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变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鲜面条,储藏过程,微生物,蛋白
微生物变化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姜东辉,郭晓娜,邢俊杰,彭伟,朱科学[1](2019)在《生鲜面条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理化性质及组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鲜面条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理化性质(酸度和L~*)的变化,同时对生鲜面条组分包括蛋白质、淀粉和水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10、4℃条件下,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菌落总数和霉菌酵母数量均呈增大趋势,并且25℃的菌落总数在第1 d超过3×10~5 CFU/g,而10℃和4℃菌落总数分别在第3 d、第7 d超过3×10~5CFU/g。理化性质表现为酸度增大、L~*降低。另外,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面条的组分储藏过程中表现为蛋白质降解、淀粉峰值黏度降低。核磁共振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延长,T_2增大,A_(23)增加,水分子的自由度变大。本研究明确了生鲜面条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理化性质及组分的变化,能够为生鲜面条的保鲜工艺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会宁,袁洁,孙广垠,张倬玮[2](2019)在《氨基酸在生物滤池的变化规律及微生物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含氮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分别采用了活性炭、石英砂和活性炭-石英砂双层滤料等叁种不同填料的滤池,在挂膜启动过程中对NH_4~+-N、NO_2~--N、NO_3~--N和DON去除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并对挂膜稳定后以氨基酸为代表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规律及滤池内部微生物群落结构做了重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挂膜启动期间,生物砂滤池、生物炭砂滤池和生物炭滤池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83.87%、89.06%和77.86%,对DON可以控制在1(C/C_0)左右。而在稳定运行期间,滤池中非极性侧链是H或烷基的氨基酸去除效果较差,在滤池内部50cm处氨基酸去除效果最好,而通过测序发现,该处微生物丰度最高。(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9-08-23)
金敬红,孙晓明,陈文华[3](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是将含水物料中的水冷冻成固态冰,在高真空条件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使物料在较低温度脱水而达到干燥目的的一种干燥方法。本研究将对市售的胡萝卜、香菇进行真空冷冻干燥,通过控制冻干的最终温度以及达到终结温度后的冻干时间,比较冻干前后各批次果蔬中微生物的数量(包括细菌总数以及大肠菌群总数),得到果蔬冻干过程中冻干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胡萝卜、香菇在冻干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干燥时间呈正相关,在终结温度为60℃,干燥时间为6 h的情况下,干品品相良好,并能成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9年04期)
高江婧,任聪,刘国英,葛向阳,王慧琳[4](2019)在《浓香型白酒酒醅风味物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析浓香型白酒发酵周期与原酒品质的关系,跟踪了发酵周期长达5个月的窖池,并重点关注了窖池下层酒醅中主要风味物质和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酒醅中的乳酸、乙酸在发酵初期(0~14 d)迅速增加,之后增速放缓;己酸、丁酸以及己酸乙酯含量则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整个发酵过程中,乳杆菌科占绝对优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酒醅中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_1)微生物的相对丰度逐渐上升,这些微生物也是窖泥中的高丰度微生物。结果表明,在长期发酵过程中,窖泥为酒醅持续不断地提供其主体的厌氧微生物。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这些微生物对发酵后期己酸、丁酸、乙酸的合成具有重要贡献。虽然窖泥来源的微生物在酒醅微生物中占比较低,但对于浓香型白酒的贡献却非常巨大。该研究为从发酵角度控制浓香型原酒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20期)
竭航,赵贵军,曾德军,封孝兰,张承露[5](2019)在《不同成熟阶段麝香中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贵中药麝香呈深棕色,并散发浓郁的香气,而未成熟的麝香则为白色且具有腥臭味。鉴于微生物区系在气味物质的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活麝取香"法无菌采集3个不同成熟阶段的麝香,然后采用二代测序法对麝香样品中微生物区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月底(初香液)、8月底(成熟中)和10月底(成熟)麝香样品平均OTUs数量分别为47 116. 00±1 567. 24(SE),52 009. 00±8 958. 75(SE),50 004. 67±4 135. 57(SE)。微生物群落主要为细菌,3个阶段麝香中细菌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8. 82%,99. 95%,99. 58%,物种注释共获得52个门、418个属。Firmicutes在8月底麝香和10月底麝香中丰度最高,分别占32. 75%,39. 19%,而6月底麝香中丰度最高的则为Proteobacteria(49. 14%)。