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化学论文-李海英,贺鹏,贺玉婷,樊启猛,肖美凤

中药复方化学论文-李海英,贺鹏,贺玉婷,樊启猛,肖美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药复方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超分子,印迹模板

中药复方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英,贺鹏,贺玉婷,樊启猛,肖美凤[1](2019)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超分子化学解决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形式,中药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长期作为战略性课题。循中医药理论自然属性,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阐明中药复方与人体"印迹模板"定性定量作用规律:中药与人体都是巨复生物超分子体,中药有效成分群和人体疾病诸证有着对应的"印迹模板",按印迹规律产生"气析"作用,而中药配伍可以显着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可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中药配伍文献研究及现代研究现状,再提出亟待解决的7个关键问题,并结合超分子化学提出解决之策,旨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核心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2期)

张婷,余黄合,林也,李鑫,唐琳[2](2018)在《采用“化学、药效与毒理”叁结合方法筛选优化抗关节炎中药复方青附蠲痹汤的最佳制备工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青附蠲痹汤由附子、青风藤、黄芪、白芍、牡丹皮组成,化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临床应用治疗风湿及关节炎疾病多年,疗效确切。我们拟筛选确定青附蠲痹汤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最佳组方配伍,建立其最优制备工艺,从而将其研发为一种治疗RA的创新中药新药。方法对青附蠲痹汤不同工艺路线制备的产物,采用方中各药味有效成分含量控制、抗炎镇痛药效评价以及急性毒性研究结合的方法,筛选确定青附蠲痹汤的最佳组方配伍和制剂工艺。结果根据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最高、抗炎镇痛活性最强和安全性最好的标准,建立了青附蠲痹汤中试生产的优化和规范的制药和加工工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LPC)对青附蠲痹汤中试产品的质量分析表明,叁批青附蠲痹汤的色谱指纹图谱基本一致,4种特征标记物和生物活性标记物的含量相对一致。常规的毒理学研究表明青附蠲痹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雌雄大鼠单次最大耐受剂量为33.63g/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46倍。在慢性毒性研究中,结果显示,青附蠲痹汤剂量分别为3.89、6.80和9.72 g/kg(分别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40、70和100倍)对大鼠血液学参数和血液生化参数无影响。在重复给予青附蠲痹汤叁个月后,动物无死亡情况和特异性的毒性反应。结论通过建立严格的工艺控制,对青附蠲痹汤生产优化和规范的制药和加工工艺成功地进行了筛选和确定。(本文来源于《Digit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2018年04期)

