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流体力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值模拟,绿地空间布局,ENVI-met,城市热环境
磁流体力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芹,郑伯红,余翰武[1](2019)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绿地空间布局热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构建案例地区典型建筑组团,提取量变因子"绿地面积、绿地空间格局、绿地与风的耦合关系",数值模拟分析基于规划设计角度的绿地空间布局热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地率控制20%~35%是现实可行的;绿地的均衡分散式布局的热环境效应优于部分集中式;绿地与风的耦合关系会带来最大强度的热环境效应。(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江泽方[2](2019)在《相对论流体力学中含纵向加速流效应的解析解及其在RHIC以及LHC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是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及其物理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提供了一个核子碰撞形成热密介质及介质演化的简单时空图像,它使得人们在无需任何微观模型的细节下就能描述介质膨胀的各个阶段:从初始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形成,介质膨胀中的热力学演化,一直到最后的后冷冻强子化逸出等等。相对论流体力学解析解及大量的理论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观测量来研究QGP的运动特性和行为,特别是诸如粘滞作用,集体流效应,介质与喷注相互作用等等。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自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叶发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相对论流体力学中含纵向加速流行为(longitudinal accelerated flow)的演化过程及理论模型发展。通过在一个可以计算固有加速度的坐标系(或称之为Rindler coordinate)中求解流体力学守恒方程,利用不同的速度场假设,得到多个新的含纵向加速流行为的解析解和微扰解。利用这些包含了纵向加速流行为的解,结合Cooper-Frye冻结条件,本文推导得到了多个关于末态粒子多重数的分布谱,并将其中的赝快谱与RHIC和LHC能区不同核-核碰撞以及核子-核子(p+p)碰撞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QGP的非匀速演化和粘滞性与粒子末态分布谱的深刻联系。使用相对论理想流体力学的CNC(Csorgo-Nagy-Csanad)解析解和Buda-Lund粒子分布模型,我们估算了 QGP介质演化初期热力学量大小。对比经典的Bjorken初态能量密度估计模型,我们讨论了纵向加速流存在情形下对介质热力学演化中初始体积,热力学演化以及流体元快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流体膨胀中存在纵向加速流效应,STAR/PHENIX以及ALICE利用Bjorken模型进行的初态能量密度估计会略小于不考虑纵向加速流效应的结果。这些关于初态热力学估计的结果与修正模式还需要与更精确的Latttice QCD结果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确定。CNC模型所需要的状态方程比较特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采用CNC模型中利用泰勒展开方式处理微分方程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我们首次发现的满足一般性状态方程、含所谓“冲击波”特征、在有限中心快度区域有效的CKCJ(Csorgo-Kasza-Csanad-Jiang)解析解。利用这个新的精确解,我们分析了LHC能区质子-质子碰撞末态产物赝快度分布谱。在小系统中,是否具备形成了QGP的条件仍然富有争议且充满了未知性,这里我们的结果仅仅从能动量守恒和流体力学方向给出了理论-实验对比。通过对比两种含纵向流行为的解析解结构发现,CNC解析解实际上是CKCJ精确解解的特殊情况之一,并且CKCJ模型计算得到的末态谱对状态方程的依赖程度与CNC模型中采用的状态方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在CKCJ理想流体力学模型解的基础上,我们还求解了含有Navier-Stokes近似的相对论粘滞流体力学方程,得到了一个可以讨论粘滞性和纵向加速流效应的微扰解。研究这个微扰解,我们发现这个解可以有效分析介质中同时存在纵向含加速度效应与粘滞效应时的演化行为,特别是观测到介质的热力学演化会受到这两种完全作用的相互影响(加速效应会加快介质热力学演化,粘滞效应会减缓介质热力学演化)。粘滞效应的影响和纵向加速流的影响最终在最终的末态产额分布上体现出了不同。利用这个微扰解,我们还推导出了末态带电粒子多重数的横动量谱,快度谱以及赝快度谱。利用得到的含粘滞流体力学模型,我们成功描述了 RHIC以及LHC上最中心碰撞的实验结果。通过对目前RHIC以及LHC实验上的Cu+Cu,Au+Au,Pb+Pb,Xe+Xe赝快度分布结果进行分析,本文给出了一个对于纵向流效应的简单描述模型。同时,由于一阶粘滞的微扰近似做法是一个长程有效理论,我们在文中还给出了含有二阶粘滞(Israel-Stewart)的数值解结果。基于纵向速度扰动提出的微扰法也可以被认为是对相对论情形下流体力学方程的一种近似求解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到其它包含了纵向加速流及其它效应的模型中去。