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核糖醇论文-Hinawi,Abdo,Mustafa,Hassanin(阿杜)

核糖核糖醇论文-Hinawi,Abdo,Mustafa,Hassanin(阿杜)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糖核糖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糖醇脱氢酶,甲酸脱氢酶,产碱普罗威登斯菌,核酮糖

核糖核糖醇论文文献综述

Hinawi,Abdo,Mustafa,Hassanin(阿杜)[1](2017)在《新型核糖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性质及其合成阿洛糖醇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醇是由糖衍生的有机化合物,含有多种多元醇。由于其所含热量比糖类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阿洛糖醇是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稀有单糖醇,也是D-阿洛酮糖还原途径的主要产物,具有多重生理功能,例如其润肠通便的功能可应用于治疗便秘,抑制脂质堆积的功效可用于抑制肥胖。阿洛糖醇也可以用作抗结晶剂。此外,阿洛糖醇可以交联D-和L-型己糖,在L-阿洛酮糖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全细胞反应和酶促反应多适用于将D-型糖转换为其他种类的糖。核糖醇脱氢酶(核糖醇:NAD+2-氧化还原酶;RDH;EC 1.1.1.56),可催化核糖醇转化生成D-核酮糖且可催化D-阿洛酮糖转化生成阿洛糖醇。本研究将来源于产碱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 RIMD 1656011的新型核糖醇脱氢酶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中成功进行了克隆表达。本论文的目的是纯化和表征P.alcalifaciens RIMD 1656011来源的核糖醇脱氢酶,并研究其底物特异性及作为工业用酶的潜力。利用镍柱亲和层析得到纯酶,通过SDS-PAGE和LC-MS分析发现纯酶的分子量在25 000~26 650 Da之间。活性酶的分子量(104k Da)研究表明该酶以四聚体形式存在时具有活性。该酶最适p H为10.0,最适温度为35°C;热稳定性分析显示,在25、30、40、50°C孵育4 h后,原始酶分别能够保留72、72、48、0%的酶活。以核糖醇为底物,该酶的动力学参数Km和kcat值分别为13.9 mmol L-1和10.0 s-1,其催化效率(kcat/Km)为0.71 mmol L-1 s-1;NAD+的Km为0.042 mmol L-1。此外,底物特异性研究表明来源于P.alcalifaciens RIMD 1656011的核糖醇脱氢酶能够直接转化D-果糖生成阿洛糖醇且无副产物生成。在最优生产条件下,D-阿洛酮糖合成阿洛糖醇需要组合使用来源于P.alcalifaciens的核糖醇脱氢酶(RDH)和甲酸脱氢酶(FDH)。将RDH和FDH基因克隆导入到p ET-22b(+)质粒上,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生产得到相对应的酶,并通过优化反应温度、p H、转速(75、100、125、150 rpm)和振荡方式(水平和涡旋)来提高阿洛糖醇的产量。酶反应的最适p H和温度分别为7.5和40°C。研究表明,阿洛糖醇的收率随转速增加而显着提高,在转速150 rpm条件下反应6 h后获得最高收率95.60±0.54%。当水平振荡反应时,阿洛糖醇的收率从100±6.05(无振荡)增加到124.20±9.70%。在最优条件下反应6h,20 mg D-阿洛糖可还原生成16.7±0.62 mg阿洛糖醇,且在反应过程中和结束后均无副产物的生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FT-IR)、液相色谱-质谱(LC-MS)、核磁共振光谱(NMR)分析进行产物鉴定,确定最终分离得到的产物为阿洛糖醇,其纯度为95%。此外,阿洛糖醇的热稳定性质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测定。因此,以D-阿洛糖为底物,通过组合使用RDH和FDH双酶可成功生成阿洛糖醇。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研究了来自于P.alcalifaciens RIMD 1656011的核糖醇脱氢酶(RDH),该酶可用于生产阿洛糖醇。将RDH的蛋白质序列通过Swiss Model进行同源建模后,使用Auto Dock Vina软件(5.6版)将获得的叁维模型与NAD+和D-阿洛酮糖分别进行分子对接。同源建模和对接的结果显示,RDH和NAD+反应的保守氨基酸残基是Tyr 153、Tyr 92、Ser 17和lys 157,而和D-阿洛酮糖反应的保守氨基酸残基为Gln 67和Asp 61。NAD+和RDH相互作用的得分为-49.84,表明结果较好。辅因子再生是近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方法。工业辅因子再生过程中,酶反应是最常用的方法。甲酸脱氢酶(FDH)是一种催化甲酸氧化成二氧化碳(CO2)的酶。它是NAD+依赖型酶,能使NAD+再生成NADH。本论文研究了利用甲酸脱氢酶从NAD+到NADH的再生过程,并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探索其酶激活位点,研究对象为来源于Ogataea parapolymorpha DL-1的甲酸脱氢酶。