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稳定性论文-林昕

宪法的稳定性论文-林昕

导读:本文包含了宪法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宪法序言,稳定性,域外宪法序言

宪法的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林昕[1](2015)在《论我国宪法序言的完善——以“提高宪法序言稳定性”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典作为成文宪法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权威性与稳定性是其内在根本要求,其中序言应该是宪法中最具稳定性的部分。然而受序言篇幅过长,且因政策变动被频繁修改等弊端所累,我国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一直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本文立足于应然视角,试从我国频繁修宪现状为切入点,以宪法序言是否体现立法精神为衡量标准,建议从删除宪法序言中易于变迁的内容等方面对我国宪法序言内容结构予以完善,以维护宪法序言及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47期)

姜钦云,崔龑,缪志秀,石聪杰[2](2014)在《关于宪法修改与其稳定性的论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母法、根本大法,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并且先发的权威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其稳定性。在我国宪法为成文法,这一特性使得我国的宪法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是实物往往是矛盾的,有好的方面就有不好的方面,恰恰是因为宪法的成文性质导致了其不能随时改动,进而不能长时间的适应时间的变化,这是成文宪法永远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宪法的修改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读书文摘》期刊2014年12期)

郑子敏[3](2012)在《从法律语言学视角看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法律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国宪法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宪法文本中的大量实例,可以发现美国宪法的稳定性缘于立法语言的准确性,美国宪法的稳定性缘于立法语言的模糊性。准确性和模糊性辨证统一的有机结合,确保了美国宪法的高度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曲彦,林强[4](2012)在《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政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宪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宪法之一,直到今天仍是美国社会的最高权威。关注这部宪法持久生命力背后的社会政治原因,有益于我们对民主宪政建设的积极探索。其稳定性的政治学原因在于:植根于公民广泛接受的社会政治理念、社会治理的法治传统以及妥协性的政治文化特点。(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刘晗[5](2011)在《“二次革命”、连续革命与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文尝试辨析"美国宪法稳定性"命题。文章第一部分通过谱系的考察,叙述美国历史上的宪法危机与革命动荡,以此指出美国宪法稳定性命题的错误与不足;第二部分通过对于宪法文本和人民主权、司法审查与民粹革命的对勘,重构美国宪法稳定性命题,以此来探究美国宪法稳定性信仰的构成因素和结构形态。从历史的角度讲,美国宪政稳定性命题是错误的,但在社会想象的意义上,它可以存在,并能够获得其正当性。(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评论》期刊2011年01期)

邢振文[6](2010)在《我国宪法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宪政作为一种切实保障公民权益的制度和理念,已成为当前中国急切的需要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宪政在观念理论层面、制度机制层面和操作运行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宪法的过渡性和存在的不足,对增强宪法稳定性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第一部分宪法的稳定观。从形式上的稳定和实质上的稳定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宪法的稳定性。形式上的稳定表现为宪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动。形式意义的宪法稳定不能解释和描述一个国家运行中的宪法状况。实质上的稳定是指宪法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相适应。一部宪法不管是否有过修改,甚至较大的修改,只要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就应被视为是稳定的。在新中国曾经出现过四部宪法,每次更替修改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相适应,所以,从整体上讲新中国的宪法发展是稳定的。第二部分中国宪法不断变动的原因。从中国宪法的性质和新中国宪法的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从性质上看,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坎坷决定了宪法在中国的发展无法一蹴而就,她需要一个从政治法向公民法、从工具向信仰的转变过程。从内容上看,宪法中涉及了过多的关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健康发展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第叁部分我国宪法的变动促进了国人宪政意识的培养。从宪法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宪法的变动非但没有伤害到民众的宪政信仰反而对其还起到了促进作用。历史上的护法战争和几十部宪法性文件出炉,没有削弱国人的制宪热情,反而在全国人民的内心深处打下了这样的烙印。几十年来大规模的修宪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宪法关注效应,逐步在国人中树立起宪法意识,产生宪政信仰。第四部分增强我国宪法稳定性对策。针对我国宪法的过渡性和存在的不足,从不断完善宪法修改制度、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中国宪法发展、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宪政体制的真正接轨叁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加强我国宪法稳定性提出建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宪政建设不仅仅是深化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力图通过对新形势下中国宪法的分析研究,对加强中国宪法稳定性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9-01)

闫远青[7](2009)在《美国宪法稳定性原因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宪法被称为"活着的宪法",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并被美国公民视为心中的圣经。本文从回顾美国宪法的成长轨迹入手,从内外两个因素上对美国宪法之所以长久稳定的实施进行了剖析。(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9年34期)

沈娜[8](2009)在《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基础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只有简短的7000个词汇,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之后,宪法文本并没有被修改,只是增加了27条修正案,美国宪法相对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本文运用历史主义、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美国宪法进行研究,从叁个方面来探寻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原因。第一部分,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基础,包括思想基础、法律基础、文化基础、实践基础和社会需要五个方面。从而得出美国宪法不是纯理论的产物,美国宪法的稳定性是建立在综合的基础之上,有着很深的社会根基。第二部分,宪法制订过程的合理性和严格性。正是经过这个合理而严格的制订程序制订出一部成熟而富有“弹性”的宪法。第叁部分,宪法中明文规定的分权与制衡机制为宪法的稳定性提供了制度和技术支持。其中违宪审查机制更是维护宪法稳定的有力的后盾。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得出美国宪法稳定性的一些启示并指出了美国宪法存在的一些局限。(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9-03-27)

张德瑞[9](2009)在《宪法的稳定性与稳定性的宪法——以中美宪法文本的比较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的稳定性既是维持宪政秩序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原则性和作为法律的规范性的具体要求。美国宪法具有较强的特定性,它是通过民众对宪法精神的敬畏与信仰,以及宪法文本的独特品质与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等途径实现的。探索《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深层背景,检讨我国《宪法》文本的缺失与不足,对于我们如何处理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法学》期刊2009年02期)

齐锐[10](2008)在《试论宪法序言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序言在宪法典中具有灵魂作用,保持宪法序言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宪法修正案中较多地涉及到对宪法序言的修改,这会对宪法序言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故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调整宪法序言的内容以及寻找修宪以外的其他方法来减少这种振荡,进而维护宪法在我国的权威与尊严。(本文来源于《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期刊2008年06期)

宪法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宪法是国家的母法、根本大法,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并且先发的权威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其稳定性。在我国宪法为成文法,这一特性使得我国的宪法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是实物往往是矛盾的,有好的方面就有不好的方面,恰恰是因为宪法的成文性质导致了其不能随时改动,进而不能长时间的适应时间的变化,这是成文宪法永远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宪法的修改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宪法的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林昕.论我国宪法序言的完善——以“提高宪法序言稳定性”为视角[J].商.2015

[2].姜钦云,崔龑,缪志秀,石聪杰.关于宪法修改与其稳定性的论述[J].读书文摘.2014

[3].郑子敏.从法律语言学视角看美国宪法的稳定性[J].龙岩学院学报.2012

[4].曲彦,林强.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政治学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2

[5].刘晗.“二次革命”、连续革命与美国宪法稳定性的想象[J].政治与法律评论.2011

[6].邢振文.我国宪法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

[7].闫远青.美国宪法稳定性原因探微[J].法制与社会.2009

[8].沈娜.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基础与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9].张德瑞.宪法的稳定性与稳定性的宪法——以中美宪法文本的比较为视角[J].现代法学.2009

[10].齐锐.试论宪法序言的稳定性[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

标签:;  ;  ;  

宪法的稳定性论文-林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