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学校化教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终身教育
非学校化教育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吴荷[1](2018)在《论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终身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美国当代教育家伊里奇提出学习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社会及校外多途径学习资源影响的总和,并对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基于该非学校化教育思想,伊里奇提倡学习方法的多途径、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及学习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学校、社区及家庭教育的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在分析伊里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非学校学习理论及思想内涵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8年10期)
袁洪珍[2](2012)在《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明显针对教育领域的批判高潮,其中批判最为激烈也最为深刻的当属伊万·伊里奇,他在代表作《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集中阐述了其非学校化的教育思想。然而,伊里奇的思想纷繁复杂,涉及领域众多,人们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整理法、历史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思想阐述个人己见。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并根据前人的研究做好文献综述,最后阐明论文写作中可能会表现出的局限性。第二部分研究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首先简要介绍伊里奇的生平、主要着作及其创办的跨文化文献交流中心,然后介绍其教育思想诞生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主要阐释伊里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简要介绍《非学校化社会》一书,然后从为何必须废除学校、废除什么样的学校及废除学校之后是什么等叁个方面阐述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主要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思想进行评价,并对其产生轩然大波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进行探讨。最后,通过“教育革命”澄清伊里奇的“非学校化”实指为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禹建平[3](2010)在《“非学校化”思想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学校化”思想,是美国着名教育批评家伊凡·伊里奇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激进主义教育主张。尽管伊里奇的主张被指责为“激进”、“极端”、甚至“荒诞”,但他对当代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揭示、分析和批判无疑是非常深刻的,其激进的教育主张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当代世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论文试图借鉴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教育异化”、“学校社会化”、“非学校化社会”等理论观点,来解析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措施。本论文通过对学术界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调查报告等相关成果的利用和研究,从教育学层面分析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低下的诸多问题,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异化”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低下的深层原因。笔者还进一步从教育价值的“测量化”、教育目的的“工具化”、教育“学校化”叁个方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异化”进行深层解析,并从教育环境、教育途径、教育实践叁个层面解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校化”。最后,笔者从伊里奇构建的“非学校化社会”受到启发,对公平开放超越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愿景做了初步建构,从爱国主义教育评价制度、爱国主义教育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通向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愿景的现实转化路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0-10-01)
禹建平[4](2010)在《“非学校化”思想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为人们所熟知的话题,是国家在任何阶段都非常重视的。然而,只要我们仔细考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就不难发现,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即政府各级组织"十分重视",但是"教育效果不理想",基本上可以这样来形容:文件上重视,实践中轻视;口号喊得响,行动却很茫然;形式主义多,实际效果差①。爱国主义教育属教育学研究范畴,(本文来源于《学习月刊》期刊2010年03期)
周荣芳[5](2008)在《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是美国教育批判家,“非学校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社会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存在主义理论及“被压迫者教育学”等出发,对美国上世纪70年代所面临的教育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学校教育是加剧贫困和造成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提出废除学校教育代之以“学习网络”的主张。本论文探讨了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生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阐述了其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伊里奇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肯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也揭示了其局限与不足。同时,结合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发了伊里奇教育思想对构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若干启示。论文指出,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在以下四个方面对我们建构学习型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改造传统的封闭、垄断和终极性的学校教育体系,实现纵横交错结合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潜能,实现社会整体化的教育价值;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赋予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权;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对教师角色实行新的功能定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李丽丽[6](2008)在《消解学校神话的社会——伊利奇“去学校化”教育思想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当时美国教育的低效和社会危机的迸发,美国批判教育思想家伊万.伊利奇激烈批判学校教育制度,提出通过"去学校化"来改造社会的理想。他提倡用四种学习网络消解学校的实体存在,即教育用品的咨询服务、技能交流、同伴切磋、专职教育家的咨询服务。虽然伊利奇对"去学校化"社会的构建缺乏可信的论证,但是他的大胆设想激起了人们对教育弊病的思考及对其他可能的教育形式的探索热情,"去学校化"教育思想为这一时期开始兴起的在家教育实践于教育系统外围进行另类教育尝试提供了理论支持,至今仍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教育产生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陈卓[7](2005)在《学校教育的异化、废除与改进——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虽然是直接针对美国教育而提出的,但它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教育冲击波。它所揭示的学校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不仅存在着,而且与当时的美国相比还显得更为严重。针对我国教育现状,用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做一审视、反思,这是不无裨益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市教科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柳平[8](1986)在《现代西方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思想是一股产生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社会的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是七十年代国际上盛极一时的"非学校化"运动的理论依据;也是当代资产阶级教育未来学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思想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长期的、激烈的争论,并对七、八十年代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一定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1986年04期)
非学校化教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明显针对教育领域的批判高潮,其中批判最为激烈也最为深刻的当属伊万·伊里奇,他在代表作《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集中阐述了其非学校化的教育思想。然而,伊里奇的思想纷繁复杂,涉及领域众多,人们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整理法、历史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思想阐述个人己见。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并根据前人的研究做好文献综述,最后阐明论文写作中可能会表现出的局限性。第二部分研究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首先简要介绍伊里奇的生平、主要着作及其创办的跨文化文献交流中心,然后介绍其教育思想诞生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主要阐释伊里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简要介绍《非学校化社会》一书,然后从为何必须废除学校、废除什么样的学校及废除学校之后是什么等叁个方面阐述非学校化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主要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思想进行评价,并对其产生轩然大波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进行探讨。最后,通过“教育革命”澄清伊里奇的“非学校化”实指为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学校化教育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吴荷.论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对终身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8
[2].袁洪珍.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禹建平.“非学校化”思想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禹建平.“非学校化”思想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学习月刊.2010
[5].周荣芳.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8
[6].李丽丽.消解学校神话的社会——伊利奇“去学校化”教育思想评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陈卓.学校教育的异化、废除与改进——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
[8].柳平.现代西方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思想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