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字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字通》,新收字,字料库,训释用语
正字通论文文献综述
单志鹏[1](2019)在《基于字料库的《正字通》新收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自烈《正字通》是明清之际一本重要字书,其编纂秉承着对《字汇》进行“阙增误补”的原则。《正字通》收字分为转收字和新收字两部分。利用渤海大学字书字料库统计可知,《正字通》较《字汇》在131部内新收522字,占全书的1.53%。其新收字严格按照“于古有征、合于六书、时俗通用”的原则进行收录,字形强调从古、遵时,来源强调有据。新收字的训释用语主要包括沟通字际关系、揭示书体来源与进行价值判断等叁部分。考察字际关系后发现,张氏具有严格的正字观念以及很强的“复古、从古”思想,新收字选录坚持有理有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录了一部分字源明确,来源有据的古文隶定字形;二是坚持遵时通用的原则,对一部分通行时间较长具有很高社会使用度的汉字择优收录。张氏既从《说文》《汉书》等传世文献中,又从钟鼎彝器等出土文献中进行新收字的收录。将522个新收字与《通用规范汉字表》和《“中华民国教育部”常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进行对比后发现,两岸仍在使用的有41字,字数较少,仅占新收字的7.95%。这部分新收字是词义具有很强稳定性的人名、地名、物名等名物用字,构形与构意尚在,理据仍存,符合汉字规范原则与汉字自身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余481个已经废弃不用的新收字,因其或为古文隶定字形,或是文言“死字”,亦或是字形过于“繁化”,没有顺应汉字自身演变与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被淘汰。(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郑亚秋[2](2019)在《《正字通》释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字通》是由明清之际的张自烈所撰,经由廖文英刊刻而通行于世的大型辞书。其编纂目的是增补、匡正《字汇》之阙误。张自烈所处的时代,宋明理学发展较为繁盛,但因其长居金陵,在学术理念上受到复社成员影响,所以更加偏向于汉学,重文字、重考据。前辈学者研究《正字通》,多从文献作者、字形、语音叁方面着手,鲜有以释义为侧重点,对其释义内容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地介绍。而针对《玉篇》《字汇》《字汇补》等辞书的释义研究已陆续出现。因此,本文借鉴前贤诸多成果,对《正字通》进行释义研究。本文对《正字通》的释义系统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正字通》的释义体例,包括释义框架、音义顺序、多义词义项处理,分别分析其体例设置背后的原因。《正字通》的释义框架和多义词义项处理策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字多音多义的特点。“先音后义”的顺序安排,反应了不同时代辞书对于注音的不同需求程度。《正字通》释义方式的阐释,主要围绕直训、义界、引录型释义叁大类展开。释义术语是从《正字通》大量训释语中归纳而来,并按照其具体的释义功能划分为叁类:提示参见型、义界释义型和评价判断型。其中,提示参见型术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能较好地反映编者的词汇理念。书证引用中讨论了引文选择的特点:选取范围广泛、具有时代性和不明篇目。其中,张自烈对明代当时的部分文字学理论的接受和采纳,使《正字通》的编纂水准有一定的提升。最后,概述了《正字通》释义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释义特点主要分为:释义兼顾语文性和百科性、释义详尽。释义中存在的问题:训释语冗馀和义项归纳不当,是由于张自烈将文意作词义解释,而部分释义生涩是由于张在训释语中使用哲学、医学等术语所致。先前的常用词研究,多从不同时代文本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而少有从不同辞书的释义进行分析。故我们以《正字通》为主,提取部分特定常用实词的义项,与《说文》《玉篇》《广韵》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辞书释义进行历时对比分析。通过常用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四类实词的个案研究,来描写不同时代的辞书字典对同一个常用词的释义变化,从微观角度探讨《正字通》的释义情况。具体而言,代词方面:《正字通》系联了一部分人称代词,我们认为这是对词类的初步建构。名词方面:自然类名词较为重视内涵义;动物类名词的释义多提及动物的功能、价值,反应了“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人体类名词中一部分训释语是来源于对中医理论的概括;抽象类名词,多将“心”作为释义主体,让读者能动地理解词义。动词方面:由于动词关涉论元较多,《正字通》在释义中部分改变了前代辞书的语义范围。形容词方面:部分形容词的释义思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间接释义转换为直接释义。张自烈在《正字通》释义中体现的语言观,可从系统论和变异论两方面来分析。语言系统论体现在《正字通》建构词类系统、参见功能成熟。语言变异论体现在《正字通》去叶音、释义时注重本义之外的后起义。(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单志鹏[3](2018)在《基于字料库的《正字通》新收字测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字书收字具有层积性的特点,其收录字头分为转收字和新收字两部分,对字书新收字的研究是汉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字通》较《字汇》新收522字。