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相关性研究论文-朱广辉,李杰

脏腑相关性研究论文-朱广辉,李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脏腑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相关性失眠,中医辨治,脏腑辨证,核心病机

脏腑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广辉,李杰[1](2019)在《基于脏腑辨证对肿瘤相关性失眠的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肿瘤患者常伴有失眠的发生,并且伴随病情的进展及治疗措施的应用,肿瘤相关性失眠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严重影响病情预后及抗肿瘤治疗效果。李杰教授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基于脏腑辨证,从肝、脾、肾辨治肿瘤相关性失眠;针对患有难治性失眠的恶性肿瘤患者,在上述脏腑辨治的基础上结合恶性肿瘤的核心病机,从根本上解决难治性失眠,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中医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柯智淳,李华南,刘斯文,王金贵[2](2019)在《王金贵教授从脏腑“左升右降”角度探讨津沽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反复发作的持续疲劳为主症的一组证候群,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心理因素、免疫功能失调、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依靠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虚劳""郁证"范畴,其发病与五脏皆有关系。"左升右降"是在《内经》时期便初步萌芽的理论,其以五行思维总结了脏腑之间气机变化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王金贵教授以"左升右降"的气血运行方式为津沽脏腑推拿的指导理念,从整体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杨晔,刘悦,张帆,孙宇衡,王钰[3](2018)在《基于线粒体研究论脾虚与脏腑疾病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是人体的后天之本。细胞器线粒体几乎存在于所有需氧真核细胞内,其作为"细胞的动力站"而为机体的物质代谢提供能量,被称作"能量转化的中心站"和"叁磷酸腺苷(ATP)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脾与细胞器线粒体在人体功能方面异曲同工。结合有关脾虚导致人体各脏腑疾病与线粒体结构功能变化相关性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中医"脾主运化"与线粒体形态结构及氧化磷酸化的相关性,从而揭示中医脾虚导致全身各脏腑疾病的线粒体结构功能变化机制,为今后脾虚证的诊治提供现代医学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闫雪娇[4](2018)在《不同脏腑虚损慢阻肺患者骨骼肌功能障碍程度及其与钙蛋白酶等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病情、不同脏腑虚损、不同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骨骼肌含量及血液中钙蛋白酶、钙蛋白酶抑制蛋白浓度,观测患者外周骨骼肌含量的变化和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与慢阻肺的相关性,初步探求慢阻肺患者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状况及其发病机理,以便为功能锻炼等治疗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120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肺功能检查、MRC评分、CAT评分和六分钟步行试验,通过人体成分分析测量其骨骼肌含量及体脂百分比,计算去脂肪指数,分析不同病情、不同脏腑虚损、不同年龄与外周骨骼肌含量及发生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关系。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结果:不同肺功能分级的慢阻肺患者不同肺功能分级慢阻肺患者在体重、BMI、FFMI、六分钟步行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但有降低趋势;而在呼吸困难指数、CAT、BODE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脏腑虚损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骼肌功能障碍发生,其中肺脾气虚组外周骨骼肌含量、双下肢肌肉量最低,更易合并骨骼肌功能障碍(P<0.05)。肺气虚组与肺肾气虚组之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检测患者钙蛋白酶及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含量,提示肺脾气虚组、肺肾气虚组与肺气虚组有差异(P<0.05);慢阻肺合并骨骼肌功能障碍者与未合并者钙蛋白酶浓度有差异(P<0.05),且两组钙蛋白酶抑制蛋白与钙蛋白酶比值有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间BMI、体脂含量、总骨骼肌含量、FFMI、四肢及躯干骨骼肌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有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骨骼肌功能障碍,其发生程度与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和钙蛋白酶浓度的比有密切的相关性,比值越大越易发生骨骼肌功能障碍。在慢阻肺脏腑虚损辨证中,肺脾气虚患者慢阻肺发生骨骼肌功能障碍最为明显,因此印证了“脾主四肢、肌肉”理论,提示运用健脾益气药物对慢阻肺患者骨骼肌功能的恢复可能是有益的。(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叶雨文,申屠嘉俊,詹强,罗华送,王睿[5](2018)在《基于平秘脏腑理论推拿辨治肿瘤相关性厌食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相关性食欲不振严重影响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属中医学癌性虚劳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由脾胃升降失司,脾气不足,胃气衰败,脏腑虚损而发食欲不振,临床多合并痰湿、血瘀、食积等实性病理表现;治疗上,基于平秘脏腑理论,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8年02期)

