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变测量论文-郑耀辉

地表形变测量论文-郑耀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形变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nSAR技术,地表形变优势,局限性,发展前景

地表形变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郑耀辉[1](2019)在《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测量方面的优势及发展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InSAR为对象,阐述了InSAR这一测量技术在地表形变测量方面的优势及局限性,旨在进一步提高InSAR技术在形变监测方面的应用,同时,结合传统测量方式,更好地发挥InSAR技术在测量领域的作用,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16期)

曾琪明,周子闵,朱猛,焦健[2](2019)在《朝鲜第六次核爆后InSAR地表形变测量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nSAR小基线集(SBAS)方法得到了朝鲜第六次核爆后其中心17 km×22 km范围内一些部位不同时刻(2017年9月10日~2018年6月1日每12 d间隔)的累积地表形变量.将这些测量点依空间相邻关系聚集成14个集合,按照集合内各点平均相干性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集合的累积形变量.观测结果显示:(1) SBAS-InSAR能有效观测第六次核试验的热辐射后效阶段形变过程,爆炸中心附近在爆炸后10余天仍存在地表抬升现象,随后开始下沉,不同地方下沉速率和下沉量不同;(2)在冬春季可观测到可能主要因围岩内裂隙水冰冻带来的地表下沉减缓甚至抬升的现象, 2018年5月24日因朝鲜对部分核设施进行爆破使地表形变出现抬升.研究结果表明:(1)第六次核试验的热辐射后效阶段主要表现为围岩受高温高压作用变酥变软,变质后的围岩在重力作用下被压实并开始下沉,沉降的时间过程可以用Weibull模型进行拟合分析;(2)考虑受核爆影响的变质岩层厚度等因素建模分析最大沉降量,得到了爆炸中心垂直向影响距离约为1800~2300 m,变质后的岩石形变系数约为7×10~(-5)~8×10~(-5),统计拟合优度为0.8,P值接近于0.(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2期)

蔡宣宣[3](2018)在《联合干涉测量和偏移量追踪提取大梯度地表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 SAR)可以从空间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形信息及地表微小形变信息,同时具备SAR本身固有的全天时、全天候等特点,使其迅速成为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的重要手段。它的出现大大弥补了传统的测量手段如GPS、水准测量的不足之处。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小基线集In SAR、PS-In SAR等技术更是极大的扩宽该技术的应用场景。然而矿区形变剧烈,当两个相邻像元间的形变量大于雷达波长的1/4时,将会产生相位混迭,基于相位解缠的DIn SAR就无法获取到形变信息。像素偏移量估计(offset-tracking)技术基于SAR影像强度信息通过多级配准实现亚像元级精度的方位向和距离向二维地表形变信息获取,该技术对SAR影像相干性不敏感,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失相干现象。基于SAR影像强度信息的偏移量追踪方法为矿区大尺度、大梯度形变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同时利用升降轨数据使用DIn SAR技术和偏移量跟踪方法联合可以获得地表叁维形变,可以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地面的形变情况。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概括如下(1)总结了现有DInSAR技术监测矿区形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DInSAR、时序In SAR及offset-tracking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现有的DIn SAR技术对于矿区监测的局限性。(2)基于25景COSMO-Sky Med数据分别采用小基线集In SAR技术和小基线集偏移量追踪技术获取了抚顺地区的地面平均形变速率和每个影像获取时刻的累计形变量。(3)提出异源数据小基线集InSAR和小基线集偏移量追踪技术提取地表的叁维形变场,并利用北京的RADARSAT-2数据和Terra SAR-X数据进行了实验和精度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李辉,张峥[4](2017)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山区地表形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形复杂、植被茂密、水汽浓厚的环境下监测地表形变。本文利用ALOS-2干涉对数据,监测贵州省思南县地表形变,面积达到2500KM2,经现场核查,发现3处明显形变区,最大位移量达到7CM。其中一处形变区因地表开裂严重,政府正在组织搬迁。本次监测达到了预期目的,为下一步的监测实施积累了经验。(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10期)

