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季环境因子论文-吕淑莲,马小云

生长季环境因子论文-吕淑莲,马小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长季环境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仙花,生长环境,养殖

生长季环境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吕淑莲,马小云[1](2019)在《不同环境因子对水仙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仙花型优美,气味芳香,作为北方春节年宵花卉的主打产品之一,在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花期的控制,花卉的品质,直接决定着花卉的销路和产量。水仙在水肥气热光等不同条件影响下,生长状况花卉品质会有什么变化,居家养殖怎样才能得到最具观赏价值的花卉?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组研究的主导思想。(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22期)

史桐舟,梁继业[2](2019)在《环境因子对盆栽人参榕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阿拉尔市位于新疆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4.1℃至17.7℃,多年平均降水量72.2 mL,多年平均光照2852.7小时。1.2环境因子影响测定方法对于观叶盆景来说,叶片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人参榕是一种观叶植物,其叶片的多少,叶色都会影响盆景效果而环境因子不但影响盆景本身的植株发育和培育进程,同时还会影响观叶效果。因此,研究温度、水分、光照的环境因子对叶片的影响,以(本文来源于《西北园艺(综合)》期刊2019年06期)

周强,王云忠,齐继光,王玮?[3](2019)在《环境因子对4种常见观赏性水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黑金黄水母(Chrysaora melanaster)、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和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4种常见的观赏性水母为探讨对象,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环境因子对水母生活史各阶段的影响,展望了观赏性水母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水族馆行业中观赏性水母的繁育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马玉祥,张永利,李玉灵,吉川贤,李晓刚[4](2019)在《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对黑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径向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成熟的河岸胡杨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年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年轮宽度序列与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但不同年龄胡杨对气温的响应有所不同。②在季节尺度上,休眠季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而生长季气温越高越不利于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③在月尺度上,前一年3月和当年9月的平均气温越高,对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有利,而当年10月平均气温越高,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不利;前一年7月径流量的增加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有利,而当年2月径流量的增加对壮龄胡杨径向生长有利。综上所述,在季节和年等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尺度的缩小,胡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更为细化,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径流量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在月尺度上才突显出来,前一年7月和当年2月的径流补给对胡杨径向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黑河统一调度管理过程中,可通过适度调增2月和7月洪水的下泄量来满足胡杨径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杨蕊,吴开畅,于刚,温为庚,陈旭[5](2019)在《养殖模式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养殖模式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及养殖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开展方斑东风螺与玉足海参、细基江蓠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试验结果显示,细基江蓠、玉足海参与东风螺混养可显着促进东风螺的生长,养殖成活率提高10.42%,养殖产量提高28.48%,饵料效率提高3.21%;江蓠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吸收率分别为60.2%、62.4%;玉足海参对养殖底沙中总氮、总磷、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为40.8%、41.4%、37.9%,显着改善养殖底沙环境;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弧菌、底沙弧菌和东风螺体内弧菌密度均未出现较大波动。(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程香菊,具家琪,胡佳纯,谢骏,余德光[6](2019)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鱼生长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鱼类生长对水环境的响应,预测鱼类在养殖水环境多因子协同作用下的生长速度,进行了室内曝气推流循环水养殖罗非鱼试验,试验持续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增加,鱼的食物转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所提高;随着非离子氨质量浓度的增加,鱼的食物转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所降低;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由于变化不大且均处于安全质量浓度范围,该试验中对鱼的食物转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未产生显着影响。基于这一系列试验结果对罗非鱼特定生长率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建立了鱼的生长预测模型,R2为0.82,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普适性。预测模型表明,养殖初始鱼质量、养殖密度、非离子氨以及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增加,均会导致鱼生长速度减缓,而提高溶解氧质量浓度则可以提高鱼生长速度。该预测模型虽然是在曝气推流循环养殖模式下获得的,但对其他养殖模式同样适用,使鱼生长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变得可测,为促进养殖鱼类的健康发展、养殖系统的优化和养殖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便利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旭萍,王亚陈,刘强,王瑾,冯剑[7](2019)在《海拔和环境因子对濒危植物青皮在海南岛中部丘陵区人工林下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乡土树种青皮在海南岛中部丘陵地区人工林向自然林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情况,在270、380 m 2个不同海拔样地的人工林中种植青皮苗木,研究环境条件对青皮生长和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皮的成活率经过初期的下降,在定植1年5个月之后基本稳定。