在以上已发表的流体力学工作基础上,在第五章中给出了我们目前对叁个新方向的研究结果,分别是含粘滞的哈勃型流精确解与数值解,快部分子在介质中传播行为,以及含横向均匀磁场的流体力学精确解(数值解)。这些课题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以及相对论流体力学研究领域的认知。(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文艳[3](2018)在《基于流体力学原理的液化边坡流滑推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震害调查资料表明地震作用下饱和砂土液化引起地基发生横向大位移是桩基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传统的固体力学方法,该方法将液化土体视为弹塑性地基模型,并不能准确地描述运动中的液化土体对桩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液化场地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新西兰地震中受损的Dallington桥为工程研究背景,通过相似比设计进行倾斜液化场地的桥梁桩振动台试验,并利用ADINA数值计算平台,将液化后土体视为非牛顿流体,利用流固耦合的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单桩与桥梁桩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从试验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着手,探究边坡液化流滑对桩产生的动力响应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进行了可液化倾斜场地桥梁桩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小震和大震作用下液化地基土的动力响应规律和桥梁桩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总结了倾斜液化场地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结构的动应变和动土压力反应特征,并进行了破坏机理的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倾斜场地坡面倾角的大小对表层土的流滑具有重要影响;倾斜坡面流滑阶段桩侧土压力反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液化后砂土具有流动性,土体发生横向位移对桩产生的推动效应,造成了结构的严重破坏;大震作用下,结构破坏形式与原型场地一致,可见桥台与桥面连接部位为结构的最薄弱环节,即使是整体式桥梁结构仍要引起重视。(2)简要介绍了不可压缩黏性流体和线弹性固体之间的叁维动力耦合基本理论。将拉格朗日—欧拉(ALE)描述引入到流体的Navier-Stokes方程中,建立了ALE描述下的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固体域涉及小应变大位移属于几何非线性问题,采用T.L.格式建立关于位移增量的方程组,利用虚位移原理进行有限元方程的离散;流体域选取压力和速度的插值基函数,获得了ALE有限元数值离散方程,最后运用同步求解法得到系统的流固耦合方程。(3)根据流固耦合基本理论,首先建立了可液化倾斜场地端承单桩的数值模型,探讨了桩基在长径比、桩顶惯性力、桩端嵌固条件影响因素下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在桩顶加速度、桩身应变、桩身变形上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其次进行了可液化倾斜场地桥梁桩结构的数值计算,分析了桥梁结构在倾斜液化场地中的动力耦合效应,总结了结构的加速度分布规律和沿桩身位移的变化规律,最后将地基土加速度反应规律、土压力反应特征及桩身应变分布规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验证了试验方案的合理性和数值计算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陆建飞,朱晓冬,周恩全,左熹,王炳辉[4](2018)在《基于流体力学方法的液化后砂土流滑推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中的流体体积(VOF)方法和固体力学中的有限元法,对液化后砂土流滑的推桩效应进行研究.将液化后砂土分别视为牛顿流体和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将单桩视为线弹性结构,分析了牛顿流体黏度、非牛顿流体稠度系数和流动指数对推桩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液化后砂土视为牛顿流体,则距离桩顶越近,桩身位移越大,距离桩底越近,桩身应力就越大;随着液化后砂土黏度的增大,桩身位移和应力也越大,曲线间差距则越来越小;将液化后砂土视为剪切稀化流体,沿桩身的响应规律与牛顿流体一致;稠度系数和流动指数的变化只会影响桩身位移和应力数值的变化,对变形方式不会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胡艳婷[5](2018)在《容性耦合氢等离子体放电中电磁效应与电非对称效应的流体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的应用十分广泛,针对大尺寸薄膜沉积和刻蚀工艺,如何能够在对离子通量和离子能量进行独立控制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并获得均匀的等离子体分布,是制约微电子工业发展的关键。研究表明,如果放电由多谐波迭加的电压源共同驱动,通过调节基频和二倍频之间的相位差,可以改变上下极板附近鞘层的对称性,最终引起电非对称效应(electrical asymmetry effect,EAE)。