宋云帆[5](2016)在《联合干涉测量和像素偏移量估计提取大形变梯度地表位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以及地质构造、地形与气候因素的交互影响引发的山体滑坡等剧烈地表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为显着。因此,对此类重大地质灾害造成的大梯度地表形变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测与分析已经变得刻不容缓。积极发展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完善相关监测方法体系,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预警以及灾后治理能力,对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类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r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是上世纪末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型对地观测技术,以其拥有精度高、监测范围广、快速高效、不受时间天气限制等诸多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火山、地震、滑坡、冰川以及城市地表沉降等多个领域。但是,DInSAR仍然存在易受时间、空间失相干而无法探测到有效数据等缺陷;且受到雷达成像几何的限制,DInSAR监测结果仅能反映地物目标沿雷达视线方向(Line of sight, LOS)的相对形变量,仅依靠单平台SAR数据无法恢复地表真实叁维位移。像素偏移量估计(Offset-tracking)技术基于SAR影像强度信息通过多级配准实现亚像元级精度的方位向和距离向二维地表形变偏移量信息获取,可以克服DInSAR的一维局限性。且该技术对SAR影像相干性不敏感,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失相干造成的信息无法获取等问题。但是相对于DInSAR技术而言,Offset-tracking还不成熟且其精度依赖于SAR影像分辨率。因此同时联合DInSAR和Offset-tracking两种技术监测地表形变,可互补两种技术不足,实现在不引入外部数据的前提下,仅利用SAR影像对地表真实叁维形变的恢复。本文的研究将基于SAR影像自身相位和强度信息,联合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与像素偏移估计,针对雅安山区滑坡多发区域与2015年4月尼泊尔Mw7.8级强地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形变梯度地质灾害开展研究。主要工作涉及以下叁个方面:1.基于11景升轨RadarSAT-2数据源利用Offset-tracking技术,探测雅安地区地表形变的方位向和距离向形变时间序列,并针对监测滑坡点详细分析验证。研究中完善了时序Offset-tracking技术形变场提取流程。2.针对DInSAR和Offset-tracking各有的局限性,建立了融合LOS向干涉观测量和方位向像素偏移观测量的最小二乘解算模型,实现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并依据真实地震形变场以及卫星参数信息,模拟数据进行仿真实验,证明了多观测量叁维模型的可靠性和有用性。3.选取尼泊尔地震研究区采用Sentinel-IA升/降轨数据,分别利用DInSAR技术和Offset-tracking技术获取区域内LOS向和方位向同震形变场。联合多角度观测量恢复升/降轨公共区域内真实叁维同震形变场。并证明了仅依据SAR影像自身,在不引入外部数据的前提下可以解算出绝对叁维形变场。(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海旭[6](2014)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地表形变提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测量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遥感科学技术,其差分干涉模式(DInSAR)与传统地表形变监测相比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精度等优点,为地表形变监测以及灾害预测等提供了一种空间对地观测新途径。但是由于受到时空间失相干和大气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DInSAR技术的应用。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永久性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技术(PSInSAR)能够间接克服时间、空间失相关和大气延迟的影响,其通过在时序SAR影像上探测的具有稳定后向散射特性的PS点目标相位信息进行分析,进而获取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信息。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干涉相位的组成,并进一步阐述了DInSAR形变测量的原理及处理流程,对其误差来源和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实验中对龙门山主断裂带沿线使用Envisat-asar数据进行了地表形变的监测,得到了形变结果。此外,在DInSAR的基础上建立了PSInSAR的空间差分相位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PSInSAR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考虑到PS点目标稳定的后向散射特性和其回波信号的高信噪比特性,本文研究基于点目标检测的振幅阈值法进行PS点目标的识别,并利用覆盖都江堰市区的39景SAR影像,采用多重阈值法选取了分布较为合理的PS点目标,证实了多重阈值法识别PS点目标的可靠性。通过PS点对都江堰城区的地表沉降进行监测,得到了点形式的地表沉降分布。最后将DInSAR与GPS及水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PSInSAR技术适用于平原地区形变监测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周志伟,鄢子平,刘苏,李振洪[7](2011)在《永久散射体与短基线雷达干涉测量在城市地表形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永久散射体与短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运用两种方法研究了其市区地表形变特征。对比升降轨永久散射体方法与短基线方法所得到的形变平均速率和时序分析可知,两种方法所得的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趋势较为可靠,且以垂直沉降为主,新城区是最大沉降区域,最大下沉速率达20 mm/a,其他区域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陈国浒,刘云华,单新建[8](2010)在《PS-InSAR技术在北京采空塌陷区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采空塌陷区地表形变监测手段入手,分析传统形变监测手段(如水准、GPS、常规D-InSAR等)的不足,详细介绍了PS-InSAR技术原理、优缺点及应用现状。最后通过总结北京地区采空塌陷变形特征,并针对PS-InSAR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提出门城镇地区适宜采用PS-InSAR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彭曙蓉,王耀南[9](2008)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检测地表形变,也可用于火灾、地震等灾害的监测。介绍了D-InSAR技术的成像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并实现了对2003年12月26日发生地震的伊朗巴姆地区的SAR数据作差分干涉处理,比较了地震前后干涉图的区别,获取了由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的相位图,从而确定了由于地震引起的损毁区域及地震断裂带所在位置,结果证明D-InSAR技术可用于研究地震的参数,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地震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张继超,宋伟东,张继贤,张冬梅[10](2008)在《PS-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并比较当前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主要方法,阐述PS-DInSAR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并就其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08年08期)

