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610036)
【摘要】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服务对女性有效避孕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流产女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流产后关爱服务护理。结果:观察组流产知识及避孕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产后关爱服务能有效树立女性的避孕意识。
【关键词】流产后关爱服务;女性避孕;影响
【中图分类号】R71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102-02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theeffectivecontraceptionafterabortioncareservicesforwomen.Methods124casesofabortionwomenaccordingtorandomnumbertablemethodispidedintotwogroups,each62cases;Controlgroupgivenroutinenursing,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anabortionafternursingcareservice.ResultsAbortionandcontraceptionknowledgescor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Afterabortioncarecaneffectivelysetuptheconsciousnessofwomen'scontraceptive.
【Keywords】Afterabortioncareservices;Womencontraception;Influences
流产后关爱服务,英文简称PAC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流产后生殖健康综合服务、流产后社区服务、流产后咨询服务、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及流产并发症医疗服务,其服务目标为利用服务活动面向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宣传流产知识、避孕知识及避孕方法,现已纳入标准化医疗服务流程[1]。同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次现已超过1200万,并且重复流产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人工流产极易引发不孕不育等妇科问题,还直接威胁女性的生理安全。为了做好流产知识及避孕知识的宣传工作,我国已全面发起PAC公益项目,逐步构建标准、健全、完善的流产后关爱服务模式,降低人工流产对于女性的伤害[2]。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流产后关爱服务对女性有效避孕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治疗的124例流产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2例。其中,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女62例,年龄最大者43岁,最小者23岁,平均年龄为(27.1±3.3)岁,平均妊娠周期(6.9±1.9)周;②观察组:女62例,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为(26.6±3.8)岁,平均妊娠周期(6.5±1.8)周。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基本无差异(P>0.05),有可比意义。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
1.2服务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流产后关爱服务护理,即:(1)入院教育;我国大部分女性患者缺乏流产及避孕知识或不熟悉就医环境,极易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讲解管理制度,保持病房内安静整洁,控制室内温度及湿度,保证设备处于应急状态。(2)心理干预;一部分女性患者受未婚先孕的折磨,心理状态悲观,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治疗依从度差,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正确认识流产手术,缓解患者的紧张感,增强患者的依从度。(3)避孕普及;护理人员“一对一”全面评估患者流产知识、避孕知识及避孕方法的了解程度,掌握患者的基本概况,例如:常用避孕方法、流产史及婚育史等信息,有助于找出患者避孕失败的原因,纠正患者避孕知识的认识误区。同时,护理人员详细告知人工流产对人体的伤害,特别是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促使患者从根源上认识到流产后采取避孕措施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分析各类避孕方法的优劣,进一步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例如:宫内节育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及避孕套等。其中,宫内节育器,适用于人工流产后患者不存在生殖道损伤、残留及感染的情况,属于高效避孕方法;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英文简称COC,不仅不存在传统避孕药增重的副作用,避孕效果良好,还能减轻经期综合征,属于高效、安全、女性自主控制的避孕方法,能有效避免宫腔粘连,减少盆腔炎的发生率;避孕套主要适用于无法放置宫内节育器及无法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物的患者。(4)出院指导;手术结束后,禁止患者手术2小时内下地活动,多卧床多休息,建议少食多餐,适宜食用易消化、低脂肪及高蛋白的食物,制定作息时间表,保证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医院可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讲解女性生殖系统的基础知识,播放女性生殖系统的视频,完成健康知识教育,真实展现受孕及分娩的过程,了解避孕的原理,并展示避孕用具,发放宣传手册,做好出院前生活指导工作。
1.3判定标准
按我院自行研发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统计两组患者的流产知识及避孕知识的评分,并开展为期6个月的重复流产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重复流产人数[3]。其中,评分满分为10分,评分越高,知识普及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x-±s)为计量资料,2组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2组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流产知识及避孕知识的评分对比
经对比分析后,对照组流产知识(2.1±0.3)分,避孕知识(2.2±0.5)分;观察组流产知识(5.5±0.7)分,避孕知识(5.8±0.8)分。观察组的流产知识及避孕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重复流产人数的对比
经半年随访后,对照组重复流产21例,重复流产率为34.43%;观察组重复流产10例,重复流产率为16.39%。观察组患者的重复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次现已超过1200万,并且重复流产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流产率高,重复流产率高,高危流产率高。人工流产不仅极易引发女性继发性不孕、子宫内膜异位、子宫穿孔及月经失调等并发症,还给予女性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未婚先孕的女性[4]。因此,设立流产后关爱服务门诊,组建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最大限度减少女性流产的发生率,为女性的心理健康及生殖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流产后关爱服务,英文简称PAC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流产后生殖健康综合服务、流产后社区服务、流产后咨询服务、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及流产并发症医疗服务,其服务目标为利用服务活动面向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宣传流产知识、避孕知识及避孕方法,现已纳入标准化医疗服务流程。从PAC服务体系的角度来看,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具备显著价值作用。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英文简称PAFPS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树立避孕意识、选择避孕方法、落实避孕措施及使用避孕产品。截止2016年,全球已超过55个国家先后开展流产后服务关爱项目[5]。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实行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国家不仅人工流产率降低超过25%以上,还明显减少重复流产率,促使经历流产手术的女性选择正确的避孕方式,避免重复流产所造成的伤害。
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不仅坚持坚持以患者为主体的原则,以基础护理为依托,实行护理责任制,还设立“一对一”专属空间,用于咨询避孕及人工流产的知识,为女性提供人性化保健服务,即讲解受孕原理,做好流产后的生活指导工作,找出女性意外妊娠的原因,帮助女性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鼓励夫妻双方重视避孕环节,有利于落实避孕措施,避免造成女性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的发生率及重复流产的发生率,进一步确保每一位女性了解人工流产对于身体的伤害。其中,“以患者为主体”的原则指护理人员以医疗行为及思想观念为切入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制定具体的服务方案,控制服务的成本投入,提高服务的质量,优化服务流程,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最终目标。
同时,相较于常规护理,流产后关爱服务是一项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及预见性的护理过程,患者明确自身的护理目标,积极参与护理过程,不仅能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度,帮助患者走出流产阴影,还能显著降低手术意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机体恢复,逐步形成主动参与及主动护理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完成流产知识、避孕知识及避孕方法的宣传。
综上所述:在护理流产女性的过程中,实行流产后关爱服务护理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普及流产知识及避孕知识,降低重复流产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施静芳.流产后关爱服务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心理和术后即时避孕的影响[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01(34):38-40.
[2]金新丽,方力争,蒋明娟,钱国芬,郭晓娟.流产后关爱服务在基层医院人工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5,06(13):976-978.
[3]朱恩薇,陈琳,周琦.流产后关爱服务对女性有效避孕的干预价值评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2(09):168.
[4]王丽娜.流产后关爱(PAC)咨询护士主导的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对女性有效避孕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2(15):283.
[5]金美玉,刘亚芳.流产后关爱服务对女性人工流产后有效避孕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6,03(24):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