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博兴县陈户镇第二中心小学,山东滨州256500)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把无声语言文字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朗读便成了有效途径。朗读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寻出课文蕴含的美的因素,进入语言创造的美的境界,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使学生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提高审美心理素质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让学生从朗读中品味语言美
语文之美,美在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人文美。如《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自然段中,把柳枝的随风飘动,说成是优美的舞姿,就连柳枝垂到水面荡起波纹也仿佛是画出来的,这富有灵性的描写,凝练出世间醉人的美景,使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二、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自然美
景色绚丽,光彩夺目的春天,江南的美景,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的神奇,走出课堂,同学们可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但在语文课堂内,学生又怎样去感受呢?那就是朗读的精妙。首先,让学生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面,用清脆而又亲切的声音,赞美而感叹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放声朗读。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语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自然景物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与景交融的目的,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亲近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
三、让学生从朗读中领悟生活美
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朗读可以自然贴近作者感情。《养花》的乐趣学生没有体验过,老舍先生的文章生活情趣十分浓厚,养花的喜忧、笑泪在老舍心中有独到的体会。怎样去感受“秉烛夜游”的快乐与“花遭雨袭”的忧伤呢?让学生先听录音,让他们进入角色,进入文章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适中的语速、充沛的感情朗读,情随声出,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情趣,从而使他们热爱生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
四、让学生从朗读中领略人性美
语文课堂不只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文课应充满人文关怀,更多的弘扬人性美已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话题。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作品,《放弃射门》中运动员的团结,关爱他人的人性美跃然纸上。如果单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的场面,同学们更多的是体验到比赛的紧张与激烈,而文章所表现的人性美却不被关注。让学生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轻快的语速,高亢而短促的语气去朗读,让学生用敬佩的心情去赞美运动员放弃一次成功辉煌的思想境界,采用比赛朗读的形式把运动员高尚的体育风范表现出来。
五、让学生从朗读中鉴赏意境美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理解美、表达美。而朗读正是突破这一教学中难点的重要措施。在朗读吟诵中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自然会展开联想,受到情感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段文字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向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鉴赏意境美的能力。
六、让学生从朗读中体验写作美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琢磨,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以读悟写,迁移创造。要让学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用文字去描绘生活。读《暮江吟》中的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创设情境:假如现在是中秋之夜,你作为一名诗人能否把这两句改一改,表现出中秋之夜的可爱呢?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使他们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
语文教学就是让语文课堂在美的氛围中展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展开。抓住丰富多变的语调,优美流畅的文字,让美的形象、美的生活、美的人性、美的思想占据学生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