将FDH的蛋白序列通过Swiss Model软件进行同源建模,然后采用Auto Dock Vina软件将得到的叁维结构与NAD+进行对接。同源建模和对接的结果表明,FDH与NAD+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主要是Pro 68、Arg 258、Asn119、Asn 228和His 97。辅因子NAD+和FDH有很好的相互作用,得分为-60.23,表明结果较好。本研究将阿洛糖醇合成途径和辅因子再生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构,成功获得通过还原D-阿洛酮糖生产阿洛糖醇的工程菌株。将来源于P.alcalifaciens的核糖醇脱氢酶基因和来源于O.parapolymorpha的甲酸脱氢酶基因进行共表达,分别构建阿洛糖醇的产生途径及持续供应NADH辅因子的再生系统。D-阿洛酮糖经共表达菌株全细胞转化48 h后,阿洛糖醇得率为96%,转化的最适温度、最适p H、D-阿洛酮糖浓度及生物量浓度分别为30°C、7.0、1%、OD600=40。综上所述,该大肠杆菌代谢工程菌可用于大规模生产阿洛糖醇,并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郗遵波[2](2017)在《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醇的合成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嗜血杆菌(HIB)是革兰氏阴性菌,该菌感染会引起化脓性疾病,并严重的继发感染。HIB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数据表明,每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感染HIB的有330万人。其中38-50万人死于该菌感染。存活的感染儿童中出现残疾或严重并发症的又有30-40%。HIB疫苗可有效预防HIB感染。HIB疫苗分为HIB荚膜多糖疫苗、HIB蛋白结合疫苗、新型HIB蛋白结合疫苗叁种。HIB荚膜多糖疫苗因免疫原性弱导致效果不佳。HIB蛋白结合疫苗因多糖批间不稳定,导致蛋白产品稳定性不好。新型HIB蛋白结合疫苗采用人工合成的HIB荚膜多糖与载体蛋白结合,该疫苗是能有效预防HIB感染。HIB荚膜多糖是核糖-核糖醇的多聚物。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备了合成HIB荚膜多糖所需的中间体,2,3,4-叁-0-苄基-5-0-烯丙基-D-核糖醇。现有合成2,3,4-叁-0-苄基-5-0-烯丙基-D-核糖醇路线有叁条。Vicente Guillermo等人报道了以D-核糖为原料,经过保护、烯丙基化、脱保护、苄基化、还原、叁苯甲基保护、苄基化、水解等十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总产率25.9%。该路线存在步骤过长,收率过低的问题。Erich等人采用D-核糖为原料,经过乙硫醇保护、对甲氧基叁苯甲基氯保护、苄基化、脱保护、烯丙基化、还原等6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该路线存在使用乙硫醇、氯化汞等不环保试剂问题。Eduard C等以核糖酸内酯起始原材料经过保护、烯丙基化、还原、脱保护、叁苯甲基保护、苄基化、脱保护等7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该路线的主要问题是原料太贵,导致成本过高。我们以D-核糖起始原料经7步反应建立了一条全新的合成路线,总收率47%。第一步采用D-核糖起始原料,先用与甲醇反应得到1-甲基-β-D吡喃核糖。该步反应采用母液套用方式,减少了其他构型的副产物的产生,使收率提高到95%。第二步采用1-甲基-β-D吡喃核糖与氯化苄在氢氧化钾条件下反应,得到1-甲基-2,3,4-叁-O-苄基-β-D吡喃核糖,收率为90%。该步反应避免使用危险的氢化钠。第叁步采用硫酸水解,得到2,3,4-叁-O-苄基-β-D-吡喃核糖,收率为80%。第四步采用2,3,4-叁-O-苄基-β-D-吡喃核糖与甲氧基胺盐酸盐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D-核糖-O-甲基肟,收率为90%。第五步采用2,3,4-叁-O-苄基-D-核糖-O-甲基肟与烯丙基溴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O-甲基肟,收率为90%。最后,采用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O-甲基肟与甲醛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然后与硼氢化钠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醇,两步收率为85%。产品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分析等结构确证,符合5-O-烯丙基-2,3,4-叁-O-苄基-D-核糖醇结构特征。上述建立的合成路线已在济南圣泉集团成功完成试生产,已完成出口订单100kg,销售收入300万元。这也充分证明本论文建立的合成路线是一条适合工业化的路线。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醇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市场,随着国外市场的扩大,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6)

