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饱和沸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通道,沸腾传热,传热系数,矩形截面
饱和沸腾论文文献综述
刘雄伟[1](2019)在《矩形截面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矩形截面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实验的流型特点,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导出适用于预测矩形截面微通道沸腾传热系数的物理模型——四区模型。采用该物理模型对矩形截面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结合实验数据对其进行最优处理,得到一组新的经验参数。最后利用该参数对矩形截面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进行预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了88.46%的数据误差在20%之内,平均误差为10.33%,吻合度较好。(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毛兰,周文斌,胡学功,何雨,张桂英[2](2019)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的饱和池沸腾强化传热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沸腾自组装法(self-assembly)制备出GO纳米表面,以蒸馏水为液体工质,对常压下GO纳米表面和光滑铜平面的饱和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并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汽泡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GO纳米表面降低了换热壁面的过热度,其临界热流密度(CHF)和换热系数(HTC)分别达到了208W/cm2和7.25W/(cm~2·K),较光滑铜平面分别提高了66.4%和86.9%。分析认为,是铜基底表面沉积的润湿性优异的高导热二维GO层状结构促使了CHF提高。汽泡可视化观察发现,相比于光滑铜平面,较低热流密度时,相同热流下GO纳米表面上汽泡脱离直径较小,脱离频率较高,汽化核心增多;较高热流密度时,光滑铜平面汽泡合并现象更严重,即GO纳米表面能延缓导致CHF产生的表面蒸汽膜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尹晓宇[3](2018)在《为何饱和汽压等于外界压强时液体才沸腾——由两幅图对比引起的沸腾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水沸腾过程中的气泡为研究对象,从气泡中的几个压强分析水的沸腾过程,得出水沸腾的条件:气泡内的饱和蒸汽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学》期刊2018年10期)
周刊,李蔚,李俊业,朱华,盛况[4](2018)在《微细通道内超亲水改性表面饱和沸腾的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去离子水为工质,针对高宽高比的矩形微细通道内竖直向上的饱和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序在原本光滑亲水的硅片表面上沉积100nm厚度的二氧化硅薄膜得到超亲水表面。通过实验测量探讨了热通量、质量流量对超亲水和普通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高速摄像对观察到的两相流型结合换热进行解释。结果表明超亲水表面在低流速和高热通量下可以通过延缓局部干涸的发生从而强化换热。(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董静兰,刘雄伟,刘彦丰,宗露香[5](2018)在《叁角形微通道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以丙酮为工质的叁角形截面微通道饱和沸腾传热的实验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参数拟合,得到一组新的经验参数,结合Thome提出的预测圆形截面微通道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叁区模型,对微通道饱和沸腾的传热系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叁区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出传热系数随着干度的变化趋势,并得到90.04%的实验值和预测值误差在30%之内,吻合度较好。(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周云龙,郭新田,张文超,陈旭[6](2018)在《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去离子水为实验介质,对截面为3 mm×43 mm的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FDB)起始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部分热工参数对饱和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对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起始点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适用于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饱和沸腾起始点热通量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新拟合得到的关系式能较准确地预测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起始点的热通量,其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5.17%。将新关系式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源于单面加热窄矩形通道的实验数据与新关系式符合程度较好,表明新关系式可适用于单面加热窄矩形通道。(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慧君,郭保仓,杜保周,刘志刚,吕明明[7](2018)在《微柱群通道内饱和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微小空间高效散热,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实验研究了工质流经高度和直径均为500μm的微圆柱组成的叉排微柱群通道时的饱和沸腾换热特性,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通道内不同加热功率的气液两相流型,实验参数设定质量流速为341~598.3 kg/(m~2·s),热流密度为20~160 W/cm~2,蒸气干度为0~0.2。结果表明:随着热流密度增大,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近似单调递减。在低干度区,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蒸气干度的增加而减小;受过冷沸腾气泡影响,工质进口温度越低,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越大;随着热流密度增大,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气泡流型依次为:泡状流、环状流,且泡状流区的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明显高于环状流区。