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坐标采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输电线路,管理系统,自动匹配
坐标采集论文文献综述
邢文忠,陈晓彬[1](2019)在《基于地理坐标定位的图像采集自动命名的管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输电线路杆塔拍照和建档管理是提高线路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一项工作,传统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理坐标的图像采集自动命名的管理系统,其能自动与目标杆塔名称进行匹配,大大提高了图档命名管理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杨甫,林树海,赵建华,陈正祥[2](2017)在《叁坐标测量机数据的采集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基于Visual FoxPro9.0软件编制叁坐标测量机数据采集、CPK/CMK计算软件的方法。解决了叁坐标测量机没有专业分析软件的情况下,快速、高效采集数据和分析计算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装备中国”2017年“创新滨海·SEW杯”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论文集》期刊2017-10-15)
常玉兰[3](2016)在《多摄像机叁维物体空间坐标采集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摄像机叁维物体空间坐标采集技术是指使用多个摄像机同时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体进行图像采集,由采集到的多幅图像来计算叁维物体的空间坐标。本文针对这一技术中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第一个是多摄像机的标定问题,第二个是叁维物体空间坐标采集的问题。首先,针对传统二维平板标定模型上对应点匹配过程复杂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编码标记点的标定板模型。该模型由编码值分别1983、1023、2015的叁个编码标记点粘贴在一个铝制平板上组成,其中编码值为1983和1023的两个编码标记点之间相距10cm,编码值为1023和2015的两个编码标记点之间相距20cm。通过叁个编码标记点的编码值对不同图像上的编码标记点进行匹配,同时该模型具有一维标定板的几何结构,因此,相比于传统二维平板标定模型,本文所设计的标定平板操作灵活方便,匹配算法简单。为了确定本文所提出的编码点标定板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本文还使用了圆点标定板对多摄像机系统进行标定,并对两种标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次,针对表面特征较少的叁维物体采用一种基于标记点的空间坐标采集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叁维物体上粘贴标记点,其中关键位置粘贴编码标记点,其他位置粘贴圆形标记点;其次对这些编码标记点进行解码,确定出关键位置的二维坐标;最后对圆形标记点进行识别和匹配工作,确保多幅图像之间匹配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空间点坐标提取的精度。最后,利用获得的摄像机的标定结果以及标记点的二维坐标得到叁维物体的空间坐标信息。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6-01-24)
彭志,彭晟,魏四平,彭昱[4](2015)在《长沙市地质资料两化项目地质钻孔坐标采集方法研究——以MapGIS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在实施"长沙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资料收集与标准化工作"项目过程中,针对工勘资料中普遍存在的地质钻孔坐标空间参照不统一的问题,在分门别类分析各类坐标空间参照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已有成果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利用Map GIS软件作为实施平台,采集多源空间坐标数据并统一转换到西安80坐标系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导刊》期刊2015年04期)
陈珊珊[5](2015)在《激光扫描车身坐标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实现对车身叁维尺寸的测量,满足了现代汽车维修业对检测技术的新要求。(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5年07期)
余庆,钟艳如,刘文武[6](2014)在《现场叁坐标测量机动态参数采集模块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场叁坐标测量机(F-CMM)常应用于在数控生产、加工车间等现场环境下快速实时地检测加工零件各项指标是否合格,而在测量过程中通常需要获取F-CMM动态参数,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息。设计一种基于FPGA的F-CMM动态参数采集模块,包括单轴光栅脉冲信号输入、动态参数的提取、环境温度采集。设计中用到了有限差分、小波变换等相关技术,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数据稳定可靠,满足了现场环境下的数据采集要求。(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4年08期)
崔浩,王中秋,刘慧,许岩[7](2014)在《基于轮廓线提取技术的波峰坐标采集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岸站视频图像分析的非接触式海洋波浪观测技术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图像序列中波峰二维坐标的采集精度的影响。为了改进传统算法在采集过程中精度和实时性的不足,本文基于轮廓线提取技术,提出了一种波峰坐标采集算法,并且引入坍塌函数终止失效的坐标采集。该算法只对用户关注的波峰区域进行处理,在精确的采集每一个波峰点二维坐标的同时记录相邻点的前后关系,在相关观测技术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王勇[8](2012)在《联合运用AutoCAD与Surfer实现自动成图及图形坐标采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Builder与AutoCAD、Surfer接口技术进行编程,将叁者集成在一个软件中,既可以发挥C++强大编程功能,又可以充分利用AutoCAD、Sufer的强大绘图、控图能力。这一技术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而将叁者集成在一起的核心是ActiveX Automation技术。(本文来源于《信息系统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刘尚国,于胜文,郑文华,王喜芹[9](2012)在《测角叁维坐标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测角叁维坐标采集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功能,探讨了联机实时通信、数据存取操作及管理、顾及尺度基准的间接平差等关键技术,并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系统测量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测绘信息与工程》期刊2012年01期)
倪德骥[10](2012)在《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高精度坐标实时采集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GPS作为一种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特别在测绘、国土、规划、电力、石油、地质、矿业、林业、农业等行业,国内外目前普遍使用GPS进行空间定位和数据采集。但由于GPS卫星的轨道误差、钟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对信号的延迟等误差因素的存在,定位精度往往较低,只有10~100米,无法满足高精度的需求。同时坐标采集后一般存于本地采集设备中,待外业结束后进行内业处理时才将数据导出,不能满足一些领域对坐标实时性和可控性的需求。另外,目前出现的部分实时坐标采集系统,主要是基于WindowsMobile操作系统的。本文选取以ARM9为内核的叁星S3C2440作为主控模块,通过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完成平台的搭建。并在该平台上通过扩展高精度定位模块OEMStar~(TM),无线数据传输模块Q24PLUS,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准备。在软件上,通过相关的驱动编写对硬件模块进行控制,使得模块能基于RTCM协议进行差分定位。同时,将模块计算得到的DGPS高精度坐标进行坐标转换,并通过GPRS将坐标实时传送给服务器,从而完成高精度坐标的实时采集,满足特殊领域对坐标实时性和可控性的需求。(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2-01)
坐标采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一种基于Visual FoxPro9.0软件编制叁坐标测量机数据采集、CPK/CMK计算软件的方法。解决了叁坐标测量机没有专业分析软件的情况下,快速、高效采集数据和分析计算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坐标采集论文参考文献
[1].邢文忠,陈晓彬.基于地理坐标定位的图像采集自动命名的管理系统[J].电工技术.2019
[2].杨甫,林树海,赵建华,陈正祥.叁坐标测量机数据的采集和应用程序的开发[C].“装备中国”2017年“创新滨海·SEW杯”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论文集.2017
[3].常玉兰.多摄像机叁维物体空间坐标采集系统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
[4].彭志,彭晟,魏四平,彭昱.长沙市地质资料两化项目地质钻孔坐标采集方法研究——以MapGIS为例[J].国土资源导刊.2015
[5].陈珊珊.激光扫描车身坐标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6].余庆,钟艳如,刘文武.现场叁坐标测量机动态参数采集模块的设计[J].测控技术.2014
[7].崔浩,王中秋,刘慧,许岩.基于轮廓线提取技术的波峰坐标采集算法研究[J].山东科学.2014
[8].王勇.联合运用AutoCAD与Surfer实现自动成图及图形坐标采集[J].信息系统工程.2012
[9].刘尚国,于胜文,郑文华,王喜芹.测角叁维坐标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2
[10].倪德骥.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高精度坐标实时采集系统的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