朱晋恒,戚继艳,肖小虎,唐朝荣[3](2016)在《巴西橡胶树葡萄糖/核糖醇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割胶显着刺激新开割橡胶树胶乳产量,前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已通过双向电泳的方法分离到一个随割胶下调的葡萄糖/核糖醇脱氢酶(GRDH,glucose/ribitol dehydrogenase)。通过搜索本实验室的橡胶树EST数据库和PCR扩增得到该蛋白点对应的全长c DNA序列并命名为Hb GRDH1。序列分析显示,c DNA的编码序列(CDS)为882 bp,推测编码294个aa,分子量大小为32.2 ku,等电点为5.18,基因组序列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通过Realtime PCR和Solexa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Hb GRDH1主要在胶乳和雌花中表达,在叶片发育稳定期呈现明显的下调表达趋势;在新开割树胶乳中,前4刀该基因表达变化不明显,而第5刀开始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在胶乳中,乙烯利处理对该基因表达前12 h无明显影响,在24 h时呈明显的下调表达。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橡胶树中Hb GRDH1基因的功能,特别是其参与橡胶树胶乳再生调控的分子机理。(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郗遵波,李新,马淑涛[4](2015)在《5-氧-烯丙基-2,3,4-叁-氧-苄基-D-核糖醇的合成工艺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5-氧-烯丙基-2,3,4-叁-氧-苄基-D-核糖醇。方法以D-核糖为原料,经甲苷化、苄基化、水解、肟保护、烯丙基化、脱肟、还原7步反应得到5-氧-烯丙基-2,3,4-叁-氧-苄基-D-核糖醇。结果与讨论总收率55%,目标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确认。该合成路线步骤少,绿色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赵玉良,张建立,陈玉国,马景臣,郝志勇[5](2013)在《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磷酸多核糖基核糖醇-白喉毒素突变体197)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b Conjugate Vaccine,Hib)[磷酸多核糖基核糖醇-白喉毒素突变体197(Polyribosylribitol Phosphate-Cross Reacting Material197,PRP-CRM197)]在中国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加强免疫后的抗体应答。方法研究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为I期安全性研究,先入组20名16~20月龄的幼儿,接种1剂Hib PRP-CRM197;15d后入组20名2~4月龄的婴儿,按间隔1个月的程序接种3剂Hib PRP-CRM197。每剂接种后收集30d内的安全性数据。第二个阶段为Ⅲ期基础免疫,入组916名2~4月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611人)和对照组(305人),分别接种3剂Hib PRP-CRM197或Hib PRP-T(Tetanus Toxoid,TT;破伤风类毒素)对照疫苗,每剂间隔1个月。第叁个阶段为Ⅲ期加强免疫,对基础免疫完成3剂疫苗接种的受试者,于1周岁后加强免疫1剂。在Ⅲ期临床研究中,收集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数据。抗-PRP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Ⅰ期安全性研究发现,Hib PRP-CRM197在两个年龄组(婴儿和幼儿)都有良好的耐受性。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Ⅲ期临床研究表明,Hib PRP-CRM197的安全性和HibPRP-T相似。在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受试者均达到了短期血清保护性抗-PRP抗体水平[≥0.15微克/毫升(g/ml)],且分别有99%和97%的受试者达到了长期血清保护性抗-PRP抗体水平(≥1.0g/ml)。在完成加强免疫后,所有受试者均达到了短期和长期的血清保护性抗体水平。与HibPRP-T组相比,接种HibPRP-CRM197始终产生更高的抗体几何平均浓度。结论 Hib PRP-CRM197疫苗在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后,都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快速的抗-PRP抗体应答。Hib PRP-CRM197的免疫原性不劣于HibPRP-T,且安全性也相似。Hib PRP-CRM197可用于中国儿童抗Hib感染的常规免疫接种。临床试验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批件》2008L03160。(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3年02期)