李争[6](2017)在《COPD患者皮温、出汗率、血清抗菌肽含量及与脏腑虚损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纳入稳定期COPD患者及健康正常人,测定受试者的皮肤温度、局部出汗率以及血清中抗菌肽的含量,发现不同慢阻肺分组及不同脏腑虚损状态时,COPD患者体表温度、出汗率、血清抗菌肽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试揭示COPD患者体表温度、出汗率及血清抗菌肽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对于COPD疾病进展的临床意义。并通过测定COPD患者与健康正常人之间与COPD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筛选可能造成抗菌肽蛋白表达差异及抗菌肽参与COPD进程的可能信号通路,从而阐释COPD患者抗菌肽表达差异的和参与COPD进程的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COPD稳定期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症状评分、m MRC、CAT评分并进行肺功能测定及运动心肺功能测试,选用DT-9875红外热像仪对受试者进行背部俞穴(肺俞、脾俞、肾俞)、督脉及背部平均温度测定,采用纱布海绵垫法收集各组患者运动心肺测定过程中的出汗率。收集患者血清样本并测定血清抗菌肽(HBD-2、HNP1-3、Hepcidin、Dermcidin、Cathelicidin)含量,采用PCR-array方法测定与COPD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COPD患者血清抗菌肽表达异常及抗菌肽参与COPD疾病进程的可能信号通路。结果:1)COPD组患者与健康正常组比较,肺俞、脾俞、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着降低。吸烟组肺俞穴位温度显着低于不吸烟组,其余各穴位较不吸烟组均降低,但未发现显着差异性。肺气虚组、肺脾两虚组、肺肾(肺脾肾)虚组肺俞、脾俞、肾俞、督脉温度均显着低于健康正常组,而各脏腑虚损组之间未发现显着差异性。经过校正年龄及BMI后进行偏相关性分析发现在COPD组患者中,肺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 MRC评分、CAT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 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m 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督脉平均温度与吸烟指数、m 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比较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出汗率差异发现肺气虚组和肺肾(肺脾肾)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出汗率显着增高,肺脾两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性但有增高趋势,肺肾(肺脾肾)虚组较肺脾两虚组出汗率也显着增高。COPD患者的出汗率有随着脏腑虚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的趋势。2)通过比较健康正常组及COPD患者体表温度的差异性,结果发现,COPD组患者与健康正常组患者比较,背部平均温度显着降低。将COPD组患者按照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分级,经比较发现气流受限GOLD1、GOLD2、GOLD3、GOLD4组的背部平均温度较健康正常组均有降低,从温度结果可以看出,背部平均温度有随着气流受限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将COPD组患者按照GOLD 2017症状/急性加重程度分组后,发现A、B、C、D组背部平均温度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而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在COPD组患者中,背部平均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 MRC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FVC%、FEV1/FVC具有正相关性。COPD吸烟组和不吸烟组背部平均温度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而COPD吸烟和不吸烟组间背部平均温度未呈显着差异性,但从结果上看,吸烟有降低COPD患者背部平均温度的趋势。COPD组患者的局部出汗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按照气流受限程度分组比较发现,随着气流受限程度的加重,出汗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按照2017年GOLD症状/急性加重分组发现,与A组比较,C组、D组出汗率显着增高。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COPD患者的出汗率与患者的近一年急性加重次数、近一年住院次数、m MRC评分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有显着的负相关性,与运动心肺功能中最大功率、最大通气量、最大公斤摄氧量具有显着负相关性,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及生理无效腔呈正相关性。通过对COPD患者急性加重风险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发现COPD患者出汗率与急性加重的发生具有显着相关性,对COPD患者的年急性加重次数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AT评分、出汗率及背部平均温度与COPD患者的年急性加重次数具有相关性。3)COPD患者血清抗菌肽HBD-2与健康正常组比较显着降低,HNP1-3、Hepcidin、Dermcidin、Cathelicidin较健康对照组均显着升高。