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横向厚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强钢,冷轧,热轧,厚度控制
横向厚差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梅,熊伟[1](2018)在《提高超高强钢横向厚差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座椅滑轨为代表的超高强钢产品有较高的厚度精度要求,目前只能通过加大钢带头尾和边部剪切量来满足用户对同板差的要求。在深入研究超高强钢冷热轧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冷轧工序开展并实施单机架轧制模型研究和新弯辊窜动综合控制,热轧工序开展提升卷取温度、控制凸度楔形等工作。实施效果表明,超高强钢厚度控制精度明显提高,钢带头尾和边部剪切量降低17%,产品的成材率提高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1)
戴竞舸[2](2018)在《UCM轧机横向厚差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厂镀锡板五机架冷连轧UCM轧机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六辊轧机辊系与轧件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在分析该冷连轧机组带钢横向厚差控制功能的基础上,研制了新的中间辊端部辊形,并配合中间辊窜辊位置来拓展该机组横向厚差的控制能力。生产应用实践表明,新中间辊端部辊形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超厚规格(h>1.0 mm)横向厚差(凸度)由原来平均42.3μm降至平均25.2μm,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宝钢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宋蕾,沈明钢,杨利坡,王军生,陈雪波[3](2015)在《横向厚差与宽厚比对冷轧带钢临界失稳板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秒流量相等的体积不变条件和弹性薄板稳定性理论,推导了理想条件和实际工况下冷轧带钢横向厚差、宽厚比与板形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各因素对临界失稳板形的综合影响规律。参考理想条件下横向厚差与板形的基本关系,建立实际工况下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0.3mm以下厚度薄带的横向厚差变化量对板形的影响明显;根据弹性薄板稳定性模型,分析横向厚差和宽厚比对临界失稳板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轧带钢的宽厚比大于3000时,临界失稳应力明显减小。通过实测1450六辊冷轧机的两卷典型带钢横向厚差,得到在生产不同宽厚比的超薄规格带钢时,需要根据入口带钢的横向厚差,调整负载辊缝形状,以保证出口带钢的横向厚差变化量满足板形不失稳条件,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板形。(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清东,张晓峰,文杰[4](2013)在《薄带钢冷连轧横向厚差控制理论及DI材横向厚差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软质、宽幅、薄带钢冷连轧过程横向厚差(凸度和边降两个指标描述)的生成与控制问题,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冷连轧过程辊系-轧件一体化仿真模型,定义用以反映冷连轧各个机架对成品带钢横向厚差控制的贡献大小的指标——横向厚差控制权重,深入研究冷连轧过程带钢横向厚差的生成、遗传规律和其中凸度与边降的相互耦合影响,探索研究软质薄带钢冷连轧过程中横向厚差控制策略及针对DI材的横向厚差控制技术。仿真研究发现,冷连轧机的前两个机架具有远高于其他机架的横向厚差控制权重,是连轧机组中最适于也最有效的控制横向厚差的机架;一般地,第1机架的权重大于第2机架,但带钢材质越软、厚度越薄,第2机架的权重越大,尤其对于极薄且软的带钢,第2机架可以具有大于第1机架的权重;冷连轧过程中通过板形调控机构调控横向厚差时,各机架处带钢边降与凸度的耦合程度从第1架到第5架逐步提高。结合仿真分析结果,研究提出针对国内某1420冷连轧机的DI材横向厚差控制的总体策略和系列技术,并在生产试验后投入长期稳定使用,使该机组的DI材横向厚差控制精度合格率从过去的76.25%提高至92.10%。(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24期)
徐江华,李山青[5](2013)在《DI材横向厚差自动控制算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DI材是宝钢的重要产品,主要用于碳酸饮料罐和啤酒罐。DI材沿宽度方向的厚度均匀性要求十分严格。为了减少DI材的横向厚差,开发了横向厚差自动控制系统并应用在某冷连轧机上。该控制系统使用了基于鲁棒性能指标(robustness specification)的横向厚差自动控制算法,从而使厚度0.229 mm以下的DI材的横向厚差被控制在±4μm以内。(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13年04期)
李广林,马家骥,王路兵,赵运攀,张广治[6](2012)在《UCMW轧机横向厚差控制策略的研究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横向厚度差是电工钢产品的关键板形指标。分析了迁钢1450UCMW轧机原有边降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带钢横向厚差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原有控制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增加边降区域多点评估和控制功能,缩短了边降陡降区的宽度,提高了系统成材率;通过将原有刚性边降控制策略优化为柔性边降控制策略,将原有的两机架控制拓展为叁机架控制,并合理分配各机架的边降控制负荷和分量,在大幅度提高了横向厚差质量水平的同时,有效改善了轧制稳定性。通过对边降控制的系统优化,该机组对带钢横向厚差的控制能力得以显着提升,头尾超差长度由原来的110m缩短为约50m,全长横向厚差优等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87%。(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许百胜[7](2012)在《熔断器用高纯锡带的研制及横向厚差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替代进口材料,保证熔断器用高纯锡带轧制过程中的公差,研究了轧制工艺。采用圆弧高度h≤1/2成品公差值的鼓形工作辊进行轧制,所制的成品带满足了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加工》期刊2012年02期)