PICRUSt分析揭示,6月底麝香中的细菌功能主要与分泌功能密切相关,而8月底和10月底麝香中微生物主要涉及到氨基酸等物质代谢,这与林麝的泌香生理过程一致。鉴于此,厚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细菌很有可能参与到麝香的物质转化过程中来。该研究首次开展了不同成熟阶段麝香中微生物区系的研究,为该方向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苗钰婷[6](2019)在《天津市武清区设施(蔬菜)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设施栽培种植区为例,研究设施栽培土壤的肥力指标、土壤微生物量(MB)及酶活性。分析在不同种植年限下,耕作层(0-30cm)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计算通径系数,探讨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叁者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示较高,说明设施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磷元素丰富;而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较低,表明研究区土壤氮和钾的养分元素缺乏,这可能是影响设施(蔬菜)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棚管理者应当适量增加氮肥和钾肥的施用,从而优化土壤结构,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2)设施栽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的平均值分别为387.05mg.kg-1、71.08mg.kg-1、30.08mg.kg-1,均显着高于露地土壤(CK)。随着设施种植年限(0-16a)的延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逐年增加。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在种植10-16a间变化幅度较小;土壤微生物量氮在3-16a间变化幅度较大;土壤微生物量磷在3-16a间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3)土壤脲酶(URE)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加强,均在种植16a时达到活性最值;转化酶(INV)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增-减-增的趋势变化;中性磷酸酶(NEP)活性受种植年限影响小,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变化不明显。(4)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全氮、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全氮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直接影响较大,且为正效应。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土壤全氮、碱解氮及速效钾是土壤微生物量氮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量磷与速效磷呈极显着正相关,也是通过直接影响表现出来的。(5)土壤脲酶与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及pH呈极显着相关。其中,全氮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强,而碱解氮、速效钾及pH均表现为间接作用。土壤转化酶与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及pH均呈显着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与土壤肥力间的相关性不显着。土壤碱性磷酸酶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及速效钾相关性显着。(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胡婕[7](2019)在《原料乳冷藏过程中质量变化规律及其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料乳冷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会导致其腐败变质。本文采用乳成分快速分析仪对原料乳冷藏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进行检测,采用稀释平板法对主要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其质量变化规律。通过比较Illumina MiSeq和IonS5TMXL两个二代测序平台对原料乳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选择较优的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4℃冷藏,间隔6天的原料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全年,个体牛乳的主要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低于相应月份乳罐原料乳的指标。冷藏一天内,原料乳的主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无明显变化。冷藏第二天,嗜冷菌数增长迅速,脂肪和蛋白质快速降低,且差异性显着(p<0.05)。冷藏第叁天起,细菌总数、乳酸菌数和嗜冷菌数大幅增加,且差异性显着(p<0.05),乳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以及pH值降低趋势明显,且差异性显着(p<0.05),并持续至冷藏第六天。(2)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与IonS5TMXL测序平台的预处理及质控结果均可满足实验需求;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OTU数、物种丰度等级曲线和稀释曲线的重复性及门、属水平相对丰度重复性方面,检测结果优于IonS5TMXL平台。(3)选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4℃冷藏过程中原料乳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门水平上,4℃冷藏过程中,前五天,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第一优势菌门,平均占已检测出细菌门的73.0%,冷藏第六天,厚壁菌门(Firmicutes)逐渐变为第一优势菌门,占已检测出细菌门的54.3%,变形菌门降低为第二大优势菌门,占38.3%。