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店文化论文-任瑞波

辛店文化论文-任瑞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辛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耳罐,齐家文化,圜底罐,马厂文化

辛店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任瑞波[1](2019)在《论辛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次一山家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二莲花台与小旱地墓地分组研究叁其他典型墓地出土遗存的组别和年代四典型遗址的分组和年代五辛店文化的期别划分和年代判定六结语辛店文化因1924年甘肃临洮大石镇(时称洮沙县)新店甲址的发掘而得名,其前身即瑞典学者安特生命名的新店期[1]。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永靖莲花台、张家咀和姬家川等遗址的发掘,人们对辛店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学术界对相关遗存的看法颇不一致,导致(本文来源于《考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杜战伟,王倩倩,于孟洲,杜玮,甄强[2](2019)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15~2016年辛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喇家遗址东南部Ⅷ3区进行发掘,发现一批辛店文化遗存。遗迹有柱洞圈和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属辛店文化山家头期。此次发掘,说明喇家遗址有辛店文化遗存且集中分布于遗址东南部,为研究喇家遗址先秦时期的聚落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9年06期)

何克洲[3](2015)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的辛店文化墓葬》一文中研究指出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的官亭镇下喇家自然村,西距西宁市约210公里,地处黄河上游的民和官亭小盆地。遗址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9′40″、北纬35°51′15″,海拔约1800米。遗址坐落于黄河北岸二级阶地前端,所在台地东有岗沟自北向南入黄河;另有吕家沟自西北向东南至下喇家村北,再向东围绕村庄并汇入岗沟,两沟均为季节性河流(图一)。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民和县博物馆联合对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进行发掘和考古研究。1999年秋开始进行初次试掘,(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5年03期)

赵亚华[4](2014)在《临夏 以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的发祥地名扬神州》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望,西倚巍峨雄壮的积石山与青海省毗邻,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濒湟水与省城兰州接壤,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名》期刊2014年02期)

刘晓天[5](2009)在《辛店文化墓葬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辛店文化是分布于甘肃省洮河、大夏河流域和青海省湟水流域的的一支青铜时代文化,这一文化多年来共发现了600余座墓地,但由于资料发表不完全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该文化墓葬的综合性研究文章不多。基于此,本文以目前已发表的资料中较为丰富地小旱地、山家头和莲花台墓地为主要材料,先根据其典型器物进行分期,再结合其它墓葬资料对整个辛店文化墓葬进行总体的分期研究,在分期研究的基础上,再试图进一步深化对辛店文化墓葬的发展序列与文化特征的研究与认识。全文共分为九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辛店文化墓葬的发现情况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叁、四部分主要对小旱地、山家头及莲花台墓地进行分期研究。第五部分:简要介绍其他墓葬材料。第六部分:对整个辛店文化的墓葬进行分期研究与文化特征的概括。辛店文化墓葬总的分期可分为叁期八段:第一期包括一、二、叁段,以山家头墓地一、二、叁期为代表;第二期包括四、五段,包括莲花台墓地的二、叁期和小旱地墓地的第一期;第叁期包括六、七、八段,包括小旱地墓地的二、叁、四期。第七部分:通过对辛店文化墓葬分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辛店文化墓葬的葬制葬俗、经济结构及其族属问题。辛店文化的墓葬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还有一些横穴洞室墓。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其次为二次葬与屈肢葬。随葬陶容器的数量不太多,常见的有双耳陶罐、彩陶壶与双大耳彩陶罐等。辛店文化的经济形态应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的混合经济。辛店文化的族属可能就是青铜时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羌人。第八部分:从墓葬材料入手简要探讨了辛店文化与寺洼、卡约文化这两个甘青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通过比较辛店与寺洼、卡约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这叁个文化应是同时并存发展的同一体系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曾经互相影响,但都稳定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点,从而发展成为叁支非常相似却又有所差异的青铜时代文化。第九部分:结语(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9-05-01)

[6](2008)在《辛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600年,因1924年在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首次发现而命名。迄今已发现辛店文(本文来源于《党的建设》期刊2008年04期)

陈永革,李晓林[7](2005)在《国家一级文物“辛店文化彩陶壶”》一文中研究指出出土于兰州地区的双勾纹彩陶壶,是辛店文化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彩陶壶为生活用器,质地为夹砂红陶。高25厘米,口径12厘米,凹底。颈部较高呈梯形状,口沿外卷,腹部近似圆球形。该器最大径位于肩腹部,半环耳对称置于器的上腹(本文来源于《兰州日报》期刊2005/12/30)

[8](1994)在《甘肃临夏盐场遗址发现的辛店文化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临夏盐场遗址发现的辛店文化陶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临夏盐场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河滩乡盐场村,东南距县城20公里,地处大夏河和黄河交汇的叁角地带。遗址分布在河边二级台地上,北面是黄河,东侧是地势较高的大塬,南面是大夏...(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1994年03期)

陈德安[9](1989)在《试论川西石棺葬文化与辛店文化及“唐汪式”陶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棺葬又称版岩葬。这类墓葬最初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发现于岷江上游的汶川、理县、茂汶等地,因其葬制和随葬的陶器形制新异特殊,为其他地区所不见,曾命名为“版岩葬文化”或石棺葬文化。前几年,虽然有人提出石棺葬文化的命名中,“石棺”一词容易和汉代石棺相混淆,建议使用“版岩葬文化”一词,但就目前考古界已较习惯使用石棺葬文化一词来说,石棺葬文化这一命名已为大家所接受。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和发掘的情况来看,(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1989年01期)

蒲朝绂,南玉泉[10](1988)在《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发掘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遗址概况莲花台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县莲花乡莲城村,东北距永靖县城(小川)23公里,南距临夏县城20公里。整个遗址处在黄河与大夏河交汇的叁角地带,属黄河南岸的第叁台地(图一)。台地南面是黄土丘陵,北面原为地势较高的河谷平原,原永靖县城莲花城就坐落在这里。1962年修建刘家峡水库,原县城莲花城属淹没区,故将居民搬迁到现在的遗址上。自此,莲花乡便归临夏县管辖。莲花台遗址是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刘家峡水库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编号(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1988年03期)

辛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201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喇家遗址东南部Ⅷ3区进行发掘,发现一批辛店文化遗存。遗迹有柱洞圈和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属辛店文化山家头期。此次发掘,说明喇家遗址有辛店文化遗存且集中分布于遗址东南部,为研究喇家遗址先秦时期的聚落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辛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任瑞波.论辛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J].考古学报.2019

[2].杜战伟,王倩倩,于孟洲,杜玮,甄强.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15~2016年辛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19

[3].何克洲.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的辛店文化墓葬[J].考古.2015

[4].赵亚华.临夏以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的发祥地名扬神州[J].中国地名.2014

[5].刘晓天.辛店文化墓葬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

[6]..辛店文化[J].党的建设.2008

[7].陈永革,李晓林.国家一级文物“辛店文化彩陶壶”[N].兰州日报.2005

[8]..甘肃临夏盐场遗址发现的辛店文化陶器[J].考古与文物.1994

[9].陈德安.试论川西石棺葬文化与辛店文化及“唐汪式”陶器的关系[J].四川文物.1989

[10].蒲朝绂,南玉泉.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发掘报告[J].文物.1988

标签:;  ;  ;  ;  

辛店文化论文-任瑞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