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嘧啶鸟嘌呤论文-洪艳

胞嘧啶鸟嘌呤论文-洪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胞嘧啶鸟嘌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病毒性肝炎,脱氧核苷酸,小鼠动物模型

胞嘧啶鸟嘌呤论文文献综述

洪艳[1](2018)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联合恩替卡韦干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对于慢性病毒性干预以抗病毒为主,但是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导致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阐述其发病机制,导致临床对其防治研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1]。因此,本研究以2014年5月至2017年12月参与实验的小鼠40只作为对象,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小鼠动物模(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金晶[2](2018)在《鸟嘌呤和胞嘧啶稳定构型的观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碱基分子的配对过程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基础,对于研究复杂的生命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验观测,对鸟嘌呤和胞嘧啶稳定配对构型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结合位点的概念,对胞嘧啶(C)和鸟嘌呤(G)的同源及互补配对构型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构型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沃森-克里克GC互补碱基对在所有的二聚体中具有最低的能量,稳定性最强。2、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成功观测到水环境下C和G分别在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表面上形成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C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二维的链状结构,G则通过氢键形成了二维有序的网络状结构。3、通过调节G与C在水溶液中的摩尔比,成功地观测到了G与C在HOPG表面所形成的多种形态的配对构型。结合高清STM图和DFT计算结果表明:所有配对构型中G和C都是通过氢键结合的;当G和C的摩尔比为1:1时,G和C仅形成沃森-克里克氢键结构;当富C(或G)时,多余的C(G)会优先与WC G-C对中G(C)暴露在外的结合位点形成新的配对构型;随着C(G)在混合液中比重的增大,GC的配对构型将变为由氢键位点的匹配性和空间共同决定。综上推测G和C配对构型的多态性是氢键结构的优先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27)

陈旭琳,郑成中[3](2017)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对食物过敏幼鼠外周血中CD4~+CD25~+Treg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CpG-ODN)对食物过敏幼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过敏组、ADSC治疗组(ADSC组)和非甲基化CpG-ODN治疗组(CpG-ODN组),每组10只;通过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和灌胃激发致敏建立小鼠食物过敏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替代;ADSC组在激发致敏前后两个时间点分别给予腹腔注射ADSC(1×10~6个/只);CpG-ODN组在每次灌胃激发前1 h给予腹腔注射非甲基化CpG-ODN(40μg/只)溶液。模型成功建立后对各组小鼠进行过敏症状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OVA-Ig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Treg水平;取各组小鼠空肠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病理分析。结果过敏组过敏症状评分及血清中OVA-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DSC组、CpG-ODN组过敏症状评分及血清中OVAIg 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过敏组,高于对照组(P<0.01)。过敏组外周血中CD4~+CD25~+Tre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DSC组、CpG-ODN组外周血中CD4~+CD25~+Treg水平均高于过敏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过敏组空肠黏膜层绒毛结构破坏、水肿,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ADSC组和CpG-ODN组空肠黏膜层绒毛结构部分破坏、无明显水肿,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ADSC和非甲基化CpG-ODN干预对食物过敏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均可提高食物过敏幼鼠体内CD4~+CD25~+Treg水平,同时降低OVA-IgE的表达水平,与诱导免疫耐受有一定的关联作用,且两种干预效果相当,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李敏杰,刁玲,寇莉,李重杲,陆文聪[4](2015)在《羟基自由基和鸟嘌呤-胞嘧啶碱基对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年龄衰老、基因突变和癌症等问题,理解DNA的氧化损伤机理非常重要.本文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在液相条件下研究了羟基自由基夺取鸟嘌呤-胞嘧啶(GC)碱基对上5个氢原子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脱氢反应路径都是放热过程,热力学上五个脱氢反应路径形成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是(H2b-GC)·>(GC-H4b)·>(GC-H6)·>(GC-H5)·~(H8-GC)·,其中H2b反应路径的能量变化最大,说明该反应平衡时的转化率最高.动力学上,相对于反应复合物的局部反应能垒大小顺序是H2b<H4b<H5<H6<H8,可以看出在H2b夺取路径中能垒最小,表明了该反应能在室温下迅速完成,和实验结果一致.综合考虑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分析,发现H2b夺取反应最容易进行,次之是H4b夺取反应,然后是H6和H5.而H8的夺取反应很难发生,和实验观察到的8位加成产物现象一致.(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林月霞,王红艳,高思敏,吴颖曦,李汝虎[5](2013)在《B型DNA中鸟嘌呤-胞嘧啶碱基对内双质子转移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NIOM(M06-2X/6-31G*:PM3)方法研究了单个鸟嘌呤-胞嘧啶(GC)碱基对和含GC碱基对的四种排序的DNA叁聚体(dATGCAT,dGCGCGC,dTAGCTA,dCGGCCG)的双质子转移反应.通过分析其双质子转移方式、质子转移过程中各结构的能量和氢键变化,总结出环境因素对GC碱基对双质子转移机理的影响.气相中,dCGGCCG叁聚体中发生分步双质子转移,其它四种模型中均发生协同双质子转移.分析发现质子转移方式受上下相邻碱基对的静电相互作用和质子接受位的质子亲和势影响,dATGCAT和dGCGCGC排序有助于质子H4a转移,而dTAGCTA和dCGGCCG排序有助于质子H1转移,胞嘧啶的N3位较高的质子亲和势有助于质子H1转移.水溶剂中,上下相邻碱基对的静电相互作用被减弱,水溶剂稳定了分步转移过程中的单质子转移产物,因此分步转移机理占据优势,五种模型中均出现分步双质子转移,在此过程中能量变化趋势相似.溶剂效应有利于单质子转移,却增加了双质子转移反应的反应能.(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王亚丽,王振华,曾宪垠[6](2011)在《疫苗佐剂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cytosine phosphate guanidine oligodeoxynucleotide,CpG ODN)是指含有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和鸟嘌呤二核苷酸为核心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近年来,CpG ODN作为一种新型免疫佐剂的研究越来越多,可诱发机体产生多种免疫学效应,提高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水平,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强等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1年06期)

