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弹阻尼器论文-舒航,李建伟,覃海鹰,王鉴,雷少保

液弹阻尼器论文-舒航,李建伟,覃海鹰,王鉴,雷少保

导读:本文包含了液弹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升机,液弹阻尼器,地面共振,载荷

液弹阻尼器论文文献综述

舒航,李建伟,覃海鹰,王鉴,雷少保[1](2019)在《AC313直升机旋翼换装某直升机液弹阻尼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直升机"地面共振"临界状态条件,研究了球柔性旋翼采用液压阻尼器和液弹阻尼器的需用阻尼,并基于相关试验数据对AC313型直升机旋翼安装两种阻尼器的阻尼器载荷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C313直升机旋翼换装某直升机液弹阻尼器能够防止"地面共振"发生,有效减小旋翼结构载荷。此研究对球柔性旋翼安装液弹阻尼器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直升机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武珅,杨卫东,李锐锐[2](2015)在《基于遗传算法的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模型参数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非线性动力学参数模型,引入具有全局搜索能力的遗传算法进行模型参数识别,解决因模型复杂造成的传统参数识别效率及精度较低问题。据识别所得参数模型重构力—位移迟滞回线并与液弹阻尼器动力学试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参数模型重构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验证参数模型描述液弹阻尼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准确性及采用遗传算法识别模型参数的有效性。对不同位移幅值与不同频率下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模拟计算均获得与试验一致结果,表明非线性参数模型及参数识别方法鲁棒良好性、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0期)

武珅,杨卫东,吴杰[3](2014)在《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对直升机地面共振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汉密尔顿原理,根据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等效线化模型,分别建立了带非线性和线性液弹阻尼器的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直升机的地面共振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对直升机地面共振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弹阻尼器的存在增加了桨叶摆振后退型模态阻尼,提高了直升机地面共振稳定性。采用线化模型计算方便,计算结果能基本反映液弹阻尼器对桨叶摆振后退型模态的影响变化趋势;但模态耦合区位置和峰值阻尼的确定不够准确;而非线性模型则能准确描述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特性和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7期)

武珅[4](2014)在《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弹阻尼器是一种新型的直升机旋翼摆振阻尼器,在粘弹阻尼器的基础上附加了液压减振机构,解决了传统粘弹阻尼器提供阻尼相对较小和液压阻尼器桨根载荷较大的缺点,防止因桨叶的摆振后退型模态与机体耦合而发生动不稳定现象。摆振阻尼器是直升机旋翼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刚度和阻尼的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到桨叶的摆振运动,对旋翼、旋翼/机体耦合系统稳定性以及气弹振动载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液弹阻尼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建立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旋翼系统的气弹振动载荷计算中,研究液弹阻尼器非线性特性对直升机旋翼动力学系统的影响。首先根据液弹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填充材料的耗能减振机理,通过对比分析液弹阻尼器不同角度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基于粘弹材料的非线性ADF模型和液体动力学方程建立了包含参数的液弹阻尼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模型,其中模型参数需要结合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试验进行识别。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反映液弹阻尼器的耗能减振特性,还能正确描述液弹阻尼器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适合与旋翼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集成。进行了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特性试验,为液弹阻尼器动力学模型的准确建立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在设计液弹阻尼器原理试验件时,根据模型旋翼摆振阻尼器的设计要求确定液弹阻尼器原理样件的模型结构,并依据参数影响分析结果选择结构几何参数。进行试验件加工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加工工艺方法,选择试验件的填充材料和加工方法进行液弹阻尼器金属件及金属与橡胶粘接件的加工,并装配完成液弹阻尼器的原理样件。利用液弹阻尼器的原理样件,开展了模拟旋翼摆振阻尼器承受外载荷激励的动力学特性试验。试验测试了液弹阻尼器动力学性能随材料、结构、运动等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液弹阻尼器输出刚度、阻尼与输入位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此外,还对比了液弹阻尼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和设计计算结果,验证了液弹阻尼器结构设计方法的可行。针对液弹阻尼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中的未知参数,结合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和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试验数据,将遗传算法应用于旋翼液弹阻尼器的模型参数识别中。阐述并用算例验证了遗传算法在处理函数优化和参数识别等问题的优势,然后采用遗传算法识别了液弹阻尼器模型参数。将识别参数结果代入液弹阻尼器的模型结构,根据参数模型模拟了液弹阻尼器不同运动状态的动力学特性,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参数识别方法的准确可行和液弹阻尼器动力学模型的有效可靠。最后将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模型与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以及旋翼结构动力学模型集成,进行了包含液弹阻尼器的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旋翼气弹振动载荷计算,研究了液弹阻尼器非线性特性对系统稳定性、气弹振动载荷的影响。耦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液弹阻尼器的计入增加了系统摆振后退型模态阻尼,提高了系统稳定性;采用不同阻尼器模型计算旋翼气弹振动载荷的结果表明精确的摆振阻尼器模型能够提高旋翼振动载荷的计算精度,也验证了本文对液弹阻尼器动力学建模的正确性。此外,还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液弹阻尼器设计结构的稳定性和动载荷计算结果,得到了液弹阻尼器结构参数对稳定性、动载荷的影响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3-01)