新收字的训释体例与字头编排在继承《字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新收字的字形强调从古,来源强调有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单志鹏[4](2017)在《《正字通》疑难俗讹字研究综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字通》是清初一部重要的大型字书,作为承启《字汇》《康熙字典》的桥梁,其对《字汇》在收字数量、释义、书证、编排体例等方面进行补证说解,征引大量书证沟通字际关系,在疑难俗讹字的考辨上用力甚大,但由于张自烈正字观较为保守,在字际关系的沟通上也存在失当之处。论文从现阶段对《正字通》中疑难俗讹字研究的情况入手,对现有考释成果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张青松[5](2017)在《《<正字通>异体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字通》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总12卷,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正字通》释义旁征博引,资料甚详,是明代一部很重要的正字书,保存了大量俗字异体。《<正字通>异体字研究》以《正字通》丰富的异体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第一次对该书中涉及的异体字训释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该书异体字整理与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做出相对客观的总结与评价,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语言文字学者王彦坤在序中评价:"作者写(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7年27期)
曾昭聪[6](2017)在《读《〈正字通〉异体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青松教授《〈正字通〉异体字研究》对《正字通》异体字作了系统研究,体现出作者严谨求实的学风、扎实有力的考证功力与开阔的学术视野。该书的出版将推动《正字通》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单志鹏,孙建[7](2017)在《《正字通》研究概况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自烈的《正字通》继承《字汇》的编排体例,并对《字汇》的释义等方面进行"阙补",是清初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大型字书,成为连接《字汇》与《康熙字典》的桥梁。论文从作者、版本、收字情况、编排体例、音系特点的考查等五个方面对《正字通》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有助于深化对《正字通》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张青松[8](2017)在《《〈正字通〉异体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字通》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总12卷,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正字通》释义旁征博引,资料甚详,是明代一部很重要的正字书,保存了大量俗字异体。《〈正字通〉异体字研究》以《正字通》丰富的异体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第一次对该书中涉及的异体字训释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该书异体字整理与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做出相对客观的总(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7年22期)
张青松[9](2017)在《《〈正字通〉异体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字通》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总12卷,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正字通》释义旁征博引,资料甚详,是明代一部很重要的正字书,保存了大量俗字异体。《〈正字通〉异体字研究》以《正字通》丰富的异体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第一次对该书中涉及的异体字训释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7年18期)
