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黑化奶牛现状及发展前景

吉林省黑化奶牛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吉林省黑白花奶牛的现状及发展前途(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1](2011)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文中指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呈现三次高潮,两次中断,道路极其坎坷不平。这里的农业交流包括物的交流(即粮食、牲畜、大豆、茶叶等农产品贸易),也包括人及其科技的交流(即中国东北引进俄罗斯农畜良种和先进农机具、双方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签订科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换物种资源、相互学习农业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双方农业交流以物的交流为主;建国以后,双方农业交流呈现贸易和科技交流并举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本不是邻国,俄国原本地处欧洲,与中国相距很远,只是由于俄国的不断向东扩张,才开始与中国接壤,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彼此有了交流的可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东北与俄国开始了正式的“互市”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领土的重新分割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与俄国的农业交流性质由平等转变为不平等,贸易地点也推进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沿江边区和松花江内陆地区。在粮食、牲畜、毛皮等农畜产品贸易的同时甘蓝、铃当麦等俄国品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远东的移民政策和清政府土地的开禁,双方农业交流得到初步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远东地区的移民不断增加,各种农产品严重短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俄国远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贸易刺激了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人数的增多,双方农业交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输入俄国的主要农产品有大豆、粮食和牲畜,俄国在中国东北还兴办各种农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因为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茶叶贸易的扩大,中国种茶技术传入俄国。从俄国远东也传入中国一些俄国或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农机具。俄国十月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的农产品贸易有所减弱,但大批俄国人逃往东北所带来的农业良种和农机具却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与苏联的经济关系骤然萎缩最后停止消失;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经过多次商洽才打通与苏联贸易的大门,1946—1949年与苏方先后签订三个出口农产品贸易合同,主要以农副产品换取急需的日用军需产品,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指导下,双方的农业交流随之进入飞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东北向苏联输出大量优质农产品,同时引进苏联农畜良种为农畜品种杂交繁育提供条件、引进农业机械为我国农机实现国产化奠定基础。双方进行人员交流,苏联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国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段时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得到较为稳定而全面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总体来说,300余年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呈现出间断性、受国际市场制约性和一定盲目性等特点。双方农业交流的成效显着,无论是农产品贸易还是农业科学技术与人员交流,都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缘因素为双方农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中俄东部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山水相连,方便的地缘地理条件成为两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给力因素。第二,政治因素是国家间能否开展友好往来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农业交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中俄两国国家政府间所签订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更是两国农业交流的路标和指南针,在中俄交往过程中,各个时期所签订的不同性质条约深深影响着中俄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优势互补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双方农业交流的重要因素,早期俄国毛皮和中国大豆茶叶的相互输出就是明显的例子;现阶段中国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的经济状况为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第四,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双方的农业交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派和学说的影响,讲究忍让、礼仪,如早期的京师互市贸易为俄国使团免费提供食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两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建国初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高潮阶段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之举而骤然停止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当代,随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三个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孙国权[2](2010)在《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如酮病、脂肪肝等是奶牛养殖中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而且该类疾病多发于高产奶牛。众多因素使得该类疾病的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给奶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故奶牛酮病、脂肪肝等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也一直被世界各国列为最重要的奶牛疾病而加以研究。奶牛多发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围产期奶牛干物质摄入减少,瘤胃内丙酸的生成不足和需求增加所致。