陈玉国,李军,刘金凤,孟华伟,谢艳华[6](2013)在《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磷酸多核糖基核糖醇-白喉毒素突变体197)在13~59月龄儿童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b Conjugate Vaccine,Hib)[磷酸多核糖基核糖醇-白喉毒素突变体197(Polyribosylribitol Phosphate-Cross Reacting Material197,PRP-CRM197)]在13~59月龄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选择728名13~59月龄儿童,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365人)和对照组(363人),分别肌内注射接种1剂PRP-CRM197或Hib[PRP-T(Tetanus Toxoid,TT;破伤风类毒素)],观察接种后7d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收集接种后30d内的不良事件和用药情况。在接种疫苗前和接种疫苗后30d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PRP抗体(Antibody to PRP,Anti-PRP)。结果分别有99%和100%接种PRP-CRM197和PRP-T的受试者,达到了短期[≥0.15微克/毫升(g/ml)]和长期(≥1.0g/ml)血清保护性Anti-PRP水平。两种疫苗的安全性相似。结论 Hib(PRP-CRM197)的耐受性良好,免疫原性不劣于Hib(PRP-T),为99%的受试者提供了血清保护性Anti-PRP。Hib(PRP-CRM197)可在13~59月龄儿童中进行免疫。临床试验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批件》2008L03160。(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3年02期)

李良智,杨天逸,李小林,扶教龙,胡翠英[7](2012)在《弗氏葡糖杆菌产核糖醇脱氢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弗氏葡糖杆菌产核糖醇脱氢酶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葡萄糖、氮源、金属离子Zn2+和Fe3+以及诱导物核糖醇对弗氏葡糖杆菌产酶的影响,并用优化的条件培养产酶进行核糖醇生物转化反应。结果:对于弗氏葡糖杆菌核糖醇脱氢酶的生产,当葡萄糖浓度2.5%、氮源玉米浆粉为1.0%、Zn2+浓度为4μmol/L、Fe3+浓度为2μmol/L时,对应的核糖醇脱氢酶活力分别为0.45U/mg、0.43U/mg、0.25U/mg和0.18 U/mg,生物转化验证实验表明反应30 h后核糖醇的转化率达97.73%,质谱分析表明产品符合L-核酮糖的结构。结论:实验获得的优化条件可进一步用于指导生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王启磊,董永彬,薛晓静,周强,李玉玲[8](2012)在《玉米葡萄糖和核糖醇基因ZmGRD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能源作物,在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粒重是玉米产量的叁大直接构成因素之一,玉米籽粒由胚、胚乳和种皮3部分构成,其中胚乳占粒重的80%-85%,胚乳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粒重,进而决定产量。课题组前期研究以粒重差异较大的小粒爆裂玉米自交系N04和大粒马齿型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为材料,构建2个胚乳发育关键时期的4个抑制差减杂交库,从中获得一条预测具有葡萄糖和核糖醇脱氢酶功能的EST序列。电子定位显示,该序列位于利用两个相同自交系定位粒重QTL的标记区间,推测其可能在玉米胚乳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中期差异表达库中的差异表达序列DM22A1为信息探针,从NCBI的EST数据库中找到与之高度同源的EST序列,通过电子克隆和RACE技术,得到全长为1429 bp的cDNA序列,命名为ZmGRDH。进一步采用RT-PCR方法克隆到两个玉米自交系的cDNA序列,序列标记显示其在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均存在明显差异,完整ORF序列为912 bp和91 5 bp。功能预测显示其编码的蛋白具有一个标准的激活位点及一个甘氨酸富集区NAD结合位点,是典型的SDR家族成员,该蛋白家族主要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过程。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两个自交系不同发育时期的果皮、胚乳、胚、根、茎和叶中都有表达,不具有组织特异性,但其在不同自交系、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时期的表达丰度存在明显差别,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其在玉米排入发育中的功能。(本文来源于《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期刊2012-08-01)

