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分布式创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布式创新网络,核心企业,协同模式
企业分布式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何风琴,邹奥博[1](2019)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协同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企业单独创新风险性大、技术成本高、市场不确定性强,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成为其维护市场地位、抢占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选择。本文根据核心企业的不同技术创新需求,从技术突破、跨区域、跨行业、同行业、信息化、价值链视角,设计了六种多核心企业间协同创新模式: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组建研发联盟、跨区域强强联合、跨行业技术协同、同行业技术协同、信息网络协同平台建设、价值链一体化,全面概述了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协同模式。最后,结合多核心企业间协同案例,实证检验了这六类模式的具体适用情境,以期为企业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江露薇,刘国新,高海静[2](2019)在《企业分布式创新的协同机制探析——以叁星电子公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分布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创新成果、提升创新水平的范式革新。基于分布式创新理论,建立以研发为中心、以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支撑的分布式创新协同机制理论框架,并以叁星电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的案例分析方法,重点探究分布式创新模式下叁星电子公司各创新要素之间协同创新的机制、流程与成果,以期为企业制定内部创新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陈朝雅[3](2019)在《分布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背景下,传统集中式创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分布式创新成为我国大型跨国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并以此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关于分布式创新的实践和理论出现的都相对较晚,分布式创新对绩效的影响路径与机理还不够明晰。本文基于分布式创新的叁个主体要素,围绕“案例企业如何开展分布式创新,以及分布式创新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探索出“分布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详细阐述。研究发现:分布式结构、分布式协同以及分布式认知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影响各有侧重,但会出现交叉现象,案例企业所进行的分布式创新活动会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有着较为全面的提升作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中的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组织变革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高技术、知识的商业化程度,发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分布式创新的相关研究,同时对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开展分布式创新,占领技术领先地位,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01)
谢雪[4](2017)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正处于市场瞬息万变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仅依靠自身资源和创新能力较难以长期立足于行业前列,加之知识不断发展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为此企业间的知识协同模式随之出现并逐渐在战略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将分布式创新网络和知识协同相结合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选择了从核心企业的视角,基于分布式创新这一网络环境,分析出企业间知识协同过程中效应的来源以及评价维度与项目,从而构建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这对于提升知识协同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为本文研究成果: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参考大量文献,从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的相关概念、主要研究角度、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研究四个方面概述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据此找出研究切入点,以展开本文的研究。其次论述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效应评价理论基础。界定了本文所设定的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以及研究对象核心企业,接着在综合阅读大量有关知识协同效应内涵与过程文献的基础上,推理出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的叁维度,最后就各个维度分解分析其评价项目,为后文中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铺垫。再次采用四阶段综合集成法完成了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依据前文对协同效应分析得出部分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发放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评估的形式得到35个初始指标,形成评价量表,接着通过量表问卷数据经过SPSS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处理归为7类一级指标,最后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最后的7大类26个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最后利用DEMATEL—Fuzzy Logic方法构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价模型,为企业知识协同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为该类企业知识协同提出了效应优化管理建议。本文创新点在于采用一系列方法设计了一套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知识协同效应评价指数模型,同时丰富了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理论知识。(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刘国新,张巍[5](2016)在《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风险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厘清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风险环境,指导非核心企业参与网络决策和实践,采用叁阶段综合集成的方法,根据风险产生的诱因集成出分布式创新网络一般风险,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风险因素验证和分类,最后在此基础上借助模糊德尔菲法和K-均值聚类算法识别出一般风险中对非核心企业影响更为显着的风险,从而构建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风险指标体系,包含绩效风险、运营风险和关系风险3大类共14项风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巍[6](2016)在《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分布式创新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或大公司的青睐,例如波音、宝洁、华为等,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实现资源共享,并依照一定制度安排,互惠互利,协同合作,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以期最大范围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同时,众多中小企业基于开拓新市场、学习新知识、降低研发成本的考虑对于加入分布式创新网络趋之若鹜,并扮演了非核心企业的角色。