本研究根据反刍动物主要是靠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供能和围产期奶牛生糖先质丙酸供不应求这一特点,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从健康奶牛瘤胃中分离出了三株丙酸生成优势菌,根据其形态特点、生化反应特性,并结合其16S rRNA基因PCR法鉴定,确定所分离到的菌株为丙酸生成优势菌反刍月形单胞菌(S6)、埃氏巨型球菌(M3)和小韦荣球菌(V2),在此基础上构建丙酸生成高效基因工程菌,并观测了该基因工程菌与饲用酵母菌组合对奶牛瘤胃丙酸生成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采取健康奶牛瘤胃液,依照厌氧菌分离步骤和鉴别程序,通过丙酸生成菌株的特异性培养基VS、CDC血琼脂平板和普通LB琼脂平板,成功筛选出1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株革兰氏阴性厌氧球菌,分析了上述三株菌的生物化学反应特性。根据GenBank中小韦荣球菌(AF439643)、埃氏巨型球菌(AY196919)和反刍月形单胞菌(M62730)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反应成功的扩增出S6、M3和V2菌株的16S rRNA基因,并将其重组到pMD-18T载体上构建了其克隆质粒。对S6、M3和V2菌株的16S rRNA基因的克隆质粒进行序列分析,并经细菌16S rRNA基因PCR法鉴定,结合形态学和生化反应检测结果,证实所分离的S6、M3和V2菌株分别为反刍月形单胞菌、埃氏巨型球菌和小韦荣球菌。应用转座子Tn5诱变方法,采用含卡那霉素和氟乙酸的选择性培养基,通过16S rRNA基因及Tn5基因的PCR鉴定,成功构建了埃氏巨型球菌转座工程菌TnM3、小韦荣球菌转座工程菌TnV2和反刍月形单胞菌转座工程菌TnS6,并确定TnM3、TnV2和TnS6均为PTA基因缺失型氟乙酸抗性菌株。体外连续培养结果表明,丙酸生成优势菌株M3、V2和S6及其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TnM3、TnV2和TnS6均能利用乳酸而生成VFA,但工程菌乙酸的生成能力明显低于原始菌,尽管工程菌丙酸生成能力有所降低,但由于乙酸生成的显着减少,明显降低了C2/C3的比例。饲用酵母菌组合与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在体外复合培养时,以热带假丝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这三种酵母组合利用乳酸生成丙酸的能力最强。筛选出了能刺激工程菌生成丙酸的最优酵母组合,成功研制出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在体外模拟瘤胃内环境条件下能增加乳酸利用率,增加丙酸的产量,乙酸与丙酸的摩尔比(C2/C3)缩小,使其发酵类型倾向于丙酸型。将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接种于瘤胃,证实该制剂能显着降低瘤胃液中的乳酸浓度,同时能增加瘤胃液丙酸的浓度,显着降低乙酸和丙酸的摩尔比。初步证明所研制的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能显着增强反刍动物瘤胃中乳酸利用率,增加生糖先质丙酸的生成,使得瘤胃的发酵类型偏向于丙酸型。奶牛灌服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后,在0~21d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经血液生化指标分析及机体代谢功能检测证实亦未产生不良影响,说明该微生态制剂无毒、安全、可靠。围产期健康奶牛、酮病病牛灌服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后,血糖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而β-羟丁酸呈下降趋势,初步证实该微生态制剂对围产期奶牛酮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

李新[3](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佟拉嘎[4](2009)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扎赉特旗为例》文中提出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内蒙古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长期以来,内蒙古畜牧业的重点一直在牧区草原畜牧业上。随着草原生态的恶化和畜牧业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增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潜力逐步显现。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对全区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等关系大局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速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是推动全区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和必由之路。制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是涉及内蒙古畜牧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如何研究和制定既符合未来畜牧业发展趋势,又适合本地区客观实际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已成为畜牧经济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前三章着重对半农半牧区形成的历史过程、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论述。论文第四章对内蒙古扎赉特旗畜牧业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粮食产量高的现实,认为应采取秸秆畜牧业发展战略。论文主体部分第五章针对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实际,提出在进行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相结合、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基础上,采取草原畜牧业与养殖业结合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战略。

孙育峰[5](2009)在《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的提出是国家、行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工程管理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对秸秆养牛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秸秆养牛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影响秸秆产量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秸秆资源量预测模型;通过粗略和精确两种算法,给出牛的秸秆采食量的理论标准,并建立秸秆养牛量的预测模型;得到给定区域内作物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秸秆养牛量的关系。以全国为例,农区3亩地最少可养1头肉牛,9亩地可养1头奶牛。全国18亿亩耕地,可养3亿头肉牛和1亿头奶牛。根据秸秆收获时的不同特点,构建了干法、湿法两类从秸秆收集、加工到储存的秸秆饲料商品化优化模式;对从事秸秆商品饲料生产的加工场进行了优化,确定加工场的规模在资金保障的前提下,主要由与农民签订的秸秆收购合同决定,并提出了秸秆饲料加工场仓库选址的理论模型。依据秸秆养牛“低精料、长周期”的原则,根据分工和规模经济的理论,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养牛专业户为核心的秸秆养牛模式和组织体系,提出“抓中间、促两头”的思路,即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专业户分散饲养育成牛这个中间环节,来带动集中养牛的各个环节—产前的牛犊生产、秸秆饲料加工和产后的专业育肥或专业泌乳,以促进整个秸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专业户秸秆养牛各项投入与产出的基础上,给出了以单畜单月盈利额指标为主来计算专业户秸秆养牛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并以专业户家庭人员养牛的机会成本—外出打工的收益为基础,来衡量专业户秸秆养牛经济效益的大小;建立了政策补贴秸秆养牛项目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政府扶持专业户秸秆养牛的补贴标准和具体操作方法。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偃师市专业户秸秆养牛的规模偏小,是导致养牛不如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政府对秸秆养牛的最小补贴为0,最高补贴是专业户每年每售一头牛补贴366元。当务之急便是帮助专业户融资,进行扩大规模生产,达到理想的“养牛20头,年出栏8头”规模。政府应在养牛资金的保证和贷款优惠上制定相应的政策。