海拔为380 m样地青皮的成活率在各个时间段均高于海拔为270 m样地的青皮,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2个海拔上的青皮苗木的株高和基径的生长没有明显差异。2个样地青皮苗木的株高、基径的净增长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大趋势,且海拔为270 m样地青皮的株高增长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其株高增长量、基径增长量均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海拔为380 m样地青皮的株高增长量、基径增长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2个样地的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含量逐年降低。海拔为270 m样地青皮的净光合速率明显大于海拔为380 m的样地。2个样地青皮的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CO_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等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呈极显着正相关。2个样地青皮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时间的推移而明显提高。由研究结果可知,青皮可在丘陵区不同的海拔地区存活并良好地生长。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中部丘陵区青皮种群的人工恢复种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谢春[8](2019)在《环境因子对莼菜生长的影响及优质莼菜种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药菜(Brasenia schreberiJ.F.Gmel)是睡莲科药属的一种多年生浮叶植物,其水下幼芽及卷叶被一层极厚的胶质包裹,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栖息地缩小、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干扰等原因导致莼菜野生种群所剩无几,目前存在的大多为人工维护的半自然栽培种群,被列为我国Ⅰ级濒危重点保护植物,为保护莼菜先后在利川、杭州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区。前人研究显示,我国莼菜种群遗传多样性很低,莼菜主要产区苏州、杭州、利川及石柱等地均面临种性退化、品质下降、产量减少等问题。近年来,全球出现气候变暖、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因子对莼菜生长的影响机制未有深入研究;已有研究显示不同产区莼菜表型特征有差异,导致差异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分析;此外,莼菜叶色(叶背颜色)具有多态性,鲜有研究关注叶色多态性的潜在功能。为探讨上述一系列问题,并为莼菜的保护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进行了以下叁部分实验:(1)比较生长季苏州、杭州和利川半自然莼菜样地水质、底泥、气温和莼菜幼芽、叶片特征的差异;(2)对苏州、杭州、利川和石柱的莼菜种源(SZ-P、HZ-P、LC-P和ShZ-P)进行同质园栽培实验,比较分析不同种源的莼菜幼芽及叶片表型特征的变异程度;(3)根据叶色特征,将莼菜分为深红(dark-red)、浅红(light-red)、边缘红(edge-red)和绿色(green)4个品种,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组成、气孔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冗余分析(RDA)的结果,在测定的环境参数中,水质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w)、电导率(ECw)和溶解氧(DOw),底泥有机碳(SOC)和全氮(TNs)是影响莼菜生长和胶质积累的主要因子,共解释了莼菜胶质积累及相关性状变化的82.2%。莼菜胶质含量(MucC)、胶质厚度(MucT)和单芽重(SBW)与CODMn、TNw、ECw显着负相关,与SOC和TNs显着正相关,卷叶长度(RLL)与DOw显着正相关。夏季高温可能对莼菜生长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清洁水质及肥沃底泥能促进莼菜的生长及胶质积累。(2)同质园栽培条件下,SZ-P和HZ-P的幼芽表型性状(MucC、MucT和SBW)、叶片表型性状(叶色,叶面积,叶长、叶宽及叶片长宽比)相近,LC-P和ShZ-P的上述表型性状相近。整体上,SZ-P和HZ-P的胶质积累高于LC-P和ShZ-P,生长状况较好。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源的表型性状存在显着差异,大部分表型变异存在于种群内部(约为70%)。该实验表明莼菜种群的表型变异可能是环境适应和遗传分化的共同结果,SZ-P和HZ-P的环境适应性较强。(3)4种叶色莼菜中,边缘红的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及ETR(电子传递速率)曲线的拟合参数均最高(光抑制系数除外),浅红最低(除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非光化学淬灭外);光合有效辐射高于2000μmol m-2s-1时,4种叶色莼菜光合作用均受到抑制。深红的光合色素含量最高,边缘红次之。从深红到绿色,随着红色的降低叶片干鲜比呈下降趋势。边缘红气孔密度(Ds)最大,气孔器面积(aagc)和气孔面积(aap)最小,浅红与其相反,但边缘红和浅红的气孔覆盖度(fgc)和气孔导度(gs)无显着差异。综合得出,边缘红的高光合效率可能与其气孔特征有关,前人研究显示小气孔对光等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快速。上述研究表明,莼菜生长需要清洁的水质和肥沃的底泥,应加强莼菜栖息地尤其是水质的保护。在南京等高温地区,SZ-P和HZ-P的环境适应性较强,是较优种源。不同叶色莼菜光合生理特征差异显着,边缘红莼菜光合效率最高,初步确定为优质种源,根据边缘红莼菜所剩无几的现状,应尽快采取措施对其加以保护。(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戴伟,路秉翰,许铭宇,胡振阳,谭广文[9](2019)在《观光温室中气候环境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广东省深圳市华为中庭观光温室的水稻(Oryza sative L.)园项目,以室外水稻栽培为对照,从光照、温湿度和风速等几个方面比较气候环境因子对观光温室内移栽后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今后观光温室水稻的栽培提供相关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温室环境中较低的光照度等因素在营养生长初期抑制了植株的生长;随着生长期的不断推移,室内较高的温湿度使得水稻植株快速生长,出现徒长现象;而在营养生长后期,这种环境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小,但较室外环境仍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唐丽,王朝勇,龙华,李菁,陈功锡[10](2019)在《环境因子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及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境因子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及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探索其高产优质的人工栽培条件。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正交试验,设置了不同光照、温度、湿度、营养水平的生长条件,培养4个月后,采用叶绿素荧光仪、比色法等方法测量了铁皮石斛的生物量、形态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的含量等指标。结果:在本次试验参数范围内,光照是影响生物量、多糖和叶绿素含量的首要因子,高光照(21 600 Lx)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而低光照(2 400 Lx)则会增加叶绿素和多糖含量。空气湿度是影响茎粗、分蘖数、ETR_(max)、F_v/F_m和生物碱、黄酮含量的重要因子,中等水平湿度(昼/夜湿度80%/65%)有利于以上形态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而低湿度(昼/夜湿度70%/55%)则有利于生物碱和黄酮的积累。温度是影响株高的主要因子,高温(昼/夜温度28℃/13℃)有利于株高的生长。此外,营养成分虽然显着影响了大部分的指标参数,但均不是最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分析,昼/夜温度28℃/13℃、昼/夜湿度80%/65%为铁皮石斛适宜的生长条件,但21 600 Lx高光照有利于其提高生物量,而2 400 Lx低光照则更有利于提高其多糖含量。该研究结果为人工规模化高效栽培铁皮石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9年02期)

