电子传递。PSⅡ受体侧荧光参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说明受体侧电子传递体结构相对稳定。结果同时表明在衰老进程的后期中,放氧复合物OEC和反应中心逐渐遭到破坏。此外,两优培九剑叶全展期问,RC/ABS减少相对较快,ABS/RC逐渐上升,ETo/RC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变化不大,这表明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单位反应中心有越来越多的能量以荧光和热能的形式耗散量(φDo,DIo/RC,DIo/CSM)也增多。PIABSD和PICSM两个参数灵敏度最高,能更容易反映不同生理期水稻光合机构的变化特性。(2)两优培九剑叶全展后PSⅠ电子传递活力下降比PSⅡ小幅提前,但不同时期降解速率各时期不尽相同,PSⅡ在21d后下降趋势比PSⅠ更为显着。通过BN-PAGE与Western-blot实验判断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物的稳定性:LHCII> OEC> PSII core antenna> PSII core> PSI core> LHCI。PSI中,LHCI与PSI core是平行式降解。PS Ⅱ中,LHCII与PSII core降解具有异步性。LHCII高度稳定性是两优培九剑叶衰老期间在高光强下自我保护策略。在O-J-I-P曲线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全展28d后,放氧复合物出现结构的崩塌与功能的紊乱,各砸基问稳定性Psb P> Psb O> Psb Q。ATPase/Cytb6/f亚基稳定性Atp β> Cytb6。两优培九剑叶衰老期间,基质类囊体优先降解。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和较多基质类囊体有序紧密排列。(3)两优培九衰老进程中,RCA酶活力下降引起RubisCO迅速与CO2、Mg2+结合形成ECM叁元复合物减少,活性氧的产生速度和清除速度失调,对光合机构产生破坏作用,致使光化学效率降低;两优培九衰老进程中rbc S亚基(15kd)的降解比rbc L (55kd)要早,在QRT-PCR中也得到验证;PEPC、PEPCK、PPDK、NADP-ME、NADP-MDH5种C4酶活力随着剑叶哀老下降比RubisCO慢,推测C4光合代谢或者说C4光合途径在两优培九衰老过程中对RubisCO酶的提前降解具有一定的补偿性,其机制不只是反应在光合作用上。(4)两优培九剑叶衰老期间活性氧含量的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电子传递受阻、捕光色素复合物与其他复合物降解的不同步性以及光碳失衡。抗氧化酶的最大活力大致出现在14-21d期间,该时期主要是水稻灌浆期,抗氧化剂在生育后期稳定性比抗氧化酶高。在两优培九衰老进程中,CATA同工酶起到作用比CATB和CATC大。(5)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两优培九在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质大致归于7类:能量,胁迫防御,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蛋白质代谢,未知功能。亚细胞定位发现,这些蛋白质分别位于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和核糖体中。在光合作用相关差异蛋白中,CP 23蛋白,OEC放氧复合物蛋白亚基,NADPH合成的蛋白,ATP synthase CF1 beta subunit出现差异。RuBisCO酶、RuBisCO酶前体和RuBisCO酶活化酶叁类蛋白变化最大。R2R3-MYB转录因子和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like protein两个蛋白表达量增高,表明这两类蛋白在水稻衰老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索高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类囊体膜蛋白质变化差异及其与光反应的关系以及衰老后期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将对研究水稻生育后期特别是籽粒灌浆进程中剑叶光合性能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杂交水稻衰老和早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两优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孕穗期和乳熟期的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时期存在78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53个被成功鉴定,涉及7个功能类别,即:光合作用、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和胁迫响应。细胞代谢网络表现出合成代谢下降,物质转运活跃的趋势,而乳熟期叶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受阻则表明分解代谢可能也有所下降。光合作用是差异蛋白质网络的核心,乳熟期剑叶光系统II放氧中心复合物(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还原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oreductase)、ATP合酶(ATP synthase)的表达量都显着降低,同时伴随着类囊体膜脂合成相关的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GPAT3)的表达下调。碳同化阶段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 Bis CO)及其前体、活化酶(RCA)的表达也受到抑制。推测Harpin蛋白质结合蛋白1(Harpin binding protein 1,HrBP1)表达量的减少与叶绿体内部抗氧化系统能效的降低有关,防御蛋白下降造成的细胞内氧化失衡是水稻生长发育后期叶片衰老的重要诱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优培论文参考文献
[1].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9
[2].王莹慧,孙萌萌,汪育文,吴敏,陈国祥.高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衰老进程中剑叶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8
[3].吕川根,宗寿余,李霞,邹江石.杂交水稻生长广适性的内涵——从广范围大面积多年份种植的两优培九进行分析[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徐莎莎,杨沈斌,江晓东,高苹.水稻净光合作用速率对叶温变化的响应——以两优培九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谢晓金,姜珍强,郝宇杭,阿丽米热·阿布都外力,申双和.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两优培九物质分配与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6].吕川根,李霞,陈国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J].中国农业科学.2017
[7].吕川根,邹江石.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2016
[8].陈静,蒋彦婕,杨娟.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6
[9].杨馥如,吴佩.我国发现超级稻增产新基因[N].农民日报.2015
[10].吴敏.两优培九剑叶衰老进程中光合膜功能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