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认同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正相关关系,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菲[1](2019)在《新经济下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文化认同态度对民族地区形象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分析了汉族整合、同化和分离的文化认同态度对社会文化适应及民族地区形象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汉族整合和同化的文化认同态度与社会文化适应正相关,从而正向影响延边地区形象中的整体地区形象、整体人民形象和整体产品形象。汉族分离的文化认同态度与社会文化适应负相关,从而反向影响延边地区形象中的整体地区形象、整体人民形象和整体产品形象。并且汉族感知主流文化成员态度在其文化认同态度与社会文化适应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地区形象(place image)是人们对该地区的总体信念与印象,是对有关地区的联想和信息的缩影。如同品牌形象对品牌影响的重要性一样,地区形象作为地区营销(places marketing)(本文来源于《财富时代》期刊2019年10期)
王丽婷[2](2018)在《认同与逃避:当代青年工作态度的文化建构——以韦伯的“天职”观为引》一文中研究指出韦伯认为新教中对"天职"的定义建构了新教徒的工作态度,影响了其工作行为。基于此,本文在当代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16位年龄在20~35岁的青年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基于扎根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当代青年的工作态度主要表现为"主动求发展"型以及"被动求安逸"型;其工作态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域文化、家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传媒文化的影响;青年工作者在对这些文化因素的认同与逃避中逐渐建构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当代青年的工作态度更加多元化、自主化,是一个认同与逃避的建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李廷海,薄其燕[3](2016)在《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双语态度与文化认同——基于双语教育背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掌握另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提供了对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认同的机会,与此同时,对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熟悉也可能为个体带来与自己文化认同的冲突,甚至是母语及其文化的散失。对此,持过于保守的语言学习态度,会阻碍融入现代化的步伐,制约整个民族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双语教育为背景,比较分析二者的语言态度差异和文化认同差异。(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全贞花[4](2016)在《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对产品形象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对韩国产品的态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在中国的内需市场,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对产品形象的影响。以上海和南京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大学生认知与评价韩国产品(手机、汽车、服装)时,多维度的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具有何种影响。这里,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分为"一般国家属性"和"一般产品属性"两个维度。研究发现,一般国家属性和一般产品属性都对产品形象产生正的影响,而且对韩国文化有较高认可程度的人群,对韩国产品持有较佳的评价,但是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的交互作用对产品形象的影响不够显着。(本文来源于《广告大观(理论版)》期刊2016年04期)
马悟,达沃尔·伍切科夫斯基,波斯蒂安·乌多维奇,鞠维伟[5](2015)在《从社会文化认同的角度看西巴尔干国家对华发展经贸投资关系的态度——以斯洛文尼亚和黑山两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16+1合作"平台框架下的合作日渐深入,而西巴尔干国家对"16+1合作"以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西巴尔干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投资和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通道。西巴尔干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特别是其对发展与中国经贸和投资关系的态度,于今后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深入分析西巴尔干国家民众的对华态度,并从中探索增进其对华认知的方法,是我们的重要关切。我们将重点关注斯洛文尼亚和黑山两国的青年人对中国的态度,聚焦于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两国与中国的民族差异,以及他们对双方投资和经贸关(本文来源于《欧洲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赵福君,王党飞[6](2015)在《管窥民汉合校中维吾尔族学生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对新疆喀什地区的几所民汉合校中的学生从物质生活、语言使用、人际交往和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文化适应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描述民汉合校中维吾尔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分析文化适应的各个方面与个体文化认同态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普洱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宋琰[7](2015)在《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这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的现象。现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汉语的“目的语环境”——中国来学习,其中东南亚的华裔留学生是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其汉语的语言态度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直接影响到学习汉语的效果。本研究以社会语言学的语言态度和文化认同研究为指导,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华侨大学的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汉语言态度和中华文化认同进行了考察,问卷回收以后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发现在语言态度上,他们对汉语的感情评价和理性评价都很高,认为汉语很重要,并表示喜欢学汉语,但是学习行为上还不够主动,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汉语家庭背景、祖籍地、汉语的使用等。在文化认同方面,他们身份上认同所在国,有些方面已被居住国同化,如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但是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现代中国文化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中华文化在他们身上仍有留存,他们还延续着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提出了提高留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和加深中华文化认同的策略:改善学生的汉语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汉语使用频率、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改进教育模式、构建网络平台等,帮助在华留学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以使他们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沟通的桥梁。这对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沟通和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共同体的的建设。(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5-06-08)
王悠然[8](2015)在《反移民态度更多源于文化认同威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在西方国家,本国国民的反移民情绪常被认为源自就业和经济方面的担忧,而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经济学副教授延斯·汉缪勒(Jens Hainmueler)认为,反移民者更多地是害怕“新来者”会改变自己所在群体的身份认同。 据介绍,过去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1-16)
任洪昌,林贤彪,王纯,王维奇,闵庆文[9](2015)在《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态度影响其行为选择,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文地理学及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地方认同理论,选择历史认同、现实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4个维度变量,通过问卷调查,以福州居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认知及保护态度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定量分析居民认知态度、保护行为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福州居民对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行为认同维度得分高于其他维度,且福州市民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外来居民;(2)受访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认同与其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在福州居住时间长短的关系较为密切;(3)通过构建福州居民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规律发现,福州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其对该遗产项目认知态度的影响,与居民人口特征相关性较弱。拓展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视角及方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20期)
刘争先[10](2014)在《儒家文化与亚洲认同:东亚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比较——基于IEA第叁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报告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东亚国家和地区怎样培养青少年能够在未来承担公民角色?东亚与西方国家学生在价值观与态度方面有何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基于对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组织的第叁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培养学生公民素养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儒家文化在东亚的深厚影响。(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文化认同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韦伯认为新教中对"天职"的定义建构了新教徒的工作态度,影响了其工作行为。基于此,本文在当代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16位年龄在20~35岁的青年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基于扎根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当代青年的工作态度主要表现为"主动求发展"型以及"被动求安逸"型;其工作态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域文化、家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传媒文化的影响;青年工作者在对这些文化因素的认同与逃避中逐渐建构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当代青年的工作态度更加多元化、自主化,是一个认同与逃避的建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认同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菲.新经济下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文化认同态度对民族地区形象影响研究[J].财富时代.2019
[2].王丽婷.认同与逃避:当代青年工作态度的文化建构——以韦伯的“天职”观为引[J].中国青年研究.2018
[3].李廷海,薄其燕.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双语态度与文化认同——基于双语教育背景的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
[4].全贞花.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对产品形象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对韩国产品的态度为中心[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
[5].马悟,达沃尔·伍切科夫斯基,波斯蒂安·乌多维奇,鞠维伟.从社会文化认同的角度看西巴尔干国家对华发展经贸投资关系的态度——以斯洛文尼亚和黑山两国为例[J].欧洲研究.2015
[6].赵福君,王党飞.管窥民汉合校中维吾尔族学生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态度的关系[J].普洱学院学报.2015
[7].宋琰.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D].华侨大学.2015
[8].王悠然.反移民态度更多源于文化认同威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9].任洪昌,林贤彪,王纯,王维奇,闵庆文.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J].生态学报.2015
[10].刘争先.儒家文化与亚洲认同:东亚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比较——基于IEA第叁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报告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4