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音鉴古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身段谱,表演艺术,《审音鉴古录》
审音鉴古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1](2018)在《《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录表演身段、情态、排场者,称‘身谱’。谱中文词右侧注工尺、板眼,左侧及念白的句逗间,注身段、情态及排场、穿戴者,总名'身宫谱'。"②随着昆曲折子戏的大兴,动作开始有规范可循,身段谱渐出,这些身段谱或为艺人口述,或经文人整理。多为私人所藏,大都以手抄本的面貌出现,或繁或简地记录折子戏的表演范式。现存的昆曲身段谱,相对于流传下来的剧本和曲谱来说,仍显得数量极少,这与昆曲表演艺术的丰厚积淀极不相称。清道光十四年(本文来源于《戏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雪妮[2](2018)在《《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叁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叁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叁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叁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崔璨[3](2018)在《《审音鉴古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审音鉴古录》作为戏曲史上唯一一部涉及演员表演方方面面的折子戏选本,具有独特价值。书中既有对昆剧舞台传统的坚守,又有合理的改编。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以求对《审音鉴古录》进行更全面的审视。本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全面阅读、整理的基础上展开论述:绪论,对选题缘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章,《审音鉴古录》成书研究。考察其成书年代、创作背景、版本、作者,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为理解书中内容奠定基础。第二章,与《六十种曲》中相同出目的比较研究。将全本戏与折子戏进行比较,从精简情节、念白处理、角色分工等方面考察折子戏为了适应舞台演出所作的改动,以了解文学本和演出本之间的差异。第叁章,与《缀白裘》中相同出目的比较研究。本章从文本和舞台演出两方面进行论述,笔者发现二者虽为同时代的演出本,但并不完全雷同,可见舞台演出形态始终处于变化中,也反映出观众喜好的变迁。第四章,《审音鉴古录》中的表演特色。《审音鉴古录》把不同人物在不同情绪下的形态描摹的细致入微,凝练有特点;书中的表演要求既有助于演员准确的塑造人物,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表演;下场方式的灵活处理使演出生动多姿。第五章,《审音鉴古录》图像研究。首先,书中插图除了可以直观地展现文本信息外,图中人物神态的定格,还可以使受众细细品味人物的静态美,而几幅以景压人的插图又集中展现了大场面的独特美。其次,简短的插图题词既可以解释插图,又是主人公心声的表达,也可以升华主题。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使学界对《审音鉴古录》的研究更进一步。(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杨秋红[4](2016)在《《审音鉴古录》的选本特点和昆剧史价值——以《南西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审音鉴古录》的选本特点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舞台艺术极为精严;二是雅俗处理自有法度,人物定位、科诨处理俗化。其表演艺术成就是昆剧"乾嘉传统"的高度体现,某些庸俗内容为历史局限性所在。在花雅之争背景下,《审》本昆剧俗化是历史的必然。今天我们继承昆剧遗产,必须重视《审》本的身宫谱价值,但对其俗化内容也要有所鉴别,对其以雅俗共赏为目标探索通俗化的审美追求,应继承和发扬。(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16年02期)
冯王玺[5](2016)在《清代戏曲选本中的“导演意识”——以《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中的《琵琶记》折子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导演"一词虽起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就已经存在"导演意识"了。本文试以《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中的《琵琶记》的为例,从剧本改编、舞台表演以及舞台提示叁个层面来分析清代戏曲选本中的"导演意识",以期为后世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6年02期)
