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斌汪瑞忠焦荣红汪海刚吴艳芬卫波通讯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2012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试剂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年收治的1230例患有常见恶性肿瘤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国产化学发光检测方法进行诊断和血清检测,进而通过分析检测所得的数据探究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与5400例体检健康人群肿瘤标志物水平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结果通过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数据对比,前者阳性率较高且特异性检测结果也较强.结论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大大提升临床诊断肿瘤的准确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提高肿瘤患者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恶性肿瘤诊断;临床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36-02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针对癌症早期筛查的先进技术,该联合检测技术可一次性对12种肿瘤标志物进行部分或全部联合检测,可以在癌症早期发现九种最常见、高发的恶性肿瘤,即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最高检出率可达90%以上,而常规查体癌症的检出率只有0.2%[1].大大提升了临床诊断肿瘤的准确度.同时该联合检测技术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治疗痛苦和精神压力[2].详细报告如下:
1研究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采集相关信息在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所有门诊患者中,随机抽选1230例患有常见恶性肿瘤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706例,女性524例.患者年龄均在56~60周岁之间.5400名健康人中男性3218名,女性2182名,年龄均在52~58周岁之间.此次对进行观察的1230例患者和5400名健康人均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取样采集标本,采血量为3ml/人,血样采集后不加入抗凝剂并及时进行血清分离,分离后的标本均储存于4co左右冰箱内保存并及时进行检测(未及时检测的放至-80度低温冰箱保存),且最迟不得超过两天,否则最终的检测结果可能会不准确[3].
1.2检测试剂及仪器试剂:选用某国产品牌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仪器:选用某国产全自动化发光检测仪(速度为480T/小时).标准品:试剂附带厂方标准品.质控品: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的质控品及SIGEMA公司的质控品.
1.3检测方法采用国产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清检测,将已取样的血清放入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按操作说明进行,所有操作及质控均符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相关操作要求,最后将分析检测所得的二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数值进行比较分析.1.4检测项目结果的正常值参考范围肿瘤标志物水平维持在以下范围内均视为正常,如超出范围则自动评价为阳性.HCG<7.5ng/ml,CA19-9<35KU/L,CA15-3<35KU/L,PSA<5ng/ml,NSE<13ng/ml,AFP<20ng/m(l男,)C,A125<35KU/L,CA242<20KU/L,CEA<5ng/ml,FE<322ng/mlFE<219ng/ml(女).
2结果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相较于健康人群而言,其阳性率较高且特异性检测结果也较强[4].表1、表2主要说明了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技术对几种常见肿瘤的具体检测情况以及阳性表现情况,表3即为两组患者的检测数据对比[5].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是一类反映肿瘤存在的物质,其存在和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只需取患者的2-3毫升血液,进行离心后取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就可以监测病情.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肿瘤患者检测阳性率达78.4%,健康人群的阳性率仅为11.5%.说明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相较于健康人群而言,其阳性率较高且特异性检测结果也较强.综上所述,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的诊断方式已延用多年,并在该项检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仅单独检测某一肿瘤标志物的方法诊断肿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恶性肿瘤诊断阳性率偏低,二是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不强.因此为了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当下临床实践中均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方式检测肿瘤的阳性率和特异性.据相关调研资料及分析数据表明,不同肿瘤具有不同的标志物,同一种性质的肿瘤也可以包括多种标志物,如: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是血清PSA水平增高,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有:CA125CA50恶性肿瘤生长因子,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对某一特定的肿瘤测定,可同时选择几种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互相补充,提高诊断阳性率.
参考文献[1]范凝芳.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旬刊),2007,14(35):4831-4832.[2]王玉芳,李首庆,杨广民,马寅芙,魏兵兵.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3):5-7.[3]贾海威,张伟.蛋白质芯片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28(1):92-95.[4]吴健民.影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因素[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352-354.5]王莉莉,王伟,杨秀珍.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常见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