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畸人论文-郭佼

小镇畸人论文-郭佼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镇畸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城乡对立,社会转型

小镇畸人论文文献综述

郭佼[1](2019)在《乡村与城市:《小镇畸人》与美国社会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美国中西部一位大器晚成但着作颇丰的作家,他对美国短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和美国作家的影响深远。安德森的代表作《小镇畸人》记录了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化进程中美国中西部小镇居民的心理畸变。乡村到城镇的变迁既是《小镇畸人》写作的时代背景,也是该作品的一个主题内容。本文试图在细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中有关城乡关系的理论观点来解读《小镇畸人》中的怀旧现象,剖析城乡对立关系给人们带来的畸变影响,探讨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之路。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舍伍德·安德森及其代表作《小镇畸人》,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且梳理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中的理论要点。通过对“田园怀旧传统”和“城市进步观念”的批判分析,威廉斯批驳了“消逝的农村经济”这一观点,强调人类要化解城乡对立的危机,就必须抵抗资本主义。第二章用威廉斯田园怀旧的观点分析《小镇畸人》中的怀旧情结。本章辩证地分析小镇居民带有欺骗性的童年记忆和对远去的自然空间的依恋之情,揭示出美国田园生活“黄金时代”这一谎言背后的历史真相,指出人们怀旧的实质是对阴郁的城镇生活的一种短暂逃避。第叁章用威廉斯关于城市的观点解读《小镇畸人》中的城乡对立关系。美国社会转型期的城乡对立关系体现在以下叁方面:首先,传统乡村秩序被城市生活所遮蔽,导致农村和农业日益边缘化;其次,城乡之间新旧价值观的剧烈冲突使社会道德信仰濒临崩塌;最后,在人们从乡村移居城市的过程中,人际关系亲密感缺失和个人身份失落问题突出。由此,城乡的对立导致“畸人”的产生。第四章论证《小镇畸人》中“乡村拯救不了城市,城市也拯救不了乡村”这一事实,揭示城乡对立的资本主义根源,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并为瓦恩斯堡小镇居民如何走出畸形生活指明方向:联合抵制资本主义,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第五章为结论。《小镇畸人》中安德森虽然谴责城市化和工业化给瓦恩斯堡小镇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没有看到城乡对立的资本主义根源,因此没能给出切实可行的解救办法。本论文认为威廉斯的城乡思想为瓦恩斯堡小镇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发展指明了较合理的道路:拒绝劳动分工,抵抗资本主义,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8)

曾雪瑶[2](2019)在《叙事控制:舍伍德·安德森在《小镇畸人》中的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镇畸人》的手稿中,安德森提及该作品是他写作生涯的转折点。新颖的叙事手法使安德森成功跻身于美国现代小说领军人物行列。小说整体上给读者一种精神压抑之感。小镇上的畸人们内心无不心思繁复,情感剧烈,但表面上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且行为怪诞。他们迫切想要交流沟通,无奈这种冲动席卷而来,最终却总以失败告终。通过仔细研究小说形式以及安德森对人物、故事、文本时间的把控,论文力求从叙事手法上解释畸人们的怪诞行为及精神压抑。安德森主要利用叙事视角来强化自身作为全知叙述者的权威,也加强其对人物的把控。同时,在这一过程,他着意弱化了人物话语的力量,以此深化叙事效果,展现出人物沦为畸人,丧失自主聚焦能力,深受控制,不安迷茫的一面。通过对叙事顺序、节奏和时长的把握,安德森意在强化小镇的畸人们当下孤独空虚而又悲哀的状态。小说中叙事停顿和叙事场景的有效互动,隐晦地记录了畸人们之间的交流从失败到最终达成以及乔治·威拉德由无知到有知的精神成长过程。这本压抑的小说以希望告终,象征着写作以及精神交流所带来的治愈之力终将战胜孤独和怪诞。(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15)