郭波莉[6](2007)在《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稳定性同位素比率与矿物元素含量分析是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探索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RMS)检测了不同地域来源的牛组织和饲料中δ13C、δ15N值,利用连续流动的同位素比率质谱仪(CF-IRMS)检测了牛尾毛中的δD值,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了脱脂牛肉中的206Pb/207Pb和208Pb/207Pb比值及Na、Mg、Al、K、Ca、V、Mn、Fe、Co、Ni、Cu、Zn、Ga、As、Se、Sr、Zr、Mo、Sn、Sb、Ba、Pb 22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利用热电离质谱(TIMS)测定了脱脂牛肉中87Sr/86Sr比值,并借助SAS和DPS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地域来源牛组织中同位素比率、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脱脂牛肉、粗脂肪、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相关关系,各项同位素指标、矿物元素含量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以及它们与养殖环境的变化关系等。此外,针对实际研究中牛肉样品采样困难及成本问题,用牛尾毛代替牛肉进行追溯研究的可能性,设计了以牛尾毛为采样材料的牛肉产地同位素溯源技术模型试验。比较了牛前部、中部、后部肌肉及心脏、肝脏、肺脏之间δ13C、δ15N值的差异,分析了牛尾毛生长的不同段位δ13C、δ15N值随喂养饲料的变化趋势,以及牛尾毛与肌肉组织、饲料中同位素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利用牛尾毛为材料追溯牛肉产地及其生活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牛各组织中同位素比率与矿物元素含量有很大差异,并且有其各自的指纹特征:脱脂牛肉、粗脂肪、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呈极显着相关性,它们对牛肉产地的判别结果基本相同,均可用于牛肉产地溯源研究。在本研究的取样范围内,碳、氮、氘、铅和锶同位素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由好到劣的次序依次为δ13C>δD>206Pb/207Pb>δ15N>208Pb/207Pb、87Sr/86Sr,判别较好的矿物元素指标依次为Se、Sr、Fe、Ni和Zn,两类指标组合能显着提高对牛肉产地的正确判别率。不同部位肌肉、不同内脏器官中碳、氮同位素无显着差异,即取样部位不影响碳、氮同位素比值的分析结果。饲料对牛组织中δ13C、δ15N值的影响远大于品种和个体的影响,尤其与主饲料成分密切相关,而且品种与个体对牛组织中δ15N值的影响大于对δ13C值的影响:在牛饲料中C4植物与C3植物比例差异较大的地域,δ13C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比较好:δ15N指标可有效区分牧区与农区喂养的牛。牛组织中的δD值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有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牛组织对饲料中13C的富集比例约在3‰左右,对15N的富集比例约在3‰-5‰之间,饲料种类、牛品种、个体对富集比例均有一定影响;牛尾毛对13C的富集比例大于脱脂牛肉,而对15N的富集比例小于脱脂牛肉,脂肪组织对13C有贫化作用。牛尾毛与脱脂肌肉、粗脂肪组织中碳、氮同位素呈极显着相关性,但随着饲料的改变,不同段位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与肌肉组织的相关性有很大差异;一般牛尾毛距离根部0—3cm与肌肉组织中δ13C、δ15N值相关性最高。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牛肉产地的追溯是行之有效的,以牛尾毛为研究材料追溯牛肉产地及其生活史是可行的。

郝灵慧[7](2008)在《草原红牛GH和GHR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及与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文中提出GH和GHR是动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本研究以草原红牛为试验群体,利用PCR-SSCP的方法检测了草原红牛GH和GHR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并将多态位点与草原红牛的胴体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进行GH和GHR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和草原红牛的超早期选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GH基因的第三内含子、第四内含子、第五外显子、3’UTR、5’UTR均发现了多态性位点,其它位点未发现多态。(1)GH基因intron3 1435bp位点存在T→C转换,1658bp处有A→G的转换;GH基因第intron4在1918bp处有C→A的颠换;GH基因intron3和intron4对草原红牛的胴体性状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2)GH基因exon5位点2291bp处存在A→C颠换,2386bp处有T→C的转换,GH基因exon5多态性位点与胴体性状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的基因型间在骨肉比、胴体产肉率、小肠长性状中差异显着(P<0.05)。(3)GH基因3’UTR位点2619bp处有C→T的转换;2639bp处有C→G颠换,导致等位基因由G变为H,HaeIII增加一个酶切位点。GH基因3’UTR多态位点与草原红牛的体重、宰前活重、肾脂重、净肉重、胴体重、眼肌面积呈显着相关。等位基因B为优势基因,BB基因型优势基因型。(4)GH基因5’UTR PCR-SSCP多态检测发现:5’调控区431bp处新发现有一个A→G的突变;GH基因5’UTR多态性位点对胴体性状没有显着影响。AB杂合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体重、宰前活重、肾脂重、胴体重、骨重、小肠重显着高于BB型(P<0.05)。AB基因型可作为草原红牛早期选择体重、宰前活重、肾脂重、胴体重、骨重和小肠重的候选基因型。草原红牛GHR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对胴体性状的影响:(1)GHR基因exon8 PCR-SSCP多态检测发现:草原红牛群体在此位点缺乏BB型纯合个体,位点遗传的纯合度高,遗传杂合度很低,可能跟群体的遗传背景、样本量小有关。此位点遗传变异有待进一步研究。(2)GHR基因第10外显子位点多态性与胴体性状相关分析表明:GHR基因exon10位点41bp处有A→G转换突变,导致组氨酸(H)变成精氨酸(R);70bp处有C→T转换,导致精氨酸(R)变成半胱氨酸(C),碱性氨基酸变成极性中性氨基酸,氨基酸极性的改变和新的功能基团—SH的增加,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空间构象和功能发挥。等位基因B是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B、BB基因型的脂肪覆盖率显着高于AA型,AA基因型的眼肌面积显着高于BB型(P<0.05)。因此,可以初步推断GH和GHR基因可能是影响草原红牛胴体性状的主效基因,相关分析表明,多态性位点与胴体性状具有显着相关关系,可以作为遗传效应较明显的分子标记,用于草原红牛的早期选种选育。