武珅,杨卫东[5](2012)在《旋翼液弹阻尼器的设计分析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的工作原理的分析,推导弹性刚度和损耗系数的表达式。根据旋翼模型参数设计满足指标要求的液弹阻尼器结构,并用液弹阻尼器动力学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液弹阻尼器具有较粘弹阻尼器更稳定的动力学性能和更强的减振能力;试验结果与设计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理论推导和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从而为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2年04期)

武珅,杨卫东[6](2011)在《旋翼液弹阻尼器模型试验与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时域内建立了液弹阻尼器的数学模型,利用筒式液弹阻尼器试验件,进行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结构参数、运动参数对液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滞弹位移场(ADF)模型参数识别。结果表明,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性能稳定,耗能能力强。通过液弹阻尼器模型重构曲线与试验曲线的比较,证实了本文模型能够模拟液弹阻尼器的动力学特性,可用于带液弹阻尼器的直升机旋翼系统气弹稳定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朱成成[7](2011)在《筒式液弹阻尼器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直升机和旋翼系统的发展,一些新型旋翼需要的阻尼比在相同空间内的粘弹阻尼器提供的阻尼更大,而且需要更高的运动性和更长的服务寿命。于是引进液弹阻尼器这一技术,从实际使用效果来说,液弹阻尼器的可维护性好、服务寿命长、提供的阻尼更稳定,满足了先进直升机的要求。因此液弹阻尼器刚问世就被旋翼设计者接受,并且在直升机上广泛应用。本文设计研究的筒式液弹阻尼器更适用于铰接式和半铰接式旋翼,经过对其工作原理的分析,从理论上研究阻尼液产生阻尼的机理以及粘弹性元件的动力学性能,并建立筒式液弹阻尼器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和仿真进行模型试验件的设计和加工,其中油液补偿器的设计是本文的重要部分,油液补偿器消除了因温度引起的内压变化造成阻尼器性能的不稳定;对模型试验件进行动力学试验,分析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经分析,筒式液弹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的大小受粘弹性元件(本文指橡胶件)的几何尺寸、阻尼环缝的几何尺寸、油液粘度、激振频率和振幅等影响。理论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设计的合理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1-03-01)