韩雨露[3](2019)在《对话理论视角下《小镇畸人》中小镇人的生存境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29)一书中提出了独白小说和对话小说的关系,认为小说不可能完全是独白型的,而应该是对话性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包括“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两种,这显然属于结构主义批评的二元对立。本文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并运用解构主义对其进行修正,试图引入中型对话,将原本的两种对话形式拓展为叁种:小型对话、中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小型对话等同于巴赫金的“微型对话”。中型对话指小说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对话关系。大型对话是指文本在其外延上具有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小镇畸人》有着多种多样的对话关系,其人物、结构和主题表达都具有明显的对话特征。本文将运用叁种对话形式分别探究这部作品的人物、结构和主题。本文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共分成叁章。第一章从小型对话角度探讨人物的独立性。借助“微型对话”,重点解读《小城畸人》中的代表人物。在工业化浪潮剧烈影响下的小镇人因为信奉自己的真理从而逐渐与世隔绝,最终变得孤独、压抑、甚至心理扭曲。瓦恩堡小镇上的人们深陷不同的困惑,同时他们又被一些共同的困惑折磨着。第二章从中型对话角度分析结构的复调性。作品各部分之间呈现出对话特征,整部作品被安德森当成一个中型对话来构建。这些对话性结构创造出一个复调世界,所有故事彼此独立,又因为隐形的故事线索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同时,空间意象的构建也是一条隐藏在文本内容之下的叙事线索。宏观背景和微观场所的空间意象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瓦恩堡小镇居民在隔绝孤立的生存状态下共同的追求和渴望。第叁章从大型对话角度探究主题的“未完成性”。只要对话在继续,意识和思想就在继续,具有开放性和未完成性。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安德森笔下“所谓”的“畸人”,然而作者并没有给他们的故事画上句号,也没有给“畸人”一个最终的定义。与此同时,“畸人”的故事没有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整部作品看似由独立的故事组成,但隐藏在故事之下的时空背景却赋予了作品无限的生命力。本文对《小镇畸人》多层次对话的系统性分析揭示了工业革命背景下美国中西部小镇的人们的生存困境。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过程中,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爱、被理解、被认同的追求。他们的困境同时也体现在处于其他社会变革中的小镇人身上。对话理论方法对这部作品的剖析更全面审视了小镇人的生存状态,凸显了安德森对生活在不同社会变革背景下小镇人生存境况的关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2)

张阳[4](2019)在《《小镇畸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而菲茨杰拉德的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将美国的现代主义推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小镇畸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小说人物形象,揭示两部小说共有的现代主义特征:不确定性、异化和荒诞。(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1期)

王燕[5](2018)在《寓言中的异化与孤独》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被称为二十世纪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巨人们的导师”。1919年出版的《小镇畸人》是安德森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由二十五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故事组成,刻画了二十世纪初美国从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一群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异化的孤独人物。本论文从创伤理论视角,通过分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形象,以探讨“畸人”们异化的本质原因。本文运用创伤理论,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叁个角度对人物所受创伤进行了分类,分析了伊丽莎白·威拉德等共九位“畸人”的创伤症状、造成其创伤的原因及其创伤复原情况。小说中人物主要受到了叁种创伤:工业创伤、家庭创伤和个人创伤。造成工业创伤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大背景下,机器生产迅速占领农业和手工业的市场。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的小镇人民难以适应工业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了边缘化、沟通障碍甚至歇斯底里的症状。造成其家庭创伤的原因主要为缺少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以致后来小镇人物出现交流障碍、歇斯底里和强制性重复等症状。小镇人民的个人创伤主要来自爱情创伤、被误解后的创伤等,以致其变得压抑并出现解离的症状。最后只有极少数人物获得了创伤的复原。这部小说含有寓言性质。小说中许多人物都以安德森青年时期在俄亥俄州认识的人物为原型,安德森将他们的故事放在一个虚构的小镇—温斯堡来讲述给读者。小说中的故事见证者和参与者乔治·威拉德便是现实中的安德森。安德森笔下的小镇畸人并不仅仅存在于俄亥俄,它是整个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缩影。研究这部小说中的创伤可以使读者对安德森本人及他生活的时代更加了解,也更方便我们对他其他作品的理解与研究。不仅如此,他笔下的被异化而孤独的“畸人”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希望给予这样的群体更多的关爱。(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28)

李江秀[6](2017)在《《小镇畸人》的绿色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生态批评的视角,结合文本分析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剖析了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于如何在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思考。(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2期)