邹家明[8](2007)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县域所拥有的人口和地域规模来看,还是从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及其投资、消费需求来看,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9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是针对我国县域人口基数庞大、县域国土面积广阔的特殊国情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思路。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依托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区位、技术、知识、文化等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力,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信息产业的崛起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文化储备、经济伦理、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新兴制约因素层出不穷,对于县域内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力增长点在哪里,怎样培育竞争力人们的认识往往不是很清楚,对竞争力的培育也重视不够。甚至放弃自身固有优势,盲目追逐、模仿克隆先进县的发展模式,造成县域经济产业趋同,县域经济竞争力下降。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应该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要求。本文基于系统的观点探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关问题。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讨培育和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县域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界定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及特征。分析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确立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提出评价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哈尔滨市所属县域为例进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总结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运用自组织理论探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所需要的条件、动力和途径。提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三个机制: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变异机制;指出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四个阶段:寻找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着力点阶段、确定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素阶段、加强要素转化阶段和系统演化阶段。通过研究,本文提出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培育发展企业集群: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强化招商引资;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强化特色经济发展;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导,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潜能;以城镇功能定位为前提,推动特色小城镇体系化建设;以人才兴县为支撑,完善县域创新体系等7个方面对策来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步入产业结构合理、投资结构合理、资源配置效能、社会功能完善、发展环境优化、生态效益显着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提供理论支持,为促进和谐龙江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梅冬林[9](2006)在《奶牛胚胎移植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篇论文针对吉林省奶牛群的特点及实际生产条件对胚胎移植技术的相应环节(受体的选择、超排激素的选择及剂量、冲卵方法的改进、胚胎冷冻及鲜胚移植的结合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完善适合我省实际生长条件的胚胎移植技术。从而推动吉林省奶牛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五步塞筛选法选择供体牛可使胚胎移植妊娠率提高10%左右;膘情较差的黄牛经60天缩短育肥后,可用作胚胎受体;供体牛胚超数排卵前注射维生素在超数效果上注射维生素组要好于未注射组,但差异不显着;自创的二通管正压冲卵法不仅可以显着的降低冲卵液的用量,而且捡卵时间短,对胚胎的伤害相对降低,可间接提高胚胎质量,降低成本,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对冲出的胚胎进行坚定分级,A、B级胚胎进行冷胚移植,C级胚胎进行鲜胚移植,可显着提高胚胎的妊娠率;选用乙二醇法进行胚胎冷冻较使用甘油法进行胚胎冷冻,可显着的提高胚胎解冻后存活率和妊娠率。

闫晓刚[10](2005)在《酵母培养物和颗粒精料对荷斯坦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和饲喂颗粒精料对荷斯坦犊牛体尺指标、日粮养分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及十二指肠发育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荷斯坦犊牛新型饲喂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化区组试验设计,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中有6头荷斯坦犊牛,其中4头母犊牛,2头公犊牛。每个处理组中相对应的试验犊牛亲代综合情况、出生日期和胎次相近,初生重、体尺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处理组1中犊牛按照传统模式(粉状精料+羊草)饲喂,日哺喂鲜乳4L,饮温水,逐渐增加精料(粉状精料)饲喂量,羊草在犊牛入舍后便训练其自由采食;处理组2犊牛日哺喂鲜乳7L、饮温水,自由采食颗粒精料;处理组3犊牛日哺喂鲜乳7L,饮温水,自由采食颗粒精料并禁饲羊草,在处理组2日粮基础上每日添加20g酵母培养物。每日精料和鲜奶分4:30、11:30、16:30三次饲喂。试验期60天。 预饲期结束后,在早饲前对犊牛称重,之后每间隔15天称重一次。在试验开始时和结束时测量并记录每头试验犊牛的体尺指标(体高、体斜长、胸围、前管围、坐骨端宽和腰角宽)。每头试验犊牛在饲养试验期的第1天、第20天、第40天和第60天前后连续三天内每天定时收取鲜粪样品,用以测定犊牛日粮养分消化率。对每个处理组中的公犊牛在早饲前颈静脉采血约10ml,之后每间隔20天采血一次,血清样品于-30℃条件下低温保存,供实验室分析使用。将待解剖的试验公犊牛动脉放血处死,制作瘤胃壁和十二指肠样本,以备实验室制作组织切片和测定瘤胃生理指标使用。试验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犊牛干物质日平均采食量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平均日增重处理组2和处理组3明显高于处理组1(P<0.01),处理组3高于处理组2(P<0.05)。体高日平均增长量处理组2和处理组3高于处理组1(P<0.05);体斜长日平均增长量处理组2明显高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3(P<0.01);胸围和腰角宽日平均增长量处理组3明显高于处理组2(P<0.01),处理组2明显高于处理组1(P<0.01);前管围日平均增长量处理组3高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0.05);坐骨端宽日平均增长量处理组3明显高于处理组1和处理组2(P<0.01),处理组2高于处理组1(P<0.05)。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处理组2和处理组3显着高于处理组1(P<0.01);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处理组2和处理组3显着高于处理组1(P<0.01),处理组3高于处理组2(P<0.05);能量表观消化率处理组3高于处理组2和处理组1(P<0.05);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处理组2和处理组3显着

