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吴组缃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组缃,古典传统,春秋笔法
吴组缃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雅[1](2019)在《中国古典传统视域下的吴组缃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截止目前,学者们关于吴组缃小说的研究,多聚焦于其“社会剖析派”作家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吴组缃从小在蒙塾接受传统教育,他于1929年夏天考入清华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进入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这种教育经历,使得其身上积淀着古典传统文学的精神给养,这在其作品中也有着隐或显的呈现。在中年和老年阶段,吴组缃将精力投入于教学工作和古典文学研究之中,古典文学与他联系紧密。古典传统影响了他的精神气质和创作趋向,因此,本文从古典传统视域观照吴组缃的小说创作,挖掘吴组缃在不同层面上与中国古典传统之间的联系。吴组缃小说的思想内涵和儒家精神的内在联系,即作品精神与儒家入世精神一脉相承。不管是早期对家乡和女性的关注,还是后期摆脱了这种狭窄的视野,放眼于整个时代,吴组缃一直秉承着积极的入世精神。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主张文学在特殊时期应有特殊的功用。如抗战时期的作品,吴组缃本着爱国精神,为民族和人民谱写了一首精神的战歌。在多种文学维度下吴组缃采用中和的观点,使其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左翼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受其桎梏,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凝结其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化解阶级性与人性的矛盾,从而拥有个人的文学视景。在叙述方法上,吴组缃对“春秋笔法”进行承继和化用。吴组缃时常提到刘知几的《史通》,表达出对“春秋笔法”的赞同,其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春秋笔法”的影响。如,吴组缃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表现出冷峻客观的写作态度,不影响不引导读者的想法,客观描写之中自有分说,这与明镜照物不谋而合。人物描写中不仅有歌颂还应该有揭露,则是遵循了清浊必闻的原则。微而显的传统,使得吴组缃用词简洁,而意蕴无穷。吴组缃感时忧国,其作品呈现出谐隐怨刺的书写传统。写作激情和“孤愤”是讽刺的起点,在五卅惨案和帝国主义殖民的年代,民族之爱、民众之怜、剥削阶级之恨尤为激烈。这种“愤”多关注社会的黑暗与肮脏,写出时代情绪,表达吴组缃对剥削阶层的讽刺和无情的鞭笞。吴组缃本人说过其与日本“幽默”式讽刺的区别,他的作品将谐隐怨刺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典传统文化影响并渗透到了吴组缃的创作意趣与审美中。古典文学与吴组缃有紧密的联系,成为其文学创造力的根基,提及的人却很少。因此,古典传统视域对于吴组缃的研究很有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左苗婷[2](2019)在《吴组缃小说与家族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性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出生于封建大家族的吴组缃,在其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独特的家族文化特征。吴组缃小说中的家族文化内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初,吴组缃继承了“五四”时期反封建传统,此时期小说中的家族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作品中展现的“鬼妻”现象、弃妇现象以及童养媳现象表现出吴组缃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长以及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极具有反封建意义。叁十年代中国农村破产时期,他以传统家族制度中的经济功能、礼法规则以及宗法人情的消解过程的展示,剖析社会经济的糟糕状况,家族文化内涵主要是表现为封建家族制度在时代中的不适应症。抗战期间,吴组缃以民族文化中的劣质成分做出发点,来激发民众深藏于心中的家国意识,家族文化内涵主要是表现为家族的凝聚力、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在家族叙事的艺术层面上,吴组缃善于在作品中构建一个个家族废墟意象,通过对宅院废墟意象、祠堂废墟意象以及铺子废墟意象的展现,构建出一个悲怆的乡村世界。他以第一人称的归乡视角,揭示了皖南社会的破败的社会现状,寄托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吴组缃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尊崇美丑并存的原则,伦理色彩浓郁,勾勒出形色各异的人生百态。探究吴组缃作品中所蕴含的家族文化不仅可以窥探出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特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文[3](2018)在《吴组缃小说创作中的“叙事修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坛,吴组缃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以小说家的眼光观照家乡皖南的人事浮沉,用学者理性挖掘农村社会崩溃的根源所在,同时运用圆熟的叙事技巧结构篇章,提升了文本的叙事张力和审美空间,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基于此,论文试图以叙事学和小说修辞学为理论支撑,寻觅吴组缃小说创作中“叙事修辞”的具体表征,洞彻吴氏独树一帜的写作旨趣,最终对其小说创作进行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价值探讨和学术评断。“叙事修辞”强调叙事技巧和修辞策略的施展,因此,论文的行文逻辑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论,是在分析吴组缃小说创作中“叙事修辞”的创作基础和艺术表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叙事修辞”所达到的审美样态。绪论部分旨在梳理吴组缃小说的创作概况和研究综述,并通过理清“修辞”和“小说修辞”等概念,界定“叙事修辞”的指涉范围。第一章,“叙事修辞”的创作基础。一、童年经验的影响。吴组缃自幼生长在茂林,家乡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他在不知不觉之间形成了极具皖南风情的审美个性和思维模式,从而在小说创作中描摹出一幅幅纯美真实的皖南山乡巨制。二、中西文化的多元浸润。吴组缃是一位受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以及西方文学理念和科学理论等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将多元文化融会贯通,内化于小说创作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景观和文学气韵。叁、学者型小说家的身份认定。吴组缃致力于将理性思辨融注于文学创作之中,同时主张小说的“文学性”,恪守“纯文学”的文艺品格,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小说家。第二章,“叙事修辞”的艺术表达。