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获取能力论文-陈怀超,侯佳雯,张晶,范建红

外部获取能力论文-陈怀超,侯佳雯,张晶,范建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部获取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部知识获取,企业营销绩效,环境宽松性,营销能力

外部获取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怀超,侯佳雯,张晶,范建红[1](2019)在《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研究——环境宽松性的调节作用和营销能力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知识基础观,就所获取的156份有效样本,采取调节和中介两种方法对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营销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营销绩效的直接影响;其次,检验了环境宽松性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最后,检验了营销能力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营销绩效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具有情境依赖性,环境宽松性增强了二者的关系;营销能力在外部知识获取影响企业营销绩效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验证了"知识—能力—绩效"的范式。(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文文[2](2018)在《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仅靠内部知识的缓慢积累难以有效满足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进而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要求。因此,从外部获取知识对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资源由于其“相对粘性”和“刚性”并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必须经过必要的消化吸收才能最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那么,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现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面对动荡的外部环境,动态能力无疑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的环境最为重要的能力。知识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并促进了知识向绩效的转化。外部知识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边界条件是什么?现有研究鲜少涉及。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在对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战略柔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中各变量的测量题项,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和验证,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获取外部知识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外部知识获取与动态能力正相关;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动态能力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探索。同时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最后阐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以后相关研究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5)

赵凤,王铁男,王宇[3](2017)在《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广受关注,但却鲜有关于外部技术获取对产品多元化影响的研究。本文采用2010—2012年高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外部技术获取对产品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叁个构成要素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显示,外部技术获取对产品多元化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动态能力中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对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外部技术获取和产品多元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企业通过外部技术获取促进产品多元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管理》期刊2017年06期)

赵凤,王铁男,王宇[4](2016)在《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广受关注,但却鲜有关于外部技术获取对产品多元化影响的研究。本文采用2010-2012年高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外部技术获取对产品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叁个构成要素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显示,外部技术获取对产品多元化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动态能力中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对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外部技术获取和产品多元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企业通过外部技术获取促进产品多元化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6年06期)

罗顺均[5](2015)在《吸收能力、外部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德豪润达与珠江钢琴的纵向比较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家制造业企业的纵向比较案例分析,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企业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应该如何选择与其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并在两者互动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实现能力追赶.研究发现:在企业选择外部知识获取模式过程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识别与获取能力—理解与消化能力—转化和应用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者动态匹配机制为"识别与获取能力—企业并购"、"理解与消化能力—企业合作"、"转化和应用能力—引进专家";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而后者又会影响企业下阶段知识获取模式的选择;选择与企业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可显着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中国企业通过外部知识提升自身创新绩效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研究与发展管理》期刊2015年05期)

陈静静,陈俊奇[6](2015)在《网络能力、外部知识获取及其交互作用与企业服务创新关系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网络化和创新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服务创新是企业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在实践中,外部知识获取与网络能力是同时存在的。通过构建网络能力、外部知识获取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服务创新的积极模型,并进行研究假设,得出结论:企业的服务创新既要开拓自身的关系网络,又要积极地通过关系网络获取企业所需的关键性知识,以提升服务创新成效。(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15期)

刘娟芳[7](2014)在《外部技术获取、研发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创新是这个时代最显着的特征,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区域创新。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主体。企业的创新绩效高低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支柱。以往的研究之中,许多学者已经对区域创新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众多跨学科领域的理论也被相继引入用来解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如西方区域经济的干预理论、依赖理论、中心—边缘理论等,最近更多的研究将焦点聚集在区域创新系统内企业与外界的交互过程,尤其是一些研究对企业受到跨产业、跨地域性主体带来的影响给与了高度的关注。因此,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将区域创新研究边界向外进行拓展,探索外部技术获取及研发能力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本文紧密围绕“外部技术获取、研发能力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逐步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外部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第二,研发能力如何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第叁,研发能力作为情景变量如何调节外部技术获取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逻辑演绎提出了研究的假设命题,并在这些假设命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型。其次,本文以我国28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数据样本,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等一系列经济管理学中的前沿及经典研究方法对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进行检验。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外部技术获取是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外部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对理论文献梳理并构建本研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我国28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外部技术获取情况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之间呈倒U型关系,外部技术获取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最佳点。这一结论对企业进行外部技术获取提供参考。第二,研发能力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研发能力显着正向影响各地的创新绩效。研发能力越强,各地的创新绩效越好。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都显着正向影响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因此,各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就会不断提升。第叁,研发能力对外部技术获取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显着的调节作用。这部分重点考察了研发经费支出及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及专利申请数的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研发能力正向调节对外部技术获取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研发经费支出对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关系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对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关系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纵观全文,研究结论加深了我们对“外部技术获取、研发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影响机制”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同时,本文对理论发展和进一步研究具有一些微薄的贡献。一方面,本研究从外部技术获取的两个研究维度出发研究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进一步拓展了区域发展的研究边界,加深了对研发能力的认识,并且对研发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从多方面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研发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研发能力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对丰富区域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本研究突破过于强调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缺陷,从更为宽阔、崭新的视角探求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为我国各地企业在区域创新发展方面提供了参考框架和策略。(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4-10-01)