二、吉林省黑白花奶牛的现状及发展前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黑白花奶牛的现状及发展前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三、选派留苏学生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地缘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四、文化因素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2)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1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2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1.3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1.4 结语
    第2章 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微生态制剂的起源
        2.2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2.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2.4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中的应用
        2.5 使用微生态制剂应注意的问题
        2.6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第3章 活性干酵母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发酵的影响
        3.1 前言
        3.2 ADYs 发挥活性的方式
        3.3 添加活酵母对瘤胃内环境影响
        3.4 与其他添加剂联合使用:它们会起协同作用吗?
        3.5 新一代酵母产品
        3.6 结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健康奶牛瘤胃丙酸生成优势菌株的分离、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丙酸生成优势菌株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丙酸生成菌株转座工程菌与饲用酵母菌最佳组合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在体内外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复合瘤胃微生态制剂对奶牛酮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扎赉特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半农半牧区定位与现状
    一、半农半牧区的界定
    二、我国半农半牧区概况
    三、地位与功能
第三章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形成的历史沿革
    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政策方针回顾
        (一) 民主改革时期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三) “一五”计划时期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
        (五) 改革开放至今
        (六) 关于发展农区畜牧业的政策方针
    三、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四、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实证研究
    一、扎赉特旗概况
        (一) 自然概况
        (二) 社会概况
        (三) 草地资源及草原生态现状
    二、扎赉特旗半农半牧形成的历史过程
    三、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四、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扎赉特旗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 畜牧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核心与目标
        (二) 战略内容
        (三) 战略措施
第五章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半农半牧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二、制定畜牧业发展战略的原则
    三、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
        (一) 战略指导思想
        (二) 战略内容
        (三) 战略措施
结语
附表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1.1.1 秸秆
        1.1.2 秸秆养牛
        1.1.3 秸秆养牛项目
        1.1.4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
    1.2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1.2.1 国家需要
        1.2.2 行业需求
        1.2.3 科学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的推动
        1.3.2 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
        1.3.3 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理论
        1.3.4 农业产业化理论
        1.3.5 规模经济理论
        1.3.6 文献研究的结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总论
    2.1 管理本质是劳动理论
        2.1.1 管理本质探折意义
        2.1.2 管理本质研究进展
        2.1.3 管理本质是劳动的基本观点
    2.2 秸秆养牛项目管理总论
        2.2.1 项目管理的对象
        2.2.2 项目管理的主体
        2.2.3 项目管理的目标
        2.2.4 项目管理的手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秸秆资源量与可养牛量预测
    3.1 秸秆的种类及分布
        3.1.1 秸秆的产生
        3.1.2 秸秆的种类
        3.1.3 秸秆的地理及季节分布
    3.2 秸秆资源量的预测
        3.2.1 影响秸秆资源数量的主要因素
        3.2.2 秸秆资源量的预测模型
    3.3 秸秆可养牛量预测
        3.3.1 牛的秸秆采食量
        3.3.2 秸秆养牛量的预测模型
    3.4 作物播种面积、单产与可养牛量
        3.4.1 以全国为例
        3.4.2 牛奶和牛肉的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饲料生产管理
    4.1 秸秆的特点与一般加工方法
        4.1.1 秸秆的特点
        4.1.2 秸秆的一般加工方法
    4.2 秸秆饲料的需求与加工的技术路线
        4.2.1 秸秆饲料的需求
        4.2.2 秸秆饲料加工的技术路线
    4.3 稻草、小麦秸加工管理
        4.3.1 稻草、小麦秸的收集
        4.3.2 稻草、小麦秸加工成“压缩饼干”
        4.3.3 “压缩饼干”的贮存
    4.4 玉米秆加工管理
        4.4.1 玉米秆的收集
        4.4.2 玉米秆加工成“面包草”
        4.4.3 “面包草”的贮存
    4.5 秸秆饲料加工场管理
        4.5.1 秸秆饲料加工场规模
        4.5.2 秸秆饲料加工场选址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秸秆养牛项目组织管理
    5.1 秸秆养牛现状
    5.2 以养牛专业户为核心的秸秆养牛模式
        5.2.1 秸秆养牛的发展方向