李国霞,何嘉琪[3](2018)在《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不断应用,中药现代研究逐渐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为研究重点。血清药物化学可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参照。(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李世哲[4](2018)在《中药“复方夏连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作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有形式,也是中药配伍理论的直接实践形式,然而因为其具有化学成分复杂,多靶点和药效成分不明确等特点,严重制约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技术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解析中药化学成分及其药效成分、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药效成分的体内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是现代中药新药研发亟需解决的问题。“复方夏连胶囊”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的改进方剂,目前尚无任何相关研究报道,其化学成分、药效成分、体内作用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于该问题,本论文首先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UPLC-MS/MS)技术对“复方夏连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利用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其药效成分及其相应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其相应药效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初步阐明了“复方夏连胶囊”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内作用过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方夏连胶囊”化学成分分析综合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方法(UPLC-IT-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方法(UPLC-Q-TOF-MS),对“复方夏连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UPLC-Q-TOF-MS分析可获得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信息(≤10 ppm),UPLC-IT-MS分析可获得碎片信息,综合两种分析方法获得的与结构密切相关的质谱数据,结合已有文献报道的质谱碎裂机理及标准品所提供的质谱数据,对“复方夏连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分析,共鉴定出73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成分8种,黄酮类成分30种,叁萜类成分21种,人参皂苷类成分11种,香豆素类成分1种,木质素类成分2种;其中生物碱类成分主要来源于黄连和厚朴、黄酮类成分主要来源于黄连和甘草、叁萜类成分和香豆素类成分主要来源于甘草,人参皂苷类主要来源于人参、木质素类成分主要来源于厚朴。上述化学成分鉴定结果为进一步筛选“复方夏连胶囊”药效成分及其体内作用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2.“复方夏连胶囊”抗氧化活性研究自由基氧化作用对胃黏膜的损伤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评价药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对于评价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和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FRAP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复方夏连胶囊”、组方药味和主要单体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复方夏连胶囊”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组方药味中的厚朴、黄芩和黄连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说明厚朴、黄芩和黄连是“复方夏连胶囊”发挥抗氧化活性的主要药味。为了进一步阐明“复方夏连胶囊”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我们进一步选取了叁个发挥主要抗氧化活性的组方药味中的单体成分进行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厚朴中的毛蕊花糖苷与毛蕊异花糖苷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活性,黄芩中的黄芩苷与黄芩素同样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这四种成分可能为“复方夏连胶囊”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黄连中的化学成分单独抗氧化能力并不突出,其可能通过协同作用起到抗氧化的作用。该部分研究结果从氧化应激角度部分阐释了“复方夏连胶囊”的主要药效成分及潜在的作用机制。3.“复方夏连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成分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发挥作用的成分,必须是能够进入体内并到达靶器官的成分。基于此理论,为了进一步阐释“复方夏连胶囊”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本章利用一种新型的基于入血成分的网络药理学法对“复方夏连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UPLC-Q-TOF-MS方法对“复方夏连胶囊”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现7种生物碱类物质,9种黄酮类物质,5种人参皂苷类及1种叁萜类在内的22种入血原型成分。基于入血成分研究结果,开展了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了药物成分-药物靶点、药效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靶点-通路网络,综合分析上述网络,构建了“药效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综合网络,最终筛选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潜在药效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其作用机制。4.“复方夏连胶囊”体内代谢物分析药物吸收进入体内后会经过代谢反应形成一系列新的代谢产物,这些新的代谢产物有可能使药效活性增强、失活或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全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于评估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代谢物产生所发生基团变化的Target-Group-Change策略,用来对“复方夏连胶囊”的体内代谢物进行鉴定;采用UPLC-Q-TOF-MSE技术对口服“复方夏连胶囊”大鼠的血浆进行检测,并按照Target-Group-Change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口服“复方夏连胶囊”后可产生代谢物的原型物有黄芩苷、汉黄芩苷、5,6,7-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7-o-glucuronide和汉黄芩素等四种黄酮类成分;木兰花碱、小檗红碱、药根碱、小檗碱和巴马汀等生物碱类成分;人参皂苷Rf和人参皂苷Rd等人参皂苷类成分;并且鉴定出了33种由上述原型物转化而来的代谢物;基于上述结果绘制了其相互之间代谢关系网络图,初步阐明了“复方夏连胶囊”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代谢规律及主要代谢产物。5.“复方夏连胶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探究口服“复方夏连胶囊”后,其药效成分在体内的时-量关系,本文开发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可以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木兰花碱、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甘草酸、汉黄芩苷、黄芩苷和汉黄芩素等八种药效成分的UPLC-MS/MS方法,并应用于口服“复方夏连胶囊”后的大鼠血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及相应药代动力学参数,将药代动力学结果与体内代谢结果相结合,系统解释了药代动力学中血药浓度变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何思仪,郑惠婷,王淑美,王峰[5](2018)在《基于液质连用技术联合血清药物化学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一种新兴科学,利用它对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得到了众多业界人士认可的效果。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对给药后机体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干扰物众多,如何快速有效准确地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数据、文献的研究中,液相-质谱联用技术(LC-MS)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介绍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口服给药样品制备、灌胃给药方案、取血方案、血样样品制备、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及多种解决方法,同时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各学科在未来的联合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提供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李洋,余静,赵亚红,安泳潼,薛丹[6](2016)在《中药复方制剂八宝丹中化学成分的UHPLC-Q-TOF/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分析技术对中药复方制剂八宝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别。方法采用安捷伦"Formula-Database Generator"软件自建包括547个化合物的八宝丹化学成分数据库,运用UHPLC-Q-TOF/MS技术采集八宝丹提取物的总离子流色谱图,根据各化学成分的精确质荷比,通过自动比对的方法进行分析鉴别;进一步调节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的二级碎片电压,根据二级裂解碎片离子对八宝丹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确证。色谱分离采用Waters XBridge BEH C18(2.1mm×100mm,2.5μm)液相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和0.5%甲酸水(B),梯度洗脱:0~5min,5%A;5~25min,5%~95%A;25~30min,95%A。柱温25℃,流速0.8mL/min,柱后分流比为2∶1。质谱分析采用四级杆串联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范围均为m/z100~1 500),其毛细管电压分别为3 500V和4 000V,二级质谱碰撞能量为10~40eV。结果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别出八宝丹中的化学成分78个,包括皂苷、胆汁酸、氨基酸等。结论建立了基于UHPLC-Q-TOF/MS的分析方法,可对中药复方制剂八宝丹中的化学成分快速鉴别,阐明了八宝丹的化学物质基础,为八宝丹的质量控制及药理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杜丹,金涛,范自全,夏庆[7](2016)在《中药复方柴芩承气汤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严重疾病,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伴有严重并发症,早期可出现休克并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中药柴芩承气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荡涤脏腑热毒的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1])。前期实验研究表明~([2,3]),中药柴芩承气汤可影响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胰腺腺泡细胞外分泌功能,并通过下调肌质/内质网Ca~(2+)-ATPase m RNA的表达抑制腺泡细胞内钙超载。为了阐明柴芩承气汤的药效物质成分,本文采用超(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4-26)