何安瑞,邵健,孙文权,管长林,王宗明[8](2011)在《工序间硅钢横向厚差的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钢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功能材料,对横向厚差的要求高,目前很多生产企业不能满足下游用户的要求。根据工艺设备特点及硅钢轧制的变形规律,制定了热轧工序硅钢目标凸度的控制范围。从变形仿真和生产实验两方面分析了冷轧机的中间辊窜辊对横向厚差的影响,并提出了硅钢轧制的合适窜辊位置。开发了用于四机架冷连轧第1机架的一端带特殊曲线的锥形工作辊,并用于工业生产,验证了其对横向厚差的控制效果。通过热轧、冷轧工序的协调控制,硅钢的横向厚差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小于等于10μm的比例达到99%,横向厚差的均值小于5μm。(本文来源于《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6)
何安瑞,邵健,孙文权,管长林,王宗明[9](2011)在《工序间硅钢横向厚差的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钢是一种高附加值的功能材料,对横向厚差的要求高,目前很多生产企业不能满足下游用户的要求。根据工艺设备特点及硅钢轧制的变形规律,制定了热轧工序硅钢目标凸度的控制范围。从变形仿真和生产实验两方面分析了冷轧机的中间辊窜辊对横向厚差的影响,并提出了硅钢轧制的合适窜辊位置。开发了用于四机架冷连轧第1机架的一端带特殊曲线的锥形工作辊,并用于工业生产,验证了其对横向厚差的控制效果。通过热轧、冷轧工序的协调控制,硅钢的横向厚差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小于等于10μm的比例达到99%,横向厚差的均值小于5μm。(本文来源于《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大会报告与分会场特邀报告)》期刊2011-10-26)
何安瑞,邵健,孙文权,管长林,沈新玉[10](2011)在《冷轧无取向硅钢横向厚差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轧中中低牌号的无取向硅钢多采用万能凸度轧机(Universal crown mill,UCM)生产,其板形好坏受制于UCM轧机板形调节手段的协调使用。为掌握UCM轧机的板形控制特点,建立基于二维变厚度有限元的辊系弹性变形和基于叁维差分的轧件塑性变形的六辊轧机耦合模型,对UCM轧机的板形调控性能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工作辊和中间辊弯辊、中间辊窜辊的调控功效、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可用指导生产的板形控制策略,指出UCM轧机在横向厚差控制方面的不足。针对工业生产中UCM轧机轧制无取向硅钢横向厚差大的问题,在大量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开发具有高次曲线函数的边部变凸度(Edge variable crown,EVC)的工作辊。采用该工作辊后,各种品种的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不大于10μm的百分比由24%提高到99%,横向厚差的均值小于6μm,远小于之前的13μm。(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横向厚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厂镀锡板五机架冷连轧UCM轧机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六辊轧机辊系与轧件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在分析该冷连轧机组带钢横向厚差控制功能的基础上,研制了新的中间辊端部辊形,并配合中间辊窜辊位置来拓展该机组横向厚差的控制能力。生产应用实践表明,新中间辊端部辊形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超厚规格(h>1.0 mm)横向厚差(凸度)由原来平均42.3μm降至平均25.2μm,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横向厚差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梅,熊伟.提高超高强钢横向厚差控制策略[C].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2].戴竞舸.UCM轧机横向厚差控制技术[J].宝钢技术.2018
[3].宋蕾,沈明钢,杨利坡,王军生,陈雪波.横向厚差与宽厚比对冷轧带钢临界失稳板形的影响[J].塑性工程学报.2015
[4].张清东,张晓峰,文杰.薄带钢冷连轧横向厚差控制理论及DI材横向厚差控制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3
[5].徐江华,李山青.DI材横向厚差自动控制算法及其应用[J].上海金属.2013
[6].李广林,马家骥,王路兵,赵运攀,张广治.UCMW轧机横向厚差控制策略的研究与优化[J].钢铁研究学报.2012
[7].许百胜.熔断器用高纯锡带的研制及横向厚差控制[J].有色金属加工.2012
[8].何安瑞,邵健,孙文权,管长林,王宗明.工序间硅钢横向厚差的协调控制[C].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011
[9].何安瑞,邵健,孙文权,管长林,王宗明.工序间硅钢横向厚差的协调控制[C].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大会报告与分会场特邀报告).2011
[10].何安瑞,邵健,孙文权,管长林,沈新玉.冷轧无取向硅钢横向厚差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