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释融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敦煌,人生哲学,《二十四孝》,儒释伦理
儒释融通论文文献综述
买小英[1](2019)在《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与外来佛教哲学思想的相互融通构成了敦煌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内涵,并在敦煌文献与石窟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以敦煌文书S.3728《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作为儒释融通的典型文本示例,分析古代敦煌地区流传的《二十四孝》《孝子传》《孝经》等版本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同中原地区流传版本之间同根同源的关系,体现出儒家伦理和佛教伦理在发展过程中的融汇与贯通。(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9年01期)
杨小华,彭蓝君[2](2018)在《理解与融通:《牟子理惑论》中儒释道叁教会通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进行调和与融通,最终形成了叁教合一的文化格局。《牟子理惑论》对于反映早期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佛教在中国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义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系统介绍佛教的基本要素、佛教与儒家纲常名教关系以及佛道思想的同一性与分歧等问题,对儒释道叁教会通与调适的路径进行了思维尝试和理论探索,这对于当前多元化局面下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郭继民[3](2017)在《王阳明学说融通儒释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天泉证道时,曾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之“四句”,可谓概括其平生之所学。虽短短四句,却意蕴丰厚,一则其融通儒释道叁家之精义,二则其弘扬并拓展原始儒家 (即孔孟)之深蕴,叁则其凸显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宗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7-11)
韩添任[4](2013)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兼论现代设计理念与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现代设计艺术无论是理念、思想,还是理论与手段,包括教育,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和科技更新的过程和发展而来的。自20世纪初,现代设计在德国出现以来,其理念与思想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历程。今天,设计无所不在,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甚至设计本身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设计的根本就是合理"等观念已然深入当代人的观念和行为之中。现代设计在中国仍然是舶来品,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还不成熟,其设计思想、理念、创作手段仍是沿袭西方。而在西方设计界,已经有智者对现(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3年10期)
左志南[5](2011)在《论黄庭坚融通儒释的修养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临济宗黄龙派门人的黄庭坚,其颇具探索、践行禅学修养的自觉意识,其禅学修养路径是通过反观自身以明了自身本有之真如自性,然后通过对此真如自性的护持,最后达到随缘任运之精神境界。这与他身为儒者对儒家修养功夫的阐发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而黄氏有关儒释修养论的探索与阐发,亦对思想界的儒释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后永义[6](2010)在《儒释融通中的寒山子和合思想探究——兼与惠能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寒山子诗作的分析,指出寒山子的大部分禅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是佛教思想与儒家文化的融通。文中从佛性与人性不二的佛性观、禅心与自然不二的自然观、出世与入世不二的解脱观叁个方面对寒山子诗作中的儒释融通特色做了分析。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寒山子诗作的禅理特色,文中将他与惠能做了比较。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对寒山子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文集(2010)》期刊2010-11-13)
吴邦江[7](2008)在《儒释道融通与王维显隐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儒释道的兼收并蓄和化用融通,形成王维特有的人格范式——身心相离、济世忧民、恬淡冲和、天人合一。本文探讨了儒释道叁教对王维的影响。儒教思想始终在王维的思想中处于中轴地位,是现实人格,贯穿于王维一生;佛道思想即便在一段时间或在部分诗歌中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但仅是理想人格,是现实人格暂时隐藏的外在表征,两种人格的时隐时显就是王维人生的本真状态。(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08年06期)
乔宇[8](2008)在《印光的儒释融通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始终与以儒家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互动。近代中国,由于国势颓败、社会动荡,儒释道叁教合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佛教群体中的不少僧人、居士都研读过儒家的经典,并且主张会通儒佛,试图通过改良宗教实践来实现革新现实人生的目标。净土宗第十叁祖印光顺应时势,提倡儒释融通,尝试改良道德,成为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之外的另一股重要的变革思潮,不仅在近代居士佛教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代提倡宗教对话、倡导和谐世界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8年06期)
徐民和[9](1991)在《融通儒释道之滥觞的六朝“格义”——读陈寅恪先生有关中外思想接触史论述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1933年出版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载有陈寅恪先生为此书写的一篇着名审查报告。报告宣示了陈寅恪对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的一些基本论断,也表明了陈寅恪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基本立场。报告劈头即说: 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1991年04期)
儒释融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进行调和与融通,最终形成了叁教合一的文化格局。《牟子理惑论》对于反映早期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佛教在中国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义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系统介绍佛教的基本要素、佛教与儒家纲常名教关系以及佛道思想的同一性与分歧等问题,对儒释道叁教会通与调适的路径进行了思维尝试和理论探索,这对于当前多元化局面下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释融通论文参考文献
[1].买小英.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J].丝绸之路.2019
[2].杨小华,彭蓝君.理解与融通:《牟子理惑论》中儒释道叁教会通管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3].郭继民.王阳明学说融通儒释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4].韩添任.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兼论现代设计理念与儒释道思想的融通[J].文艺争鸣.2013
[5].左志南.论黄庭坚融通儒释的修养理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后永义.儒释融通中的寒山子和合思想探究——兼与惠能之比较[C].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文集(2010).2010
[7].吴邦江.儒释道融通与王维显隐之辨[J].学海.2008
[8].乔宇.印光的儒释融通思想[J].兰州学刊.2008
[9].徐民和.融通儒释道之滥觞的六朝“格义”——读陈寅恪先生有关中外思想接触史论述札记[J].孔子研究.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