李季文,刘效栓,李喜香,毕映燕[8](2015)在《基于中药营养素及化学物质初探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基于中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及创新药物的发现,在对当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的同时尝试提出中药营养素及中药化学物质相结合的系统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5年09期)

阚鸿[9](2015)在《乌头类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吸收转运机制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复方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药复方组成多样,成分复杂,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析与理论佐证,成为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的障碍,因此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对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及其吸收转运进行系统研究,对促进中药的世界化与现代化进程极为重要。本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技术,对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典中药复方“甘草附子汤”(甘草、黑顺片、白术、桂枝)和“乌头汤”(制川乌、甘草、白芍、麻黄、黄芪)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两个复方中主要成分的体外吸收转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甘草附子汤”的化学成分鉴定建立了UPLC-Q-TOF(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飞行质谱)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测定“甘草附子汤”全方水煎液的分析方法,共检测到72个化合物,通过精确分子量(误差小于15ppm)及MSE二级串联质谱得到“甘草附子汤”中各化学成分的离子碎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碎裂规律及标准品的质谱数据,对各化合物进行归属鉴定,鉴定出黄酮类化合物17个,叁萜皂苷类化合物1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25个,酚酸类化合物4个,内酯类化合物1个,尚未明确鉴定的化合物12个。其中黄酮和叁萜皂苷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甘草,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黑顺片,酚酸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桂枝,内酯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白术。上述研究结果为“甘草附子汤”复方中主要成分的体外吸收转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2.“甘草附子汤”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从“甘草附子汤”中单味药、药对及全方制剂中提取出黄酮组分,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HPLC-MS法对各组黄酮提取液中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由于液质联用检测黄酮成分均来源于甘草,因此对“甘草附子汤”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白术与甘草共煎时,白术可促进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析出,白术与甘草共煎的药渣提取液中较甘草药渣提取液中甘草苷的含量降低说明共煎中白术已充分促进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的析出;与甘草单煎液比较,黑顺片与甘草共煎后,甘草苷的含量减少,二者药渣提取液中的甘草苷也有所降低,说明黑顺片具有减少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作用;桂枝与甘草共煎后,减少了甘草苷的含量,在二者共煎的药渣提取液中甘草苷的含量却有所增加,表明桂枝在共煎过程中抑制了甘草苷的析出。对比单煎液、药对及全方的黄酮提取液中各化合物的HPLC色谱峰峰面积可以看出,“甘草附子汤”各药材间可协同促进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加,该结果为阐明复方中各味药材配伍后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3.“甘草附子汤”黄酮纯化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研究分别采用AB-8、DM130大孔树脂及聚酰胺树脂对“甘草附子汤”全方制剂中的黄酮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最终确定最佳纯化工艺为采用DM130大孔树脂和聚酰胺树脂联合过柱法,所得总黄酮纯度高达47.9%,回收率为47.0%。采用以上联合过柱法对甘草单煎液、甘草与白术共煎液、甘草与黑顺片共煎液、甘草与桂枝共煎液、“甘草附子汤”全方水提液进行纯化得到各黄酮组分。