而当高次谐波处于甚高频范围时,尽管可以产生较高密度的等离子体,但在甚高频放电中,容易引起电磁效应,进而影响等离子体的径向均匀性。由此可见,需要深入研究电非对称效应与电磁效应的相互作用,进而优化等离子体工艺过程。本文利用二维流体力学模型,并耦合麦克斯韦方程组,系统地研究了容性耦合氢等离子体中,当放电由多谐波迭加的电压源驱动时,不同放电参数下电磁效应与电非对称效应对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在采用连续的多谐波电压波形(方程(1.1))驱动放电时,随着谐波阶数6)的增大,自偏压(1_((9(8)的幅值随之增大。并且,不同谐波阶数下的自偏压(1_((9(8)随相位角_1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变化周期从π变为2π。此外,在同一谐波阶数下,自偏压(1_((9(8)随不同倍频相位角_(9))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在利用最高倍频相位角_(6))进行调节时,自偏压的变化幅度会减小。(2)在采用不连续的多谐波电压波形(基频、二倍频及最高倍频迭加,方程(3.5))驱动放电时,自偏压(1_((9(8)随相位角_1的变化趋势与6)=2时的一样,变化周期为π。当增大谐波阶数6)时,自偏压幅值波动较小。在采用基频和最高倍频迭加的电压波形(方程(3.2))驱动放电时,随着谐波阶数6)的增加,自偏压(1_((9(8)的幅值减小,且随相位角_1的变化趋势发生变化。(3)在采用连续的多谐波电压波形(方程(1.1))驱动放电时,当基频频率为13.56 MHz,电压幅值(1_0=100 V,气压为200 mTorr,相位角_1=180°时,等离子体的径向均匀性最好。且在一个周期内,轴向功率密度有叁个正向峰值,这导致在同样的位置出现大量的电离过程。在周期结束时刻,径向功率密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并且该峰值在相位角_1=180°时最低,这表明通过调节谐波间的相位角,可以改善等离子体的径向均匀性。但是,在不同的放电参数下,该调节作用的强弱是不同的。当电压幅值(1_0增大时,调节作用增强;随着放电气压的增大,调节作用减弱;基频频率增大时,调节作用减弱。(4)在采用多谐波迭加的电压波形驱动放电时,改变电压幅值的比值,或者直接采用不同的电压波形,均会显着影响等离子体的径向均匀性。但在改变电压波形的优化结构后,自偏压(1_((9(8)的幅值会减小,且当基频频率增大时,等离子体的径向均匀性变差。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的电压波形,对直流自偏压的大小及变化趋势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在容性耦合氢等离子体放电中,通过改变谐波间的相位角,可以对等离子体径向分布的均匀性等特性进行调节,且在不同的放电条件下,调节作用有所不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利用电非对称效应优化等离子体工艺过程非常重要,尤其是考虑高次谐波时,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效应引起的不均匀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树贤[6](2016)在《非平衡软物质体系中流体力学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研究前沿向生命和纳米体系的深入,介观软物质体系,如胶粒与高分子溶液等复杂流体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构成体系的单元常具有非常复杂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可以产生丰富的动力学行为,比如胶粒结晶与熔化、高分子溶液剪切变稀等。这些动力学行为往往很难用简单解析理论来研究,高性能模拟计算因此在软物质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这些动力学行为常涉及到介观尺度(几纳米至几百微米),宏观尺度的连续性方程忽略了环境涨落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精确描述体系动力学行为,而微观尺度的分子动力学过多考虑了微观细节导致模拟耗时,为此寻求简单高效的介观多尺度模拟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软物质体系常常具有复杂的溶剂环境,除了微观的热涨落导致的Brownian运动外,粒子之间还会存在着长程流体力学作用(Hydrodynamic Interaction, HI)。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流体力学效应在软物质体系的动力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物理化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前沿问题。本文采用新近发展的多粒子碰撞动力学模拟方法,以胶粒和高分子为主要对象,考察了流体力学效应对胶粒结晶和纳米粒子在高分子溶液中的扩散的影响。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二维活性与非活性软胶粒结晶过程中流体力学效应这部分主要探讨了流体力学效应对于二维活性与非活性软胶粒体系的结构、动力学演化以及相变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非活性体系而言,即体系处于无外界驱动的平衡态,流体力学对于体系的结晶转变点有轻微的影响,稍有利于体系结晶。进一步研究发现,平衡胶粒体系的静态微观结构在有无流体效应的情况下均相同,这说明流体效应并不影响它们最终的平衡态结构。但是通过计算自散射函数,我们看到流体效应却影响着体系的动力学演化,使体系弛豫到平衡终态的时间变短,有利于体系弛豫。对于活性体系而言,即体系处于有外界驱动的非平衡态时,流体效应使得胶粒体系的结晶密度变大,这表明考虑流体效应的体系更不易发生结晶转变。