        5.2.2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5.2.3 以养牛专业户为核心
        5.2.4 秸秆养牛组织体系
    5.3 秸秆养牛的分散
        5.3.1 养牛专业户
        5.3.2 分散原因
        5.3.3 分散方法
    5.4 秸秆养牛的集中
        5.4.1 牛犊生产、育肥和产乳
        5.4.2 集中原因
        5.4.3 集中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秸秆养牛扶持政策
    6.1 养牛专业户的投入与产出
        6.1.1 养牛专业户的投入
        6.1.2 养牛专业户的产出
    6.2 养牛专业户的经济效益与风险
        6.2.1 养牛专业户的经济效益计算模型
        6.2.2 养牛专业户的风险
    6.3 保证养牛专业户经济效益的扶持政策
        6.3.1 保证养牛专业户经济效益的扶持政策
        6.3.2 保证养牛专业户经济效益的补贴政策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偃师市秸秆养牛项目管理
    7.1 偃师市秸秆养牛的基本情况
    7.2 秸秆资源量与可养牛量的预测
    7.3 秸秆饲料生产管理
    7.4 秸秆养牛项目组织
    7.5 秸秆养牛扶持政策
    7.6 秸秆养牛发展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6)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背景与应用进展
        1.1.1 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
        1.1.2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1.1.3 食品追溯系统的应用概况
    1.2 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1.2.1 动物品种、种类鉴别技术
        1.2.2 食品产地鉴别技术
        1.2.3 大型动物个体鉴别技术
        1.2.4 食品生产过程与贮藏条件鉴别技术
        1.2.5 食品与饲料中交叉污染鉴别
        1.2.6 传感器的应用
        1.2.7 电子数据跟踪技术
        1.2.8 计算机模型和风险评估
    1.3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1.3.1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成分掺假鉴别方面的研究进展
        1.3.3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1.3.4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1.4 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自然环境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1.4.2 饲料中营养强化元素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1.4.3 环境污染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1.4.4 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1.4.5 矿物元素分析技术对产地溯源上的局限性
第二章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结果
        2.2.1 牛肉样品干燥方法研究
        2.2.2 牛肉样品脱脂方法研究
        2.2.3 不同地域牛肉中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2.2.4 牛肉不同组分中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样品处理方法探讨
        2.3.2 同位素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探讨
    2.4 小结
第三章 同位素指纹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四大肉牛产区牛组织中的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3.2.2 牛不同组织间同位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3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分析
        3.2.4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
        3.2.5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同位素指纹技术对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
        3.3.2 牛不同组织中同位素指标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作用
        3.3.3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情况
    3.4 小结
第四章 矿物元素指纹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四大肉牛产区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4.2.2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4.2.3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4.2.4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判别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组合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
        5.2.2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聚类分析
        5.2.3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判别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牛组织中同位素组成变化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碳同位素组成变化
        6.2.2 氮同位素组成变化
        6.2.3 氢同位素组成变化
    6.3 讨论
        6.3.1 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牛品种、牛个体的关系
        6.3.2 牛组织中氮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牛品种、牛个体的关系
        6.3.3 牛组织中氢同位素组成与地域、饲料的关系
    6.4 小结
第七章 牛尾毛追溯牛肉产地及生活史的可行性分析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分析
        7.2.1 不同器官和组织碳、氮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7.2.2 不同器官和组织碳、氮同位素与饲料变化的关系
        7.2.3 牛尾毛碳、氮同位素随饲料改变的变化趋势
        7.2.4 牛组织对饲料中碳、氮同位素富集比例分析
        7.2.5 牛尾毛与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碳、氮同位素的相关性及预测模型
        7.2.6 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的相关性及预测模型
    7.3 讨论
        7.3.1 牛尾毛为材料进行牛肉产地溯源研究的可行性
        7.3.2 牛尾毛为材料追溯牛生活史的可行性
        7.3.3 牛组织对饲料中碳、氮同位素富集比例
    7.4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
        8.1.2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标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作用