因自由基参与了风湿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因此本文研究了上述各黄酮组分的抗氧化能力(DPPH测定法、超氧阴离子测定法、 OH测定法及FRAP测定法),结果显示,“甘草附子汤”全方黄酮组分的抗氧化能力明显强于全方水煎液,对比各药对黄酮组分的抗氧化能力,桂枝与甘草共煎液黄酮组分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且强于甘草单煎液黄酮组分,推测桂枝中的酚酸类成分对黄酮的抗氧化能力有协同促进作用,结果揭示了桂枝在“甘草附子汤”治疗风湿性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4.“甘草附子汤”黄酮成分吸收转运的体外研究(a)药材配伍对黄酮成分吸收转运的影响通过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模拟药物经过小肠的吸收过程,对“甘草附子汤”中各药材单煎合并液、共煎液及“甘草附子汤”全方中主要的叁种黄酮成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素-葡萄糖芹菜苷)的吸收转运进行研究。桂枝与甘草单煎合并液中桂枝中化学成分对上述叁种黄酮成分的小肠吸收度影响不大,二者共煎液研究结果表明,桂枝与甘草在共煎的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改变了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转运;黑顺片无论在与甘草的单煎合并液还是在二者共煎液中,都表现出促进叁种黄酮成分吸收的作用;全方共煎液中叁种黄酮成分的小肠吸收度较甘草单煎液中大大增加,且增加程度强于四味药材单煎合并液,证实了药材配伍在提高中药复方制剂小肠吸收度方面的重要作用。(b)组分配伍对黄酮成分吸收转运的影响将“甘草附子汤”中黄酮组分、皂苷组分、生物碱组分以不同比例配伍后对“甘草附子汤”中的叁种黄酮成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进行吸收转运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组分配伍皂苷组分时,皂苷组分可以提高黄酮组分的小肠吸收度;黄酮组分配伍生物碱组分时,生物碱组分可通过抑制叁种黄酮成分的外排作用而提高小肠吸收度;黄酮、皂苷、生物碱叁种组分混合时,叁种黄酮成分小肠吸收度均有所增加。(c)生物碱化合物对黄酮成分吸收转运的影响将黑顺片中主要的叁种单酯型生物碱化合物(苯甲酰中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分别与黄酮组分进行配伍,对其吸收转运过程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苯甲酰中乌头原碱可以提高叁种黄酮成分的小肠吸收度,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可以提高甘草素的小肠吸收度,降低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和甘草苷的小肠吸收度,苯甲酰乌头原碱则可以提高甘草苷和甘草素的小肠吸收度,降低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的小肠吸收度;黄酮组分均可提高叁种单酯型生物碱化合物的小肠吸收度,表明黄酮组分可在吸收转运过程中促进黑顺片的有效成分吸收,进而促进发挥药效作用。(d)复方中主要成分的标准品溶液混合后黄酮类化合物吸收转运变化情况分别将“甘草附子汤”中的主要组分的标准品溶液(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进行配伍,研究5种生物碱标准品混合液(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皂苷类标准品(甘草酸)对黄酮标准品混合液(甘草苷和甘草素)小肠吸收度的影响。当黄酮标准品混合液(甘草苷、甘草素)中加入5种生物碱标准品混合液(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时,结果显示,生物碱标准品混合液提高了甘草苷的小肠吸收度,降低了甘草素的小肠吸收度;当黄酮标准品混合液(甘草苷、甘草素)加入皂苷标准品(甘草酸)时,皂苷标准品降低了甘草苷和甘草素的小肠吸收度;将上述各类标准品混合后,甘草苷的小肠吸收度有所提高,甘草素的小肠吸收度则被降低。深入阐明了复方中各成分在吸收转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5.“乌头汤”与“反药”川贝母、浙贝母、生半夏配伍后“乌头汤”中生物碱的吸收转运研究将“乌头汤”分别与“反药”川贝母、浙贝母、生半夏共同煎煮,利用Caco-2单层细胞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联用四级杆质谱方法,研究“反药”对“乌头汤”中主要生物碱成分吸收转运的作用,从而推测“反药”对“乌头汤”治疗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贝母和浙贝母可以提高“乌头汤”中生物碱的小肠吸收度,且川贝母的作用强于浙贝母,浙贝母随着配伍中含量增加,促进作用增强。生半夏则对“乌头汤”中大多数生物碱起到降低吸收、促进外排的作用,从而降低其小肠吸收度,影响了“乌头汤”的治疗作用。6.半夏类药材影响“乌头汤”中生物碱吸收转运的机制研究将“乌头汤”分别与生半夏和法半夏通过不同比例(2:1,1:1,1:2)配伍,发现生半夏与法半夏均可通过增加外排作用降低生物碱类成分的小肠吸收度。为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分别在乌头汤(Q)、乌头汤:生半夏1:1(QX11)、乌头汤:法半夏1:1(QF11)中加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外排蛋白抑制剂P-gp和MK-571后进行吸收转运的体外研究,结果发现,加入维拉帕米后QX11和QF11中的7种生物碱外排均有所降低,但两者降低程度不如Q,推测半夏类药材中的某种化学成分可与外排蛋白结合,与外排蛋白抑制剂竞争与外排蛋白的结合位点,从而减弱外排蛋白抑制剂的作用,“乌头汤”中的组方药物种类较多,可能存在起着外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化学成分,半夏类药材与“乌头汤”配伍后,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减弱了“乌头汤”中该化学成分对生物碱类成分外排作用的抑制,从而降低了“乌头汤”中生物碱的小肠吸收度。