一、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吴组缃根据不同的表达诉求,灵活审慎地选择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第叁人称全知视角等叙事视角,勾勒出形色各异的悲戚世象。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叙事意象。吴组缃重视意象的建构,藉由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等意象族群,寄托对时代和社会的洞见与拷问。叁、不拘一格的叙事结构。吴组缃灵活运用“横断面”式结构、双线并置式结构和蒙太奇式“回闪”结构等叙事结构,使得小说创作从总体上显示出不落俗套的艺术景观和审美效应。第叁章,“叙事修辞”的效果样态。一、现代性视野下的乡土叙事。吴组缃以“现代性”的视野审视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的皖南乡土,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病,观照破产农村的现实困境,从而生发出厚重的时代忧思。二、理性观照下的道德叙事。吴组缃的小说创作中充斥着尖锐的道德命题,他以理性的眼光观照藏污纳垢的乡村社会,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可能性,铺展出宏阔的叙事空间和道德拷问。叁、审美期待下的意识形态叙事。吴组缃在关注文学的现实功能的同时,竭力坚守作品的文学性,创作出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之作,为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叙事增添鲜活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风韵。结语部分致力于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归纳吴组缃作为边缘作家的风姿,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中自成格局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思考吴氏及其小说创作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8)
卢雨蔓[4](2018)在《吴组缃小说与皖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组缃的小说一向以量少质精着称,他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小说多以二叁十年代衰败的皖南乡村为背景,以严肃的态度反映变动中的时代。本文旨在讨论吴组缃小说与皖南文化的关系,探究皖南文化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如地方志、文化史等,试图简单梳理吴组缃小说中皖南文化的具体表现,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梳理皖南文化的概念以及吴组缃的成长背景;第二部分,分析吴组缃小说对乡土皖南的叙述;第叁部分,论述吴组缃小说对时代皖南的反映;第四部分,阐释吴组缃小说对风俗皖南的描写。在论述的过程中努力澄清:吴组缃小说应当是受到皖南文化的影响,而非简单将其说成仅仅受到徽州文化的影响,注重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重视文化的内生性原因。尤其是叁四十年代吴组缃的抗日题材小说,其涉及的地域文化,更不应简单地说成是徽州文化。本研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文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知识,试图在交叉学科的范畴内重新审视吴组缃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本文的考察发现,吴组缃的小说是对乡土皖南的记录,既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的超越;他的小说是对30年代皖南乡村的反映,深刻地反映了动荡时代人心的失落;他的小说是对风俗皖南的描绘,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写到了民间的禁忌、迷信等。总之,他受皖南文化的熏陶,记录皖南文化,丰富了皖南文化,用小说为我们留存了新旧时代交接时期,皖南山乡的众生相。(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冯芽[5](2018)在《吴组缃小说《山洪》版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组缃的长篇小说《鸭嘴涝》,1943年由重庆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1946年星群出版社再版时更名《山洪》。1954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授意下作者进行了系统的修改,但这个修改本《山洪》直到1982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山洪》因修改产生的差异不仅是艺术技巧和语言表达上的完善,已经导致文本主题偏差和意义滑变,修改本中阶级意识、政治主题、女性形象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这种修改的动因是作家的自我省查、建国初期的出版制度以及读者意见等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同时,《山洪》修改本与初版本之间的异文,构成了理解吴组缃1950年代创作思想和文学书写转变与坚守的重要依据。1950年代以后,面对新的社会历史形势和意识形态要求,吴组缃对“现代”观念进行了再阐释,重新追认“现代”内涵表征了他思想意识变更。在文本实践上,吴组缃一直沿用的现实主义陷入困境,无法调和真实性与农民新形象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文本形式上吴组缃有自己的艺术坚守,主要表现在乡村的风景伦理和细腻心理描写。通过对《山洪》版本对比、原因分析和思想探究,在呈现作家思想转变具体事实和过程中,打通吴组缃研究中区隔现代文学时期和当代文学时期之间的壁垒,打开理解1940至1950年代转折时期的新视野。(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朱超亚[6](2017)在《文学史在等待着——新时期以来吴组缃小说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乡土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具有高度现实主义成就。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吴组缃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在新时期之前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书写中吴组缃并未得到重视,甚至受到文学的"外部关系"影响被错误批评。进入新时期之后,文学研究者对吴组缃小说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形象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吴组缃小说研究还有一定提升空间。(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夏慧敏[7](2017)在《吴组缃小说的乡土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组缃的创作多集中在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因其小说对于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社会剖析的深度,而被列入“左翼”作家和“社会剖析派”的行列。然而“左翼”身份的广泛熟知却让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他与乡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比之于吴组缃对于“左翼”文学理智而清醒的态度,他对于乡土可谓是虔诚而忠实的。吴组缃在他的小说中建构了一个皖南色彩浓郁、乡民世界对立、充满着命运挣扎的乡土世界;他的创作轨迹依循了皖南乡村的社会时代变迁,从礼教批判、社会剖析到抗战心态的描写无一不渗透着浓浓的乡情;他的小说兼用了抒情与写实的创作手法,以“纵”“横”交织的结构、雅俗共赏的语言和冷静含蓄的叙事风格为乡土叙事提供了新鲜独特的艺术经验。论文选择乡土叙事这一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上述乡土世界的建构、乡土叙事的时代主题、乡土叙事的艺术经验叁方面展开其小说创作的研究,勾勒其小说创作的整体面貌,揭示其小说对于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其小说所面临的困境。(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期刊2017-04-03)