朱莹莹[10](2017)在《《正字通》俗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字通》由张自烈编着,成书于康熙初年。该字书以正《字汇》之误、补《字汇》之缺为目的,在继承《字汇》部首分布、编排体例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字汇》的注释引文、沟通字际关系等,从一定程度了弥补了《字汇》的不足。与《字汇》一同成为《康熙字典》编纂的参照蓝本。《正字通》收录汉字叁万馀,其中包括大量当时社会所用俗字,这些俗字有一定的标示术语,虽不完全统一,但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分析发现,《正字通》中对俗字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六书理论”,即是否符合六书理据,另一方面则是依据《说文解字》。《正字通》中所1录的俗字与其他字类存在着各种交集和彼此相联的关系:即有些俗字同时又是譌字,有些俗字因属于同一个正字的变体而互为异体字。从字形的繁简差异、部件的改换等角度分析,可将《正字通》所收俗字分为七大类共二十叁种,总体上包括了俗字的所有类型。其中增繁、简省、改换的俗字类型占据较大比重。《正字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研究上,其文献价值亦不容忽略。其中俗字的训释引文既有各类经史典籍、字典辞书,也包括医书、佛典等,可为文献研究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7-05-01)
正字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字通》是由明清之际的张自烈所撰,经由廖文英刊刻而通行于世的大型辞书。其编纂目的是增补、匡正《字汇》之阙误。张自烈所处的时代,宋明理学发展较为繁盛,但因其长居金陵,在学术理念上受到复社成员影响,所以更加偏向于汉学,重文字、重考据。前辈学者研究《正字通》,多从文献作者、字形、语音叁方面着手,鲜有以释义为侧重点,对其释义内容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地介绍。而针对《玉篇》《字汇》《字汇补》等辞书的释义研究已陆续出现。因此,本文借鉴前贤诸多成果,对《正字通》进行释义研究。本文对《正字通》的释义系统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正字通》的释义体例,包括释义框架、音义顺序、多义词义项处理,分别分析其体例设置背后的原因。《正字通》的释义框架和多义词义项处理策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字多音多义的特点。“先音后义”的顺序安排,反应了不同时代辞书对于注音的不同需求程度。《正字通》释义方式的阐释,主要围绕直训、义界、引录型释义叁大类展开。释义术语是从《正字通》大量训释语中归纳而来,并按照其具体的释义功能划分为叁类:提示参见型、义界释义型和评价判断型。其中,提示参见型术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能较好地反映编者的词汇理念。书证引用中讨论了引文选择的特点:选取范围广泛、具有时代性和不明篇目。其中,张自烈对明代当时的部分文字学理论的接受和采纳,使《正字通》的编纂水准有一定的提升。最后,概述了《正字通》释义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释义特点主要分为:释义兼顾语文性和百科性、释义详尽。释义中存在的问题:训释语冗馀和义项归纳不当,是由于张自烈将文意作词义解释,而部分释义生涩是由于张在训释语中使用哲学、医学等术语所致。先前的常用词研究,多从不同时代文本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而少有从不同辞书的释义进行分析。故我们以《正字通》为主,提取部分特定常用实词的义项,与《说文》《玉篇》《广韵》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辞书释义进行历时对比分析。通过常用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四类实词的个案研究,来描写不同时代的辞书字典对同一个常用词的释义变化,从微观角度探讨《正字通》的释义情况。具体而言,代词方面:《正字通》系联了一部分人称代词,我们认为这是对词类的初步建构。名词方面:自然类名词较为重视内涵义;动物类名词的释义多提及动物的功能、价值,反应了“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人体类名词中一部分训释语是来源于对中医理论的概括;抽象类名词,多将“心”作为释义主体,让读者能动地理解词义。动词方面:由于动词关涉论元较多,《正字通》在释义中部分改变了前代辞书的语义范围。形容词方面:部分形容词的释义思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间接释义转换为直接释义。张自烈在《正字通》释义中体现的语言观,可从系统论和变异论两方面来分析。语言系统论体现在《正字通》建构词类系统、参见功能成熟。语言变异论体现在《正字通》去叶音、释义时注重本义之外的后起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字通论文参考文献
[1].单志鹏.基于字料库的《正字通》新收字研究[D].渤海大学.2019
[2].郑亚秋.《正字通》释义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3].单志鹏.基于字料库的《正字通》新收字测查报告[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单志鹏.《正字通》疑难俗讹字研究综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研究》[J].语文建设.2017
[6].曾昭聪.读《〈正字通〉异体字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
[7].单志鹏,孙建.《正字通》研究概况析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研究》[J].语文建设.2017
[9].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研究》[J].语文建设.2017
[10].朱莹莹.《正字通》俗字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