按照气流受限程度分级发现GOLD3组的HBD-2较GOLD1和GOLD2组显着降低,GOLD3组的HNP1-3含量较GOLD1、GOLD2组也显着降低,叁组Hepcidin、Dermcidin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性,GOLD3组的Cathelicidin较GOLD1组显着升高,且Cathelicidin随着气流受限程度的加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将COPD组患者按照GOLD2017症状/急性加重程度分组后发现,除A组Dermcidin及Hepcidin与B、C、D组比较显着降低,且Dermcidin有随着级别的升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余抗菌肽指标A、B、C、D各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性。将COPD组患者按照不同脏腑虚损程度分类后发现,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HBD-2均显着降低,HNP1-3、Hepcidin、Dermcidin均显着增高,肺气虚组Cathelicidin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而其余两组未见显着差异性,各脏腑虚损组间比较未发现显着差异性。将COPD患者的年龄、BMI作为控制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COPD患者的血清抗菌肽水平与背部平均温度无相关性,而出汗率与HBD-2含量、HNP1-3含量呈正相关性,其他抗菌肽与出汗率之间未发现显着相关性。血清抗菌肽HBD-2与患者的m MRC评分呈负相关性、与FEV1%、FEV1/FVC呈正相关性;HNP1-3与m MRC呈负相关性,与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与运动心肺功能中呼吸储备呈负相关性;Hepcidin与患者年急性加重次数和年住院次数及CAT评分呈正相关性,与运动心肺中氧通气当量呈正相关性;Dermcidin与患者的年急性加重次数、年住院次数、Mmrc评分及CAT评分呈正相关性,与运动心肺功能中氧通气当量呈正相关;Cathelicidin与FEV1/FVC呈负相关性,与运动心肺功能指标中最大通气量、无氧域呈负相关性。将血清抗菌肽水平纳入急性加重风险Logistc回归分析发现,出汗率及血清Dermcidin水平与COPD急性加重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并且该方程预测总正确率为86.0%。将血清抗菌肽水平纳入COPD患者年急性加重次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Dermcidin水平及出汗率、CAT评分、背部平均温度与年急性加重次数具有相关性。COPD患者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发现,与正常组相比,在COPD患者中表达量下调的基因(DUSP6、AR、SNCA、ADRB2、HMGCL);表达量上调的基因(KLHL3、MAOA、MAPK8、MMP13、MT1X、SERPINA3等)。通路分析发现,IL-17F/NF-Κβ通路可能对防御素(h BD-2)表达产生影响;HNPs可能通过下游MAPK信号通路介导参与气道上皮增生及人气道上皮细胞粘蛋白基因的表达;Hepcidin的表达可能是由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受到激活;Cathelicidin可能是通过MAPK途径调节人气道上皮细胞粘蛋白基因的表达在COPD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中发挥作用。结论:1)本研究发现当COPD患者出现脏腑虚损状态时,患者体表温度下降、出汗率增高,并且体内抗菌肽表达量产生异常改变,从而再次证实了“肺主皮毛”及“卫气”相关理论。同时说明COPD患者易汗出、背凉等自感症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初步发现了导致COPD反复发作可能的物质基础,客观阐释了COPD患者肺气亏虚、卫阳不固的理论基础。为中医温热疗法(如艾灸、TDP等)及中医“敛汗”治疗COPD提供了客观依据。2)本研究初步发现了COPD患者较健康正常人体表温度下降、出汗率增多。从客观的角度解释了COPD患者具有喜欢温热环境、喜增添衣物的特点,其机制可能与CO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基础代谢率升高、合并代谢综合征以及周围神经损伤有关。反映出COPD的发病机制多样、复杂,并不是单一的炎症机制,可能还伴有神经、代谢、免疫等相关途径的异常改变。3)本次研究发现COPD患者的体内血清抗菌肽表达较健康正常人发生异常变化,并且与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肺功能及运动心肺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COPD患者血清抗菌肽水平可以反映出COPD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可能可以作为预测COPD疾病进展和急性发作风险的指标。同时发现,COPD患者抗菌肽表达通过干预某些信号传导通路参与到COPD的疾病进程中,进一步的研究可通过干预抗菌肽参与COPD发病的相关信号通路起到治疗和预防COPD进展和急性加重的作用。4)本次研究通过对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发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及对年急性加重次数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OPD患者的血清Dermcidin水平及出汗率可能是预测COPD急性加重风险的指标,并且血清Dermcidin水平、出汗率及背部平均温度与年急性加重次数具有相关性。提示COPD患者的体表温度、出汗率及血清抗菌肽水平可作为急性加重风险的预测指标,并且是否能够通过干预这些因素起到预防急性加重,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为COPD急性加重的研究和防治提出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7-10-01)