李良智,尤吉,王伟,扶教龙[9](2011)在《核糖醇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球头叁型孢菌Trichosporonoides oedocephalis ATCC 16958发酵生产核糖醇的工艺。方法:采用摇瓶发酵优化的方式,探索培养基组份及叁羧酸循环抑制剂对该菌生长及发酵生产核糖醇的影响,并在7L发酵罐中对优化的条件进行发酵验证。结果:对于核糖醇生产,葡萄糖和酵母膏分别是最佳的碳源和氮源,当葡萄糖浓度为20%时,核糖醇产量为38.60g/L。以1%酵母膏为氮源时,核糖醇浓度为37.82g/L。发酵24h添加0.2%的柠檬酸,核糖醇产量提高30.35%。采用摇瓶培养的优化条件,在7L发酵罐中发酵120h核糖醇产量为38.66g/L。结论:实验获得的优化条件可进一步用于指导生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乔瑞洁,李亚南,赵志强,刘佳,王浩[10](2011)在《血清抗b型流感嗜血杆菌磷酸多聚核糖基核糖醇抗体杀菌活性体外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免疫血清中抗b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磷酸多聚核糖基核糖醇(Polyri-bosylribitol phosphate,PRP)抗体体外血清杀菌试验(Serum bacterialcid assay,SBA)方法。方法通过对补体和指示菌株的筛选,建立体外测定血清中抗Hib-PRP抗体杀菌试验方法,并对实验体系的耐变性、特异性及精密性进行验证。结果指示菌Hib-EAGAN株与Hib阳性血清显示出良好的杀菌特异性,其平均非特异性杀菌率为0;Pel-Freez公司提供的4批补体中,批号为17830的补体具有良好的杀菌稳定性和特异性;经验证,建立的Hib-SBA体系具有良好的耐变性和特异性,其精密性CV值在16%~28%之间。结论成功建立了血清抗Hib-PRP抗体杀菌活性体外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检测样本量大、省时、易标准化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核糖核糖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流感嗜血杆菌(HIB)是革兰氏阴性菌,该菌感染会引起化脓性疾病,并严重的继发感染。HIB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数据表明,每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感染HIB的有330万人。其中38-50万人死于该菌感染。存活的感染儿童中出现残疾或严重并发症的又有30-40%。HIB疫苗可有效预防HIB感染。HIB疫苗分为HIB荚膜多糖疫苗、HIB蛋白结合疫苗、新型HIB蛋白结合疫苗叁种。HIB荚膜多糖疫苗因免疫原性弱导致效果不佳。HIB蛋白结合疫苗因多糖批间不稳定,导致蛋白产品稳定性不好。新型HIB蛋白结合疫苗采用人工合成的HIB荚膜多糖与载体蛋白结合,该疫苗是能有效预防HIB感染。HIB荚膜多糖是核糖-核糖醇的多聚物。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备了合成HIB荚膜多糖所需的中间体,2,3,4-叁-0-苄基-5-0-烯丙基-D-核糖醇。现有合成2,3,4-叁-0-苄基-5-0-烯丙基-D-核糖醇路线有叁条。Vicente Guillermo等人报道了以D-核糖为原料,经过保护、烯丙基化、脱保护、苄基化、还原、叁苯甲基保护、苄基化、水解等十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总产率25.9%。该路线存在步骤过长,收率过低的问题。Erich等人采用D-核糖为原料,经过乙硫醇保护、对甲氧基叁苯甲基氯保护、苄基化、脱保护、烯丙基化、还原等6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该路线存在使用乙硫醇、氯化汞等不环保试剂问题。Eduard C等以核糖酸内酯起始原材料经过保护、烯丙基化、还原、脱保护、叁苯甲基保护、苄基化、脱保护等7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该路线的主要问题是原料太贵,导致成本过高。我们以D-核糖起始原料经7步反应建立了一条全新的合成路线,总收率47%。第一步采用D-核糖起始原料,先用与甲醇反应得到1-甲基-β-D吡喃核糖。该步反应采用母液套用方式,减少了其他构型的副产物的产生,使收率提高到95%。第二步采用1-甲基-β-D吡喃核糖与氯化苄在氢氧化钾条件下反应,得到1-甲基-2,3,4-叁-O-苄基-β-D吡喃核糖,收率为90%。该步反应避免使用危险的氢化钠。第叁步采用硫酸水解,得到2,3,4-叁-O-苄基-β-D-吡喃核糖,收率为80%。第四步采用2,3,4-叁-O-苄基-β-D-吡喃核糖与甲氧基胺盐酸盐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D-核糖-O-甲基肟,收率为90%。第五步采用2,3,4-叁-O-苄基-D-核糖-O-甲基肟与烯丙基溴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O-甲基肟,收率为90%。最后,采用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O-甲基肟与甲醛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然后与硼氢化钠反应得到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醇,两步收率为85%。产品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分析等结构确证,符合5-O-烯丙基-2,3,4-叁-O-苄基-D-核糖醇结构特征。上述建立的合成路线已在济南圣泉集团成功完成试生产,已完成出口订单100kg,销售收入300万元。这也充分证明本论文建立的合成路线是一条适合工业化的路线。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醇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市场,随着国外市场的扩大,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糖核糖醇论文参考文献