夏慧敏[8](2016)在《吴组缃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过女性命运来剖析时代和社会在吴组缃小说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其中作为母亲的女性形象尤其值得关注,年轻的知识母亲、为奴隶的母亲以及身为封建家长的母亲,叁种典型而独特的母亲形象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人物长廊。(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10期)
朱超亚[9](2016)在《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文学界对吴组缃小说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当长一段时期,吴组缃未受到文学研究界的重视,这和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文学界对于吴组缃小说的接受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文学界对于吴组缃小说接受态度存在着分歧——一方面,以宋之的和李长之为代表的批评家肯定了吴组缃的写实手法,另一方面茅盾受政治倾向的影响对吴组缃的小说产生了"纯客观"的误读。在这分歧中,茅盾的"纯客观"误读占主导地位,这导致了"十七年"间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吴组缃小说的误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后,随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传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学界对于吴组缃的误读误判才被纠正。吴组缃的小说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成就,这一论断已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本文来源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朱超亚[10](2016)在《写实主义肯定与自然主义误读——论叁十年代文学界对吴组缃小说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吴组缃未受到文学研究界的重视,这和叁十年代文学界对于吴组缃小说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叁十年代文学界对于吴组缃小说态度存在着分歧——一方面,以宋之的和李长之为代表的批评家肯定了吴组缃的写实手法,另一方面茅盾受政治倾向的影响对吴组缃的小说产生了"纯客观"的误读。在这分歧中,茅盾的"纯客观"误读占主导地位,这导致了"十七年"间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吴组缃小说的误判。七十年代末之后,随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传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学界对于吴组缃的误读误判才被纠正。吴组缃的小说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成就,这一论断已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本文来源于《写作(上旬刊)》期刊2016年05期)
吴组缃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性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出生于封建大家族的吴组缃,在其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独特的家族文化特征。吴组缃小说中的家族文化内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初,吴组缃继承了“五四”时期反封建传统,此时期小说中的家族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作品中展现的“鬼妻”现象、弃妇现象以及童养媳现象表现出吴组缃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长以及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极具有反封建意义。叁十年代中国农村破产时期,他以传统家族制度中的经济功能、礼法规则以及宗法人情的消解过程的展示,剖析社会经济的糟糕状况,家族文化内涵主要是表现为封建家族制度在时代中的不适应症。抗战期间,吴组缃以民族文化中的劣质成分做出发点,来激发民众深藏于心中的家国意识,家族文化内涵主要是表现为家族的凝聚力、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在家族叙事的艺术层面上,吴组缃善于在作品中构建一个个家族废墟意象,通过对宅院废墟意象、祠堂废墟意象以及铺子废墟意象的展现,构建出一个悲怆的乡村世界。他以第一人称的归乡视角,揭示了皖南社会的破败的社会现状,寄托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吴组缃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尊崇美丑并存的原则,伦理色彩浓郁,勾勒出形色各异的人生百态。探究吴组缃作品中所蕴含的家族文化不仅可以窥探出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特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组缃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静雅.中国古典传统视域下的吴组缃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左苗婷.吴组缃小说与家族文化[D].南宁师范大学.2019
[3].马文.吴组缃小说创作中的“叙事修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卢雨蔓.吴组缃小说与皖南文化[D].扬州大学.2018
[5].冯芽.吴组缃小说《山洪》版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朱超亚.文学史在等待着——新时期以来吴组缃小说研究述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7].夏慧敏.吴组缃小说的乡土叙事[D].南通大学.2017
[8].夏慧敏.吴组缃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9].朱超亚.论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文学界对吴组缃小说的接受[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10].朱超亚.写实主义肯定与自然主义误读——论叁十年代文学界对吴组缃小说的接受[J].写作(上旬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