(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罗小平,李海燕,唐杨,吴迪[8](2018)在《磁纳米流体对微细通道饱和沸腾CHF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去离子水和w(Fe_3O_4)=0.5%的磁纳米流体为实验工质,在3种不同尺寸的矩形微细通道内进行饱和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了流动沸腾传热过程中质量流速、有无磁场作用下的磁纳米流体对CHF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离子水和0.5%的磁纳米流体的CHF值均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质量流速较小时,CHF值增幅较明显;无外加磁场时,0.5%的磁纳米流体的CHF值相比去离子水可提高71%~157%;0.5%的磁纳米流体的CHF值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幅度约为4%~17.4%;将实验值与Kosar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发现工质为去离子水和0.5%的磁纳米流体时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5%、30%,而对Kosar模型进行修正后,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15%,实验结果预测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雄伟[9](2017)在《定截面微通道饱和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广泛,设备的微小型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其中微电子器件的冷却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微通道内两相沸腾传热则是解决高热流密度微电子芯片冷却问题极具潜力的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微通道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主要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对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理论方面对定截面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进行预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首先将应用于圆形截面的叁区模型扩展应用于矩形截面和叁角形截面微通道。由于在矩形截面和叁角形截面微通道饱和沸腾传热过程中存在角区,即局部干涸状态,因此在叁区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局部干涸区,并推导出适用于矩形截面和叁角形截面微通道沸腾传热系数的四区模型(液塞区、拉长汽泡区、局部干涸区和完全干涸区)。(2)以水为工质,利用叁区模型和四区模型分别对矩形截面微通道内沸腾传热系数进行了拟合,得到一组经验参数,并利用实验数据对其进行修正,最后利用该参数对不同质量流量及热流密度工况下的沸腾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叁区模型和四区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出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变化趋势,且分别有90.38%和91.83%的数据误差在30%以内,平均误差为13.74%、13.2%。(3)同理,以丙酮为工质,用叁区模型和四区模型分别对叁角形截面微通道内不同质量流量及热流密度工况下的沸腾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并将预测值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叁区模型和四区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出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变化趋势,且分别有90.04%和92.02%的数据误差在30%以内,平均误差为13.68%、12.54%。通过对比叁区模型和四区模型对这两种截面形状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结果可知,由于矩形和叁角形截面存在角形区域,在完全干涸前存在局部干涸状态,四区模型中局部干涸区的引入能体现饱和沸腾传热过程中的局部干涸状态对传热系数的影响,为具有角形截面的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12-01)
王迎慧,王茹,归柯庭,施明恒[10](2016)在《微通道内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饱和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尺度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饱和流动沸腾换热,应用VOF模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分别对竖直矩形微通道内水溶液、纯水的饱和流动沸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水溶液与纯水的饱和沸腾换热效果与换热可靠性的差异,分析浓度对水溶液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Tin=368K,v=0.5m/s,qw=200kW/m~2工况下,沿流动方向,饱和沸腾阶段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加热壁面的Nu数均值高于纯水;t=60ms时,邻近通道出口的区域内,水溶液、纯水对应的加热壁面均出现局部过热现象,但水溶液对应的最高过热温度低于纯水,且过热面积较小;0.256~0.769mol/L浓度范围内,增大水溶液浓度,流动沸腾换热效果增强,0.513mol/L的水溶液换热可靠。(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饱和沸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沸腾自组装法(self-assembly)制备出GO纳米表面,以蒸馏水为液体工质,对常压下GO纳米表面和光滑铜平面的饱和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并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汽泡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GO纳米表面降低了换热壁面的过热度,其临界热流密度(CHF)和换热系数(HTC)分别达到了208W/cm2和7.25W/(cm~2·K),较光滑铜平面分别提高了66.4%和86.9%。分析认为,是铜基底表面沉积的润湿性优异的高导热二维GO层状结构促使了CHF提高。汽泡可视化观察发现,相比于光滑铜平面,较低热流密度时,相同热流下GO纳米表面上汽泡脱离直径较小,脱离频率较高,汽化核心增多;较高热流密度时,光滑铜平面汽泡合并现象更严重,即GO纳米表面能延缓导致CHF产生的表面蒸汽膜的出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饱和沸腾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雄伟.矩形截面微通道内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J].山西交通科技.2019
[2].毛兰,周文斌,胡学功,何雨,张桂英.氧化石墨烯表面的饱和池沸腾强化传热实验[J].化工进展.2019
[3].尹晓宇.为何饱和汽压等于外界压强时液体才沸腾——由两幅图对比引起的沸腾问题分析[J].物理教学.2018
[4].周刊,李蔚,李俊业,朱华,盛况.微细通道内超亲水改性表面饱和沸腾的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18
[5].董静兰,刘雄伟,刘彦丰,宗露香.叁角形微通道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J].热能动力工程.2018
[6].周云龙,郭新田,张文超,陈旭.叁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起始点的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18
[7].李慧君,郭保仓,杜保周,刘志刚,吕明明.微柱群通道内饱和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8
[8].罗小平,李海燕,唐杨,吴迪.磁纳米流体对微细通道饱和沸腾CHF特性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刘雄伟.定截面微通道饱和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的预测[D].华北电力大学.2017
[10].王迎慧,王茹,归柯庭,施明恒.微通道内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饱和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J].热能动力工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