[1].Hinawi,Abdo,Mustafa,Hassanin(阿杜).新型核糖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性质及其合成阿洛糖醇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7

[2].郗遵波.2,3,4-叁-O-苄基-5-O-烯丙基-D-核糖醇的合成工艺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朱晋恒,戚继艳,肖小虎,唐朝荣.巴西橡胶树葡萄糖/核糖醇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6

[4].郗遵波,李新,马淑涛.5-氧-烯丙基-2,3,4-叁-氧-苄基-D-核糖醇的合成工艺改进[J].药学研究.2015

[5].赵玉良,张建立,陈玉国,马景臣,郝志勇.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磷酸多核糖基核糖醇-白喉毒素突变体197)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

[6].陈玉国,李军,刘金凤,孟华伟,谢艳华.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磷酸多核糖基核糖醇-白喉毒素突变体197)在13~59月龄儿童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

[7].李良智,杨天逸,李小林,扶教龙,胡翠英.弗氏葡糖杆菌产核糖醇脱氢酶研究[J].生物技术.2012

[8].王启磊,董永彬,薛晓静,周强,李玉玲.玉米葡萄糖和核糖醇基因ZmGRDH的克隆及表达分析[C].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2012

[9].李良智,尤吉,王伟,扶教龙.核糖醇发酵工艺研究[J].生物技术.2011

[10].乔瑞洁,李亚南,赵志强,刘佳,王浩.血清抗b型流感嗜血杆菌磷酸多聚核糖基核糖醇抗体杀菌活性体外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

标签:;  ;  ;  ;  

核糖核糖醇论文-Hinawi,Abdo,Mustafa,Hassanin(阿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