陈光华,梁嘉明,杨国梁[8](2014)在《企业吸收能力、政府研发资助与外部知识获取对产学研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学研创新绩效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成果。采用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的数据,探讨企业吸收能力、政府研发资助与外部知识获取对产学研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构建了以新产品数量、新工艺数量为因变量的负二项分布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以企业研发人员比重度量的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政府研发资助与产品创新之间呈U型关系,对过程创新的影响不显着,外部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4年07期)

张秋玲[9](2014)在《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飞跃,而科技创新成果中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国政府也陆续出台各种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促进发展的红利政策;另一方面,我国很多民间组织自发的加入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队伍中来,如,一些民营的股份制银行推出专门的专利抵押贷款等类似的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企业面临的社会、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并成功的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融合才能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不被市场的潮流淘汰。虽然国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了极大的优惠,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技术更新换代慢等。因此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能力成为当下国家、企业等的重要课题。文章着眼于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首先文章通过阅读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出前人在这领域研究的成果;同时锁定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及演绎,从而得出文章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再次,对构建出的概念模型进行实证验证,包括确定研究变量、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试测、问卷的大规模发放以及问卷回收后的统计、分析,在确定研究对象时,选取天津滨海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SPSS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效度和信度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最终文章得出: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外部知识渠道与吸收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吸收能力在外部知识渠道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4-05-01)

姚一倩[10](2014)在《组织邻近、吸收能力对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是集群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知识的获取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单纯依靠集群内的知识存量往往会产生空间锁定效应,因此集群内创新主体只有打破集群边界,强化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积极与外部知识源进行互动交流,才能维系集群的竞争力。基于此,本文从组织邻近、吸收能力视角出发,研究产业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从组织邻近和吸收能力的视角出发,重点解析了组织邻近、吸收能力对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的直接影响机制,以及组织邻近下,吸收能力对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3条待验假设。然后采用长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可靠性分析、偏度与峰度检验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层层递进建立模型,并在AMOS软件中制图,计算变量间相互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与显着性水平,用实证结果来检验3条理论假设。通过理论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组织邻近对集群外部知识获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吸收能力对集群外部知识获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3)在组织邻近影响下,吸收能力对集群外部知识获取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影响效应增强。最后,本文提出提升长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3-01)

外部获取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仅靠内部知识的缓慢积累难以有效满足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进而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要求。因此,从外部获取知识对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资源由于其“相对粘性”和“刚性”并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必须经过必要的消化吸收才能最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那么,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现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面对动荡的外部环境,动态能力无疑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的环境最为重要的能力。知识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并促进了知识向绩效的转化。外部知识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边界条件是什么?现有研究鲜少涉及。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在对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战略柔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中各变量的测量题项,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和验证,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获取外部知识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外部知识获取与动态能力正相关;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动态能力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探索。同时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最后阐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以后相关研究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部获取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怀超,侯佳雯,张晶,范建红.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研究——环境宽松性的调节作用和营销能力的中介作用[J].软科学.2019

[2].李文文.外部知识获取、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D].山西财经大学.2018

[3].赵凤,王铁男,王宇.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7

[4].赵凤,王铁男,王宇.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评论.2016

[5].罗顺均.吸收能力、外部知识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德豪润达与珠江钢琴的纵向比较案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

[6].陈静静,陈俊奇.网络能力、外部知识获取及其交互作用与企业服务创新关系模型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5

[7].刘娟芳.外部技术获取、研发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D].浙江工业大学.2014

[8].陈光华,梁嘉明,杨国梁.企业吸收能力、政府研发资助与外部知识获取对产学研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

[9].张秋玲.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

[10].姚一倩.组织邻近、吸收能力对集群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

标签:;  ;  ;  ;  

外部获取能力论文-陈怀超,侯佳雯,张晶,范建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