地表形变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InSAR小基线集(SBAS)方法得到了朝鲜第六次核爆后其中心17 km×22 km范围内一些部位不同时刻(2017年9月10日~2018年6月1日每12 d间隔)的累积地表形变量.将这些测量点依空间相邻关系聚集成14个集合,按照集合内各点平均相干性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集合的累积形变量.观测结果显示:(1) SBAS-InSAR能有效观测第六次核试验的热辐射后效阶段形变过程,爆炸中心附近在爆炸后10余天仍存在地表抬升现象,随后开始下沉,不同地方下沉速率和下沉量不同;(2)在冬春季可观测到可能主要因围岩内裂隙水冰冻带来的地表下沉减缓甚至抬升的现象, 2018年5月24日因朝鲜对部分核设施进行爆破使地表形变出现抬升.研究结果表明:(1)第六次核试验的热辐射后效阶段主要表现为围岩受高温高压作用变酥变软,变质后的围岩在重力作用下被压实并开始下沉,沉降的时间过程可以用Weibull模型进行拟合分析;(2)考虑受核爆影响的变质岩层厚度等因素建模分析最大沉降量,得到了爆炸中心垂直向影响距离约为1800~2300 m,变质后的岩石形变系数约为7×10~(-5)~8×10~(-5),统计拟合优度为0.8,P值接近于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形变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郑耀辉.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测量方面的优势及发展前景[J].中国标准化.2019

[2].曾琪明,周子闵,朱猛,焦健.朝鲜第六次核爆后InSAR地表形变测量与分析[J].科学通报.2019

[3].蔡宣宣.联合干涉测量和偏移量追踪提取大梯度地表形变[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8

[4].李辉,张峥.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山区地表形变[J].城市地理.2017

[5].宋云帆.联合干涉测量和像素偏移量估计提取大形变梯度地表位移[D].西南交通大学.2016

[6].王海旭.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地表形变提取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4

[7].周志伟,鄢子平,刘苏,李振洪.永久散射体与短基线雷达干涉测量在城市地表形变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

[8].陈国浒,刘云华,单新建.PS-InSAR技术在北京采空塌陷区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

[9].彭曙蓉,王耀南.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检测中的应用[C].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10].张继超,宋伟东,张继贤,张冬梅.PS-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通报.2008

标签:;  ;  ;  ;  

地表形变测量论文-郑耀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