另外,这种非平衡体系的微观结构在有无流体效应的条件下存在显着差异,流体效应使得体系的结构不均匀性增加,这一点与平衡的胶粒体系有明显区别。同样,对于活性胶粒体系,我们发现流体效应也会加速体系弛豫到非平衡的定态。2.纳米粒子在亚浓高分子溶液中的扩散问题本部分我们利用混合的多粒子碰撞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亚浓区域高分子溶液性质以及纳米粒子在其中的扩散问题。多粒子碰撞动力学结合粗粒化分子动力学的模拟方法可以很好的模拟高分子溶液的基本静态性质尤其基本标度性质,这与理论给出的关系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纳米粒子在高分子溶液中的扩散性质的探究。大量的模拟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扩散行为受到高分子片段之间的流体力学效应的严重影响。首先,在亚浓溶液中纳米粒子的扩散由于流体力学效应而得到增强。其次,流体效应在纳米粒子的扩散系数与溶液浓度的标度性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当我们考虑到流体力学相互作用之后,两者的依赖关系满足Phillies公式,即延展指数函数形式,拟合出来的指数与实验观测值基本一致。而不考虑流体效应的体系,利用这个公式拟合出来的指数却不太理想,与实验值差别过大。最后,我们主要考察纳米粒子尺寸对其扩散系数的影响。我们发现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增加,纳米粒子会感受到笼状效应,即在均方位移曲线上存在一段亚扩散区域,而且更为有趣的是,Phillies公式拟合指数随着粒子尺寸的变化呈现单调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妍,胡仰栋,伍联营[7](2013)在《喷射混合器放大效应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有扩散角度和无扩散角度的两种喷射器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以研究喷射器的放大效应。在射流和引射速度不变的前提下,将两种喷射器的尺寸在初始尺寸的基础上分别放大3,5,8和10倍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两种喷射器,尺寸的放大对速度场以及湍动能的分布均无显着影响,而喷射器内湍流耗散率与涡量均随着喷射器尺寸放大倍数的增加而减小,近似成反比例关系,达到完全混合所需的距离与放大倍数成正比,无量纲距离略有变化。因为湍流耗散率及涡量等是表征湍动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这也说明喷射器放大后湍动程度显着降低,不利于混合,这与喷射器是否存在扩散角度无关。(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3年06期)
杨学强[8](2013)在《计算流体力学中抑制Gibbs效应的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间断有限元格式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抑制Gibbs效应的新方法,有效地避免了非物理解的产生。在保证高精度的前提下,成功的求解了流体力学中的Euler方程组,对Sod问题和Shu问题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数值实验表明,这种新方法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数值格式的健壮性,特别是在求解含有间断的复杂流动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01期)
杨英[9](2006)在《利用流体力学效应的喷气发动机推力转向喷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以美国为中心正在研究的射流推力转向技术原理,对其中的冲击矢量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试验,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探讨了其可行性。介绍了试验方法和结果。(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06年10期)
康伟山,许增裕,潘传杰[10](2006)在《液态金属自由表面射流磁流体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磁流体力学效应对液态金属自由表面射流稳定性的影响。从射流的感应电势、电流、速度等方面,解释射流在磁场中稳定的原因。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06年02期)
磁流体力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是研究高能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及其物理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提供了一个核子碰撞形成热密介质及介质演化的简单时空图像,它使得人们在无需任何微观模型的细节下就能描述介质膨胀的各个阶段:从初始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形成,介质膨胀中的热力学演化,一直到最后的后冷冻强子化逸出等等。相对论流体力学解析解及大量的理论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观测量来研究QGP的运动特性和行为,特别是诸如粘滞作用,集体流效应,介质与喷注相互作用等等。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自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叶发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相对论流体力学中含纵向加速流行为(longitudinal accelerated flow)的演化过程及理论模型发展。