        8.1.3 牛组织中同位素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8.1.4 牛组织对饲料中同位素的富集比例
        8.1.5 牛尾毛代替牛肉进行产地溯源研究的可行性
        8.1.6 利用牛尾毛研究牛生活史的可行性
    8.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2.1 同位素检测指标少,研究的系统性还不强
        8.2.2 牛组织中矿物元素含量及铅、锶同位素比值变化与养殖环境关系的研究欠缺
        8.2.3 每个地域采样量较少,而且采样地域的分布范围有限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8.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草原红牛GH和GHR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及与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生长激素和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1 生长激素的结构特点
        1.2 生长激素受体的结构
        1.3 GH 基因定位和结构
        1.4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调控
        1.5 GH 基因的多态性
        1.6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1.7 GHR 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1.8 GH 与 GHR 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
        1.9 GH 的生理作用与功能
    第二章 遗传标记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综述
        1 遗传标记的各个发展阶段和特点
        2 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3 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草原红牛GH 基因和GHR 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候选基因多态性分析
        2.2 GH基因和GHR基因多态性群体遗传性分析
        3 讨论
        3.1 样品采集和DNA 提取方法
        3.2 有关多态性检测方法—PCR-SSCP
        3.3 有关 GHR 基因ex0112、ex0113、ex0114、ex0115 等位点的
        3.4 草原红牛群体的遗传特征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草原红牛遗传多态性与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8)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对竞争力的解释
        2.1.1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定
        2.1.2 区域经济理论对竞争力的解释
        2.1.3 从区域经济学看竞争力的差异
    2.2 比较经济学理论
        2.2.1 模式比较法
        2.2.2 数量结构比较法
        2.2.3 系统比较法
    2.3 竞争理论
        2.3.1 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
        2.3.2 基本竞争战略
        2.3.3 菱形理论
    2.4 自组织理论
        2.4.1 系统科学和系统思维的诞生及其演化背景
        2.4.2 系统科学的发展及其完善
        2.4.3 自组织方法论的架构
    2.5 本章小结
3 县域经济及其核心竞争力
    3.1 县制历史沿革与县域经济发展
        3.1.1 中国县制的历史沿革
        3.1.2 县域经济含义及特征
        3.1.3 县域经济发展的界定
    3.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3.2.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3.2.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归纳
    3.3 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化规律
        3.3.1 县域经济系统演化的传统阶段
        3.3.2 县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发展阶段
        3.3.3 县域经济系统演化的一体化阶段
    3.4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基本概念
        3.4.1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内涵
        3.4.2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结构及功能
        3.4.3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1 优势因素
        4.1.1 地缘优势
        4.1.2 资源优势
        4.1.3 产业优势
    4.2 弱势因素
        4.2.1 思想观念落后
        4.2.2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
        4.2.3 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4.2.4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4.2.5 民营经济发展落后
        4.2.6 主导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低
        4.2.7 招商引资能力弱
        4.2.8 金融支持不到位
    4.3 机会因素
        4.3.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4.3.2 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4.3.3 黑龙江省相关政策出台
    4.4 威胁因素
        4.4.1 地区竞争加剧
        4.4.2 资源环境状况恶化
    4.5 本章小结
5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
    5.1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5.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5.2 评价内容与步骤
        5.2.1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内容
        5.2.2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步骤
    5.3 实证分析—哈尔滨市所辖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
        5.3.1 哈尔滨市所辖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步骤
        5.3.2 哈尔滨市所辖县域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
    6.1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步骤
        6.1.1 寻找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着力点阶段
        6.1.2 确定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素阶段
        6.1.3 加强要素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阶段
        6.1.4 核心竞争力系统演化阶段
    6.2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机制