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占比量由起初的3.3%增加至第叁天的30.7%,后减少至第六天的7.5%。属水平上,原料乳共检测出439个属,个体牛乳的细菌菌属多样性水平远高于乳罐原料乳。起初,个体牛乳中的主要菌属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22.3%),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 14.4%),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6.2%),栖热菌属(Thermus 3.8%),未培养古菌属(Uncultured archaeon 3.7%),代尔夫特菌属(Delfitia 3.3%),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2.8%),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2.2%)以及 41.3%占比量较小的其他菌属。乳罐原料乳中的主要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81.3%)和假单胞杆菌属(3.1%)。冷藏过程中,前五天,不动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平均占已检测出细菌属的66.8%。第六天,乳球菌属(Lactococcus)逐渐变为优势菌属,占比量为53.0%,不动杆菌属下降至35.9%;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由起初的1.1%增加至第叁天的30.0%后逐渐减少至第六天的7.5%;假单胞杆菌属由起初的3.1%增加至第二天的9.0%并减少至最终的0.3%。(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艳苓[8](2019)在《微生物发酵床中土霉素降解及其抗性基因丰度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畜禽养殖业规模扩大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些年来,畜禽粪便中残留抗生素在堆肥过程中的去除效果和机理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微生物发酵床中抗生素残留降解与抗性基因丰度变化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针对生猪养殖废弃物微生物异位发酵床处理技术,以土霉素及其抗性基因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异位发酵床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的效果、分析抗生素降解、微生物种群变化及其抗性基因去除规律。明确了微生物发酵床中抗生素降解及其抗性基因丰度变化规律的影响,促进了微生物发酵床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维护动物和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添加土霉素生猪异位发酵床可以有效地降解土霉素,3天后降解率高达82%。73天时,发酵床中土霉素含量为5 mg/kg,低于堆肥处理条件下的土霉素残留浓度。土霉素的加入引起了发酵床微生物数量及理化指标的变化。添加土霉素可增加OTU数量,提高填料的微生物丰富度,改变微生物种群中的优势种和群落结构,添加土霉素前主要包含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杆菌门等叁种优势种;添加后,厚壁菌门占据主要地位,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有一定的非显着性的增长。生猪异位微生物发酵床对土霉素抗性基因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73天去除率可达99%;tetQ、tetB、tetC均呈现一种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而tetW、tetO、tetM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tetB、tetC、tetQ与OTC浓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总氮、含水量和有机质等环境因素对抗性基因的去除有影响。。此外,相对于玉米秸秆填料的异位发酵床,以稻壳和椰壳粉混合物为填料的生猪异位发酵床温度保持在25-54°C、pH值在7.6-8.9、含水量维持在44%-64%之间,更接近好氧发酵的最适值范围。73天时两种发酵床填料的pH、TN、TP、TK和有机质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有机肥标准。异位发酵床的温度在53℃-67℃之间,pH在7.47-8.56之间,二者变化幅度较小,为嗜热菌群提供更加稳定生存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有机物的分解。夏季原位发酵床温度较高,导致生猪重量平均每头比异位发酵床低30公斤。杨树叶、玉米秸秆和椰壳粉混合物填料的异位发酵床对生猪养殖废水和粪便的吸纳系数分别为2.24和1.42,较同等条件下的玉米秸秆填料的异位发酵床的废弃物吸纳系数略高,这表明异位发酵床具有较好的养殖废弃物处理能力且因材料的不同处理能力略有差异。本研究阐明了微生物发酵床中土霉素残留降解及其抗性基因丰度变化规律,明确了微生物发酵床技术是一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环保的养殖污染控制模式,相关研究结论为微生物发酵床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建议及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陈明强,李有宁,邓正华,于刚,马振华[9](2019)在《恩诺沙星曝露下企鹅珍珠贝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优势菌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恩诺沙星曝露下企鹅珍珠贝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尤其是优势菌的变化规律,为企鹅珍珠贝养殖过程中恩诺沙星的科学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针对3个恩诺沙星浓度(0、5和10 mg/L)共9个企鹅珍珠贝肠道样本中的细菌构建16S