林铭炼,曹泽星[7](2010)在《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在单壁碳纳米管上吸附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周期性密度泛函计算,我们对DNA碱基分子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管与碱基的相互作用基本上是物理吸附,来源于弱的π-π相互作用。计算得到胞嘧啶在金(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陈继德,周桃莉,徐文岳,丁艳,黄复生[8](2009)在《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抑制疟原虫红前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 oligodeoxynucleotide,CpG ODN)对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约氏疟原虫BY265株18S rRNA外标准品质粒,与小鼠叁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TaqMan RT-PCR分析模型。用不同剂量(0.05×105、0.1×105、0.5×105、1×105和2×105个)约氏疟原虫唾液腺子孢子感染BALB/c小鼠,42h后处死小鼠取其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反应,以小鼠肝脏虫荷指标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将1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CpG组、Cp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CpG组和CpG对照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脱氧寡核苷酸1826(ODN1826)及其对照(ODN1826 control)各30μg,PBS对照组注射0.01mol/LPBS溶液200μl。24h后各组每鼠感染100个子孢子,于感染后42h处死小鼠取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定量分析感染疟原虫24h前CpGODN预处理小鼠肝脏虫荷的变化。结果构建的约氏疟原虫外标准品质粒所插入的BY265株18Sr RNA基因与17XNL株18Sr RNA基因相似性为98%,它与小鼠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小鼠肝脏虫荷与唾液腺子孢子感染量的正比关系。感染疟原虫24h前给予CpG ODN处理,CpG组小鼠肝脏虫荷为CPG对照组的1/5(0.28/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适用于红前期疟原虫(肝脏)虫荷指标的研究。CpG ODN能显着抑制红前期疟原虫的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王雪峰,何援利[9](2008)在《克隆高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大鼠bcl-2基因的编码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卵巢颗粒细胞的过度凋亡是诱发卵巢早衰的根本途径,bcl-2基因具有抗细胞凋亡的特性。但实验表明,大鼠bcl-2基因序列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高达60.6%,应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无法扩增出此基因。目的:拟克隆大鼠基因组中高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的bcl-2基因编码序列。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Wistar大鼠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生产供应部,大肠杆菌DH5α由中山大学分子医药生物学实验室保种,载体pMD18-T购自TakaRa大连宝生物技术公司。方法:采用改进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大鼠脾脏组织中扩增出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为60.6%的bcl-2cDNA编码序列,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用单菌活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快速鉴定DNA片段后进行序列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bcl-2基因cDNA克隆与纯化。②bcl-2基因cDNA与pMD18-T载体的连接、转化、鉴定阳性克隆及测序结果。结果:在筛选的阳性克隆中扩增到大鼠bcl-2基因,DNA序列分析结果与Genebank中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9%。结论:高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基因的扩增属于困难聚合酶链反应,实验采用改进技术成功克隆了大鼠bcl-2基因,此技术也适用于其他富含鸟嘌呤与胞嘧啶的基因快速扩增。(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42期)