章艳萍[7](2017)在《小镇畸人——福克纳《八月之光》心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面具和阴影是人格结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平衡发展,人格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任何一方的膨胀都会导致人的精神失常、行为异常,引起人格的扭曲。荣格的人格面具和阴影概念可以为小说《八月之光》中人物的病态心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云[8](2017)在《《小镇畸人》的空间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新颖的创作手法以及自然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海明威、福克纳、斯坦贝克等诸多现代美国作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巨人们"的导师。相比较其他作家,安德森的文学创作起步较晚,但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安德森却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着作。其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温迪·麦克弗森之子》、《前进的人们》《穷白人》和短篇小说集《小镇畸人》、《鸡蛋的胜利》、《林中之死》以及诗歌《中西部之歌》、《新约》等,其中,以短篇小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安德森的短篇小说形式"散漫",内容新颖,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美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小镇畸人》以一种开创性的松散结构,通过选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片段,成功地勾勒出了 20世纪初社会转型时期美国中西部小镇居民的精神荒原。同时,这部作品也集中展示了安德森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他抛弃了传统小说叙事对故事情节的要求,而更多的去关注个体本身,探索生活表象下的人性的真实。其笔下的温思堡小镇也因其典型而饱满的形象一度成为美国中西部乡镇文化的代表。本文以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镇畸人》为研究对象,以新兴的空间叙事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叙事学、读者接受理论相关知识,分别从故事所描绘的物理空间,文本的结构空间以及读者的心理空间等方面来分析小说所展现出来的空间性艺术。首先,在故事内容上,安德森向读者描绘了一个集农业传统与工业文明于一体的矛盾空间—温思堡小镇,并借用该空间来对人物进行表征,让空间的故事成为人物本身的故事,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其次,在结构安排上,安德森打破了单一的因果—线性叙事模式,采用立体的并置叙事模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对人物及故事进行展示,进一步强调主题;最后,安德森利用多种叙事技巧,激发读者潜在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进"畸人"的内心世界。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空间叙事理论及作家作品,包括国内外关于《小镇畸人》的研究现状。空间叙事研究,简言之,就是探索空间作为不同于时间的另一种叙事元素是如何参与、影响与推动故事发展的。论文结合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和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以《小镇畸人》所展现出来的具体空间特点为依据,分别从故事的内容、形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对作品的空间性进行分析。论文的第二章主要分析《小镇畸人》中由大量的背景描写所构成的物理空间。在这一层空间中,既有传统与现实的博弈,也有农业、手工业文明与大机器生产的冲突,更有城乡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安德森精心塑造温斯堡小镇这一充满矛盾的特色空间,并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物安放于其中,使空间成为人物的表征,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第叁章主要从作品的结构方面论述主题一并置这种空间叙事模式在《小镇畸人》中的运用。认为《小镇畸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而是一部由共同主题而串连起来的空间形式小说。各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人们的精神状态,共同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主题。论文的第四章系统讨论了《小镇畸人》的空间性特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从读者的心理空间建构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安德森是如何运用重复、控制叙事节奏、开放式结尾等手法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提高读者的参与度,让读者能够走近"畸人",产生情感共鸣。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语,指出《小镇畸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主要得益于安德森在叙事中对空间元素的大量运用。从空间叙事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解读,探索小说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对进一步理解空间要素在现代小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曹顺娣[9](2017)在《《小镇畸人》中的小镇和畸人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镇畸人》作者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着名文学作家,他才华横溢,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一方面,他被福克纳誉为开创美国式写作传统的作家之父:另一方面,受他文学影响的一些美国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等在文学创作领域成就又远远超过了他。舍伍德·安德森并非专职作家,他36岁之前是一位商人,之后他弃商从文,在随后近30年里出版多部长篇、短篇小说和自传。虽然当时他的大部分作品并不被文学评论家看好,(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7年05期)

陈云[10](2017)在《《小镇畸人》的空间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探索空间叙事在小说叙事构建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舍伍德·安德森的成名作《小镇畸人》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叙事理论,分别从故事的物理空间、文本的形式空间以及读者的心理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小说所展现出来的空间叙事特点。指出作者对空间元素的成功运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更好地展示了无序而复杂的现实世界。同时,作者还综合运用反复、控制叙事节奏等技巧,让读者更多地参与到作品意义的建构中,帮助读者构建复杂而立体的心理空间,加深读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小镇畸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小镇畸人》的手稿中,安德森提及该作品是他写作生涯的转折点。新颖的叙事手法使安德森成功跻身于美国现代小说领军人物行列。小说整体上给读者一种精神压抑之感。小镇上的畸人们内心无不心思繁复,情感剧烈,但表面上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且行为怪诞。他们迫切想要交流沟通,无奈这种冲动席卷而来,最终却总以失败告终。通过仔细研究小说形式以及安德森对人物、故事、文本时间的把控,论文力求从叙事手法上解释畸人们的怪诞行为及精神压抑。安德森主要利用叙事视角来强化自身作为全知叙述者的权威,也加强其对人物的把控。同时,在这一过程,他着意弱化了人物话语的力量,以此深化叙事效果,展现出人物沦为畸人,丧失自主聚焦能力,深受控制,不安迷茫的一面。通过对叙事顺序、节奏和时长的把握,安德森意在强化小镇的畸人们当下孤独空虚而又悲哀的状态。小说中叙事停顿和叙事场景的有效互动,隐晦地记录了畸人们之间的交流从失败到最终达成以及乔治·威拉德由无知到有知的精神成长过程。这本压抑的小说以希望告终,象征着写作以及精神交流所带来的治愈之力终将战胜孤独和怪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镇畸人论文参考文献

[1].郭佼.乡村与城市:《小镇畸人》与美国社会转型[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曾雪瑶.叙事控制:舍伍德·安德森在《小镇畸人》中的叙事策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3].韩雨露.对话理论视角下《小镇畸人》中小镇人的生存境况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张阳.《小镇畸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9

[5].王燕.寓言中的异化与孤独[D].内蒙古大学.2018

[6].李江秀.《小镇畸人》的绿色解读[J].北方文学.2017

[7].章艳萍.小镇畸人——福克纳《八月之光》心理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7

[8].陈云.《小镇畸人》的空间叙事研究[D].安徽大学.2017

[9].曹顺娣.《小镇畸人》中的小镇和畸人描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

[10].陈云.《小镇畸人》的空间叙事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  

小镇畸人论文-郭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