通过在一个可以计算固有加速度的坐标系(或称之为Rindler coordinate)中求解流体力学守恒方程,利用不同的速度场假设,得到多个新的含纵向加速流行为的解析解和微扰解。利用这些包含了纵向加速流行为的解,结合Cooper-Frye冻结条件,本文推导得到了多个关于末态粒子多重数的分布谱,并将其中的赝快谱与RHIC和LHC能区不同核-核碰撞以及核子-核子(p+p)碰撞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QGP的非匀速演化和粘滞性与粒子末态分布谱的深刻联系。使用相对论理想流体力学的CNC(Csorgo-Nagy-Csanad)解析解和Buda-Lund粒子分布模型,我们估算了 QGP介质演化初期热力学量大小。对比经典的Bjorken初态能量密度估计模型,我们讨论了纵向加速流存在情形下对介质热力学演化中初始体积,热力学演化以及流体元快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流体膨胀中存在纵向加速流效应,STAR/PHENIX以及ALICE利用Bjorken模型进行的初态能量密度估计会略小于不考虑纵向加速流效应的结果。这些关于初态热力学估计的结果与修正模式还需要与更精确的Latttice QCD结果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确定。CNC模型所需要的状态方程比较特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采用CNC模型中利用泰勒展开方式处理微分方程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我们首次发现的满足一般性状态方程、含所谓“冲击波”特征、在有限中心快度区域有效的CKCJ(Csorgo-Kasza-Csanad-Jiang)解析解。利用这个新的精确解,我们分析了LHC能区质子-质子碰撞末态产物赝快度分布谱。在小系统中,是否具备形成了QGP的条件仍然富有争议且充满了未知性,这里我们的结果仅仅从能动量守恒和流体力学方向给出了理论-实验对比。通过对比两种含纵向流行为的解析解结构发现,CNC解析解实际上是CKCJ精确解解的特殊情况之一,并且CKCJ模型计算得到的末态谱对状态方程的依赖程度与CNC模型中采用的状态方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在CKCJ理想流体力学模型解的基础上,我们还求解了含有Navier-Stokes近似的相对论粘滞流体力学方程,得到了一个可以讨论粘滞性和纵向加速流效应的微扰解。研究这个微扰解,我们发现这个解可以有效分析介质中同时存在纵向含加速度效应与粘滞效应时的演化行为,特别是观测到介质的热力学演化会受到这两种完全作用的相互影响(加速效应会加快介质热力学演化,粘滞效应会减缓介质热力学演化)。粘滞效应的影响和纵向加速流的影响最终在最终的末态产额分布上体现出了不同。利用这个微扰解,我们还推导出了末态带电粒子多重数的横动量谱,快度谱以及赝快度谱。利用得到的含粘滞流体力学模型,我们成功描述了 RHIC以及LHC上最中心碰撞的实验结果。通过对目前RHIC以及LHC实验上的Cu+Cu,Au+Au,Pb+Pb,Xe+Xe赝快度分布结果进行分析,本文给出了一个对于纵向流效应的简单描述模型。同时,由于一阶粘滞的微扰近似做法是一个长程有效理论,我们在文中还给出了含有二阶粘滞(Israel-Stewart)的数值解结果。基于纵向速度扰动提出的微扰法也可以被认为是对相对论情形下流体力学方程的一种近似求解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到其它包含了纵向加速流及其它效应的模型中去。在以上已发表的流体力学工作基础上,在第五章中给出了我们目前对叁个新方向的研究结果,分别是含粘滞的哈勃型流精确解与数值解,快部分子在介质中传播行为,以及含横向均匀磁场的流体力学精确解(数值解)。这些课题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以及相对论流体力学研究领域的认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流体力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桂芹,郑伯红,余翰武.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绿地空间布局热环境效应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江泽方.相对论流体力学中含纵向加速流效应的解析解及其在RHIC以及LHC上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文艳.基于流体力学原理的液化边坡流滑推桩效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8
[4].陆建飞,朱晓冬,周恩全,左熹,王炳辉.基于流体力学方法的液化后砂土流滑推桩效应[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胡艳婷.容性耦合氢等离子体放电中电磁效应与电非对称效应的流体力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8
[6].李树贤.非平衡软物质体系中流体力学效应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7].张妍,胡仰栋,伍联营.喷射混合器放大效应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3
[8].杨学强.计算流体力学中抑制Gibbs效应的新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9].杨英.利用流体力学效应的喷气发动机推力转向喷管研究[J].飞航导弹.2006
[10].康伟山,许增裕,潘传杰.液态金属自由表面射流磁流体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