王生华[7](2016)在《脏腑理论与“血的生成”相关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认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血,又称血液,主要由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由心主持,循行于脉中,是对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和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16-09-20)

吴东宁,何丽云,王鑫,艾艳柯,文天才[8](2016)在《基于ClinResearch心系不良事件分析印证中医脏腑相关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不良事件数据分析与挖掘角度研究中医脏腑相关性理论,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以ClinResearch电子数据管理系统目前在研及存储的研究数据为基础,以统计学方法分析、挖掘心系不良事件的特征。结果 ClinResearc电子数据管理系统中的心系不良事件的特征较好的印证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肺为君臣相傅之官"等脏腑相关性理论。结论从不良事件数据分析与挖掘角度研究中医脏腑相关性理论具有可行性及意义,但尚局限于不良事件的低报告率、研究及管理水平等因素,下一步可以提高不良事件报告率及从不同角度回溯不良事件发生的方法,增加数据量、提高其数据质量以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及挖掘。(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6年26期)

黄伟贞[9](2016)在《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选择经CT诊断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80例,根据双盲原则,由中医医师通过四诊进行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及分类,同时由放射科医师填写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情况等脑CT征象。分析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中经络证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0.05);中经络证者基底节区(壳核、丘脑)出血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脏腑证者(P<0.05),而脑干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0.05)。中经络证1型、2型及中脏腑证阳闭、脱证者中基底节区(壳核、丘脑)出血者所占比例最高,而中脏腑证阴闭者脑叶出血者所占比例最高,各证候间脑出血部位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经络证者出血量明显少于中脏腑证者(P<0.05),发生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脏腑证者(P均<0.05)。中经络证1型、2型患者出血量及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中脏腑证脱证者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闭、阳闭者(P均<0.05),阴闭者明显高于阳闭者(P<0.05),中脏腑证各证候发生中线移位及周围水肿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破入脑室所占比例脱证者明显高于阴闭、阳闭者(P均<0.05)。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周围水肿情况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CT影像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中风病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能为中风病的中医诊断及辨证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客观量化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22期)

刘莉莉,赵百孝[10](2016)在《脑瘤患者十二井穴体表导电量的变化与脏腑经络相关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脑瘤患者井穴体表导电量的变化及其与人体生理病理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第五代经络能量分析仪",对60例脑瘤患者和60例健康人十二经井穴的体表导电量进行检测。结果:正常人双侧经穴导电量具有对称性,双侧无显着性差异;脑瘤患者双侧井穴总体导电量均失衡,十二经脉失衡率高于健康组,且两组间比较在胆经、肝经、胃经、小肠经、叁焦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脑瘤组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均说明双侧经络导电量失衡与疾病存在相关性,经络电学特性的诊断方法在与疾病的特异性和相关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脏腑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反复发作的持续疲劳为主症的一组证候群,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心理因素、免疫功能失调、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依靠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虚劳""郁证"范畴,其发病与五脏皆有关系。"左升右降"是在《内经》时期便初步萌芽的理论,其以五行思维总结了脏腑之间气机变化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王金贵教授以"左升右降"的气血运行方式为津沽脏腑推拿的指导理念,从整体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脏腑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朱广辉,李杰.基于脏腑辨证对肿瘤相关性失眠的干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2].柯智淳,李华南,刘斯文,王金贵.王金贵教授从脏腑“左升右降”角度探讨津沽脏腑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性[J].天津中医药.2019

[3].杨晔,刘悦,张帆,孙宇衡,王钰.基于线粒体研究论脾虚与脏腑疾病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8

[4].闫雪娇.不同脏腑虚损慢阻肺患者骨骼肌功能障碍程度及其与钙蛋白酶等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

[5].叶雨文,申屠嘉俊,詹强,罗华送,王睿.基于平秘脏腑理论推拿辨治肿瘤相关性厌食初探[J].新中医.2018

[6].李争.COPD患者皮温、出汗率、血清抗菌肽含量及与脏腑虚损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7

[7].王生华.脏腑理论与“血的生成”相关性初探[N].中国医药报.2016

[8].吴东宁,何丽云,王鑫,艾艳柯,文天才.基于ClinResearch心系不良事件分析印证中医脏腑相关性理论[J].中国卫生产业.2016

[9].黄伟贞.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与脑CT征象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10].刘莉莉,赵百孝.脑瘤患者十二井穴体表导电量的变化与脏腑经络相关性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

标签:;  ;  ;  ;  

脏腑相关性研究论文-朱广辉,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