由于网络位置的不利,以及自身实力的缺乏,非核心企业往往在网络中处于劣势地位,受到核心企业的制约和其他非核心的竞争。所以,对于非核心企业这一个体来说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识别出非核心企业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面临何种风险以及评价其面临的风险水平,对于非核心企业是否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如何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界定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厘清了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风险的内涵、分类以及分布式创新网络一般风险和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显着风险产生的诱发因素,为风险的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采用四阶段的综合集成方法首先根据风险诱发因素定性集成出分布式创新网络一般风险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一般风险因素的验证和分类,接着采用模糊德尔菲和K-均值聚类算法识别出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显着风险,最后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确定3类14个风险指标的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风险指标体系。再次,利用模糊集合理论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严重程度两个维度构建了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为非核心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以武汉澳新科技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最后,根据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风险指标体系,从完善契约、建立信任、内部控制叁个维度提出预防和规避风险的风险控制模型,并按照风险指标类型提出了具体的风险控制对策。(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陈伟,杨早立[7](2015)在《基于正交投影-Shapley值法的分布式创新合作企业风险补偿及利益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合理的风险补偿及利益分配机制是推进分布式创新模式持续发展、维护分布式创新共同体稳定运行的关键。针对分布式创新合作风险补偿中存在的主观风险因子计算方法的偏好性、客观方法差异性及shapley值法中风险承担均等不合理假设等问题,应用正交投影法对主客观两类风险权重进行集化、整合,得出综合风险因子,以期消除各风险因子计算方案的不一致性,并根据此综合风险因子对基于shapley值法的分布式创新合作企业基础利益分配额进行修正,力图使最终的风险补偿及利益分配方案更公正、合理,更易得到所有合作伙伴的一致认可,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陈恒,徐睿姝,郞益夫[8](2014)在《分布式创新、组织特异性免疫与企业成长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组织特异性免疫视角,构建分布式创新、组织特异性免疫与企业成长绩效3者关系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以我国境内的中外跨国企业为背景,结合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对假设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分布式创新3个维度分别对组织特异性免疫和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组织特异性免疫对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分布式创新3个维度可通过组织特异性免疫对企业成长绩效产生间接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分布式创新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内在机理,为企业通过分布式创新增强自身免疫力,提升成长绩效提供科学路径。(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4年12期)
叶江峰,任浩,陶晨[9](2013)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知识治理——基于多重概念模型与相关命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间技术创新模式,对于提高创新质量和缩短研发周期具有积极影响。基于创新知识的流程观,解构分布式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对创新过程中各节点的异质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知识进行治理。研究表明,异质知识分工是分布式创新的基础,联盟管理能力和关系嵌入强度交互影响分布式创新绩效;关系产权制度在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分布式创新绩效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多层次知识整合与分布式创新绩效的关系。构建了动态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知识治理的概念模型。(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3年12期)
闫俊周[10](2013)在《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创新模式,已被众多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积极运用,且已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主要受参与收益、地理区位、企业间信任和知识产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分布式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注重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可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参与分布式创新的障碍和顾虑,提高其参与分布式创新的意愿,提升分布式创新成效。(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3年06期)
企业分布式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分布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创新成果、提升创新水平的范式革新。基于分布式创新理论,建立以研发为中心、以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支撑的分布式创新协同机制理论框架,并以叁星电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的案例分析方法,重点探究分布式创新模式下叁星电子公司各创新要素之间协同创新的机制、流程与成果,以期为企业制定内部创新策略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分布式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何风琴,邹奥博.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协同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9
[2].江露薇,刘国新,高海静.企业分布式创新的协同机制探析——以叁星电子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9
[3].陈朝雅.分布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与路径[D].内蒙古大学.2019
[4].谢雪.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多核心企业间知识协同效应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5].刘国新,张巍.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风险识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6
[6].张巍.非核心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风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7].陈伟,杨早立.基于正交投影-Shapley值法的分布式创新合作企业风险补偿及利益分配[J].系统工程.2015
[8].陈恒,徐睿姝,郞益夫.分布式创新、组织特异性免疫与企业成长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9].叶江峰,任浩,陶晨.分布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间知识治理——基于多重概念模型与相关命题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
[10].闫俊周.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