上述研究结果,为“乌头类”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春娜,李鹏收,刘洋洋,张舒媛,时晓娟[10](2014)在《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及配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复方是几味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组成,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药效是各味药各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用整体的观点研究中药复方,阐明中医理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优化制剂工艺。研究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以及配伍规律,才能更科学的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本文总结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配伍规律,为中药复方走向国际市场垫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中药复方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青附蠲痹汤由附子、青风藤、黄芪、白芍、牡丹皮组成,化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临床应用治疗风湿及关节炎疾病多年,疗效确切。我们拟筛选确定青附蠲痹汤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最佳组方配伍,建立其最优制备工艺,从而将其研发为一种治疗RA的创新中药新药。方法对青附蠲痹汤不同工艺路线制备的产物,采用方中各药味有效成分含量控制、抗炎镇痛药效评价以及急性毒性研究结合的方法,筛选确定青附蠲痹汤的最佳组方配伍和制剂工艺。结果根据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最高、抗炎镇痛活性最强和安全性最好的标准,建立了青附蠲痹汤中试生产的优化和规范的制药和加工工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LPC)对青附蠲痹汤中试产品的质量分析表明,叁批青附蠲痹汤的色谱指纹图谱基本一致,4种特征标记物和生物活性标记物的含量相对一致。常规的毒理学研究表明青附蠲痹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雌雄大鼠单次最大耐受剂量为33.63g/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46倍。在慢性毒性研究中,结果显示,青附蠲痹汤剂量分别为3.89、6.80和9.72 g/kg(分别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40、70和100倍)对大鼠血液学参数和血液生化参数无影响。在重复给予青附蠲痹汤叁个月后,动物无死亡情况和特异性的毒性反应。结论通过建立严格的工艺控制,对青附蠲痹汤生产优化和规范的制药和加工工艺成功地进行了筛选和确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药复方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英,贺鹏,贺玉婷,樊启猛,肖美凤.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超分子化学解决对策[J].中草药.2019

[2].张婷,余黄合,林也,李鑫,唐琳.采用“化学、药效与毒理”叁结合方法筛选优化抗关节炎中药复方青附蠲痹汤的最佳制备工艺(英文)[J].DigitalChineseMedicine.2018

[3].李国霞,何嘉琪.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

[4].李世哲.中药“复方夏连胶囊”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作用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何思仪,郑惠婷,王淑美,王峰.基于液质连用技术联合血清药物化学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概况[J].广东化工.2018

[6].李洋,余静,赵亚红,安泳潼,薛丹.中药复方制剂八宝丹中化学成分的UHPLC-Q-TOF/MS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

[7].杜丹,金涛,范自全,夏庆.中药复方柴芩承气汤的化学成分分析[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大会特邀报告及墙报)论文摘要集.2016

[8].李季文,刘效栓,李喜香,毕映燕.基于中药营养素及化学物质初探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思路[J].西部中医药.2015

[9].阚鸿.乌头类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吸收转运机制的体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0].李春娜,李鹏收,刘洋洋,张舒媛,时晓娟.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及配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

标签:;  ;  ;  ;  

中药复方化学论文-李海英,贺鹏,贺玉婷,樊启猛,肖美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