李景梅,金丽虹,翁占坤,申炳俊,陈倩[10](2008)在《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的紫外吸收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外光度法对构成核酸的鸟嘌呤(G)、腺嘌呤(A)、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的紫外吸收谱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含四种碱基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7)分别进行分析,发现G在240~280nm范围内有两个紫外吸收峰,分别位于244nm和274nm处;而A、C和T的吸收峰值则较为接近,分别位于258nm、264nm和266nm处。对A、C和T分组混合或共混后进行测试,发现当峰值出现在260nm时,溶液中至少存在A和C。当峰值位于258nm处时,溶液中存在A或T。在300~1100nm范围内未发现该四种碱基的吸收峰。(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胞嘧啶鸟嘌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酸碱基分子的配对过程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基础,对于研究复杂的生命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验观测,对鸟嘌呤和胞嘧啶稳定配对构型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基于结合位点的概念,对胞嘧啶(C)和鸟嘌呤(G)的同源及互补配对构型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构型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沃森-克里克GC互补碱基对在所有的二聚体中具有最低的能量,稳定性最强。2、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成功观测到水环境下C和G分别在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表面上形成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C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二维的链状结构,G则通过氢键形成了二维有序的网络状结构。3、通过调节G与C在水溶液中的摩尔比,成功地观测到了G与C在HOPG表面所形成的多种形态的配对构型。结合高清STM图和DFT计算结果表明:所有配对构型中G和C都是通过氢键结合的;当G和C的摩尔比为1:1时,G和C仅形成沃森-克里克氢键结构;当富C(或G)时,多余的C(G)会优先与WC G-C对中G(C)暴露在外的结合位点形成新的配对构型;随着C(G)在混合液中比重的增大,GC的配对构型将变为由氢键位点的匹配性和空间共同决定。综上推测G和C配对构型的多态性是氢键结构的优先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胞嘧啶鸟嘌呤论文参考文献

[1].洪艳.慢性病毒性肝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联合恩替卡韦干预作用机制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

[2].金晶.鸟嘌呤和胞嘧啶稳定构型的观测与分析[D].南昌大学.2018

[3].陈旭琳,郑成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对食物过敏幼鼠外周血中CD4~+CD25~+Treg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

[4].李敏杰,刁玲,寇莉,李重杲,陆文聪.羟基自由基和鸟嘌呤-胞嘧啶碱基对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5

[5].林月霞,王红艳,高思敏,吴颖曦,李汝虎.B型DNA中鸟嘌呤-胞嘧啶碱基对内双质子转移反应[J].物理化学学报.2013

[6].王亚丽,王振华,曾宪垠.疫苗佐剂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

[7].林铭炼,曹泽星.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在单壁碳纳米管上吸附性质的理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2010

[8].陈继德,周桃莉,徐文岳,丁艳,黄复生.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抑制疟原虫红前期发育[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

[9].王雪峰,何援利.克隆高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大鼠bcl-2基因的编码序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10].李景梅,金丽虹,翁占坤,申炳俊,陈倩.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的紫外吸收谱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标签:;  ;  ;  ;  

胞嘧啶鸟嘌呤论文-洪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