张方圆[6](2015)在《《南西厢记》折子戏选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折子戏”,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存在方式。它既是一种戏曲文本的形式,又是一种舞台演出的方式。明万历年间《南西厢记》折子戏演出出现并很快形成风气,至明末清初折子戏逐渐取代全本戏成为《南西厢记》舞台演出的主要形式。戏曲选本是舞台演出的缩影和反映,明清时期刊行的大量的戏曲选本都选录了《南西厢记》折子戏。在《南西厢记》众多的折子戏选本中,乾隆年间的钱编《缀白裘》和乾隆嘉庆年间的《审音鉴古录》最具有代表性。本文梳理了《南西厢记》折子戏舞台演出情形,重点探讨了《缀白裘》、《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折子戏的演出、演变情况。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南西厢记》折子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折子戏选本的概念做了界定。本文第一章对明清《南西厢记》的演出情形作了概述。首先对《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歧路灯》四部明清小说中关于《南西厢记》的演出资料进行了梳理;其次整理了明清文人笔记、日记关于《南西厢记》家乐、宫廷、专业演员演出的记载;最后从折子戏选本中考察《南西厢记》折子戏的选录情况。本文第二章主要探讨《缀白裘》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缀白裘》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六十种曲》和《缀白裘》中所选《南西厢记》的相同出目,就标目、脚色行当、用曲、唱词唱法、宾白与剧情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比较,通过比较,动态的展现了《缀白裘》各集所选《南西厢记》的演出、演变情况。本文第叁章主要探讨《审音鉴古录》中的《南西厢记》折子戏。首先介绍了《审音鉴古录》中《南西厢记》的基本情况;其次对《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中所选《南西厢记》相同出目(《游殿》、《惠明》、《佳期》、《拷红》、《长亭》)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作为导演台本的《审音鉴古录》在脚色安排、用曲唱法、念白设计等方面的特色。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简要的归纳。(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春林[7](2015)在《清《审音鉴古录》版画插图的戏剧化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审音鉴古录》(后文简称《审》)为戏曲剧本选集,与其他选本不同,此书在唱词、念白、注释、音释等方面考虑到演出需要,大量的舞台提示成为它的重要特色。每出戏的戏文前绘制一幅对页连式插图,按内容所作插图计65幅,每幅插图分左右两页,组成连续画面。琴隐翁序中日此书"萃叁长于一遍,庶乎氍毹之上无虑周郎之顾矣"。~1《审》版插图不仅注重故事情节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15年02期)
杨玉[8](2014)在《论《审音鉴古录》对角色创造的理论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审音鉴古录》是清中叶的昆曲舞台演出本,它采用批语的形式对昆曲舞台演出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鉴定:从《审音鉴古录》对脚色的标注上可看出"副"的衍变脉络,以及"小旦"、"贴旦"非"旦之副席"而有其独特地位;穿戴方面,《审音鉴古录》依照古例、剧情、习俗等确立规范,同时提供权宜方案;通过唱、做、配合等舞台表演的详细描绘,《审音鉴古录》为后人生动展现清中叶昆曲的场上景况。(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4年09期)
刘庆[9](2012)在《《审音鉴古录》和《缀白裘》中《牡丹亭》演出形态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牡丹亭》的舞台演出与其文学本之间存在差异是事实。同样,它的舞台演出形态本身也始终处于变化中,并不完全雷同。通过检视《审音鉴古录》和《缀白裘》这两个清代中晚期的舞台演出记录本,可以发现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念白处理、动作设计、情节铺叙等多个方面。仔细分析舞台实践者们的改编技巧,有助于了解《牡丹亭》舞台演出流动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戏班和演员从剧场效果出发经营剧目所作的努力。(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2年06期)
赵倩[10](2012)在《《审音鉴古录》中的昆剧舞台艺术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昆剧发展到清代,折子戏的表演模式逐渐形成,演出的精简为艺人演技的提高提供了契机。当表演的体制和内容趋于定型,记录表演的身段谱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身段谱注有砌末、穿戴服饰、身段、表情、舞台调度、锣经,为昔时艺人自备或授艺所用。目前可知的着名的身段谱主要有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昆曲身段谱》甲乙两编共十五册,和清代昆剧身宫谱选集《审音鉴古录》。而《审音鉴古录》是目前唯一出版的身宫谱选集。《审音鉴古录》收录了昆曲折子戏六十六出(实为六十五出),其中《琵琶记》十六出、《荆钗记》八出、《红梨记》六出、《儿孙福》四出、《长生殿》六出、《牡丹亭》十出(《堆花》一出有目无文,实为九出)、《西厢记》六出、《鸣凤记》四出、《铁冠图》六出。