生长季环境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阿拉尔市位于新疆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4.1℃至17.7℃,多年平均降水量72.2 mL,多年平均光照2852.7小时。1.2环境因子影响测定方法对于观叶盆景来说,叶片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人参榕是一种观叶植物,其叶片的多少,叶色都会影响盆景效果而环境因子不但影响盆景本身的植株发育和培育进程,同时还会影响观叶效果。因此,研究温度、水分、光照的环境因子对叶片的影响,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长季环境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吕淑莲,马小云.不同环境因子对水仙生长的影响[J].花卉.2019

[2].史桐舟,梁继业.环境因子对盆栽人参榕生长发育的影响[J].西北园艺(综合).2019

[3].周强,王云忠,齐继光,王玮?.环境因子对4种常见观赏性水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9

[4].马玉祥,张永利,李玉灵,吉川贤,李晓刚.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对黑河下游胡杨(Populuseuphratica)径向生长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9

[5].杨蕊,吴开畅,于刚,温为庚,陈旭.养殖模式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9

[6].程香菊,具家琪,胡佳纯,谢骏,余德光.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鱼生长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9

[7].王旭萍,王亚陈,刘强,王瑾,冯剑.海拔和环境因子对濒危植物青皮在海南岛中部丘陵区人工林下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8].谢春.环境因子对莼菜生长的影响及优质莼菜种源筛选[D].南京大学.2019

[9].戴伟,路秉翰,许铭宇,胡振阳,谭广文.观光温室中气候环境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10].唐丽,王朝勇,龙华,李菁,陈功锡.环境因子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及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19

标签:;  ;  ;  

生长季环境因子论文-吕淑莲,马小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