郑俊伟,王健,江民标[8](2010)在《嵌入式液弹阻尼器原理分析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直升机旋翼系统的设计都着重强调旋翼桨毂的简单化,总体趋势是减少零部件个数,减少重量,减小阻力和降低维护成本,传统的液压阻尼器和粘弹阻尼器正在被液弹阻尼器取代。随着技术和工艺上的革新,制造出带嵌入式液弹阻尼器的无轴承旋翼系统已切实可行。对嵌入式液弹阻尼器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并推导出初步构型设计计算公式,系统地对嵌入式液弹阻尼器模型试验件进行了动力学试验,研究了工作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设计方法,为今后嵌入式液弹阻尼器在无轴承式直升机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直升机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郑俊伟[9](2009)在《嵌入式液弹阻尼器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直升机旋翼系统的设计领域都强调旋翼桨毂的简单化,总体趋势是降低零部件个数,减少重量,减小阻力和降低维护成本。这就要求桨毂系统无需润滑或完全没有轴承。随着技术和工艺上的突飞猛进,制造出带嵌入式液弹阻尼器的摆振柔软的无轴承主旋翼系统已经变得切实可行。摆振柔软的旋翼系统(一阶摆振频率低于旋翼转速)容易出现于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的问题,这些动不稳定性问题是由旋翼后退型摆振运动与机体模态相耦合所带来的。虽然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使用结构弹性和空气动力弹性耦合能改善稳定性问题的边界,但大多数直升机旋翼系统仍然需要阻尼器来防止空气动力学的动不稳定性的发生。传统的液压阻尼器和粘弹阻尼器正在被液弹阻尼器取代,嵌入式液弹阻尼器是一种全新的直升机摆振阻尼器构型。本文对嵌入式液弹阻尼器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介绍了这种直升机旋翼摆振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推导出嵌入式液弹阻尼器的初步构型设计计算公式;通过初步构型计算结果来指导液弹阻尼器的设计加工;系统地对嵌入式液弹阻尼器模型试件进行动力学试验,研究其工作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嵌入式液弹阻尼器的输出阻尼力与阻尼板有效面积、阻尼孔几何尺寸、阻尼液粘性、激励频率和位移幅值变化等各种因素有关。试验结果表明嵌入式液弹阻尼器具有较为稳定的动力学性能,耗能能力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嵌入式液弹阻尼器的设计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工程设计方法,为今后同类型的液弹阻尼器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3-01)

邓景辉,方永红,覃海鹰,许锋[10](2007)在《直升机液弹阻尼器填充材料粘性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弹阻尼器是现代直升机旋翼系统的关键部件,由于其突出的性能优势代表了阻尼器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液弹阻尼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液弹阻尼器填充液的分析选择,进行液弹阻尼器填充材料特性研究。建立正确分析液弹阻尼器设计分析模型,充分考虑粘温性能、粘压性能的综合影响,揭示影响液弹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参数敏感性,为新型液弹阻尼器的结构设计与计算综合分析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直升机技术》期刊2007年02期)

液弹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非线性动力学参数模型,引入具有全局搜索能力的遗传算法进行模型参数识别,解决因模型复杂造成的传统参数识别效率及精度较低问题。据识别所得参数模型重构力—位移迟滞回线并与液弹阻尼器动力学试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参数模型重构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验证参数模型描述液弹阻尼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准确性及采用遗传算法识别模型参数的有效性。对不同位移幅值与不同频率下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模拟计算均获得与试验一致结果,表明非线性参数模型及参数识别方法鲁棒良好性、精度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弹阻尼器论文参考文献

[1].舒航,李建伟,覃海鹰,王鉴,雷少保.AC313直升机旋翼换装某直升机液弹阻尼器分析[J].直升机技术.2019

[2].武珅,杨卫东,李锐锐.基于遗传算法的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模型参数识别[J].振动与冲击.2015

[3].武珅,杨卫东,吴杰.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对直升机地面共振的影响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4].武珅.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5].武珅,杨卫东.旋翼液弹阻尼器的设计分析与试验[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2

[6].武珅,杨卫东.旋翼液弹阻尼器模型试验与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

[7].朱成成.筒式液弹阻尼器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8].郑俊伟,王健,江民标.嵌入式液弹阻尼器原理分析与试验研究[J].直升机技术.2010

[9].郑俊伟.嵌入式液弹阻尼器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10].邓景辉,方永红,覃海鹰,许锋.直升机液弹阻尼器填充材料粘性特性分析[J].直升机技术.2007

标签:;  ;  ;  ;  

液弹阻尼器论文-舒航,李建伟,覃海鹰,王鉴,雷少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