据考证,该书当成书于1782年之前,现流行的《审音鉴古录》为道光十四年东乡王继善补定的原刊本,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都是以此本影印出版,书中有琴隐翁序,称此书是王继善从京师“辗转购得原版,携归江南”,稍加补订刊印的。《审音鉴古录》与其他昆剧选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对人物的穿关、砌末,演员的唱念表演和场面调度都做了详细的提示。笔者认为它是一本“昆剧舞台艺术的教科书”,起着匡正时弊的作用。书中折射出作者的昆剧舞台艺术观,而其中蕴含的舞台艺术理论对现代的昆剧艺术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此,笔者分穿关砌末艺术论,演员表演艺术论和场面调度艺术论叁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第一部分,笔者将文本中记载的演员穿关、舞台砌末与明代生活服饰,当时舞台上流行的某些穿戴、砌末进行对比,概括出穿关、砌末当与人物、剧情相统一,穿戴色彩追求整体和谐,穿关砌末务求简约的舞台原则。第二部分论述了舞台艺术的根本,即演员的表演艺术。演员的唱念身段必须有法可依,这所依之法分别为表演有程式、唱做合一、务求圆曲。而在人物塑造上当以表现人物神韵为最高标准,包括对人物基调的把握、对生活真实的遵循、对人物情绪的体现。第叁部分为舞台调度艺术论,笔者从场上配合、空间调度和情节调度叁方面来论述作者在书中暗含的舞台调度理论。(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审音鉴古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音鉴古录》(以下简称《审》)是清中叶的昆剧折子戏选本,全书共刊选《琵琶记》、《荆钗记》、《红梨记》、《儿孙福》、《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鸣凤记》、《铁冠图》九部剧中的六十六出折子戏(实为六十五出)。《审》作为舞台演出本,又具有“导演脚本”的性质,蕴含着全面丰富的戏曲导演艺术。本文主要从“导演与剧本”,“导演与演员”,“导演与舞台”叁个角度对《审》中的导演艺术进行阐发。第一章“导演与剧本”,从选择剧本和修改剧本两个角度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从选剧方面来看,《审》选择的大多是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经典剧目,以及当时舞台上流行的出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考虑观众的结果。从改剧方面来看,《审》主要采取增、删、改、分、挪等形式对剧本进行修改,这些改编或推动剧情,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升华主题思想。《审》的改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穿插互动、增加人物、细化礼仪。同时,编者不厌其烦地增加通传、会面、见礼等情节,也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那就是将舞台表演作为维护和宣传封建等级尊卑秩序的工具。第二章“导演与演员”主要从《审》中的“唱念提示”,“身段提示”,以及“人物形象、气质提示”叁个角度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导演”通过提示演员的唱、念、做、打,或表现人物身心状况,或突出人物性格。总之,《审》的这些提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演员创造人物形象。第叁章“导演与舞台”主要从这叁个角度出发,分为四小节对《审》的导演艺术进行分析。《审》的导演艺术在服装上主要体现为运用服装来表现人物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气质;在道具上突出地表现为利用道具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服装和道具都是导演用来创造人物的重要工具。舞台音响,作为戏曲中并不常用的辅助性元素,在《审》中也被导演灵活地运用来配合剧情,创造舞台氛围。舞台调度,是为导演创造舞台演出的主要手段,《审》的导演艺术在舞台调度方面可谓是大放异彩,或描摹剧情时空,或揭示人物关系,或强调重点场面,或推动故事情节,或追求画面和谐。《审音鉴古录》中的导演艺术不仅反映了编者个人的导演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昆剧折子戏乃至中国古典戏曲的导演艺术成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音鉴古录论文参考文献
[1].李阳.《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J].戏曲研究.2018
[2].李雪妮.《审音鉴古录》中的戏曲导演艺术[D].深圳大学.2018
[3].崔璨.《审音鉴古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4].杨秋红.《审音鉴古录》的选本特点和昆剧史价值——以《南西厢》为例[J].戏曲艺术.2016
[5].冯王玺.清代戏曲选本中的“导演意识”——以《缀白裘》和《审音鉴古录》中的《琵琶记》折子戏为例[J].四川戏剧.2016
[6].张方圆.《南西厢记》折子戏选本研究[D].河南大学.2015
[7].李春林.清《审音鉴古录》版画插图的戏剧化表现[J].上海戏剧.2015
[8].杨玉.论《审音鉴古录》对角色创造的理论阐释[J].艺海.2014
[9].刘庆.《审音鉴古录》和《缀白裘》中《牡丹亭》演出形态的差异[J].戏剧艺术.2012
[10].赵倩.《审音鉴古录》中的昆剧舞台艺术论[D].南京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