rRNA文库,再采用Il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从门和属水平上比较分析各处理组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从9个企鹅珍珠贝肠道样本中共检测到10个菌门,其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螺旋体门(Spirochaetae)、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共检测到79个菌属,优势菌属主要包括弧菌属(Vibrio)、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嗜冷菌属(Psychrily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疏螺旋体属(Borrelia)、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微拟球藻属(Nannochioropsis-oceanica)、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Thalassotalea、Amphritea、Tenacibaculum和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等。不同恩诺沙星浓度处理下,企鹅珍珠贝肠道的优势菌门与菌属种类丰度差异明显。经恩诺沙星处理后,企鹅珍珠贝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下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弧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微拟球藻属、Aquibacter、BD1-7_clade及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相对丰度则显着降低;此外,弓形杆菌属相对丰度经10 mg/L恩诺沙星处理后显着升高,Psychrobium相对丰度经5 mg/L恩诺沙星处理后显着升高。【结论】经恩诺沙星处理后企鹅珍珠贝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度发生明显变化,且肠道微生物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优势菌群结构比例也发生变化,该变化规律可为企鹅珍珠贝养殖过程中科学使用恩诺沙星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松贺,张丽莎,韩冰,严玲玲,周甜甜[10](2019)在《轮叶黑藻腐解过程营养物质释放及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轮叶黑藻腐解模拟试验,分析了底泥和砂石2种基质条件下营养物质释放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底泥组和砂石组的轮叶黑藻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4. 62%和62. 15%。植物腐解过程释放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溶解氧含量迅速降低,TN、TP质量浓度迅速增加。试验结束时(146 d),上覆水体的水质基本恢复初始水平。水体有机质在56 d以色氨基酸类蛋白质为主,之后逐渐以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类物质为主。植物腐解过程与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跟水体水质及植物本身的特性相关。纤维素酶、蔗糖酶密切相关(r=0. 70,P<0. 05),且受植物TOC和水体TN的影响,过氧化氢酶与水体的DO和EC相关(P<0. 05),碱性磷酸酶及脲酶则分别受TP和NH_3-N的抑制调节(P<0. 05)。(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微生物变化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含氮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分别采用了活性炭、石英砂和活性炭-石英砂双层滤料等叁种不同填料的滤池,在挂膜启动过程中对NH_4~+-N、NO_2~--N、NO_3~--N和DON去除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并对挂膜稳定后以氨基酸为代表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规律及滤池内部微生物群落结构做了重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挂膜启动期间,生物砂滤池、生物炭砂滤池和生物炭滤池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83.87%、89.06%和77.86%,对DON可以控制在1(C/C_0)左右。而在稳定运行期间,滤池中非极性侧链是H或烷基的氨基酸去除效果较差,在滤池内部50cm处氨基酸去除效果最好,而通过测序发现,该处微生物丰度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变化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姜东辉,郭晓娜,邢俊杰,彭伟,朱科学.生鲜面条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理化性质及组分变化规律[J].中国粮油学报.2019
[2].张会宁,袁洁,孙广垠,张倬玮.氨基酸在生物滤池的变化规律及微生物特性[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9
[3].金敬红,孙晓明,陈文华.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9
[4].高江婧,任聪,刘国英,葛向阳,王慧琳.浓香型白酒酒醅风味物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竭航,赵贵军,曾德军,封孝兰,张承露.不同成熟阶段麝香中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6].苗钰婷.天津市武清区设施(蔬菜)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9
[7].胡婕.原料乳冷藏过程中质量变化规律及其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D].宁夏大学.2019
[8].李艳苓.微生物发酵床中土霉素降解及其抗性基因丰度变化规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9].陈明强,李有宁,邓正华,于刚,马振华.恩诺沙星曝露下企鹅珍珠贝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优势菌变化规律[J].南方农业学报.2019
[10].张松贺,张丽莎,韩冰,严玲玲,周甜甜.轮叶黑藻腐解过程营养物质释放及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