        6.2.1 动力机制
        6.2.2 互动机制
        6.2.3 变异机制
    6.3 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增强对可流动性资源要素的吸纳能力
        6.3.1 自组织环境条件要求
        6.3.2 基于自组织环境条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化
    6.4 强化竞争与协同—推动核心竞争力系统演化
        6.4.1 竞争与协同的辨证关系
        6.4.2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系统演化的动力
    6.5 加强市场培育和政府调控—构建县域经济超循环结构
        6.5.1 超循环结构形成的前提
        6.5.2 市场机制的超循环特质
        6.5.3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超循环发展战略
    6.6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7.1 培育发展企业集群
        7.1.1 通过发展企业集群获取县域竞争优势
        7.1.2 黑龙江省发展企业集群的战略思路
    7.2 优化县域发展环境
        7.2.1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
        7.2.2 加强县域干部队伍建设
        7.2.3 合理定位县域政府职能
    7.3 强化招商引资
        7.3.1 政策引导机制
        7.3.2 责任推动机制
        7.3.3 环境保障机制
    7.4 确立主导产业
        7.4.1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7.4.2 黑龙江省产业布局调控重点
    7.5 发展民营经济
        7.5.1 发展民营经济的作用
        7.5.2 黑龙江省发展民营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7.6 完善县域创新体系
        7.6.1 县域持续创新的基础层面
        7.6.2 县域持续创新的主要层面
        7.6.3 县域持续创新的高级层面
    7.7 加强特色小城镇体系化建设
        7.7.1 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7.2 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规划
    7.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奶牛胚胎移植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
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1.胚胎移植技术
        1.1 胚胎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1.2 胚胎移植的重要意义
        1.3 胚胎移植技术程
        1.4 胚胎检测
        1.5 胚胎移植
        1.6 移植后处理与监护
    2.我国奶牛发展状
    3 研究课题的提出
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3.1 受体牛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3.2 供体牛的超数排卵
    3.3 冲卵效果
    3.4 胚胎冷冻效果
四、讨论
    4.1 受体牛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4.2 的超数排卵
    4.3 冲卵效果
    4.4 胚胎冷冻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介绍
个人介绍
致谢

(10)酵母培养物和颗粒精料对荷斯坦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2 酵母培养物概述
        1.2.1 酵母培养物来源及其组成
        1.2.2 酵母培养物的促生长机理
        1.2.3 酵母培养物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1.3 颗粒精料对犊牛促发育作用概述
    1.4 动物生产中应用酵母培养物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2.2.2 试验动物
        2.2.3 试验日粮
    2.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2.4 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2.4.1 饲养试验
        2.4.2 消化试验
        2.4.3 血液的采集与血清样品的制备
        2.4.4 瘤胃和十二指肠样品的采集
    2.5 实验室分析
        2.5.1 试验日粮和粪样概略养分分析
        2.5.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5.3 瘤胃壁厚度、单位面积绒毛长度和绒毛数量试验指标的计量
        2.5.4 瘤胃绒毛和十二指肠组织切片的制作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养试验
        3.1.1 环境温度
        3.1.2 干物质日平均采食量(DMI)
        3.1.3 平均日增重
        3.1.4 体尺指标
    3.2 消化试验
    3.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3.4 犊牛复胃解剖观测结果
    3.5 瘤胃和十二指肠切片的观察
    3.6 试验数据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酵母培养物和颗粒精料对犊牛平均日增重和体尺指标的影响
    4.2 酵母培养物和颗粒精料对犊牛日粮消化率的影响
    4.3 酵母培养物和颗粒精料对犊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4.3.1 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4.3.2 对血清尿素氮浓度的影响
        4.3.3 对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的影响
    4.4 酵母培养物和颗粒精料对犊牛复胃发育状况的影响
    4.5 经济效益分析
    4.6 本研究创新点
    4.7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吉林省黑白花奶牛的现状及发展前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2]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其效果评价[D]. 孙国权. 吉林大学, 2010(05)
  • [3]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4]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扎赉特旗为例[D]. 佟拉嘎. 内蒙古大学, 2009(04)
  • [5]秸秆养牛项目管理研究[D]. 孙育峰. 天津大学, 2009(12)
  • [6]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D]. 郭波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7]草原红牛GH和GHR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及与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D]. 郝灵慧. 吉林大学, 2008(11)
  • [8]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 邹家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2)
  • [9]奶牛胚胎移植相关技术研究[D]. 梅冬林. 延边大学, 2006(12)
  • [10]酵母培养物和颗粒精料对荷斯坦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D]. 闫晓刚. 吉林农业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吉林省黑化奶牛现状及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